分享

何炎燊医案(三)

 一个大树 2022-01-27

三、梅丸合大回生汤加减治愈重型小儿腹泻(慢脾风)一例

彭某,男,2岁。

初诊∶197549日。

主诉及病史病孩3月初患泄泻,其母惑于"千金难买春头泻"之谬说,不以为意,自购消滞药与之服食,病重时始入某院治疗,诊断为"中毒性消化不良"。一周后,病有好转,惟泄泻未止,竟自动出院,辗转就诊于各门诊中西医及社会医生之间,甚至日易一医,皆无显效,今日来院就诊时,病交38天。

诊查病孩面色苍白,肌肉尽削,神气极疲,昏睡露睛,时而惊惕抽搐,时而烦躁呼叫,咬牙抓衣,息微而促,四肢厥冷而后脑发热(体温38.2℃)。腹满如鼓,青筋暴露,遍布灯火粹痕无数(据述曾经社会医生用灯火粹法)。口渴思饮,多饮则吐,饥而不欲食,强食则呕逆。现一昼夜仍泻十次左右,泻时先肠鸣辘辘,先下稀水,完谷不化,后则里急后重,努责频频,又滞下黄色黏液少许或带鲜血(检视之乃久泻肛门红肿破损所致,与肠道无关)。舌质暗晦,尖边起红刺,苔黄燥,脉弦细数,重按则涩弱似散。

辨证此乃重型小儿腹泻,即古所谓"慢脾风"之病也。本例迁延误治月余,脾肾大亏,目下见症既是火衰土败、痉厥交作,同时肝木偏旺,疏泄太过,寒热虚实错杂,处方用药实费周折。

治法仿仲景乌梅丸意以辛甘温热之品补脾肾之阳,佐以酸味敛肝、苦寒泻火之药,更参入补气安神、熄风止痉之品。

处方乌梅肉4.5g黄连4.5g肉豆蔻4.5g丁香4.5g全蝎4.5g钩藤4.5g附子9g白术9g炮姜6g党参18g五味子3g炙甘草3g

每日另用洋参6g,粳米一撮,熬饮代茶。

四诊服第一剂药后睡稍安,烦渴减,抽搐缓。服第二剂药后四肢温,后脑热退。服第三剂

药抽搐全止。泄泻始减一两次。

前方去钩藤、全蝎,加破故纸9g

八诊上方药连服4天,今日大便4次,成糊状,无里急后重感,进食不呕。

前方再去黄连、丁香,加黄芪、茯苓各15g,服药至第十五天,诸恶候悉退;又半月,大便始成形,续进大补脾肾之剂,遂日渐康强。

【按语】此例病甚重,实由误治酿成。初诊时,其母出示前方一叠,乃知医者多为假象所惑,有见其刺燥渴,作热邪烁津治者,不知乃津液下夺,阴不上承之故;有见其腹满绷急,作胃肠积滞治者,不知乃脾气乍泄,运化无权之故;有见其小便混短,作湿热困阻治者,不知乃下泉枯竭,阳不流布之故;有见其惊厥神迷,作心肝积热治者,不知乃元气匮乏,心神失守之故。遂致迁延日久,恶候蜂起矣。审其病机,颇类厥阴病之乌梅丸证。章虚谷论乌梅丸云;"木邪肆横,中土必困,故以辛热甘温助脾胃之阳,而重用酸以平肝,佐苦寒泻火"。但患儿又兼见风动神衰危象,故参入《谢映庐医案》之大回生汤,化裁成方。谨守病机,药随证转,因而获效。

谢映庐《得心集医案》大回生汤方

人参白术附子枣仁枸杞子茯苓肉桂黄芪丁香白蔻钩藤全蝎甘草煎成入赤石脂末和服(原书无药量)

原书云∶"专治小儿夏月吐泻及杂病误治成慢脾风症,一切脾胃虚寒、发痫惊风,实有起死回生之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