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年趣事

 淮阴语文 2022-01-28

过年趣事

刘水芹

除夕越来越近,年味越来越浓,又想起我们小时候过年的趣事。

贴春联

除夕早上,饭吃得很潦草。稀饭馒头。饭后父亲带着哥哥贴春联,春联是本家做教师的堂爷爷写的,春联的内容都是对未来的期盼:山清水秀风光好,人寿年丰好事多;万事如意满门顺,四季平安全家福;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家禽牲畜的圈上也有:猪羊满,鸡鸭盛;鸡鸭成群收入多,猪羊满圈肥源广……自家打浆糊:拿勺子,放锅底烧开,把小麦面和到水里搅拌,不能烧开。父亲负责涂浆糊,我们帮忙,哥哥在父亲的指导下张贴,高的需要站在凳子上,父亲有时候也需要亲自张贴,特别是大门口的,需要贴的美观大方不歪斜。

年饭

  我们家乡除夕午饭最重要的,无论怎么穷的家庭,除夕中午都要做几个菜:鱼、猪肉、膘鸡、牛羊肉等,这顿饭你可以吃得无所顾忌,肉能吃多少吃多少,但鱼一定要剩下,取其义:年年有鱼(余),也是普通老百姓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企盼。上午家里炸坨子,有时候也顺便炸些小果子,煎鱼烧肉,母亲吃过早饭就开始忙碌,我们也跟着瞎忙,拿碗找盘,烧锅抱草,偶尔吃些刚出锅的肉坨子,刚煮好的肉骨头也有机会啃。午饭时父亲喝点白酒,我们喝点小香槟。

炒花生

除夕下午,我们自由活动,不用干活,也不用读书写字,打梭、打瓦、跳格子,溜冰、玩冻、踢毽子……太阳落下,母亲就开始喊我们回家,拿出提前炸的米花,小果子,再炒点花生葵花籽。母亲在锅上炒,父亲烧锅,我们姊妹三个在旁边玩耍。如果花生、葵花籽炒得好,母亲就很开心,认为自己技术好,炒糊了就怪父亲锅烧得不好,有时候还放沙子在锅里和花生瓜子一起炒,炒得好与不好,我们都不在意,生花生也可以吃。母亲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她觉得有人到我们家串门,花生炒得好,自己有面子。

包饺子

我们这里,除夕晚上基本不做饭,吃点熟瓜子花生,自家炸的小果子,水果糖,如果觉得饿可以吃点中午的剩饭剩菜。

下午五六点吆喝包饺子。母亲负责和面,准备一点素食饺馅:萝卜粉丝、酸菜豆腐、韭菜鸡蛋比较少,大年初一不吃荤菜,因为长辈告诉我们:年初一吃荤菜,一年到头都昏头昏脑。那时候的饺皮都是自家擀的。

包饺子也是技术活,包不好,第二天下到锅里会坏。母亲包饺子一把手,从切馅搅拌,到和面擀饺皮,忙得不亦乐乎。我也很忙,帮着搓面剂,擀饺皮,弄得满身满脸都是面,过年的时候母亲都不会批评我们,我跟着父亲一起包饺子,可以包成自己想包的形状,第二天早上自己吃,其乐无穷。初一早上如果母亲发现我们包的饺子“嘴巴”张开,就会沾在锅边或者放在馏列上蒸,其实我们觉得那些开口笑的饺子很漂亮,弟弟喜欢吃饺皮,作为姐姐我帮他吃馅子。水饺锅里的下的汤圆也好吃。

守岁

饺子包好就开始守岁了,一家人围坐桌边,中间一盏煤油灯,母亲准备好的火盆放在桌子底下。火盆由一个旧瓷盆和木柴火组成,一般是在烧饭时,故意把树枝一类的硬草提前从锅底拿出放到瓷盆里,瓷盆里满满的木炭火,放在桌子底下。火盆是我们冬天取暖主要工具,多数火盆有些熏眼,为了取暖,我们把熏眼的缺点忽略不计。

除夕这天晚上,大人孩子都要守岁到夜里12点后。

每年除夕都比较寒冷,有时候外面还下着雪,刮着风,黑咕隆咚,很想睡觉。

从我记事起,除夕晚上都不敢早睡觉,因为堂叔讲过一个故事:除夕晚上,有一位白胡子神仙爷爷,到各家派岁,每个人一年长一岁,如果小孩子除夕晚上早睡觉,神仙爷爷会把剩下没派出去的岁,派给不守岁的小孩,那个小孩就可能一年长几岁,甚至几十岁。还举例说一个小孩因为早睡觉,害怕神仙爷爷派岁给他,自己躲在大缸里,上面盖着盖子,结果神仙爷爷把剩下的岁都倒在大缸里,后来这个小孩,正月初一就变成了白胡子老爷爷了。虽然小时候想快点长大,但不想变成老人。除夕晚上我们都强打精神来,等到12点父亲放过鞭,才开始睡觉。

抢水

那年上小学,听从外地回来的叔叔说,除夕晚上谁能抢到井里的第一桶水,这个孩子将来命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守岁到11点50分,我忽然站起来,拿着家里的小提桶向门口走去。父亲以为我打盹迷糊了,忙问我干啥,我说等会告诉你,提着小水桶,一直跑到门旁六叔家的水井边。父亲连忙跟着出来,母亲打着手电筒找到门口。

农村的夜晚是漆黑的,偶尔有狗吠声,也能听到猫叫声,但是我一点不害怕,提着小水桶,向离家五十米左右六叔家的水井边走去。那时农村都是几家一口井,有的甚至是一个庄子才一两口水井。

到水井边,学着大人们打水的方法,很快地提上一小桶水,然后提着向家里走去,父亲要帮我提,我坚持自己提,父亲以为我变傻了呢。

回到家,我告诉母亲,明天早上用我提的水下水饺,我们家明年运气好。父亲笑了说:“还以为闺女守岁守傻了呢,原来是这样啊,快把水提到锅屋,要不夜里会上冻。明天早上一定用闺女抢到水下水饺。”我提水到家,听到门旁也有人去提水,心想:今年我是第一个抢到水的。然后放心地去睡觉了。

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有许多事情已经变成了回忆,但年味依然,每一代人都有对年的体验。


刘水芹,女,1973年生,江苏泗阳人。耕耘在黑土地上的园丁。数十篇文章发表在《莫愁》杂志、“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淮阴语文”公众号。《车来车往》被拍摄成微电影,腾讯视频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