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余莉教授《群书治要360》讲座 第46集

 挺好图书 2019-02-24

            刘余莉教授《群书治要360》讲座 第46集

视频播放器

00:00

01:03:18

诸位同学,大家好!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群书治要》。请看第八十六条: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这一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这个“法服”就是按照古代的礼法规定,不同的等级穿着不同的服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就是不是符合古圣先王礼法规定的服装就不敢穿。在过去古圣先王所制定的礼服,一共有所谓的五服,也就是五种服饰:天子要穿天子的服饰,诸侯要穿诸侯的服饰,卿,也就是大臣,要穿卿的服饰,大夫有大夫的服饰,士人有士人的服饰。这五等人的服饰不能穿混了,混了那就是大不敬了。不像我们现在的服装,没有统一,随随便便穿,所以就没有尊卑等级的秩序。做为人臣的,这里边讲卿大夫的,最重要的就是要遵守礼法,所以这里讲先王所制定的礼服要严格地遵照来穿戴,不是先王所制定的礼服,就不敢去穿,这就是守礼。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这个“法言”,就是如理如法之言,合乎理法的言论。“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这个“德行”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不是符合道德仁义的话,不敢说。不是符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德行,不敢行。如果一个卿大夫能够这样的严格守法,遵守礼制,这样的话,言语行为都不会有任何的过失。

那为什么古人所讲的法言、德行不应该违背?为什么我们对古人要深具信心?很多人说我们这样学习是不是不讲创新?古人所讲的东西就一定比现代好吗?我们知道,古人他有一个特点,就是心地清净。我们的心就像水一样。当这个水起了波纹的时候,甚至起了大风浪的时候,还有泥沙对外界的影响,映照(对外界的映照)就不是如实的了,就有歪曲,映照不清楚了。这个水就比喻我们的心。我们现在人和古人相比,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心浮气躁。譬如说,我们读书人还忙着去评奖,忙着去到处讲课,为了是挣薪水,结果怎么样?没有时间坐在书桌之前静下心来读书。那我们想一想,我们所写出来的东西,怎么可以和古人相提并论?古人那一篇东西虽然很短小、精悍,但是传承千古,至今读起来还非常地有道理。但是我们看一看现在的读书人,博士生毕业,洋洋洒洒写的博士论文有二十万字,但是没有几句是自己的真知灼见,都是东拼西凑的结果。原因在哪里?因为自己的心不能够安定,心静不下来,所以没有古人看问题看得清楚,内在的智慧也开显不出来。

我们再看古代的经典,很多经典都是明心见性的人写出来的。譬如说我们读《大学》,《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果这个人不是一个开悟之人,他不可能写出“明明德”这样的话,他怎么知道有一个明德要去明?既然能够写出来“明明德”,说明什么?说明他知道要有一个明德,有一个自性,要去把它找回来。再譬如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看了这样的言语,我们都知道,这都是有觉悟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没有这种体悟,也说不出这句话来。

我们再看古代的文字,它也是一个智慧的符号。从这个文字上我们也体会出来,古代创造文字的人,也都是明心见性之人,有大智慧的人。譬如说,我们看这个“孝”,上面是一个“老”,下面是个“子”。看到这个字,告诉我们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体的,而不是两个,如果有两个这个观念,这个孝已经不存在了。而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这上一代和下一代自始至终都是一体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所以中国人还有祭祀祖先的传统,这个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和祖先是一体的,和后代子孙也是一体的,这也就是佛教中所讲的“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儒家从竖的方面讲孝道,儿女对父母的孝,从横的方面讲兄弟之间的友悌。而且把这种兄弟之间的友悌又推而广之,扩展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所以这就是佛教所讲的“竖穷三际,横遍十方”。

这个东西是什么?这个就是佛性,就是自性,就是阿弥陀佛所代表的意思,无量光、无量寿。所以你看,从这个文字之上,我们就可以体会到一种一体的宇宙观、一体的世界观。这说明什么?说明古圣先贤全都是明心见性之人。虽然悟的程度有所不同,但是他们的智慧,确实比现代人要开启的多得多。

