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科系列小麦新品种选育过程及思考

 洋溢九洲 2022-01-29

各位老师好:

我是“一麦众承”9号(麦舞徽韵)小组的曹文昕,本组组长为刘钊院长(亳州市农科院),成员有卢杰老师(安徽农业大学)、王静老师(徐州农科院)、张帅磊老师(河南科技学院)、张平治和我。我来自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受刘院长委托,今天由我值日,因才疏学浅,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我于2008年加入作物所张平治所长团队,一直从事小麦育种,张所于2004年国外留学归来开始从事小麦育种。“十三五”以来,育成的安科157、安科1303、安科1401、安科1405、安科1602、安科1605、安科1701等“安科”系列小麦新品种16个相继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其中优质中强筋品种6个。

图片
图片
图片

以下为一些问题和思考:

育种工作处于爬坡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十三五”以来我们审定的品种数量不少,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和好品种相比,仍有差距。

2016年安科157审定时,我们信心满满,该品种分蘖成穗率高,很容易拿到群体,产量也突出,当时感觉育种其实也不是多难,随着安科157的推广和这些年与市场的接触才发现我们的工作目前仍然在半坡上,往下能看到一些风景,但是更美的风景还需要攀爬。

关注的点不够全面,对育种目标领悟把握的不深。安科157属于多穗性品种,丰产性好,冬季抗寒性以及倒春寒抗性均比较突出。缺点是籽粒千粒重小,商品性不佳,一般年份36-38g,公司卖不动。当时公司给我们的反馈意见时我不以为然,心想产量应该是第一位的,可无数的公司客户给我的反馈是粒重一定要上去,目前我们所有的收获单株均考察粒重。

矮杆、大穗、大粒的目标如何实现?

我们团队主要试验基地位于淮北市濉溪县,育种加小面积繁材规模在275亩,在濉溪、阜南、怀远设有产量鉴定点(1000-1200个小区),由于收获期时间紧张,近几年只保留濉溪、怀远两试点。经过团队成员多年努力,近年来审定了一批品种,它的特点是丰产性好,综合抗性较好,品质好,缺点籽粒偏小,株高相对偏高。

近年来和公司、育种家交流小麦品种目标性状,说的最多的词应该就是矮杆、大穗、大粒。前些年,一旦碰上赤霉病、倒春寒发生严重年份,河南的品种在安徽市场推广会受到影响;最近几年赤霉病、倒春寒发生的不是很严重,加上河南的矮杆、大穗品种自身抗性又取得了进步,因此对安徽市场的冲击很大。安徽育种单位选育的小麦品种大多株高在85cm以上,我们团队这几年也在往矮杆的方向努力,在各级试验里对这种类型的品种也关注的较多。在联合攻关大区试验看到欧老师的百农607时在想这种材料是怎么选出来的,感觉真的很难。

我们从F2代开始一直单株选择,确定好中选组合后,一般15个穗子以上,株高65-75cm,按照这种方法去选择一代一代到后面可能株高就超过85cm了。我们也刻意的在里面找株高矮的单株进行选择,但是可惜的是矮的一般长的都不好,高的在旁边有影响。如何保证矮杆的同时还能有足够的产量,在选种方法上有那些建议?

另外大穗、大粒的品种穗分化时期一般都比较早,如何避免倒春寒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安徽育种家工作如何破局?

为什么安徽的品种很难进入其它省份,而周边省份的小麦品种多能在安徽抢占部分市场?相信其中原因很复杂,我说一点简单片面的认识。

同行育种水平高,肯努力。

育种不是简单的和自己比较,你的品种进步再快,市场上有另外100个品种比你的好,你的品种价值就不大。我入行时间不长,这几年通过良种攻关的平台结识了不少全国各地的小麦育种人,这些朋友尤其是河南的育种人骨子里对小麦的热爱超乎我的想象。

为什么如此看重小麦?安徽小麦面积4500万亩,沿淮淮北小麦面积3000万亩左右,河南、山东、江苏、陕西的小麦品种均抢占安徽小麦市场,现有留给安徽本土小麦品种市场不到1000万亩。河南小麦面积8000万亩,市场上大多为本土品种,河南往南抢夺安徽,江苏1000多万亩、往西抢夺陕西部分市场,实际上河南的品种市场能达到1亿多亩。市场在这里,当然也有一辈一辈的传承。

如果安徽做小麦育种300人,河南做小麦育种就有3000人,大部分市场会被最优秀的100人占领。

信息化、机械化、团队协作,规模化育种将是未来发展方向。

只有利用好现有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及自身生态区气候特点优势,多和优秀的同行交流,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机会让安徽的小麦能到河南、江苏等区域生根发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