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攀枝花市迤沙拉村的毛氏家族,循族谱线索跨省寻亲,终于认祖归宗

 颐源书屋 2022-01-29
文章图片1

在四川攀枝花境内的金沙江畔,坐落着一座古朴而神秘的彝族村庄。2000多年来,作为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迤沙拉村阅尽了岁月沧桑。汉朝文学家司马相如曾在此凿山修路、开疆扩土。三国时,一代名相诸葛亮曾由此挥师渡江七擒孟获。如今,这里生活着600多户,2000多位村民。他们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享受着宁静的田园生活。

文章图片2

在迤沙拉村,几乎所有民居正屋的大门都朝向东南,表示不忘曾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祖先。600多年前的明朝初期,朱元璋为平定元朝残余势力的叛乱,派30万大军远征云南。“洪武开滇”之后,这些将士被就地安置,迤沙拉村也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次大移民。这些来自江苏。江西等地的将士,与当地人通婚。虽然改汉入彝,但他们依然眷恋着故土,在西南大山深处,用自己的双手建起了宛如江南般的村落。从此,彝汉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世代传承。

文章图片3

迤沙拉村生活着起、毛、纳、张四大姓的人家。其中,毛氏家族占村中人口的三分之一,是迤沙拉村第一大姓,村民老毛家中至今保留着迤沙拉毛氏家族的族谱。这本清乾隆年间所修撰的族谱,虽然在朝代的更迭中被损毁了不少,但祖先留下的治家格言,却依然保存至今。

文章图片4

对于中国人来说,祖先的恩泽不仅在于开创家业的辛劳,更在于世代相传的良好家风,老毛的人生转变就源自于此。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老毛家中一贫如洗,那时他常常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当年,村中与他家境相仿的孩子,上完初中就回家务农。但在毛氏家族崇文重教的家风影响下,老毛的父母无论多难,都要让他继续念书。

文章图片5

老毛动情地回忆着,1969年到永仁读高中,我这一生最兴奋的就是上高中的那一天。当时没有车,我们从老家到中学要40公里左右的路。父亲给他背着行李,一路上叮嘱他,我们毛家人历代都出文人,你要好好地向我们毛家那些前辈学习,为我们毛家争口气,争个光。

文章图片6

父亲的话语激励着老毛,从此之后他加倍努力,考取了大学,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迤沙拉村走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在他的培养下,家中的四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是迤沙拉村出大学生最多的家庭。老毛说,如果说没有我们光荣的传统家风,可能我们的家庭,包括我自己和我的孩子,都没有今天的命运,也没有我们这样的前途。对于中国人来说,一个家族的繁衍兴盛都来自于祖先积累的功德。延续家族的血脉、传统,被视为对祖先最大的尊崇。由于迤沙拉毛氏家族的族谱出现了残缺,老毛希望能够重修家谱,以回报祖先的恩泽。

文章图片7

2005年,老毛根据家谱上遗留的线索,来到了云南楚雄大姚县。位于大姚县的毛家湾,是当地毛氏家族最大的聚居地,老毛希望能在这里有所发现。在毛氏宗族看来,认祖归宗是一件极为慎重而严肃的事情,族谱的对接十分重要。由于族谱中的记述并不十分详细,老毛和大姚毛氏族人一起寻遍了毛家湾周边的大山,在散落在大深处的古代石碑中寻找线索。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找到了答案。

文章图片8

根据族谱记载,元末明初之际,毛氏先祖毛太华为躲避战乱,由江西吉水迁往云南,娶妻生子。战争结束之后,毛太华带着两个儿子内迁到了湖南,另外两个儿子及其子孙留在了云南永胜和大姚。康熙十二年,大姚的毛氏家族遭遇匪患,老毛的先祖一路逃难,来到了迤沙拉村。由于历史上川滇交界处山路险峻,交通不便。300多年来,两边的毛氏宗亲便中断了联系。同宗同源,根脉相连,这份血浓于水的亲情,并没有被300多年的时光冲淡,从此之后,老毛常常带领着族人回到大姚毛家湾。

文章图片9

走进毛氏宗祠,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认祖归宗,更是后世子孙对家族文化发自内心的归属和认同。祭拜仪式简朴却不失隆重,每一鞠躬都是在传递着“上慰祖恩,以承千古家风。下启来者,以期薪火百代”的精神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