现在人不仅心定不下来,而且还被外在的自私自利、五欲六尘、贪瞋痴慢、名闻利养等等所覆蓋。这个水有很多的泥沙。譬如说我们发了一顿火,在盛怒之下,我们所说出的话,我们对人的评价一定是过激的、不客观的。这个时候就会很过分,不是中肯的,这个就是瞋心起来的原因。当我们的欲望起来的时候,过分地沉迷于欲望的满足,就观察不到父母家人的需要了。像曾子,我们讲过,他的母亲,家里来了客人,她只要咬一个指头,她的儿子曾子就能够感受到一阵心痛,因为什么?因为母子连心。可是我们现在的母亲已经得了重病,住进了医院,或者把这个手指都咬破了、咬断了,儿女还没有丝毫的感受,原因在哪里?原因就在于现在的儿女心思并没有在父母之上,他的心思被这些外在的欲望给占满了,所以没有这个觉悟度了。

我们对古圣先贤生起信心,就是因为他们的心地比我们清净,他们的智慧是经过了历史的检验,是大浪淘沙的结果。这里边讲‘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也就是告诉我们,不是符合礼法的事情就不能说;不是符合道义的行为,就绝对不能做。这就是孔老夫子对颜回所说的“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个“动”不是动作的意思,而是起心动念的意思,就是邪恶的、不如理如法的念头都不能够动。我们把行为分成三种:有身、口、意的行为,而这个“动”主要是指我们的起心动念。能够恪守这样的礼法,就是古圣先贤所说的“克己复礼”,这样离成圣成贤才愈来愈近。

我们读《论语》,看到孔老夫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老夫子所学的是什么?他所学的就是古圣先贤之道,他一生所秉持的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精神。这个“古”就是指古圣先贤之道,古代经典之中所记载下来的古代圣王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太下的道理。那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我们传统文化不讲创新,现在人干什么都特别强调创新。为什么孔老夫子他秉持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精神?

我们读《易经》就可以发现,这个“易”字它有三重含义:第一个含义就是变易、变化的意思。告诉我们这个世间的人事物变化莫测、变幻无穷。所以你要懂得什么?要懂得与时俱进。但是这个变化的是现象。“易”的第二个含义,就是不易的意思。虽然现象是变化莫测的,但是你必须懂得那个不易的规律、不易的道理。只有掌握了这个不易的道,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就像这棵老树每一年都抽新芽、发新枝,但是它这个根并没有变。第三个含义就是简易,大道至简,真正深刻复杂的道理,都是用非常简单的意思给表达出来,目的是让人们易学、易懂、易记,在社会中去普遍地推行。所以我们从这里就明白了,虽然现象变化莫测,但是只要我们懂得那个不易的规律、不易的道理,才能够把这个事情处理好。看似变化莫测的现象,其实都有一个根本,只有抓住这个根本,才能把问题解决好。

我们之所以强调要学经典,要学圣贤之道,就是因为圣贤之道,已经是千百年来历史经验所验证的结果,是经过大浪淘沙所留下来的智慧。我们现在很多人喜欢看书、好学,知识面也很广博,但是所看之书未必是经典。特别是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果对自己所阅读的书、所看的电视节目没有选择的话,可能看得愈多,受的污染愈严重;看得愈多,问题也愈多,烦恼也就愈重。如果我们什么都看的话,不加选择,也可能使我们本来清净的心性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染污。

在《贾子新书.修政语》上有这样一段话,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学古圣先王之道。这句话是这样说的:“汤曰:学圣王之道者,譬其如日;静思而独居,譬其若火。夫舍学圣之道,而静居独思,譬其若去日之明于庭,而就火之光于室也。然可以小见,而不可以大知。是故明君而君子,贵尚学道,而贱下独思也。”在这段话中做了一个比喻,他说学古圣先王之道的人,可以把他比作太阳。而一个人静坐冥思苦想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像火光一样。如果舍弃了学圣贤之道,而一个人冥思苦想,就像舍弃了外边的太阳光明,而去屋子里接近小的烛光。这个烛光可以让你有小小的见识,能够看到周围小的范围,但是开不了你的大智慧。所以明智的君主,乃至于君子人,都崇尚学圣贤之道,崇尚读经典,而不是一个人独自地冥思苦想。

