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析“大青龙汤”,外寒内热最相宜

 GG2010 2022-01-28

大家好,今天来说出自《伤寒论》的“大青龙汤”,这个是没有成药的,不过很多儿童感冒止咳的药就是依据这个方子化裁而来的。

先看处方,石膏6、麻黄4、生姜3、桂枝 杏仁 炙甘草2、大枣1,以上我说的这是比例。这个方子你可以说是“麻杏石甘汤”加桂枝、甘草、大栆,也可以说是以麻黄汤加麻黄、甘草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所组成。这个大青龙汤的用法依旧是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好后温服一碗,微微出汗为宜,汗出太多表则虚,恶风烦躁,加重病情。

大青龙汤能发汗解表、兼清里热,主治表寒证又有里郁热证,表寒证与烦躁、口渴并见,应当为阳盛之体,外受风寒,寒邪较甚,表邪闭郁较重,致使阳气内郁而为热,热邪伤津则口渴,热无宣泄之路,扰于胸中则烦躁,亦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四肢浮肿,无汗,脉浮紧等症。在《金匮要略》中主要用大青龙汤治疗外感风寒,水饮内郁化热的“溢饮”,溢饮是什么呢?属饮水流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致身体疼重浮肿的一种病证。

外感风寒,里有郁热,治当发汗解表兼清郁热。本方由麻黄汤倍用麻黄、甘草,减轻杏仁用量,再加石膏、姜、枣组成。麻黄汤主要是发汗解表的,本方加重麻黄则发汗解表之力更强;增加石膏清内热,除烦躁;倍甘草,加姜、枣,是和中气,调营卫,助汗源。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之功

方中石膏极为重要,与麻、桂配合亦很周密,此辛温与寒凉相配的用药思路,对后世治疗表寒里热证和解表清里法的运用有较大影响。历代医家具体应用时,每据寒热轻重、兼证之不同,随证变化。张锡纯治“伤寒无汗”兼“余热未清”者,于麻黄汤中“佐以知母”所组成的麻黄加知母汤,即是循本方思路而制。

临床使用大青龙汤时,以恶寒发热,无汗,烦躁,脉浮紧为证治要点,现在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炎等病属外寒里热或外寒里热夹饮者。需注意的是:本方发汗之力居解表方之冠,谨防服药出汗太过:表虚证或有汗而烦者,应慎用:风寒在表而里饮重者,不宜使用,可与小青龙汤。

上回咱们说了小青龙汤,今天是大青龙汤,那么青龙为何意?《周易》中有“云从龙,云行雨施,天下平也。”这就是说,云是跟随着龙的,龙兴云就会生,有了云就可以致雨。云行雨施,就能利济万物,天下太平。人若外受风寒而无汗,又兼烦躁,亦可“兴云致雨”,施以发汗而解,此作用犹如龙兴云雨,故取名青龙汤。大小青龙汤之“青龙”,即是比喻其发汗之功,曰“大”,其发汗之功强;曰“小”,则其发汗之功较弱。

大青龙汤与小青龙汤均为辛温解表之剂,都用麻黄、桂枝、甘草三昧药,适合于寒邪束表,表实无汗,表里同病者,但大青龙汤还有杏仁、生姜、大枣,且麻、桂用量较重,发汗之力强,同时配伍石膏清热泻火,以除烦躁;小青龙汤中麻、桂用量较小,且有芍药制约发汗,其发汗之力较弱,又配伍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温化水饮,降逆平嘴。所以,寒邪束表、内停水饮者,宜用小青龙汤;外感风寒,寒郁化热者,宜用大青龙汤。

最后复盘一下学习“大青龙汤”的心得体会:

① 是寒温并用,表里同治,寒热药同比例增减,各行其道。

② 是解表防止汗多伤正,但方中可发中寓补,则汗出有源,汗不伤正。

【医学科普,仅供参考,文中素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