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群书治要360》第四十五集第1讲

 情缘半岛 2022-01-28

《群书治要三六〇》第八十三条:
【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父母爱之,喜而弗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父母既没,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谓礼终。】
出自《群书治要》卷七《礼记》。
孝道有三个层次:小孝用体力,中孝用功劳,大孝永不匮乏。(能使孝道精神永远承传,使天下人永远保持孝心的精神,就是“大孝不匮”。)想到父母慈爱的养育之恩,而竭力供养父母,忘记了自己的疲劳,这可称为用力;尊重仁义,安守道义,可称为用劳;广施德教,使四海之内丰衣足食,人民都能够礼敬、祭祀父母,这称为不匮。“博施备物”,指广博地施予民众,最重要的是以文化、道德来教导人民,让他们都懂得孝道。“备物”,古代祭祀父母、祭祀祖宗都要准备一些供品。让人民丰衣足食,以足够的、适合其身分的物品祭祀父母,彰显孝道的精神,这就是“不匮了”。
孝,古人解释为“善事父母”,关键就在一个“善”字,怎么样做才称得上是善?首先体会父母是怎么关爱儿女的。孩子襁褓之时,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要,但是父母依然能够体会到婴儿的需求,是因为父母的全部心思都在儿女的身上。所以父慈子孝的“慈”字,上“兹”下“心”,就是念兹在兹之意,父母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儿女的身上。《大学》言:“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没有先学会了怎么样抚养儿女才去嫁人的。那她怎么就会抚养儿女?就是因为她有真诚心,有爱心。
因此,想要做到善事父母,也要像父母当初照顾养育孩子一样,要全心全意地在父母身上,无论在事上还是在心上,都面面俱到,要让孩子吃得好,穿得暖;睡觉的时候,孩子把床尿湿了,母亲自己睡在湿的地方,而让孩子睡在干的地方;孩子得病了,父母宁愿自己代孩子受这个病苦,也希望孩子健健康康。父母关爱儿女,无论在事上还是在心上,都做得尽善尽美。做儿女的,应该怎么样来善事父母?就是要学着父母关爱儿女的心,去体会父母的需要才叫善。
善事父母要从一些具体的小事上表现出来。《弟子规》言“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冬天的时候,要问问父母是不是太冷了,穿的衣服够不够厚;夏天的时候,看一看父母是不是太热了,要懂得照顾父母,不要让他们着凉了,也不要让他们太热了。早晨起来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去给父母问安。第一是看一看父母的需要。第二,因为父母心中总是牵挂着儿女,也是让他们知道你一天的状况如何。
我们经常听上一辈的人说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不懂得善事父母,没有恭敬心,我们听了之后怎么也不服气。学习《礼记·内则》上的一段话,告诉做儿女的怎么样善事父母,才体会到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为什么没有恭敬心。这段话这样写的:“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冠、緌、缨、端、韠、绅、搢笏。”儿女侍奉父母,在鸡刚刚啼叫,天刚刚亮的时候,就洗手、漱口。戴上帽子;整理好这个帽缨,理好饰物;端是指古代的士大夫穿的正式的朝服,再把朝服穿上;韠指蔽膝,古代当官的人都有一个蔽膝;系好大带,绅就是带子;搢笏,搢是插的意思,笏就是上书言事的笏板,把这个笏板也插好。然后“左右佩用”,还要左右佩带上一些用具。可能是父母公婆需要的东西。“以适父母、舅姑之所”。把这些穿戴好之后,就到父母公婆居住的地方。“及所,下气怡声,问所欲而敬进之,柔色以温之。”到了父母公婆居住的地方,以欢愉的颜色和声音,问问父母公婆需要什么,就恭敬地敬奉上什么。“柔色以温之”,这个颜色表情都是非常地温柔,不能够有丝毫的不耐烦。
“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父母有过失的时候要心平气和,柔声以谏。即使父母做错了,你去劝他,声音也要放低,不能够因为父母做错了,就可以戾声戾气。“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如果我们的谏言父母听不进去,要更加恭敬,更加孝顺,待父母高兴的时候,再次进谏,再次劝说。“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父母生气了,不高兴,甚至把自己打得头破血流,也不敢心怀怨恨,而是更加恭敬,更加孝顺。“父母虽没,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父母过世了,将要做善事的时候,可能遇到很多的挫折,但想要给父母留下一个好的名声,一定要把这个善事做成。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曾子说,孝子奉养老人,要使其耳目愉悦,寝室安适,以他们的饮食习惯来尽心地奉养。父母所喜欢的,自己要喜欢;父母所尊敬的,自己也要尊敬。连犬马都会如此,更何况于人呢?也就是说在古人那里,从小学习的就是如何善事父母,把这些细节全都能够做到了,才是深体亲心,关心父母的身体。
古人说“生,事之以礼”,就是在生活的滴都要按照礼的要求去奉养父母。当然现在很多人看了这段话,可能觉得太繁琐了,哪有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这个上面。有一位朋友去日本留学,娶了一位日本太太回来了,到东北家见他的父母。回家第二天早晨公公婆婆起来的时候,一推开门,发现这个日本儿媳穿着和服,脸上化着妆,好像要参加宴会去一样,恭恭敬敬地跪在公婆的门外。看到公公婆婆开门,马上起来就鞠了一个躬,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礼,说:“请问爸爸妈妈昨天晚上休息得好吗?”结果这个表现把老两口吓了一跳,不知道这个儿媳妇昨天发生了什么事。从这里看到我们这个礼,自己没有保留下来,但是被日本人学会了,结果日本民族被称为现在世界上形象最好的民族。
很多外国人都以为日本的这些礼,都是日本人固有的,不知道是从中国学去的。有些西方人到青岛的一个企业去参观,因为这个企业的员工都学《弟子规》,结果一进门的时候,这个门卫就给他恭恭敬敬地鞠了一个九十度的鞠躬礼。结果这个西方人还以为企业里有很多日本人,他以为门卫给他鞠躬,是日本礼。”这个爱国的企业老板很激动,他就把《弟子规》找出来了,他说:“日本人的礼都是从我们中国学去的,我们这一个躬是标准的中国礼。”
其实并不难以体会,因为这样的礼在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中已经看不到了。这就是文化的断层?文化的断层就是这些礼都记在经典之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不熟悉了,甚至已经看不到了。若儿女平时都是以这样的礼节来侍奉父母、孝敬公婆,那么,久而久之,
“习以成性”,习惯成自然,她认为这样孝敬父母公婆是正常的,怎么还会有偏颇的行为!所以礼确实能够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但是这么好的礼仪文化,却被认为是吃人的礼教、封建的糟粕,结果我们看到现在父子之间、公婆和儿媳妇之间的冲突不断地升级,甚至都要吵到法庭。正如左丘明言“人弃常则妖兴”。人把五伦常道都废弃了,结果怪异的、妖魔鬼怪的现象、反常的现象全都出现了。现在我们看到中华文化的断层,确实是非常地严重。
斯里兰卡的很多传统礼仪,至今仍然保存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譬如这个孩子是家里辈分最小的,那他早晨要很早地起床,吃完饭之后要依次给爷爷奶奶、伯伯叔叔阿姨、哥哥姐姐跪拜告别,最后自己才去上学。这种长幼有序、尊师重道的伦常传统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保存至今。反观我们的文化,断层确实已经非常地严重了,如果再不挽救就来不及了。现在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之中,以后再给他们讲这些,就很难接受了。



