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群书治要360》第四十六集第2讲

 情缘半岛 2022-01-29

《群书治要三六〇》第八十七句: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这句话也是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这段话讲的是士人应尽的孝道。士人指读书人。读书人之所以称为士,是因为他读圣贤之书。进,可以为国家服务。退,也能够在自己的乡间教书,把古圣先贤的教诲传承下去,促进社会风气的改善。古人讲士、农、工、商。士,读书人,有清高的品德,是最受社会大众尊重的,排在第一位。孟子所谓的“无恒产而有恒心者”,他学做君子、学做圣贤的心恒常不变。正是因为他有这种清高的品格,所以特别受到社会大众的尊崇。古今社会不同,过去读书人摆在第一位,商摆在最后一位。但是现在社会颠倒了,是有钱的人摆在第一位,往往最受尊重,而读书人常常摆到最后了。
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士?《孔子家语》中记载着“五仪”,鲁哀公向孔老夫子请教,怎么样任用鲁国的士人治理国家?孔老夫子言 ,人分为五等,即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
“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而不知所执,此则庸人也。”庸人,就是心里没有存着谨慎行事、慎始慎终的原则,口里也不讲伦理道德的教诲之言,因此他们不会选择贤人以托付终身;不会力行伦理道德以成就自己;在小事上明白,在大事上胡涂;随波逐流而没有主见,此谓“庸人”。世间的庸人很多,不懂得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目光短浅、心胸狭隘,唯利是图,随波逐流,整天谈论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
“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士人心中有目标,做事有原则。虽不能尽知道德学问之根本,但一定有遵循的标准;虽然不能够完美地具备各种美德,但一定有安处的规范、道德。
“是故智不务多,务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务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所以他的智慧不务求多,而一定有判断,明了是非善恶;言语不务多,但能够明确地表达意欲;行为不务多,但知道行为的原因。
“智既知之,言既得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形骸之不可易也。”既然知道了善恶,言语也能够表达清楚,能够知道它的要点,行为的原因也明了了,就要像性命身体一样,不会改变了。心有所主,不会随意地改变自己的志向。
“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富贵不足以让他更加骄慢,贫贱也不足以让他有所忧戚,这就是士人。因此,做一个士人也不易,士人有明确的目标并坚持不懈,做到宠辱不惊。
“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君子也。”君子的要求比士人就更高,说话忠诚守信,心里没有埋怨;行为符合仁义道德,但又不夸耀自己的神态;思虑通达明了,言辞却不专断,信奉道义且身体力行、自强不息;他的所作所为是自自然然的,好像能够超过他,但终究又赶不上。这就是君子。
“所谓贤者,德不踰闲,行中规绳。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道足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富则天下无宛财,施则天下不病贫。此贤者也。”所谓贤者,他的德行符合礼法的要求,中规中矩,没有逾越。他的言论可成为天下的标准,让天下人效仿,又不伤害到他自身。他的道义可教化百姓,也因为他自己身体力行,所以伤及不到本人。他的富裕使天下人都不会积财丧道。因为他会惠施百姓,也就没有病贫的人。这就是贤者。
“所谓圣者,德合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圣者也。”圣者与天地合其德,不像贤者那样中规中矩地去做事,没有执念,会随着时节因缘变通无碍地做事。譬如孟子评价孔子,说他是“圣之时者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他能够穷究万事万物始终的规律和道理,能够使万物自然协调,能够把他的大道传布天下,使天下人自然地改变情性,形成一定的道德品性。他的光明和日月同辉,他的教化影响神速,效果神奇。一般的百姓不知道他的德行这样地高大,即使见到圣人,也不知道他高深莫测。因为这个圣人不是要故意表现得与众不同,他看起来无异于常人。但是实际上,他的德行教化影响却非常地广泛,这样的人就是圣者。
《论语》中也有一段话专门解释“士”。弟子子贡曾经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老夫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这个士人是非常有羞耻心,他自己的行为全都符合于道德,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如果一个人没有羞耻心,做什么事都无所谓,久而久之就堕落得离禽兽不远了。所以孟子说:“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特别是做老师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个“耻”字就更重要,如果行而无耻,这样的人就不堪称为人师。有耻心,进能够成为圣贤,退也不失为君子。“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就是这个士人接受了国家的任务,他出使任何国家,都不会给他自己的国家丢面子。
子贡可能觉得这个还是很高的标准,他就问:“敢问其次。”孔老夫子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在宗族里边,在邻里乡党之中,人人都称你是个孝子,而且做到兄友弟恭,这个德行也是不错的了,这种人也可以称为士人。
子贡又问:“敢问其次”。再退一步怎么讲?孔老夫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说话要诚信,做事要坚决,不能够知而不为。因此,学习圣贤教诲就要真干,真落实。“硁硁然”,是形容石头碰撞时发出的声音表示不改变的意思,就是要矢志不渝、锲而不舍。“小人哉”,此小人是从德行意义上的小人,虽然没干大事,但是也能够做到谨守道德仁义,这样也不失为一个士人。
孔老夫子讲了这三个层次的士人,即使是第三等的士人,也有坚持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和知行合一的做法。不能够兼善天下,至少也能够独善其身,这样的人才够士的资格、士的标准。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作为人臣最重要的就是尽忠,《孝经》中体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就是“移孝作忠”,“忠”,“尽己之谓也”,竭尽全力地把自己的本分职责做好,让领导放心。“君”就是在位的领导者,让他们放心就是尽到了忠心。
用侍奉父母的孝心来奉事国君,就能够做到忠诚;用奉事兄长的敬心来奉事上级,就能够做到顺从。《弟子规》中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一个孩子在家里孝顺尊敬父母,他走上社会也会表现出这种恭敬和孝顺,老师呼,应勿缓;老师命,行勿懒;老师教,须敬听;老师责,须顺承。领导呼,应勿缓;领导命,行勿懒;领导教,须敬听;领导责,须顺承。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执行力。
中国古人特别重视孝道,从对父母的态度上,培养起了对领导、对长辈的孝顺态度。“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做事能够竭忠尽智,而且能够顺从,做什么都没有缺憾和过失,用这样的态度来事奉国君和上级,就能够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守住宗庙的祭祀,这就是士人应尽的孝道。
这是告诉我们怎么样移孝为忠、移孝作忠。在家里把对父母的孝心移到对国家、对人民服务就是尽忠,而能够尽忠才能够保全自己的家业,也才能够更好地对父母尽孝,这是相辅相成的,这是讲士人的孝道。



