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经衰弱的中医药治疗(长文)

 阴阳先生林国良 2022-01-27

失眠,精力不足、记忆力减退、反映慢。究竟是不是脑神经衰弱呢?我们不能轻易的给自己冠之以“ 神经衰弱” 的帽子。先来认识下这个疾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老年病科付莹坤

现代医学认为脑神经衰弱是神经衰弱症的常见类型,病因主要是患者由于长期存在的精神心理因素导致大脑神经功能失调,进而影响神经自律系统与全身的内脏器官功能,常见症状主要有记忆力下降、失眠多梦、烦躁头晕、乏力等。

神经衰弱其临床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第一:有显著的衰弱或持久的疲劳症状

第二:需要具备以下4类症状中的2

    易兴奋又易疲劳。前者如平时的联想和回忆增多, 难以自控(如有些人躺下睡觉前脑中会过电影一样回忆事情);注意力涣散; 感觉过敏, 怕吵闹, 怕强光。由于精神易兴奋, 故也容易疲劳。短时间里就感到疲劳, 不能持续工作, 且进行身体检查时未发现器质性病变, 但头沉, 记忆力差, 整天糊里糊涂, 干什么事都难以集中注意。

②情绪波动大, 遇事容易激动, 烦躁易怒, 担心和紧张不安, 伴有因症状而发生的继发性焦虑苦恼。

③因情绪紧张引起紧张性头痛或肌肉疼痛。

④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 易惊醒, 且睡中多梦, 醒后感到不解乏甚至难受, 睡眠感丧失( 实际上睡着了但病人认为没有睡着) , 睡眠觉醒节律紊乱( 就是我们常说的,睡颠倒了,夜间兴奋不眠, 白天无精打采和打瞌睡)

第三:上述情况对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造成不良影响

第四 病程3 个月以上

第五 排除了其他神经症和精神病

此外, 在诊断神经衰弱时要注意与其他可能造成类似神经衰弱症候群的疾病相鉴别。如结核病、肝炎等慢性消耗性疾病常产生躯体和精神疲劳感, 易误诊为神经衰弱; 因职业关系的化学性职业中毒, 也常以神经衰弱症状群为早期症状; 还有头部的慢性炎症也常出现神经衰弱的症候群。所以需要全面了解病史, 认真进行体格检查,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一般是可以鉴别的。

神经衰弱发生常见的原因有3个方面:

1. 精神紧张,脑力活动过度,不注意劳逸结合,如长期学习负担过重、工作压力过大等。

2. 精神受刺激,情绪不稳定也容易引起神经衰弱。例如,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矛盾处理不当,或工作中受到挫折等,均可造成大脑功能失调而导致神经衰弱。

3.与个人的身体素质有关。如有些人体质较弱,对自身的某些不适过分关切,多思善虑,不能妥善处理生活中所遇到的复杂问题。都可能引起神经衰弱。

在这里需要纠正一个常见的错误认识,多数人认为神经衰弱是过度疲劳造成的, 但临床实践证实, 疲劳只是衰弱的一个症状, 它实际上是长期烦恼或情绪紧张及心理冲突所致, 其本质是严重或持续性心理矛盾冲突所引起的情绪性心理性疲劳, 疲劳是神经衰弱情绪性疲劳的结果。

其实人脑的潜能是巨大的, 就算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家也只不过仅仅利用了大脑的小部分潜能, 那么工作学习的节奏加快, 只要心理上适应了, 时间管理措施得当, 应该不会有神经衰弱的出现。只是人们把繁重的工作、学习的担子不是放在肩上而是放在心上, 加重了心理的负担, 使情绪疲劳。另一方面, 以错误的认识来暗示自己工作很辛苦, 休息不够, 那肯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病症。

有时候表面上看是由于学习或工作劳累引起的, 而实际上是学习的压力感, 工作的紧张感, 人际关系的紧张感或紧迫感, 以及种种的矛盾纠纷等导致心理状态的不平衡, 应激能力下降等所造成的。

临床中家庭的不和和亲人的死亡, 以及严重的躯体疾病等都是直接导致神经衰弱的重要原因。神经衰弱并不可伯, 但应及时治疗。建议由专业医生进行确诊,不可以自己乱戴帽子。

神经衰弱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中医治疗、物理治疗,康复治疗等等,每种治疗方法都各有所长,很难说其中的哪种方法效果最好,选择治疗方法一般因人而异。中医治疗生病的人,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今天咱们主要说说中医方面的治疗,对于不够神经衰弱诊断标准但有神经衰弱部分症状表现的也可中医治疗。