       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教授,在系统研究了各个国家文明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属于中国”的论断,认为未来世界是中华文化得以普遍宣扬的世界。一个外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了信心。事实证明汤恩比教授的论断是非常科学的,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并非空穴来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中国文化以道为本体核心,以道、释、儒还有墨为主体,和谐多元的实体文化系。“建国君民,教育为先”,文化的传承需要教育。若干年以来,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他们热爱优秀的传统文化,相信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身体力行地学习、弘扬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助力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更好地弘扬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借助自身优势,当仁不让,开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班的培训项目,结合线上线下,大力推广国学师资教育。师资班常年招生,报名火热进行中。最近一期将于近日正式开班上课。详细情况请识别上图中小程序二维码,进入平台了解……






       中华文化研习社,是根据相关政策发起并成立的。是由全国各大高校的一些专家、学者,携手衷爱学习、乐于传播传统文化的朋友们共同成立的社群组织。研习社依托这些顶级专家、学者资源,汇聚各行各业通达经典的领读者,形成了以专家、学者组成的教授团为核心,以领读者为向导的双师直播互动体系。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县级市等各层级研习社开展同步学习的模式。以'内圣外王·厚德载物'为核心指导思想,拟培养数万名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读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力求点亮人心、照亮社会。研习社将秉承“弘扬中华文化,助力民族复兴,传播圣贤智慧、服务世界人民”的宗旨,以“同心同德·同愿同行”为核心价值观。根据党和国家制定的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方针和相关政策,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进一步夯实中华文化底蕴。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融会贯通,并在促进交流、同学互鉴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