       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教授,在系统研究了各个国家文明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属于中国”的论断,认为未来世界是中华文化得以普遍宣扬的世界。一个外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了信心。事实证明汤恩比教授的论断是非常科学的,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并非空穴来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中国文化以道为本体核心,以道、释、儒还有墨为主体,和谐多元的实体文化系。“建国君民,教育为先”,文化的传承需要教育。若干年以来,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他们热爱优秀的传统文化,相信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身体力行地学习、弘扬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助力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更好地弘扬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借助自身优势,当仁不让,开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班的培训项目,结合线上线下,大力推广国学师资教育。师资班常年招生,报名火热进行中。最近一期将于近日正式开班上课。详细情况请识别上图中小程序二维码,进入平台了解……






       中华文化研习社,是根据相关政策发起并成立的。是由全国各大高校的一些专家、学者,携手衷爱学习、乐于传播传统文化的朋友们共同成立的社群组织。研习社依托这些顶级专家、学者资源,汇聚各行各业通达经典的领读者,形成了以专家、学者组成的教授团为核心,以领读者为向导的双师直播互动体系。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县级市等各层级研习社开展同步学习的模式。以'内圣外王·厚德载物'为核心指导思想,拟培养数万名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读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力求点亮人心、照亮社会。研习社将秉承“弘扬中华文化,助力民族复兴,传播圣贤智慧、服务世界人民”的宗旨,以“同心同德·同愿同行”为核心价值观。根据党和国家制定的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方针和相关政策,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进一步夯实中华文化底蕴。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融会贯通,并在促进交流、同学互鉴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