这一句话就是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了,要学就要学经典,学圣贤之道,这样才能够学有所成,学成之后还能够变化气质。我们知道古圣先贤求学,和我们现在求学的目的大不相同,现在的人学习是学知识、学技能、学广学多闻。而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明心见性,为的是求专一、求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并不是学得愈多愈有智慧。

这个智慧是我们本自具足的,我们每一个人本有的,只不过被各种烦恼习气给障蔽住了。那怎么样把本有的光明开启出来?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不断增加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减少的过程。就像老子所说的“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才能无所不为。不是你学得愈多愈好。因为你有知,就有所不知,你知道得再多,但是你只要有知,你就有不知的东西。怎么样才能做到无所不知?那就是要求无知,无知才能无所不知。所以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它起作用,才是无所不为。这也就是般若无知,它起作用才是无所不知。这是中国古人和西方人求学不同的地方。不是求知识技能、求广学多闻,而是求开智慧。所以即使是读诵圣贤经典,也是希望你能够把心定下来,通过读书,“读书千遍、其义自见”。通过读书千遍把你的心定在这一门之上,定得久了,智慧就自然开启,所以这里边的意思无穷,自然能够体会,这个不是想出来的。

下面讲‘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为什么“口无择言,身无择行”?为什么说话用不着选择言语?行为,所作所为也都不需要去如何选择?因为这里边讲了“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因为他说话皆合道理,所以无需经过选择。所作所为都遵循道法,遵循古圣先贤之道,遵循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习惯,所以无需刻意选择。这样的结果是什么?纵使言语传遍天下,也不会口中有失。即使所作所为,为天下人皆知,也不会有怨恨厌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三者”就是指服饰、言语、行为都能够遵守礼法道德,完备无缺,然后就能够守住其祭祀先祖的宗庙,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这个“夙”,就是早的意思,“夜”,就是暮的意思,“一人”,就是指天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引用了《诗经》上的一句话,说要早晚勤奋不懈来事奉天子。这就是告诉做卿大夫的人,应该早起夜卧、精勤不懈,努力地工作,来事奉天子。这个就是讲的卿大夫的孝道。

我们看第八十七句: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这句话也是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这段话讲的是士人应尽的孝道。这个士人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读书人。读书人称为士,因为他读圣贤之书,他有文化。做为士人,进,可以为国家服务。像可以考取功名,成为卿大夫,去当官,为国、为人民去效力。退,他也能够在自己的乡间教书,把古圣先贤的教诲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帮助改造社会风气。所以这些人都往往受到社会大众的尊重。所以古人讲士、农、工、商。这个士就是读书人,是最受社会大众尊重的,排在第一位。为什么?因为他有清高的品德。孟子所谓的“无恒产而有恒心者”,他虽然没有恒产,但是他有恒心。有什么恒心?他能真正有学做君子、学做圣贤的心,这种心恒常不变。正是因为他有这种清高的品格,有学做圣贤的存心,所以特别受到社会大众的尊崇。我们现在社会和古代的社会往往不同了。过去是士、农、工、商,读书人摆在第一位,商摆在最后一位。但是现在社会颠倒了,是有钱的人摆在第一位,往往最受尊重,而读书人往往摆到最后了。

士,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士?在《孔子家语》中记载着“五仪”,就是鲁哀公向孔老夫子来请教,怎么样来任用鲁国的士人治理国家?孔老夫子说,这个人分为五等,也就是五个等级,那就是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

