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枕寰枢复合体紊乱致头颈枕部疼痛

 疼痛指南 2022-01-27
颈源性头痛是指由颈椎和(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者功能性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或者双侧反复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多表现为枕部或者枕项部疼痛,并向头顶部以及前额部放射扩散,常为单侧间歇性或持续性发作,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枕部、顶部、颈项部、颞部、额部。
枕项部软组织的挛缩与损伤、颈椎椎体退行性改变及失稳、神经会聚理论、术后后遗症、内分泌失调等。根据颈源性头痛临床症状可将其归纳于中医学:“头痛”、“头项痛”、“头项强”、“脑风”等范畴。根据《灵枢经》和《素问》中的记载,关系密切的经脉有足太阳经、足少阳经及督脉。病因可归纳为:风寒湿邪侵袭、慢性劳损、跌仆闪失、正气不足
寰枕关节、寰枢关节及其肌肉、筋膜、腱膜、韧带、关节囊等统称为枕寰枢复合体(C0-C1-C2 Complex)。因颈项部软组织慢性劳损、外伤、久病失养等引起力学平衡失调,导致寰枕、寰枢关节失稳,导致枕寰枢构成的关节相互位置的改变被称为枕寰枢复合体紊乱。其中,寰枕关节紊乱会导致斜方肌上部纤维、肩胛提肌、胸锁乳突肌、头半棘肌、头后大小直肌、头上斜肌等肌肉的紧张、痉挛及其他病理改变,引起经过这些肌肉的枕大小神经、枕下神经、第3枕神经、耳后神经、椎动脉等的卡压刺激;寰枢关节紊乱会导致头颈半棘肌、头下斜肌、头后大直肌的紧张、痉挛,引起经过这些肌肉的枕大神经、第3枕神经、耳大神经、耳后神经、椎动脉等的卡压刺激。以上原因形成颈源性头痛。概括如下:

① 局部症状,以颈部僵硬、疼痛、活动受限为多见。

② 头部症状,以椎 - 基底动脉供血障碍和枕大小神经受刺激受压为主,如眩晕、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靡、血压异常,患者有头痛及偏头痛。上述症状极少单独存在,多为几种症状同时并存,仅为严重各异而已。

③ 五官症状,如视力调节障碍、视力疲劳、眼胀痛、复视眼蒙。此外,尚有鼻塞、鼻过敏、耳鸣、听觉障碍、口舌干燥、颞颌关节紊乱等。 

④ 脊髓症状,脊髓凭借助两侧齿状韧带固定在椎管内,枢关节的旋转或偏移,一旦超越日常的生理范围,齿状韧带遭到过度的牵拉,就会影响脊髓外侧长纤维的神经传导而导致步态失稳,双下肢软弱无力的所谓的“打软腿”等症状。此外,椎动脉受到刺激,也可引起脊髓前动脉痉挛、缺血,所以在头颈转动时就会发生缺血的突然猝倒现象。

