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钤法是先师仲圣撰写伤寒杂病论的立论本怀。仲圣依据伤寒钤法运气推演而逐条写就了伤寒杂病论。 伤寒钤法与伤寒杂病论的对应关系。 证据1,伤寒论冠名法的运气学依据: 伤寒论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作为篇名。依刘完素先生看来是有运气学推演作为依据的。在刘完素先生的《素问要旨论》中《分四时伤寒病传证候法》篇也有记载:“若要知四时伤寒病传证候,须将人之相属加左右间气之上,司地在阳,乃加左间气,在阴,乃加右间气,数至司天气上,见何脏腑,先受病也。”其先受病者,即伤寒论中的XX病。伤寒钤法中也有类似记载。此伤寒论六病命名法也是有运气推演格局作为依据的。其法载《伤寒钤法》:以病人属相加在司人处,顺数至司天所得地支,即是何气为主气;其气同名经络即是受病经络;即是伤寒论中辨XX病脉证并治中的XX病。 以太阳病为例,如甲辰日发病,午相人。以病人属相午加在司人午上,顺数至司天辰上,得辰。念口诀:“辰戌太阳寒水”。主气为太阳寒水,则其人六气辨病为:太阳病。凡是太阳病,它们共同的特性都是邪犯太阳的表现。然后依其客气及运的不同,太阳病之下又分为121证。 证据2,伤寒论条文术语的运气学依据: 如伤寒论条文(二三一)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脇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上述条文中的“阳明中风”这个术语,一般解释为:指风邪侵入阳明,以发热,恶寒,能食,口苦,咽干,腹满,微喘,脉浮而紧等为常见症的阳明病证。但是按照伤寒钤法,此伤寒论第231条,对应伤寒钤法条文为:火辛。 伤寒钤法火辛条文:脉弦浮大辨阴阳。短气不通胁满张。嗜卧鼻干不得汗。一身面目悉皆黄。溲难潮热时加哕。耳后耳前肿刺芒。十日若教浮脉至。便当速用小柴汤。 伤寒论子目:阳明中风,脉弦浮大,短气腹满,胁下及心痛,鼻干不得汗,嗜卧,身黄,小便难,潮热而哕,与小柴胡汤。第十八。用上方。 按照伤寒钤法,此条是指庚辰日发病,属蛇的,会出现上述症状。其运气推演格局为: 客气:厥阴风木。 主气:阳明燥金。 也就是说:上天气为厥阴风木,下地气为阳明燥金时,称之为:“阳明中风”。 伤寒论条文中这种运气术语,比比皆是。如:太阳中风,太阳中寒,少阳中风,太阳阳明合病等,运气推演为正确解读伤寒论条文术语,提供了思路。大家可以按照此思路进一步深入研究伤寒论的真实内涵及仲圣立论本怀。 证据3,普济方伤寒钤法条文、伤寒论条文、伤寒论子目三者之间次序相同、具有严丝合缝的一致性。 依钤法六气格局推演,《伤寒论》中辨太阳病脉并治上篇的可以表述为: 甲辰日发病的,属相为马的,对应的钤法字号为日字号甲证,对应的伤寒论条文是第十二条,对应的伤寒论子目为方一。 伤寒钤法条文日字号甲证为:阳浮阴弱卫中强。身热还教汗不藏。啬啬恶寒翕翕热。鼻鸣干呕桂枝汤。 伤寒论第12条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子目第一法条文为:“太阳中风,阳浮阴弱。发热汗出恶寒,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第一。五味,前有太阳病一十一证。” 通过以上比较发现:宋本条文、钤法、子目三者,内容基本是等同的,方剂相同,只是语言形式有不同。钤法版和宋本及子目各篇章237条相关条文,其次序、内容都符合,犹如两个配套齿轮严丝合缝地合在一起。因此,有一种观点认为宋本和钤法版本同源,基本同内容。 时贤可以通过这种理法依次对比推断。 丙辰日发病的,属相为马的,对应的钤法字号为日字号丙证,对应的伤寒论条文是第十四条,伤寒论子目为方三。 戊辰日发病的,属相为马的,对应的钤法字号为日字号戊证,对应的伤寒论条文是第十六条,伤寒论子目为方五。 庚辰日发病的,属相为马的,对应的钤法字号为日字号庚证,对应的伤寒论条文是第十八条,伤寒论子目为方七。 壬辰日发病的,属相为马的,对应的钤法字号为日字号壬证,对应的伤寒论条文是第二十条,伤寒论子目为方九。 辛巳日发病的,属相为虎的,对应的钤法字号为月字号甲证,对应的伤寒论条文是第二十二条,伤寒论子目为方十一。 癸巳日发病的,属相为虎的,对应的钤法字号为月字号丙证,对应的伤寒论条文是第二十四条,伤寒论子目为方十三。 