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瘢痕疙瘩的治疗

 疼痛康复研究 2022-01-28

注意:不建议物理治疗师、康复治疗师、针灸/针刀医师,对瘢痕疙瘩(或称蟹足肿)进行治疗,其愈后不一,且有复发的风险。

瘢痕疙瘩的病因仍然知之甚少。瘢痕疙瘩最常见的皮肤区域包括上臂、覆盖关节的皮肤、胸部、肩部和头颈区域,尤其是耳垂。

一些瘢痕疙瘩可以自发发展;然而,大多数发生在局部创伤和其他事件(包括炎症、手术、烧伤、选择性美容、异物反应、痤疮、昆虫叮咬、疫苗接种或机械力)之后数年。

非洲裔、亚洲裔和西班牙裔肤色较深的人中瘢痕疙瘩的发病率最高,估计在 5%–16% 之间。男性和女性患瘢痕疙瘩的风险相同,尽管女性的发病率略有增加,这可能是由于她们进行了更多的整容手术,如穿耳洞。10-30 岁的人患瘢痕疙瘩的风险也较高。其他风险因素包括 A 型血、高 IgE 和怀孕或青春期的荷尔蒙高峰。

打耳洞导致耳垂瘢痕疙瘩

组织学上,瘢痕疙瘩包含大量无序的真皮胶原和脉管系统,具有高炎症细胞浸润和过度活跃的间充质细胞。除了胶原蛋白外,弹性蛋白、纤连蛋白和蛋白多糖也过量沉积在瘢痕疙瘩中。

胶原蛋白在普通伤口中产生频繁的交联,而胶原蛋白在瘢痕疙瘩中不规则地组织,在真皮中形成结节。

在伤口正常愈合过程中,早期伤口未成熟的 III 型胶原蛋白可以被修饰为成熟的 I 型胶原蛋白。在瘢痕疙瘩组织中,它主要由杂乱无章的 I 型和 III 型胶原蛋白组成,由浅色的低细胞胶原蛋白簇组成,缺乏结节或过剩肌成纤维细胞。

典型增生性瘢痕

此外,最近的研究提供了四种仅存在于瘢痕疙瘩标本中的不同发现:①瘢痕疙瘩透明胶原的存在;② 在外观正常的表皮和真皮乳头下方存在舌状前缘;③真皮网状层上部的水平细胞纤维带;④突出的筋膜状带。

目前,存在各种形式的瘢痕疙瘩治疗;然而,没有一种治疗被证明是最有效的。

目前的治疗

皮质类固醇

皮质类固醇具有抗炎和抗有丝分裂的特性。已经报道了皮质类固醇减少瘢痕疙瘩的其他几种机制,包括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减少前胶原和糖胺聚糖合成、减少内皮出芽以及增强胶原和成纤维细胞变性。皮质类固醇抑制 TGF-β1 表达并诱导成纤维细胞凋亡,抑制参与伤口愈合过程的 VEGF 和 α-球蛋白。

对皮质类固醇注射的反应率在临床上有所不同,一年后报告的复发率在 50%–100% 的范围内,五年后报告的复发率在 33%–50% 的范围内。

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是去除瘢痕疙瘩的传统方法。然而,切除会产生新的伤口,并可能导致类似或更大的瘢痕疙瘩。因此,不建议将手术切除作为单一疗法,因为它会导致 45%–100% 范围内的高复发率。为了获得更好的术后手术效果,手术切除通常与其他形式的治疗相结合,包括放疗、病灶内注射皮质类固醇、IFN 注射、博来霉素、冷冻疗法、压力疗法和硅胶或硅胶片。

耳廓瘢痕疙瘩手术切除作为单一疗法。(a) 手术切除前和 (b) 手术切除后的耳廓瘢痕疙瘩。

根据瘢痕疙瘩的大小、解剖位置、皮肤类型和患者年龄,可以使用多种方法进行手术切除瘢痕疙瘩。

为降低瘢痕疙瘩复发的风险,进行切除的外科医生应建立无张力伤口闭合。作为一般规则,伤口的闭合应该以最小的张力和缝合线完成,留下外翻的伤口边界。Z 型成形术、三层缝合、皮下/筋膜拉伸复位缝合或局部皮瓣手术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疤痕的最终结果通常与手术外科医生的经验和所使用的技术以及患者积极参与伤口护理呈正相关。

有机硅产品

自 1980 年代以来,有机硅产品已被用于治疗瘢痕疙瘩和肥厚性瘢痕,硅凝胶或硅胶片被认为是轻微瘢痕疙瘩和肥厚性瘢痕的一线疗法。有机硅还有各种其他形式,包括乳霜、喷雾剂、凝胶垫和液体。有机硅产品的确切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它们增强水合作用并创造闭塞环境,这会影响成纤维细胞的调节并减少胶原蛋白的合成。

