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之邓艾奇袭得胜,蜀汉灭亡--三国史话26

 金色年华554 2022-01-28

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156,《三国史话》连载26,欢迎收看。

蜀国在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按诸葛亮临死时的推荐,以蒋琬为辅政大臣,先任尚书令,领益州刺史,后迁为大将军,录尚书事。费祎是副手,先为后军师,后为尚书令。

01、战略防御的蒋琬费祎时代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初为州中小吏,随刘备入蜀后,任广都县长。刘备到广都,见蒋琬不理众事,时常喝得烂醉,想加罪处罚。诸葛亮劝刘备说:"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刘备为汉中王后,蒋琬任尚书郎。诸葛亮任蜀丞相后,选蒋琬为僚属,任东曹掾、参军等职。

诸葛亮统兵北伐时,蒋琬留守成都,处理丞相府事,任长史,筹划军备,供给前方。诸葛亮常说:“公琰托志忠雅,是和我共同赞助王业的人",临死前密表刘禅说:“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费祎字文伟,江夏人,游学入蜀。刘备占据益州后,先后任太子舍人、庶子,伴侍东宫。刘禅即皇帝位后,任黄门侍郎。

蒋琬和费祎执政后,继承诸葛亮的政策,对内保国安民,休养生息;对外通好孙吴,北伐曹魏有所节制。他们两人合作得比较好,虽然不如诸葛亮那样励精图治,但基本上能维持蜀汉安定的局面。

在内政方面,蒋琬和费祎都注意团结蜀中官吏。有一次督农杨敏在背后说蒋琬“做事昏聩,不及前人(指诸葛亮)。”有人把这话报告了蒋琬,主张惩办杨敏。蒋琬说: “我确实不如诸葛丞相,不要计较这件事。”

后来杨敏因犯别的罪被捕入狱,人们都以为他活不成了。但蒋琬心地坦然,并没有因他以前的言论加重处罚他。

蒋琬这种态度对维持蜀汉内部的团结,起了不小作用。

在军事方面,开始时蒋琬认为诸葛亮攻魏的进军道路艰险,粮运困难,想改用水军由汉、沔袭击曹魏的西城、上庸、房龄东三郡地块,但许多将领都不同意他的意见,蒋琬也就作罢。

这时,蜀汉直接统兵的重要将领是姜维。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很有军事才能,原为曹魏天水郡参军,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归附蜀汉,任仓曹掾,加奉义将军。

诸葛亮对姜维很器重,曾写信对蒋琬等人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是凉州上士。” 又说:"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深知兵法。心存汉室,才兼于人。”不久,将他迁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诸葛亮死后,姜维为右监军、 辅汉将军,后来又迁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

姜维自以为才武过人,又了解陇西地区的风俗民情,总想兴师大举北伐。但费祎总是限制他,不给他更多的军队。费祎还对姜维说:“我们的才能远不如丞相诸葛亮,丞相过去还不能平定中夏,何况我们?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不变其功业,以等待能者,如果希望靠侥幸而决成败于一举,导致失败,后悔可就晚了。”

在蒋琬、费祎掌政时期,基本上采取了战略防御方针,力求维持诸葛亮在世时的局面。

02、黄皓专权,司马伐蜀

费祎死后,姜维迁为大将军,掌握了军权,差不多年年举兵北伐,取得的成就不大,反而加重了蜀汉人民的负担。256年(延熙十九年),姜维率军向祁山方面进攻,因镇西大将军胡济失期不至,在上邽南部的段谷(今甘肃天水东南)被邓艾率领的魏军打得大败,士卒星散,死亡很多,更引起蜀汉人民的不满。

蜀国当时载人户籍的有二十八万户,计男女九十四万口,而将士官吏有十四 万二千,平均两户就要负担一个官兵。老百姓生活的艰苦,可想而知。

刘禅生长深宫,为人懦弱,不懂政事。诸葛亮死后,他年纪逐渐大了,仍然不理政事,整天在后宫里吃喝玩乐。宦官黄皓,善于投其所好,刘禅很宠信他。但侍中董允是个正直大臣,他抵制黄皓,使其不能过于胡作非为,地位也没有得到升迁。