⑤ 全身症状,以周身困累、四肢疲乏为主。

治疗

针刀联合手法解除枕寰枢复合体紊乱是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有效方式。嘱患者俯卧位,胸下垫薄枕,充分暴露枕项部。
(1)风府点: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朝枕骨骨面刺入,刺入骨面后,将针稍提起2~3mm,向下沿枕骨的下缘依次松解斜方肌腱膜、项韧带、头后小直肌2~3刀。
(2)风府点左、右旁开1~1.5cm处硬结点:刀口线与后正中线平行,向枕骨骨面刺入,刺入骨面后,将针稍提起2~3mm,依次松解斜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寰枕关节囊,切割3刀。
(3)C2棘突患侧缘: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朝枢椎棘突患侧缘背侧骨面刺入后,行“一点三向”松解:分别向患侧方松解斜方肌、头颈半棘肌;向外上方松解头下斜肌起点;向上方松解头后大直肌起点,分别切割2~3刀。
(4)患侧C1横突背侧外缘: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朝患侧C1横突背侧外缘骨面刺入,分别切割头下斜肌止点、头上斜肌起点2~3刀。注意:刀刃始终不离开骨面,更不可向内侧缘切割,以免损伤循行经过这一段的椎动脉。
(5)刀口线与枕大神经走行平行,刺入骨面,切割枕大神经内缘条索状的腱膜,可深至枕骨,切割2~3刀。(6)刀口线与枕小神经走行平行,刺入骨面,切割绷紧的粘连的腱膜组织2~3刀。
针刀术后,采用定点旋转上提复位法。定点:根据具体情况选取旋转移位的横突、棘突或关节突,使用颈椎复位卷压紧所选点,同侧手掌根小鱼际压于颈椎复位卷上,将患者下巴颏放在另一侧肘窝,上臂与前臂掌侧环抱头部并固定之。使患者前屈10-15°左右,旋转 45°左右,在前三步的基础上,轻轻上提,即可将错位的椎体复位。 
治疗分析:和颈源性头痛相关的神经主要是枕大神经,解除枕大神经的卡压、刺激是治疗的关键。枕大神经在寰枢外侧关节的外侧、寰椎和枢椎的横突之间向后行,绕过头下斜肌的外下缘,再向上后行走,穿行于枕下三角之中,从三角的顶部穿出头半棘肌、斜方肌,继之穿过由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腱膜所组成的腱膜弓,至枕、顶部的头皮下,并管理枕部、头后部头皮的感觉。在其穿越腱膜弓时易受卡压,产生疼痛。头下斜肌的痉挛、肿胀、挛缩可刺激或者压迫枕大神经;头下斜肌的挛缩可以引起同侧寰椎横突向后侧移位,也可以引起枢椎向外侧偏移;头半棘肌和颈半棘肌紧贴棘突外侧面,头半棘肌的痉挛、挛缩、瘢痕、粘连,可刺激、卡压穿过此肌的枕大神经。
此外,还有枕小神经、枕下神经、第3枕神经、耳后神经、耳大神经。相关的血管主要为椎动脉。椎动脉从C1横突的椎动脉孔穿出,沿C1后弓的椎动脉沟横行3.5cm,穿行于与其上面的横韧带组成的骨性纤维管,向内前穿过寰枕后膜入颅,组成椎-基底动脉。椎动脉循行的这一段空间小、活动范围不足,寰枕关节紊乱,会刺激横行的椎动脉。
以上神经、血管病变均可引起这些部位的疼痛、麻木等感觉障碍,要减轻对这些神经、血管的卡压、刺激等就应该从其各自穿过的肌肉、椎体等出发治疗,且努力改善枕项部整体的组织环境,针刀松解上述选点,并联合定点旋转上提复位手法矫正,可达到骨正筋柔、气血顺流的目的。
在颈源性疾病的治疗上,针刀、手法缺一不可。针刀解除卡压与粘连;定点旋转可解决寰枢椎的移位,上提加大了寰枕关节的间隙,缓解或者解除了椎动脉的牵拉和压迫。所以说:针刀一半,手法一半,针刀松筋,手法正骨,骨正筋柔,气血顺流。

颈椎旋提法

指将颈椎旋转并向外提起的手法,又称“颈椎旋转法”。此法最早文献记载是公元610年,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描述养生方导引法:“一手长舒,仰掌合掌。一手提颜,挽之向外,一时极势二七,左右亦然。手不动,两向侧势,急挽之,坐颈骨急强,头风脑旋,喉痹,膊内冷注,偏风”。这是自我旋转颈椎的手法,其治疗疾病是典型的今天称之为“颈椎病”的症候。后来,明朝的《按摩导引养生秘书》绘图说明。《中国接骨图说》熊顾法,即是此法。“熊顾母法:使患者开两踵于臀外而安坐,医在其背后,践开两脚而直立,低头视患者之额上,安右手于额中央,翻左手以虎口挟持其项骨,指头用力把定发际玉枕骨下陷处,翻右手截其颐于掌上,前后相图。左手自肩用力提之,右手应左手之提,自下抬之,务勿不正左右齐一,令右顾三次,然后当患者头后于胸膛。以左手按额中央,翻右手拉持项骨,载颐于左手掌上如前。令左顾三次”。