“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而不知所执,此则庸人也。”庸人,就是心里没有存著谨慎行事、慎始慎终的原则,口里也不讲伦理道德的教诲之言,因此他们不会选择贤人以托付终身;不会力行伦理道德以成就自己;在小事上明白,在大事上糊涂,不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么;随波逐流而没有主见,这样的人就是庸人。我们看到世间的庸人很多,为什么?你看平时每天所谈论的内容,就是张家长、李家短,甚至谈论的是如何损人利己,怎么样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还怨天尤人,都是国家怎么样对不起自己,别人怎么样对不住自己。对于怎样谨慎地落实伦理道德的教诲,怎样提升自己的德行,让自己的人生境界不断地提升,都不去理会,而且随波逐流,社会大众怎么样做,他也就怎么样做。

“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这里就是谈到了士人。士人的心中有一定的目标,做事也有一定的原则。虽然不能够尽知道德学问的根本,但是他一定有所遵循的标准;虽然不能够做事尽善尽美,也就是完美地具备各种美德,但是他一定有所安处的规范、道德。

“是故智不务多,务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务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所以他的智慧不务求多,而一定要知道是非善恶,他有一定的判断;他的言语不务求多,但一定要说到点子上,能够明确地表达出他的意思;他的行为不务多,但是一定要知道他行为的原因,为什么要这样做。

“智既知之,言既得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形骸之不可易也。”既然知道了善恶,言语也能够表达清楚,能够知道它的要点,行为的原因也明了了,就要像性命身体一样,不会改变了。这就是说他心有所主,不会随意地改变自己的志向。

“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富贵不足以让他更加骄慢,贫贱也不足以让他有所忧戚,这就是士人。那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做一个士人也不是很容易的。士人有明确的目标,而且能够坚持不懈,做到宠辱不惊,这就是士人。

“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君子也。”君子要求比士人就更高了,他说话忠诚守信,心里没有埋怨;行为符合仁义道德,但又没有夸耀自己的神态;思虑非常通达明了,言辞却不专断。他信奉道义,而且身体力行、自强不息;他的所作所为是自自然然的,好像你能够超过他,但终究又赶不上。这样的人就是君子。

“所谓贤者,德不踰闲,行中规绳。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道足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富则天下无宛财,施则天下不病贫。此贤者也。”所谓贤者,他的德行符合礼法的要求,中规中矩,行为一定没有逾越。他的言论可以成为天下的标准,让天下人都效仿,又不伤害到他自身。他的道可以教化百姓,也因为他自己身体力行,所以伤及不到本人。如果他富裕了,天下的人就不会积财丧道。因为他富裕了,就会惠施百姓,不会把钱财都积累在自己的家中,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事就不会发生。如果他惠施百姓、惠施天下,就没有病贫的人。这就是贤者。

那什么是圣者?“所谓圣者,德合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圣者也。”圣者与天地合其德,所以他的德行合于天地。他不像贤者那样中规中矩地去做事,他会随着这个时节因缘变通无碍地做事,没有一定的执著。就像孟子评价孔子,他说他是“圣之时者也”,他能够通权达变,随着时节因缘的变化,来变通无碍地处事。他能够穷究万事万物始终的规律和道理,能够使万物自然协调,能够把他的大道传布天下,使天下人自然地改变情性,形成一定的道德品性。他的光明和日月同辉,他的教化影响也非常地神速,就像神明一样,效果非常地神奇。一般的百姓不知道他的德行这样的高大,即使见到圣人,也不知道他高深莫测,看不出他和平常人有什么不同,不知道他的边界在哪里,不知道他究竟有多深。因为什么?因为这个圣人他不是要故意表现得与众不同,他看起来和众人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实际上,他的德行教化影响却非常地广泛,这样的人就是圣者。我们从这里看到这个士人,其实也是很不简单的,能做到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这个要求也是相当的高的。

在《论语》之中也有一段话来专门解释“士”。我们看一看孔老夫子是怎么样地来评价这个“士”的?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贡就曾经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士?孔老夫子这样回答:“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也就是说,这个士人是非常有羞耻心的,他的自己行为全都符合于道德,能够知耻,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里边的这个“耻”字很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羞耻心,做什么事都无所谓,久而久之就堕落得离禽兽不远了。所以孟子说:“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特别是做老师的,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个“耻”字就更重要,如果行而无耻,这样的人就不堪称为人师。能够有耻心,进能够成为圣贤,退也不失为君子。“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就是这个士人接受了国家的任务,他去出使四方,出使任何国家,都不会给他自己的国家丢面子。