中医没有神经衰弱这一病名, 诊治本病时, 是从它的临床症状、舌苔、脉象等方面来综合分析的。从脏腑辨证方面我们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

把神经衰弱的: 头痛、头晕、头胀、目眩, 忧郁、手颤、急躁易怒、肌肉颤动、工作易疲劳、脉象带弦等, 归属于肝;

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多梦、出汗、舌尖嫩杠、脉细等, 归属于心;

遗精、阳痿、腰酸,耳鸣、腿脚怕冷、小便频数、尺脉沉弱等, 归属于肾;

胃胀、纳食不甘,食后腹胀、腹泻、苔腻、脉濡等归属于脾胃。

但在上述的分类里,并不是机械孤立的, 有时数种同见, 有时互相转化。例如头晕、耳鸣可属于肝, 有时又可属肾,所以临床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 结合其他各方面的综合材料, 进行分析、归纳。因此各类之间的差别, 又是可以分清的。

临床上神经衰弱症虽然可以表现出肝、心、肾、脾胃各方面的证候, 但以肝的证候为最多见。个人认为诊治神经衰弱症, 应以“ 肝” 为主, 尤其是年久不愈者, 更应注意到肝的症候

从神经衰弱症的临床症候来看, 大都为七情所伤、情绪没有好的出口等思想活动和情志变化所引起。因此不少医者根据“ 心主神明”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 心者精神之所舍也” 等理论, 以及心包括了现代医学高极神经活动的看法, 认为神经衰弱症的病机以心为主, 甚至有的认为“神经衰弱相当于中医的心虚” .

但个人认为所谓“心”:是思想活动总的代称, 而具体的思想活动和情志变化又与五藏都有关系, 尤其与肝有极密切的关系, 因为“ 肝者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 , 再加“ 主决断” 的胆也附于肝中相为表里。况且怒喜思悲恐五种情绪各有所主, 并不一定所有的情志变化都须“ 心” 去亲自主宰。所谓“ 怒动于心则肝虚, 思动于心则脾虚, 恐动于心则肾虚… ”说明不同的思想活动和情志变化, 有不同的藏腑首当其病, 又和心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本病初起可由喜、怒、忧伤、思虑、恐惧、所欲不遂等各种不同的思想活动和情志变化, 引起了心、脾、肝、肾等各种不同的疾病。但经缠绵迁延, 则出现“久病伤血”、病久伤阴”、“病久生郁”、“病久入络” 、“ 病深则入肝肾等许多变证。”肝属六经中的厥阴, 肝主藏血,喜条达, 不喜郁滞, 所以就与肝的关系较大, 肝的症候也就出现较多。临床中阴虚肝旺证最为多见。因此, 个人认为诊治神经衰弱证时, 须首先考虑肝的问题, 同时也注意到心、脾与肾。

很多人认为中医的核心是秘方,其实是没有深入认识中医,中医的不传之秘是分析问题的方法,客观的说,不是不传,是传不下去。这里我们就探讨下神经衰弱症的中医病理机制,

肝以血为体(物质基础), 以气为用。在体多见虚证; 在用则虚实并见, 但以实证为多。

肝血虚则血不养筋, 工作不能耐久, 容易疲劳, 或见筋惕肉瞤。从而血虚生风、阴虚肝旺、肝阳上亢, 发为头晕、头胀、头痛、眼花等;

血虚生热, 虚火内动, 又可发生轰热、急躁、盗汗等。

肝血虚需要肾阴来滋养, 所渭水生木。如果肾阴虚, 在肝便为水不涵木, 在肾则失其封藏作强之用, 而发为耳呜、遗精、早泄、腰膝酸软等;

如果肾阳虚, 即可致命门火衰, 真阳不足, 气化不及, 而发为怕冷、四肢不温、阳痿、性欲减退、小便频数等证。另外, 肾虚还可致心肾不交、水火不能既济。

若心血虚则神散而不收, 发为心悸、怔忡、健忘等; 在心火旺则神不守舍, 发为心烦、失眠、多梦、易醒等证。

肝气方面, 一是郁结, 发为忧郁、悲观、胸闷、太息、胁痛等; 一是横逆, 因木侮土而犯胃克脾; 在脾则 脾阳不运, 消化不良, 发为食后饱闷、便溏、泄泻等; 在胃则胃气阻滞, 发为胃胀、嗳气、纳食不甘等证.