硅胶片已被证明具有最小的副作用,包括可以快速解决的局部刺激。硅胶片的有益作用包括减轻疼痛、压痛和瘙痒以及使瘢痕疙瘩变平。建议在初次伤口治疗后两周开始佩戴硅胶片,持续 12-24 小时,持续 2-3 个月。

使用硅胶片后瘢痕疙瘩疤痕的改善高达 90%,并且手术后瘢痕疙瘩和肥厚性瘢痕的发生率降低。

压力疗法

几十年来,压力疗法一直用于治疗和控制瘢痕疙瘩和肥厚性疤痕。它已被常规用作治疗烧伤引起的肥厚性瘢痕的一线治疗。

压力疗法的潜在作用机制仍不清楚;然而,存在几种假设,其中一些包括增加对疤痕表面的压力会减少灌注,减少损伤部位的氧气会减少胶原蛋白的合成。人们还认为压力会增加细胞凋亡,减少疤痕水合,从而稳定肥大细胞并减少血管生成。

放射治疗

1906 年,首次描述了使用表面 X 射线照射治疗瘢痕疙瘩。从那时起,它作为单一疗法的使用频率降低,而作为手术切除后的有效辅助治疗更广泛地使用,成功率在 67%–98% 范围内,复发率约为 22%。

放射性皮肤贴片也已与其他治疗瘢痕疙瘩的方法结合使用。放疗最常用于手术切除后 24-48 小时,通过抑制血管生成和抑制成纤维细胞活性发挥作用。

放射治疗的不良反应通常与使用的放射剂量有关,可分为急性皮肤反应和晚期并发症。急性反应最早在瘢痕疙瘩治疗后 7 天出现,包括水肿、坏死、溃疡、脱屑、红斑和色素变化,后两者最为常见。晚期并发症,包括色素变化、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和脱发,可能在放疗后数周出现。放疗后使用润肤剂和类固醇软膏有助于减轻副作用。

放射治疗有患恶性肿瘤的风险。因此,在头部、颈部、甲状腺和乳房等易受辐射部位以及年龄<18岁的患者中应谨慎使用。保护脆弱的器官并选择最合适的依赖部位的剂量方案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放射治疗的进一步并发症。

冷冻疗法

冷冻疗法是一种低温治疗,会导致血管损伤、组织坏死。它已被用于治疗瘢痕疙瘩,作为单一疗法或与其他治疗方法(如病灶内类固醇注射)结合使用。在许多使用液氮和冷冻疗法治疗瘢痕疙瘩的研究中观察到了积极的结果,成功率在 32%–74% 之间。

外部冷冻疗法与多种副作用有关,包括色素减退、起泡、疼痛、延迟愈合和感染。瘢痕疙瘩的复发率在 0%–24% 之间。

激光治疗

用于治疗瘢痕疙瘩的激光疗法是在 1980 年代引入的。激光治疗需要每隔 4-8 周进行几次治疗,具体取决于疤痕类型和所用激光的类型,可能的副作用包括瘙痒、色素变化、水疱形成和术后紫癜。


除此之外,还有口服药物、干细胞疗法、抗生素丝裂霉素、维拉帕钙通道阻滞剂、干扰素、博来霉素、A型肉毒杆菌毒素等疗法。

瘢痕疙瘩的治疗和管理,是一个重大的临床挑战。但迄今为止,没有一种疗法被普遍接受为治疗所有瘢痕疙瘩的金标准,也没有一种疗法有完全消退疤痕的能力。瘢痕疙瘩的患者建议转诊给专业的医生。

参考文献

  1. Lee HJ, Jang YJ. Recent Understandings of Biology,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Hypertrophic Scars and Keloids. Int J Mol Sci. 2018;19(3):711. Published 2018 Mar 2. doi:10.3390/ijms19030711

  2. Lee HJ, Jang YJ. Recent Understandings of Biology,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Hypertrophic Scars and Keloids. Int J Mol Sci 2018; 19(3): E711.

  3. McGinty S, Siddiqui WJ. Keloid.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19.

  4. Morelli Coppola M, Salzillo R, Segreto F, et al.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intralesional inj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keloid scars: patient selection and perspectives. Clin Cosmet Investig Dermatol 2018; 11: 387–396.

  5. Butzelaar L, Niessen FB, Talhout W, et al. Different properties of skin of different body sites: The root of keloid formation? Wound Repair Regen 2017; 25(5): 758–766.

  6. Huu ND, Huu SN, Thi XL, et al.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Intralesional Bleomycin in Keloids of Vietnamese Population. Open Access Maced J Med Sci 2019; 7(2): 298–299.

  7. Shih B, Bayat A. Genetics of keloid scarring. Arch Dermatol Res 2010; 302(5): 319–339.

  8. Bayat A, Arscott G, Ollier WE, et al. Keloid disease: clinical relevance of single versus multiple site scars. Br J Plast Surg 2005; 58(1): 28–37.

  9. Arno AI, Gauglitz GG, Barret JP, et al. Up-to-date approach to manage keloids and hypertrophic scars: a useful guide. Burns 2014; 40(7): 1255–126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