这个可以说,这个士人标准还是很高的。子贡一听,可能觉得这个还是很高的标准,所以他就问:“敢问其次。”那就是退一步又怎么讲?孔老夫子又跟他说:“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退一步讲,在宗族里边,在你的乡里边,在邻里乡党之中,人人都称你是个孝子,而且做到兄友弟恭,这个德行也是不错的了,这种人也可以称为士人。

子贡又问:“敢问其次”。再退一步怎么讲?孔老夫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个就是讲第三等的士人,“言必信,行必果”,就是说话要诚信,做事要坚决,不能够知而不为。也就是说,我们学了圣贤教诲就要真干,不能够口里讲著不去落实。“硁硁然”,这个硁硁是形容石头碰撞时所发出的声音。表示什么?表示不改变的意思,就是要矢志不渝、锲而不舍,不改变。“小人哉”,这个小人不是说君子小人,从德行意义上的小人,这个小人是什么?虽然没有办法干大事,但是他也能够做到谨守道德仁义,这样也不失为一个士人。

孔老夫子讲了这三个层次的士人,即使是第三等的士人,他也是有一种坚持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知行合一的这种做法。不能够兼善天下,至少也能够独善其身,这样的人才是够士的资格,够士的标准。

我们在这里就讲到了士人的孝道,‘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作为人臣最重要的就是尽忠,所以《孝经》中体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就是“移孝作忠”,这个“忠”古人解释为“尽己之谓也”,竭尽全力地把自己的本分职责做好,让领导放心。“君”就是在位的领导者,让他们对我们放心,这就是尽到了忠心。

这个“忠”是怎么来的?用侍奉父母的孝心来奉事国君,就能够做到了忠诚;用奉事兄长的敬心来奉事上级,就能够做到顺从。所以你看,这个《弟子规》中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一个孩子在家里对待父母,就养成了这种恭敬、这种诚敬、这种孝心。他走到工作岗位上、走到学校,才能对领导、对老师表示出这种恭敬和孝顺、顺从。我们把父母换成老师、换成领导,我们再看一看,说老师呼,应勿缓;老师命,行勿懒;老师教,须敬听;老师责,须顺承。领导呼,应勿缓;领导命,行勿懒;领导教,须敬听;领导责,须顺承。这不就是我们所讲的执行力吗?

所以中国古人特别重视孝道,因为什么?因为我们从对父母的态度上,培养起了对领导、对长辈的这种孝顺的态度。“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做事能够竭忠尽智,而且能够顺从,没有违逆,做什么都没有缺憾和过失,用这样的态度来事奉国君和上级,就能够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守住宗庙的祭祀,这就是士人应尽的孝道。

这个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的移孝为忠、移孝作忠。在家里把对父母的孝心移到对国家、对人民服务就是尽忠,而能够尽忠才能够保全自己的家业,也才能够更好的对父母尽孝,这是相辅相成的,这是讲士人的孝道。

我们看第八十八条:

【因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己者。未之有也。】

这句话也是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是讲一般百姓的孝道。‘因天之道’这个“因”,就是顺着、顺应的意思,顺应着天之道。古代人讲生产、生活都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这样才是最健康、最养生的生活方式。譬如说古人讲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古代是农业社会,进行农耕、农业生产都要顺应天时。现在我们种反季的蔬菜,实际上会生很多的虫,而且很多地方要对待这些虫害,就要用农药,这个对人的身体健康自然会产生影响,这个是非常不健康的方式。