另一方面, “气有余便是火”肝气太过, 则成为肝火, 可发为急躁、易怒、头胀、偏头痛等; 肝火燥血, 或下夺肾阴, 又可发生便秘、燥结等证。此外, 肝气郁结, “木不疏土”也能影响到胃。肾阳不足, 火不生土, 也能影响到脾, 但一般在本病不常见。

患者舌质中的尖红、微红、嫩红, 都与阴虚有关;舌苔中的白、黄、腻等出现较多。可见肝木克脾土影响消化,有一定关系。

从脉象来看,以弦、细、沉为多见。弦脉多与肝有关,细脉多为阴虚,沉脉多为久病入里。

中医治疗主要是“辨证施治” 。今就临床有效的治疗法则及常用药物, 概述如下, 以供参考。

养血法、养肝法: 用于肝血虚之证。常用药物如当归、杭芍、何首乌、阿胶等。应当特别提出, 川芎辛香走窜, 易劫肝阳和虚火, 不宜用于本症。

    镇肝法、潜阳法: 用于肝阳旺、肝阳上扰之证: 常用药物如石决明、生牡蛎、生储石、明天麻等。又常结合养血法同用。如兼肝风则加钧藤、僵蚕、蒺藜等, 又为镇肝熄风法。

平肝法: 用于肝气横逆之证。常用药物如青皮、枳壳、香附、香橼等。如出现脾胃症状,则结合和中法以平肝和胃、理气和中、泄木扶土诸法。

舒肝法、解郁法: 用于肝气郁结之证。常用药物如柴胡、玫瑰花、厚朴花、佛手等。以舒畅为主, 不同于行气、破气药。

清肝法、泻肝法: 用于肝火旺之证。常用药物如黄芩、龙胆草、芦荟、青黛等。

养阴法, 或称滋肾法: 用于肾阴虚之证。常用药物如生地黄、山萸肉、天门冬

、女贞子、龟板等。兼肝血虚者, 结合养肝法, 以滋肾养肝,属乙癸同治法。

扶阳法: 用于肾阳虚之证。肾阳属命门之火, 命门居于下焦, 为人身元气之本, 故温补命火, 属温养下元法。常用药物如肉桂、熟附片、巴戟天、肉苁蓉等。但命火居于阴中, 不能专用温热药, 必须与补阴药结合应用, 如熟地黄、枸杞子、

黑桑堪、龟板等, 亦为常用之药。

清心法: 用于心火旺之证。常用药如川黄连、莲子心、竹叶、灯心、木通等, 具有清心引火下行的作用。在阴虚火旺时, 可以结合养阴, 属泻南补北法。

养心法, 或称补心法: 用于心血亏之证。常用药物如丹参、麦冬等。因多伴怔悸不宁, 又可加柏子仁、获神等, 用以养心安神。

L 交通心臀法: 用于心肾不交之证。常用药物如灵磁石、远志、磁殊丸、交泰丸等。

养心健脾法: 用于心脾两虚之证。常用药物如白术、龙眼肉、芡实米等。

这些法则可以根据病情的需要, 相互结合,权衡轻重, 睽度主次, 以更多的法则, 应疾病的变化。

由于很少原封不动地应用成方, 故不多举例子。但前人成方, 如适合我们立法要求的, 也宜优先选用, 如逍遥丸、舒肝丸、归脾丸、天主补心丹、朱砂安神丸等,基于前面的分析,分享一个对于阴虚肝旺型脑神经衰弱疗效确切的经验方:

生石决明、生牡蛎、生地黄、杭白芍、

白蒺藜、首乌藤、合欢花、酸枣仁、

远志、黄芩、制香附

此方根据病人常见症状和前述诸理论结合临床经验, 以生石决明、生牡蛎, 补养肝阴, 潜降肝阳, 收浮越之正气, 益阴清热为君; 生地、杭白芍补益真阴, 滋水涵木, 凉血生血, 柔肝安脾为臣; 首乌藤滋益肝肾, 交合阴阳, 合欢花安神解郁, 酸枣仁益肝助阴, 宁心敛汗, 远志交通心肾, 白蒺藜散肝郁、熄肝风为佐; 香附为阴中快气药, 引血药至气分, 增强诸药活力, 兼能理气解郁, 黄芩泻肝胆火, 养阴退阳为使。

