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汤美学:感知次第推演

 空山茶话 2022-01-28

当今信息如洪,绝大部分是以视听媒介传递的,所以也被称为“视听时代”。但回溯人类数种感知能力的发展脉络就会发现“视觉”其实是相当晚近的一种。

今天就对人类的几种感知能力做一个简单的梳理推演以帮助大家对感知次第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

生命源于海洋,从单细胞生物演变为多细胞生物,从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发展到脊椎动物、哺乳动物,从水生过渡到两栖,再过渡到陆生……

不管是软体动物还是节肢动物,当生物发展出嘴或口器这一进食器官时,因为要判断其是否有进食价值,味觉感知这种取舍评价能力(以及味蕾)也就随之产生了。细说起来,进食的“味觉中是包含一部分“触觉”的,它主要表现于舌面,但又不局限于舌面。触觉,可以概括为对压强及摩擦状态的感受。

“质感”一词最早就产生于触感,所谓“物质感”么。之后才扩展于其他感知,如视觉、听觉等。当用敏感的舌头去感受固态食物或液体食物的微妙触感时,你就感受到了食物的质感。

舌头最初的功能是辅助抅取食物入口、翻动翻动以便咀嚼,但一些动物发展出了吞食,然后通过口腔的整体触感来判断是否能“吞下去”,于是舌面的触感也就逐渐退化了,但味觉依然进化得很发达。比如鲨鱼,就是典型的吞食,然后感觉到吞不下去,才吐出来。但鲨鱼的味觉很灵敏,能够感知到很远的血腥味儿,并且对腐败的食物敬而远之。

有人说鲨鱼的“嗅觉”很敏感,可以闻到几公里外的血腥味儿。但我们更愿意将嗅觉对象定义为气味,是存在于空气中的气味。除非说鲨鱼的嗅觉器官能够捕捉到海水里微量空气中的微量气味信息(但鲨鱼是通过鳃呼吸的),否则我更愿意认为鲨鱼鼻腔中的感知能力是味觉。

——————

嗅觉”留待一会儿说,我们先说说“触觉”。

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触觉,如手脚、皮肤所具有的触感,其产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身体具有了主动或被动的移动能力,——生物需要依靠触觉感知外部环境是否安全,是否适宜居留。再到依靠触觉判断事物的应用价值则是之后了。

上面说过,基本触觉是感知压强与摩擦状态,但也演化出一些其他能力,比如“温感”,不是感知具体的温度值,而是感知冷热,——相对于体温的冷热。之所以将其归为“触觉”,是因为温感就是身体接触外界时感知反应。

此外还是基于触觉,使人具有了“速度感”。具体可分为风速感、流速感,只是这种能力人类显然不及鸟类、鱼类的发达而已。

但就基本的触感而言,人类已经进化得很发达了:经过训练,人可以摸出棉线0.03mm径差的区别,可以摸出晚两天剪下的羊毛弹性差异,可以感受到汽车轮毂螺丝多上或少上半扣的力度差异。

而舌面上的触感就更发达了:能喝出区区一口茶汤的薄厚、粗细、枯润、滑滞……,很小的一粒东西在舌面上的感觉往往会大很多。

——————

下面我们说“嗅觉”。既然嗅觉主要是感知空气中的气息,那么至少要等待生物爬上陆地,到两栖动物阶段,当出现了肺这个呼吸器官时才会出现。也是出于最基本的安全考虑,嗅觉首先是为了判断空气是否安全,可供呼吸?当发现或意识到空气的流动性后,才会运用嗅觉感知远处的空气里是否存在危险,或者嗅到远处是否存在着有价值的东西,以及那是什么东西。

曾有专论说“味觉”是近感知能力,“嗅觉”是远感知能力,从距离的角度而言是这样的。

一个关乎进食,一个关乎呼吸,都是保障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所以味觉、嗅觉也是人类最原始、最悠久的感知能力。基于此,说它们是最为强大、最具潜力的感知能力,应该也是成立的。

这也是我为何如此看重味觉(包括味触觉)、嗅觉的重要原因,——那里藏着洞察世界的秘密……

如果一定要给嗅觉、味觉做个最底层的区分的话,那么可以认为味觉是作用于味蕾,而嗅觉是作用于嗅觉细胞的。

——————

世界乃至宇宙都无时无刻不在振动,生物对于振动的感知最初应该是全方位、全频段的。但出于效率的考量,某些生物开始聚焦于自己侧重的感知区间,比如鲸鱼、海豚、蝙蝠都明确并加强了自己高频或低频的感知区间。人类则加强了对自己“可感声波”范围内的感知能力,也就是所谓的听觉。并且还逐步总结出了音高、音色、响度等描述声音的向量。而将诸如对地震、对植物生长的感知,或交由其他知觉,或选择性忽略。

语言就是基于声音的表达、传递特点总结出的抽象符号系统。但声音的价值远不只于此,它还能传递出很多只有声音才能表达的东西。

你想没想过能够单纯被人声所震撼?没有过分的技巧与花腔。不是帕瓦罗蒂、多明戈,也不是惠特尼 · 休斯顿、席琳 · 迪翁,而是一位唱京韵大鼓的青年演员冯欣蕊。

相比于美声、通俗歌曲、京剧而言,京韵大鼓的的技巧、调式明显是要少的;相对于朗诵、吟唱的激昂饱满,京韵大鼓又被要求“稳”、气定神闲。但这些局限并没有限制了她的艺术感染力。如果有机会听一次冯欣蕊现场版的《丑末寅初》就知道我言之所指了……

似白若唱,又仿佛自言自语,在依稀恍惚你便被她魔力般的声音代入了那个她所描绘的意境,一个字——静。好像一切都停了下来。

在没有感受过之前,你很难想象这种单纯的人声叙述能蕴含如此大的能量与魅力。这就是我所说的超越了传递抽象信息的那部分。有言天籁者,此乃人籁也。

虽然水中传递声音的速度是空气传播的4.4倍,但人的听觉系统更适合在空气中工作,并更习惯于在空气中发音的声源。所以人类的听觉能力一定是在爬上陆地之后才进化出来的,——这明显比味觉、触觉要晚。

——————

视觉,是对光的感知,——那么首先要有光。在漆黑一片的深海,视觉无从谈起。浅海生物才逐渐提高了对视觉的需要,但即便如此视线也不会太好,——不及味觉、触觉来得更实用。所以人类的视觉也应该是爬上陆地之后才真正向现在进化的。

——————

视觉让我们能够观察世界。那么诸如文字、图画这类抽象或较抽象的内容就能够大大提升人类信息传递的效率,所以视觉媒介在近代得到了人类空前的重视。同时随着工业革命科技得以迅速发展,视听媒体的发展也搭上了这趟高速列车,成为了现代人类了解世界的最主要方式。

有数据称人类将近九成的信息获得都是通过视觉听觉,——这种失衡已经很明显。何况所谓的通过视觉、听觉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通过视听媒体,而视听媒体本身已不再是真实世界,而只是真实世界的映射(会有不同程度的失真),或者说这些都是间接经验,——人们更多是在借助间接经验来拼凑自己的经验。那这在真实性、准确性上一定难以保证。

何况,如果上面的推论成立,那么人类相当于是在用他最年轻的感知能力去接收二手经验,——永远触碰不到最本真的世界

同时,致味觉、嗅觉这两个宝藏于不顾,——是不是挺可笑的?

如果给人之五感做一个次第排序,可能会是这样:

味觉——嗅觉——触觉——听觉——视觉

好了,正如我所说:以上只是推论。希望听到不同的理解。

辛丑年最后一篇重文

诸各位来年安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