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中药的升降浮沉对脏腑病变的治疗调控作用

 幽默的数据线 2022-01-29

升降沉浮是中药最重要的性能之一,也是中医中药治疗疾病最重要的特色和乎段之一。它是指中药在人体内的作用趋向。升是上升举陷,趣向于上;降是下降平逆,趋向于下;浮是发散向外,趋向于表;沉是泄利向内,趋向于里。中药对百病的治疗正是用这种特定的功能,通过对其病变脏腑升降出入失常所导致的气机紊乱状态进行治疗调控,从而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后杂乱无序的生命活动恢复正常。拙文拟从如下五个方面对中药的升降浮沉在脏腑病变的治疗调控当中所起的作用做一粗浅探讨。

图片

1 升降出入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赖以维持的重要运动形式

《黄帝内经》不仅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而且几千年来以甚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一直雄路中医理论体系的“霸主”地位。在这部创世之作的巨著中,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摄生等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如对人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这一复杂的生命现象,《素问·六微旨大论》只用如下机句话做了高度概括:“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元以生长化收藏。”这说明,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也即人的正常的生命活动,无不依赖于气机升降有常,出入有序。气机升降正常,出入有序,则生命活动正常。身体健康;气机升降失常,出入无序,则诸病丛生。

2 五脏六腑的升降出入功能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可靠保证

已如上述,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依赖于气机升降出入的协调有序。而气机升降出入的这种有序的生命状况是靠五脏六腑的升降出入来实现的。中医认为,五脏六腑,有升有降,有出有入,各司其属,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了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升降出入运动。如肝的疏泄依赖于肝的升发条达;大肠的传导糟粕离不开肺气的清肃下降;膀胱的分别清浊离不开肾脏的气化蒸腾等等。而在五脏六腑的这种升降出入活动之中,由于脾胃位居中焦,起着非常重要的上通下达作用,故又称“升降枢纽”只有脾胃的气机通畅,才能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达到吸收营养排出糟粕的功能,才能完成“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种复杂的生命新城代谢运动。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或它脏有病波及脾胃,均可造成脾胃枢机不利,人体气机的升降失常而发病。

图片

3 中药的升降杆浮沉对脏腑病变的治疗调控作用

中医认为,尽管疾病的表现错集复杂,千态百姿。但责之脏腑,无外乎五脏六腑;观其病位,无外乎在上在下,在表,在里。而中药的升降沉浮也正是针对人体脏腑气机的升降浮沉出入异常而起的治疗调控作用。这种治疗调控作用是针对人体不同部位疾病治疗趋向论定的。如升麻、柴胡能解在上在表之邪,举下陷之气,则为升浮;厚朴、枳实能治在下在里之病,导气机以下行,则为沉降。此外,药物的气味、质地轻重、药用部分等,也与药物的作用趋向有关。王好古说:“夫气者天也,温热天之阳,寒凉天之阴阳则升,阴则降。味者地也,辛甘淡地之阳,酸苦咸地之阴,阳则浮阴则沉气味薄者轻清成象本乎天者亲上也。气味厚者重浊成形本乎地着亲下也。”正固为如此,味属辛甘,性属温热的大多能升浮如麻黄、桂枝、紫苏之类;味苦酸咸,性属寒凉大多能沉降如大黄芒硝之类;花叶及质轻的药物,大多能升浮象辛夷、荷叶、升麻之类;子实及质重的药物,大多能沉降如牵牛子、莱菔子、代赭石、磁石之类;但有的药物既有它的普遍性何共性亦有它的特殊性和双重性。例如诸花皆升,旋覆花独降;诸子皆降,苍耳子独升;麻黄向外升表发汗,向内则降气平喘;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防风彻上彻下走表达里。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必须综合起来全面认识,方不致误。

图片

4 中药升降浮沉的功能属性和临床应用的调控规律

升浮和降沉其性质是相对的升和浮沉和降其性质是类似的升浮属阳沉降属阴升、浮药都主上行而向外,有升阳、发散、催吐等作用。沉降药都主下行而向内,有潜阳、降逆。收敛清热渗湿泻下止吐等作用。

一般说来,病位在上在表宜用升浮不宜用沉降病位在下在里宜用沉降不宜用升浮病势逆上着宜降不宜升病势陷下者宜升不宜降。同时应该注意,药物的升降浮沉科随着配伍或炮制而起变化。例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升浮药中配伍沉降之品,可缓解沉降作用。另外,升降浮沉亦是随药物组成剂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故李时珍说:“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洒,则浮而上至颠顶,此非窥天地之奥而达造化之权者不能至此。”总之升而使之降,须知抑也;沉而使之升,须知载也。明于此,方能更好地使用药物,真正做到用药如用兵,药到病除,妙乎回春。