总之有养阴柔肝、镇肝潜阳、解郁安神、交通心肾之功,对阴虚肝旺诸症,标本同治,而以治本为主。

中医治疗脑神经衰弱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中医治疗神经衰弱症, 是从全盘考虑的,从一个重点出发,就牵涉到各方面综合治疗,在治疗上又必须分清标本主次。

2、不要认为神经衰弱有“衰弱”二字,就必须用大补之药,中医并不拘泥“衰弱”二字,有时候往往用舒缓的方法,来解除其症状,有时则用疏泄的方法而去其原因,这说明有很多补药,不一定常用于神经衰弱症,反之神经衰弱症中,补药不一定合适。

3、神经衰弱症,虽与心、脾、肝、肾、等都有关系,但认为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诊治时首先应注意到肝。

4、正因为与肝关系多,肝气最易升动,故在临证时,必须注意言语、态度等,不使患者受到刺激,使患者得到安慰,这对治疗也有帮助。

5、治疗本病,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如使用过于猛烈的药品,急求速效,常会引起不良反应,必须注意“不可操之过急”

物理治疗

1、针灸:针灸对神经衰弱的疗效良好,尤其对顽固性患者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主穴: 百会、四神聪、神庭、本神、神门随证配穴:失眠健忘加三阴交,眩晕加太冲,头疼加行间,心悸气短加内关,心烦易怒加四关穴,自汗盗汗加太渊、太溪,纳呆无力加中脘、足三里,哭笑无常加人中、少商、隐白,阳痿遗精加关元。

2、按摩:头为诸阳之会,头部按摩能够有效恢复颈动脉和颈静脉的舒缩功能,调节血压,按摩同时还改善脑部的血液回流,提高大脑的摄氧量,有益于大脑皮质的功能调节,对益智健脑,增强记忆,缓解疲劳,消除紧张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9]。足部按摩反射区和其他相关反射区域,促进大脑得到放松,改变了原本紧张的状态,且足部反射区的痛感代替了原来的大脑固定的兴奋灶。

3、功法:练习八段锦。 八段锦作为我国古代导引术,起源于北宋,是一套独立而完整的健身功法,其健身效果显著,流传广泛,是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瑰宝。

八段锦动作: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臂单举;五劳七伤向后瞧;摇头摆臂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诸病消。八段锦练习无需器械,无需场地,简单易学,节省时间,适合于男女老少,只要坚持练习,强身健体的效果显著。还可根据本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两式进行练习。整套练习一次约需十分钟,最好是在有树木的地方练习,这样效果更佳。练习功法须持之以恒,要有耐心,不可急躁。开始练习不必注意呼吸,等动作熟练后加上呼吸的运用会更好。

4、食疗

通过改善饮食,可以有效对症补足脏腑功能的不全,调养刺激机体重新焕发活力。食疗在各种治疗方式中不良反应极小,且方便易行,在家中就可以实施,为患者塑造较为轻松的治疗氛围。烹饪和食用过程都具有积极意义,对增加患者生活情趣,开导患者心理是一种良好的助力。

以下介绍一些常用的食疗药膳。①银耳灵芝羹:银耳与灵芝各6  g、冰糖15 g。将银耳和灵芝充分洗净泡发,文火炖2~3 h,加入冰糖汁。日服3次。适用于肺肾功能不足,具有安神止咳、助眠的功效。②龙眼汤:取桂圆肉50  g,文火煎汤,每日服用两次,可治疗心脾两虚引发的失眠、心悸。③莲心汤:莲心30个。每日临睡前加少许盐煎服,可缓解多梦易醒、遗精等症状。④百合汤:100  g鲜百合,加30 g红枣,25  g莲子,煮烂,每日服用100 mL,有助于消除体内虚火,减少由此引起的心烦、失眠。⑤红烧乳鸽:对于气血两亏,体虚易汗的患者,坚持食用可以显著改善身体状态。⑥桂圆芡实粥:取20  g桂圆肉,20 g芡实,100  g糯米和5 g酸枣仁,煮粥早晚加入蜂蜜食用。可抑制智力减退、肝肾功能降低等症状。⑦远志枣仁粥:使用远志10  g,炒酸枣仁10 g,煎汁去渣,再配合50  g粳米煮粥。每日睡前食用,可以治疗惊悸、失眠。⑧芝麻核桃粥:桑叶60  g煎汁去渣,黑芝麻50 g和核桃仁50  g研碎,与100 g粳米煮粥。早晚服用,可以治疗肾虚引起的失眠、腰痛。

希望以上的系统分享就您有帮助,如需面诊,请提前一周预约广安门医院周二下午专家门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