 中药内服 

1督脉於阻证

     督脉於阻证治疗上宜补气活祛血, 於通督为主。 基础研究显示此类中药单体或复方可 通过改善血循环消除炎症调节酶组织磷脂酶改 变减少 NO 生成减少内皮素减少神经细胞坏死 及凋亡提高神经营养因子含量抑制兴奋性氨基酸 细胞毒性等多种机制来促进脊髓功能恢复。 

   推荐使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治疗 AAD 伴脊髓 损伤。


2气滞血於证

外伤直接损伤上颈部筋骨经 络不通气滞血於宜活血行气祛於止痛为主。 现代 药理表明行气活血中药能抗血栓形成降低血液黏 滞度解除血管平滑肌痉挛减少有害物质对神经的 刺激具有改善微循环和神经系统的代谢抗炎止痛 作用。 

  推荐使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 AAD


3风寒湿痹型

      外感风寒湿邪痹阻上颈部经 脉。 宜祛风除湿散寒通络为主研究表明祛风寒湿 类中药可扩张外周及脑血管抗氧化抑制炎性因子 释放具有抗炎止痛缓解肌肉痉挛的作用。 

    推荐使用羌活胜湿汤加减葛根汤加减治疗风寒湿痹型 AAD。 


4痰湿阻络型

痰浊阻于上颈部经络上蒙清 窍。 宜祛湿化痰通络止痛为主部分此类中药可通 过降低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和抗凝血作用加快脑部血 液循环缓解疼痛的作用。 推荐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痰湿阻 络型 AAD。 

5肝肾不足型

     肝主筋肾主骨肝血亏虚肾 精不足则筋骨失养, 弓发骨错缝筋出槽。 宜补益肝 肾通络止痛为主。 研究显示部分补益肝肾类中药或 方剂可通过抗炎镇痛调节免疫功能扩张血管达 到改善眩晕肢体麻木的作用。 

      推荐使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六味地黄联合葛 根汤加减 治疗肝肾不足型 AAD


6气血亏虚型

     气血亏虚推动元力外邪客于上 颈部经络则气血於滞宜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为主。 补益气血的部分中药单体或复方可通过加快血液循 环提高免疫力从而改善肢体麻木头晕等症状。 

    推荐使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气血亏虚型 AAD


 针灸 

    针灸可疏通经络调节阴阳扶正祛 邪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 针灸治疗脊髓损伤时遵循辨病结合辨主症 不同功 能障碍的取穴原则脊髓损伤部位的督脉穴位和夹 脊穴有较高的使用频次AAD 患者寰枢椎解剖结 构异常和手术治疗后切口存在 等多重因素在一 定程度上限制治疗穴位的选取遵循 脊髓损伤取穴原则基础上, 尽量避免选用脊髓损伤 部位的督脉穴位和夹脊穴如哑门风池风府天柱 等穴位推荐使用针灸在循经取穴、 远端取穴等原则指 导下用于 ADD 患者的康复治疗谨慎使用针灸于 AAD 脱位畸形局部取穴治疗 

中药熏洗

中药熏洗在枕颈部利用水蒸气 的温热效应使药力层层渗透温通关节松解枕颈部肌肉肌腱及韧带挛缩延缓韧带钙化和骨质退变 过程促进肌力和关节功能的恢复相关研究显示, 中药局部熏洗可加快血液循环和局部代谢, 降低血 液黏滞度缓解肌肉紧张或痉挛考虑到手术切口存 在等因素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推荐使用中药熏洗用于无手术切口的 AAD 局 部治疗。 

 中药贴敷

中药贴敷可促进血液循环解除 颈部肌肉痉挛减轻纤维组织水肿缓解脊神经所受 的刺激和压迫具有消炎消肿解痉止痛的功效但中药贴敷需要直接作用于枕颈部, 其临床应用受 到限制推荐使用中药贴敷用于无手术切口的 ADD 局 部治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