董允死后,黄皓同侍中陈祗相勾结,开始参与政事。黄皓升迁为中常侍、奉车都尉。中常侍是皇帝的侍从,传达皇帝诏令,掌理文书;奉车都尉掌陪奉皇帝乘车舆。黄皓身兼二职,出则奉车,入则侍奉左右,成为皇帝亲信。到258年(景耀元年),他完全控制了朝政。

军事方面受挫的姜维,怕被陷害,名曰练兵,实则为了自保,携重兵去了沓中,远离了汉中前线。

蜀汉内部的这些矛盾,很快被司马昭掌握,决定趁机伐蜀,为自己改朝换代立下天大的功勋。

262年(景耀五年),司马昭任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伐蜀的迹象已经很明显。此时的姜维仍旧没有沓中回救的意思,但确实怕魏军攻占汉中,所以立即上表刘禅说:“听说钟会治兵关中,图谋进取蜀汉,应该派张翼、廖化率军分别护守阳安关口(即阳平关)和阴平的桥头(今甘肃文县北),以防魏军。”

姜维的打算很明显,让蜀汉中央的军队先去和魏军拼个你死我活,然后自己一路从沓中来救,这样既可建立不世之功勋,又削弱了蜀汉中央军队的力量。这样,拥有蜀汉最大军队的将是他姜维,谁也将不能伤害他,他反而可以掌控蜀汉军政实权。

可是他忘了,司马昭会这么傻吗?司马昭既然想趁此来攻,就是因为你姜维把蜀汉的大军都从汉中带走了——你会来救,司马昭不会派人堵你吗?

还有,专权的黄皓不知道你这是想拥兵自重吗?果然,黄皓告诉刘禅,他已求神问卜,说敌军不会到来。刘禅听信了他的话,就把姜维反映的情况和建议搁置下来,群臣都不知道,而他自己仍然终日花天酒地,对敌人不加防备。

第二年(263),司马昭果然派三路大军伐蜀。一路由征西将军邓艾率兵三万多人,自狄道(今甘肃临洮)向沓中,截击姜维; 一路由雍州刺史诸葛绪领兵三万,自祁山向阴平附近的桥头进攻,以绝姜维的归路。

也就是说,司马昭为了阻止姜维,派了两路大军,加了双保险。

另一路由钟会统领十多万大军,则分别从斜谷、子午谷等地前进,直取汉中。

刘禅得知敌军真的打来了,才慌忙派廖化领兵去沓中,名义去作姜维的后援,实际是接蜀汉的大军赶紧回援,别给魏军堵死了。

另外派张翼等领兵去阳安关口协助防守,但张翼的援军还没到达前线,钟会的大军就已经打到汉中。

这时,阳安关的守将傅佥在孤军无援的情况下,坚持迎战,不料他的部下蒋舒向魏军投降,他力战身死。阳安关陷落。

03、邓艾奇袭蜀汉

西路的邓艾军也很快到达沓中,向姜维营地进攻。姜维得知汉中失守,便向阴平撤退。这时诸葛绪的军队已到达桥头截击。姜维从侧后进击魏军,诸葛绪害怕,引军后退三十里,姜维趁机越过桥头。

姜维到达阴平后,又向南撤退,同从成都北上的廖化、张翼等军会合后,据守剑阁。

邓艾进至阴平后,想同诸葛绪联合进军江油(今四川江油东),直取成都。诸葛绪不同意,引军东下同钟会军会合。钟会密告诸葛绪畏懦不前,押送其回京治罪,将其军队置于自己统辖之 下,然后向剑阁进兵。

剑阁又名剑门山,在今四川剑阁县西,有小剑山和大剑山相连。山势险峻,飞阁通道,所以称为剑阁。李白在诗中曾说:"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姜维等凭险拒守,钟会军连日攻打不下。

