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冀东大暴动,5万队伍溃散剩三千,邓华负有多大的责任?

 牛人的尾巴 2022-01-29

四野战将系列89:邓华(五)

作者:桅杆

读我军战史、战将文章,大多是写胜利的战例,失利的案例记述较少。其实在战争年代,完全百战百胜的将军基本上是没有的,真正优秀的将军,是能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战争中学会战争,进而多打胜仗,越打越好,越打越精。

前文说过,邓华将军是四野也是我军的一流战将,打过无数大仗、胜仗,也有过失利的经历。在抗日战争期间,影响很大的冀东暴动最终失败,部队损失殆尽。这与当时的应对失策有很大关系。这其中,邓华是主要决策者之一,不能不说负有一定责任。今天就来说说邓华这次失利的经历。

(一)影响巨大的冀东大暴动

冀东是连接东北和华北的咽喉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日本占领东北后,又进逼华北,根据1933年5月签订的《塘沽协定》,冀东划为非军事区,成为其侵略华北的跳板。早在1935年11月,日本人即策动汉奸殷汝耕成立伪组织,并发表“自治宣言”。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开始,冀东实际上就在日军的统治之下。

从1937年8月开始,冀热边特委即着手准备冀东大暴动。1938年初,冀热边特委认为暴动的时机已经成熟,形成了暴动计划并上报北方局。不久,这一计划获得批准,北方局并指示:“抗日大暴动的准备工作是好的,但一定要看到,冀东是一个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地区,敌人绝不会轻易放弃它;冀东不同于冀中、冀西、冀南等地区。它孤悬敌后,所以在那里发动起义,不但要有充分的准备,还要有八路军的策应和其他根据地的配合。否则,即使发动起来,也难以巩固和坚持。已派邓华、宋时轮率部挺进冀东,起义时间要以八路军到达的时间为准。”

1938年4月27日,总部将120师雁北支队与晋察冀军区第1支队合组为八路军第4纵队,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委,下辖2个支队。6月初,宋时轮和邓华各率1个支队,分路进军冀东。北方局原本计划等第4纵队到达冀东后再举行暴动。可冀热边特委在7月6日提前发动了暴动。短短两个月时间,暴动遍及冀东20多个县,抗日武装发展到约10万人,声势浩大,震动平津。

邓华率部一路征战,于8月中旬抵达遵化铁厂镇,与冀东暴动成立的抗日联军主力会合。

(二)是西撤还是就地坚持

8月27日,邓华在铁厂镇主持召开第4纵队与抗日联军联席会议,并形成决议:在冀东建立抗日根据地,成立冀察热宁军区,并成立相应的机构,宋时轮、邓华分任军区司令员和政委。总部得知铁厂会议决定后,致电第4纵队和河北省委,要求第4纵队以团营为单位,分散到各军分区,与起义部队合编,带去起义部队正规化,创建根据地,坚持长期抗战。

9月初,宋时轮率部也赶到铁厂镇。在了解情况后,宋时轮认为:冀东是平原地区,交通发达,尤其是秋冬季没有青纱帐掩护,未经整训的起义部队在日军扫荡下很难生存。所以,在冀东建立根据的决议无法执行。随即,宋时轮率部前往都山山区开创根据地,后因无法立足,又退了回来。

9月中旬,第4纵队在迁安莲花院召开扩大会。会上,多数人认为冀东难以坚持,李运昌等少数人主张应就地坚持。会议最后服从多数意见,决定第4纵队主力撤往平西,同时将部分起义部队也撤到平西整训。会后,邓华即将此决定电报聂荣臻,并准备等上级有明确指示后再行动。但宋时轮不等上级指令,即率1个支队先行西撤。

9月26日,主席、朱德等致电聂荣臻并转宋、邓及冀热边特委,不同意第4纵队主力及起义部队西撤。邓华接电后,左右为难,便与李运昌等人商量。李运昌主张执行指示,坚持冀东,不赞成西撤。邓华遂决定留在冀东创建根据地。

宋时轮

9月下旬,宋时轮发来电报,通告日军要对冀东地区进行扫荡的情报,要求邓华也带队西撤。但总部在10月初数次致电邓华等人,要求在冀东地区“持久进行整理部队、建立根据地的工作”,强调“只有到了万不得已时,才可率主力向白河以西转移”,并特别提醒“将冀东起义部队拉到白河以西,将要发生许多困难,在行军中即可能受到很大损失”。

(三)部队西撤损失殆尽

10月9日,邓华在丰润县九间房主持召开第4纵队、河北省委、冀热边特委及冀东抗联联席会议。会上,多数人认为冀东形势已经“到了万不得已之时”。会议最终决定留下3个小支队和一些干部共600多人坚持冀东,第4纵主力和冀东抗日联军约5万人西撤。应当说,在是否西撤问题上,邓华态度不坚决,左右摇摆,最后还是违背了总部的指示。

这5万人,是成分复杂、未经训练,也未认真组织的起义部队,一字长蛇阵向西进发。日军得悉后,一路上围追堵截,加之天寒地冷,衣食无着,部队大批逃亡。结果,仅仅几天时间,西撤的5万队伍,最后只剩下约3000人,只有1000多人撤到平西;另有李运昌率5000多人中途返回冀东,大多也被日军打散,加上原留下的人员,也只剩100多人。上级的提醒不幸被言中。

1937年底,吕正操在创建冀中根据地初期,曾将新组建的部队西撤到老根据地整训,然后再返回冀中。这对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效果都很好。但一来冀中区离老根据地很近,过了平汉铁路封锁线就到;二来冀中部队西撤时,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整训,并经过精心组织,分期分批进行。

此次冀东部队西撤失败,首先是没有坚决执行上级“坚持冀东”的决定,对形势估计过于严重,主观判断已经“到了万不得已之时”,对创建根据地缺乏信心和勇气;其次是对西撤部队没有认真进行组织,未经任何训练的5万部队,规模庞大,仓促行动,溃散是可以预见的。

应当说,邓华和宋时轮对此次西撤失败,是负有主要责任的。虽然当时涉及河北省委、冀热边特委等组织体系,但第4纵队是主力,也是主导力量,拥有决定权。正因为如此,主席等在11月25日的电报中,对4纵领导提出严肃批评:“没有尽可能地保持并发展这一胜利,没有很好地团结地方组织及军队,没有很镇静地应付那里的局面,以致退出原地区,军队及群众武装受到相当大的损失。”

客观地说,当年无论是28岁的邓华、还是31岁的宋时轮,之前最多也就指挥过几千人的队伍。要他们仓促之间,在日军重兵压境的紧迫环境下,有序地组织并保存一支新组建的大军,确实勉为其难。好在两人都从这件事中吸取了教训,后来屡立战功,还在抗美援朝战场并肩作战,1955年均授上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