图片

5 中药的升降浮沉对脏腑病变治疗调控

常用的十二种大法

5.1 脾胃失和气结于中辛开苦降脾主运化,胃主收纳;脾气升则健,胃气降则和。二者一纳一运,一升一降,共主中焦升降输布。若湿热之邪内结,脾胃气机受阻;或脾胃素虚,聚湿生热;或肝胆湿热,横逆乘上等因,均可导致脾胃气机郁滞升降失司,气机逆乱,形成热郁湿阻,气机壅滞之痞满病症。此时湿热交阻与气机雍滞互为因果,非辛开苦降不能散结开痞。代表方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附子泻心汤、黄连汤等。

5.2 脾气亏虚气陷于下升提中气  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清阳不布,升降无力,则可见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久泻久痢等。

5.3 心肾亏虚心神失养交通心肾心属阳,其性属火,位居于上;肾属阴,其性属水,位居于下。生理情况下心火下降于肾,以助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心阴,以滋心阴,共同制约心阳,使心阳不亢。心与肾的这种关系又称为“水火既济,心火相交。”若心肾不交,心神失养,就会出现心神不安等证。治宜滋阴清热,交通心肾,代表方如天王补心丹、交泰丸等。

5.4 肝肾阴亏肝阳上亢镇潜于下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气血逆乱,蒙蔽清窍,则可发生头晕、头痛、甚则突然颠仆、不省人事。故《素问·调经纶》曰:“气之与血,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治宜镇摄亢阳、滋阴肝肾。代表方如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建瓴汤、大定风珠等。

5.5 热壅于肺肺失清肃清肺平喘表邪化热,壅遏于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则病发咳嗽喘气。治宜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代表方如麻杏石甘汤、越婢汤等。

5.6 肺逆于上肾亏于下降气平喘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肾俱虚,肺气不得宣畅,肺气上逆,则喘咳短气、胸膈满闷;肾阳不能纳气,气浮于上,则呼多吸少,咳喘短气。治宜上下兼顾,肺肾双调,降气平喘以治上实,温肾纳气以治下虚。代表方如苏子降气汤、人参蛤蚧散、人参胡桃汤等。

图片

5.7 胃虚痰阻气逆不降和胃降逆胃气虚弱,痰浊中阻,胃气上逆,则可病发呕吐,心下痞硬等证。治宜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代表方如旋覆代赭汤、小半夏汤、干姜人参半夏丸等。

5.8 胃气虚寒气逆于上温中降逆胃气虚寒,中阳不振,失于和降,气逆于上,则病发呃逆、呕吐等证。治宜益气温中,降逆止呃。代表方如丁香柿蒂汤、柿蒂汤等。

5.9 肠道壅滞腑气不通通腑润降大肠乃传导之官,主要是排泄糟粕及各种毒素,若实热、寒凝、实积等壅结于肠胃,腑气不通,即可出现“痞、满、燥、实”四证。治宜峻下实邪,通腑润降。代表方如大承气汤等。

5.10 膀胱不利、水湿内停、利水渗湿“膀胱者,州都之官。气化则能出焉。”膀胱气化失常、气机不利,水湿内停,可病发“蓄水证”“逆水证”等治宜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代表方如五苓散、四苓散。胃苓散等。

5.11 凤邪束表肺气闭郁辛散解表肺主皮毛,开窍于鼻。风为百病之长。而挟寒挟热、挟湿等邪袭肺束表,病发风寒、风热、风湿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风湿感冒等。治宜辛散解表,宣畅肺气。代表方如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等。

5.12 实邪壅阻位高病浅涌而吐之痰涎、宿食、误食毒物等停蓄在咽喉、胸膈、胃腕等部位而引发的病证,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的原则,涌吐法治疗。代表方如瓜蒂散、延年秘录瓜蒂散、三圣散等、急救稀涎散、盐汤探吐方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一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都是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邪正斗争,阴阳失和,升降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的结果。而中药正是通过升降浮沉这种性能使身体祛降病邪,升降复常,阴阳平衡,气机协调。所以熟悉中药升降浮沉这种性能,掌握每味药的特点,对于正确的使用中药,切实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