钟会在剑阁受阻,粮食供应又困难,军中乏食,便想引兵退还。这时,邓艾向他提出出奇制胜的建议说:"蜀军已经遭受挫折,我们应该乘胜前进。如果从阴平小道偷越过去,出剑阁以西百里,向涪城,用奇兵冲其腹心,剑 阁的守敌必定还救涪城,我军就可乘势而进。如果剑阁的蜀军不撤退,在涪城对付我军的力量就小了,涪城一定会被我军攻破。”

钟会接受了邓艾的建议,并要他执行这一任务。

阴平是少数民族(氐羌等)居住的地区。这里崇山峻岭,道路难走,地处偏僻,人烟稀少。汉武帝征服西南夷时,曾开凿了阴平小道,后来废弃了,不为人们注意,蜀军也没有设防,因而被魏军钻了空子。

邓艾是一个有才能的将领,他身先士卒,亲自探险开路,终于克服重重困难,通过了阴平小道,绕过剑阁天险,直奔江油。

据守江油的蜀将是马邈。魏军的突然到来,使他大惊失色,未作任何抵抗就投降了。

接着,邓艾督军向涪城进攻。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领兵拒守涪城,被邓艾军打败,退守绵竹。邓艾乘胜追击,不给蜀军以喘息机会。

邓艾写信劝诸葛瞻投降,答应表封他为琅琊王。诸葛瞻大怒,斩邓艾使者。双方激战的结果,蜀军大败,诸葛瞻和他儿子诸葛尚都战死。

绵竹陷落后,蜀军无险可守,邓艾督军向成都推进。

04、刘禅投降

魏军的突然逼近,使蜀汉朝野上下一片慌乱。刘禅急忙召集群臣,讨论对策。有的主张投奔东吴,有的主张逃向南中。光禄大夫呼谯周对这两种主张都不同意,他说:

“自古以来没有投奔他国为天子的,投奔东吴免不了也要称臣。从政治形势看,魏国能吞并吴国,吴国不能吞并魏国,这是很清楚的。与其称臣于吴,不如现在就称臣于魏,免得将来再受一次耻辱。至于撤向南中,应当早作安排,现在大敌已近,人心不稳,一旦车驾南行,恐怕要发生不测之变,更谈不到能到达南中了。就是到达了南中,外面拒敌和内部需要的一切耗费,都加在诸夷身上,必然引起他们的反叛。”

说来说去,谯周主张马上向曹魏投降。他还对刘禅说:“如果陛下降魏,魏肯定会裂土分封,以礼相待。他们如果不这样做,我就亲自去洛阳以古义同他们相争。”

在谯周的一再劝说下,懦弱无能的刘禅最后决定向魏军投降。

这时,刘禅子北地王刘谌竭力反对投降,主张抵抗,刘禅不听。刘谌不愿看到刘氏国破家亡,就跑到祖庙,对着刘备的灵位痛哭一番,杀死妻子,然后自杀。

刘禅派侍中张绍等捧着玺绶去见邓艾求降,邓艾接受了。

刘禅又派人去前线敕令姜维等投降。姜维、廖化、张翼等得令,便到钟会军前投降。

当蜀汉将士接到投降的命令时,不少人拔刀祈石,表示不满和愤慨。

不久,邓艾的军队到达成都,刘禅率领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多人,按古代国君投降的仪式,反绑着双手,让人抬着棺材,到邓艾军前投降。邓艾给他松了绑,放把火把棺材烧了,表示接纳。后来他被迁往洛阳封为安乐公。

一次司马昭同刘禅一起宴饮,为他表演蜀地歌舞,别人都因而感伤,刘禅却“喜笑自若"。司马昭对贾充说:“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使诸葛亮在,也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

过几天,司马昭问刘禅:"颇思蜀否?”

刘禅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也。'

蜀汉自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到263年刘禅亡国,共经历了43年。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三国史话》。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十多位大多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