乙巳日发病的,属相为虎的,对应的钤法字号为月字号戊证,对应的伤寒论条文是第二十六条,伤寒论子目为方十五。 依钤法,伤寒杂病论六气辨证部分书写架构清晰可见。这点明了伤寒钤法和伤寒论的关系是书和诀的关系。自古就有“传书不传诀”的现象出现。伤寒杂病论是显传的,而伤寒钤法是隐传的。也可以说是同一本书的两部分内容,一边是日干支五运六气格局的推演,另一边是伤寒杂病论条文。类似李阳波先生的运气图,欧洲祝跃平先生也有运气图。同时也点出了该书的真正作者是医圣张仲景先师。伤寒钤法犹如仲圣的写作大纲,而伤寒论是其著作本身。若先有其文,后有大纲,此等事,未曾有闻也。 所以说:若说伤寒论与伤寒钤法是两个不同的作者,其可能性很小。 1800年来,《伤寒杂病论》一直都是方和术分离,书诀分离,图和书分离,是时候将其考证复原,分析机理,利国利民。 证据4,伤寒钤法运气推演与脏腑虚实辨证的一致性 主病行流辨证中,以主病为主运,地气,为下,为内,为里,为阴位;以行流为客运,天气,为上,为外,为表,为阳位;主病行流推演更好地诠释了传统经典的运气学内涵。如内经曰:“天枢以上,天气主之;天枢以下,地气主之。”《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古贤云:“人身小天地”,邵子曰:“一物从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道德经曰:“万物负阴而抱阳”等章句。 主病和行流上下加临,看其生克顺逆,旺相休囚,决其病机。正如刘完素先生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序中说:“观夫医者,唯以别阴阳虚实,最为枢要,识病之法,以其病气归于五运六气之化,明可见矣。” 主病以甲代表胆,乙代表肝,丙代表小肠,丁代表心,戊代表胃,己代表脾,庚代表大肠,辛代表肺,壬代表膀胱,癸代表肾。 行流则以甲乙为风,丙丁为温暑热,戊己为湿,庚辛为燥,壬癸为寒。用以推算温病,伤风,伤暑,伤燥,热病,湿病,寒病等证治。 以行流为甲乙举例:甲乙为风邪,对应桂本伤风脉并治篇。若主病脾土己,桂本称作:“风邪乘脾”,对应条文为“风病,四肢懈惰,体重,不能胜衣,胁下痛引肩背,脉浮而弦涩,此风邪乘脾也,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若主病胃土戊,对应条文为:“若流于腑,则腹满而胀,不嗜食,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主之。”其他以此类推。 若行流为丙丁火,对应桂本温病,伤暑,热病等篇。内经曰:“先夏至日者病温,后夏至日者病暑。”作为区分参考。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主病行流推演可以用来指导脏腑虚实辨证。以主病为癸肾水为例,当行流为庚辛金时,是谓虚邪,即难经所云:“从后方来者,是谓虚邪”;当行流为甲乙木时,是谓实邪,即难经所云:“从前方来者,是谓实邪”;当行流为戊己土时,是谓贼邪,即难经所云:“从不胜方来者,是谓贼邪”;当行流为壬癸水时,是谓正邪,即难经所云:“从本方来者,为正邪”;当行流为丙丁火时,是谓微邪,即难经所云:“从所胜方来者,为微邪,”这为难经五邪致病学说的具体临床应用提供了运气学依据。 证据5,伤寒钤法运气推演与汗下原则的一致性 伤寒钤法载主病行流法中,又以甲丙戊庚壬为阳,为腑,为虚;乙丁己辛癸为阴,为脏,为实。取内经“邪气盛则实”之旨,判表里之位何为实,则是邪之所在,以决汗下之别。若行流为实,则宜汗;若行流为虚,则宜下等。陈寿作《魏志·华佗传》有这样的记载:府吏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早并起。这里也佐证了“外实”和“内实”是决定“发汗”或者“汗下”的依据。这里也体现了中医的“同病异治”的治疗原则。不过这里的措辞可能存在错误。宋·庞安石在其著作《伤寒总病论·解华佗内外实说》篇言:某深疑陈寿误用内外字,非华佗本意也。 证据6,据薛氏医案所载伤寒钤法写明伤寒钤法的作者是汉南阳张机。 |
|
来自: ZHENGNS331 > 《中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