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期经济全球化中的对华贸易逆差及文化传播——读李伯重著《火枪与账簿》(中)

 云蔚志读书 2022-01-28

一、中国并非闭关锁国

近年来,传统的“明清闭关自守”论受到许多历史学家的强烈质疑和挑战。事实上,中国在早期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在16 世纪和 17 世纪国际贸易中的供求情况。

1.生丝与丝织品

丝和丝织品的主要供应者是中国,主要购买者则是日本、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

2.陶瓷

陶瓷的主要供应者是中国,主要购买者是日本、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

3.茶叶

茶叶的主要供应者是中国,主要购买者是荷兰。

4.蔗糖

蔗糖的主要供应者是中国,主要购买者是日本、荷兰和英国。

由于欧洲人喜欢在茶中添加一些糖以消除苦味,因此蔗糖市场随着饮茶的流行而扩大。

5.香料

香料的主要供应者是东南亚和南亚,主要购买者是中国和欧洲。

世界史上所说的香料,主要有胡椒(pepper)、肉豆蔻(nutmeg)、丁香(clove)、肉桂(cinnamon)和苏木(caesalpinia sappan)等,用于食品调味和保存、宗教仪式、社交以及个人享受等。

二、贸易平衡

(一)贸易逆差

从上可见,中国输出丝、茶、糖、瓷器等产品,输入南洋群岛的香料等产品。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对中国产品的需求有限。西欧和日本对中国产品有巨大的需求,但却没有多少产品销往中国。因此,外国在对华贸易中存在着巨大的逆差。

在解决贸易逆差之前,日本人的办法是以海盗抢劫来弥补。葡萄牙人和荷兰人除了当海盗,也充当中间商。

(二)海商和海盗

1. 华人海盗

在 14~17 世纪中叶,活跃在东亚海域的海盗不只有倭寇和西方海盗,也包括东南亚本土海盗和华人海盗。

东南亚的华人海盗活动始于中国元朝,他们大多数来自广东和福建,其中最出名的是以陈祖义为首的华人海盗集团。陈曾自立为渤林邦(位于苏门答腊岛)国王,后被下西洋的郑和舰队消灭。值得注意的是,明代中期的华人海盗是倭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依照学界较新的看法,倭寇包括前期倭寇和后期倭寇。前期倭寇主要活动在 14 世纪至嘉靖三十一年(1552),成员基本上是被称为“西日本恶党”的日本人;而后期倭寇(日本通常称为“嘉靖大倭寇”)是嘉靖三十一年活动的海盗,成员为日本人和中国人。而且,其中的中国人还占多数,连倭寇的大头目也往往是中国人,最有名的就是许栋、汪直(亦作王直)、李旦等。

通过对这些中国人的经历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许多倭寇实际上是在明朝的海禁政策下对国家没有固定归属感的人。

2. 亦盗亦商

在当时的海上贸易中,为了打击竞争对手和自保,商人也常常借助武装集团的力量劫掠对方的商船,这使得海商和海盗的区分十分模糊。

到了明末,这种亦盗亦商的海商武装集团发展得愈加强大,出现了郑氏集团这样的超级海上强权。不过,郑芝龙集团主要从事贸易,而非劫掠。

(三)白银贸易

直到16 世纪,随着海外白银的发现和贸易,日本和西欧对中国的贸易不平衡终于发生了巨变。

在 14 世纪中期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白银产地在欧洲,亚洲的主要产银国是中国。进入 16 世纪之后,中国、欧洲、日本和美洲相继出现了开采银矿的热潮。特别是美洲白银的生产,极大地增加了全世界白银的供应,其中输入中国的墨西哥白银就是后来的“鹰洋”。

这些变化从根本上解决了日本和西欧在与中国的贸易中的逆差问题,有力地推动了早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三、经济全球化与文化

(一)文化圈

文化圈指的是具有相同文化特征,或包含相同文化要素的地理区域的最大范围。

明代以前的东亚世界大体上形成了三个主要的文化圈,即位于狭义的东亚的儒家文化圈、位于东南亚和南亚的婆罗门教文化圈和位于中亚的伊斯兰教文化圈。此外,还存在较小的佛教文化圈和祆教文化圈。

(二)文化圈大洗牌

在15~17 世纪中期,皈依了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向东扩张,结果是伊斯兰教在中亚、南亚和东南亚取得了统治地位。

在 16 世纪、17 世纪,佛教也经历了有限的扩张过程。从蒙古、新疆北部、青藏高原,到中南半岛的缅甸、暹罗、柬埔寨和老挝,形成了一道环绕中国西、北、南三面的“佛教长城”,遏制住了伊斯兰教的东扩。

随着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欧洲国家的海外扩张,也带来了基督教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西班牙在菲律宾实行天主教会与殖民政权相结合的政教合一统治,使得菲律宾成为今天东亚唯一的天主教国家。

(三)文化圈大洗牌与早期经济全球化

早期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是贸易。不管是宗教还是非宗教的儒家文化,都随着贸易,传播到了世界各地。特别是在东亚世界的东部和南部(即东北亚、中国和南洋群岛),伊斯兰教、基督教文化圈的发展和扩张则更多地依靠商业贸易。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有武力传教的传统,又把先进的军事技术(如红夷炮)传到了东亚世界。儒家文化圈的发展,则主要依靠相关国家内部的商业化,较少依靠外力。

这些文化圈的发展也有利于早期经济全球化。处于同一文化圈中的各地人民,不仅获取知识、技术和其他资源更加容易,而且进行贸易活动也更加方便。比如在儒家文化圈内,中、日、朝、越各国人民都使用中文作为互相学习及贸易中的工作语言。

(四)历史的阴暗面

以往我国学界研究中国与邻国关系的历史,大多出于一种“中国中心论”的史观,只从中国人的角度看这种关系。而在事实上,邻国人的感受与中国人的感受在许多方面并不相同。

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声称:“日本与中国在海上相连,但在过去的一千五百年历史中,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内我们的关系是圆满的。”

韩国总统卢武铉也称:“中国是在历史上侵略韩国多达数百次的国家。”

在越南的历史教科书中,充满了抗击“北方(即中国)侵略”和“北方”对越南进行“残暴统治”的内容。

这几个“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在历史上曾深受中国文明的熏陶,却对中国爱恨交织,体现出了历史的阴暗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