古人讲我们的生产、生活要顺应自然之道,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一天也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一天的春天就是日春,从什么时候开始?从早晨三点钟,三点钟是一天的立春,春天来了,春天主生发,意思是说我们就起来,可以活动,可以工作了;五点钟是一天的惊蛰,惊蛰就是小动物冬眠开始活动的时候,五点钟你起来锻炼身体,打打太极拳,练练八段锦,这个一天让你身心愉悦健康,很有精神;六点钟是一天的春分,也就是春天的一半要过去了,你最迟最迟不能超过六点钟起床,否则春天的一半都过去了,你还没有起床赶上春天的生发,春天生得不好,夏天就长得不会很茂盛。

夏天是什么时候?夏天就是早晨的九点钟到下午的三点钟,这个时候叫夏季。很多人周六、周日的时候过夜生活,睡得很晚,结果怎么样?结果九点以后才起床,就是没有赶上春天的生发季节,直接就进入了夏天,那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就是这一天你睡了再多的觉,还是昏昏沉沉、无精打采。因为你没有赶上春天的生发。下午的三点钟到晚上的九点钟,这个属于日秋,是一天的秋季。秋天主收,有收获,也有收藏的意思,这个时候就不能做激烈的运动,做激烈的运动就会影响晚上的睡眠。

而晚上的九点钟到早晨的三点钟,这是一天的日冬,就是一天的冬季。这个时候是最好的休息时间,特别是晚上的十一点到一点钟,这是一天的寒冬。寒冬腊月,如果这个时候还不睡觉,还很精神,就如同我们穿着很单薄的衣服出现在寒冬腊月。年轻的时候不觉得有什么,但是长此以往,对于人的身体健康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那些喜欢过夜生活的人,晚上寒冬腊月不睡觉的人,不知道保养自己的精神,就会脸上暗淡无光,脸色发黑,没有光泽。而我们看那些修行人,譬如说到寺院里,早晨三点钟起来上早课,晚上九点就熄灯睡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特别按著自然节律饮食起居的人,脸上满面的红光,脸上有光泽。这个就是按著自然节律饮食起居与否,对于人的身体健康,精气神有着很大的影响。

早晨的时候,吃早饭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这也是按著自然节律饮食起居,这样才健康。结果现在人恰恰颠倒了。早晨要去上班,又起得晚,所以匆匆忙忙吃了一口饭。中午是在单位里吃,也就吃个盒饭,吃个食堂将就一下。到晚上了,开始又炒菜,又大吃大喝,结果应该吃得少的时候,恰恰吃了很多。晚上的宴请,吃了很多的大鱼大肉。我们想一想,这个大鱼大肉放在常温之下,像夏天的时候三十几度,放上几个小时都会发臭、都会变味,结果我们把这个大鱼大肉吃进去了,就要上床睡觉了,这个胃就不再活动了。这个大鱼大肉在里面待了七、八个小时,能够不腐烂吗?所以第二天早晨起来,一打饱嗝,这个气味就很难闻。所以很多人口气很重,都是和自己没有按照自然节律饮食起居有关。

所以古人特别讲究养生之道。讲上医治未病,不治已病。按照自然节律饮食起居是最健康的。在《礼记.月令》篇上也告诉我们,要吃当地的、当季的,甚至告诉你是方圆三十里之内的食物,是最健康的、最养生的。我们现在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花了很昂贵的钱去买进口的水果,不知道那个水果是养那一方人的,我们吃了并不健康。

这个讲“因天之道”,就是要顺着自然节律。‘分地之利’,就是要充分辨别土地的好坏和适应情况,来获得最大的收成。

‘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这里边有一个注解,说“行不为非,为谨身;富不奢泰,为节用”,也就是自己的所作所为都符合正道,不为非作歹,这个就叫谨身,谨慎自己的行为,谨慎的遵守礼法的要求。“节用”,就是即使自己富裕了,也不奢侈浪费,不过分地消费,这个就叫节用。谨慎遵礼,节省用度,以此来供养父母,这就是老百姓应尽的孝道。

在唐玄宗的批注中,把这四个字用三句话来批注,他说:“身恭谨则远耻辱,用节省则免饥寒,公赋既充则私养不阙。此庶人之孝也。”第一句话就讲身恭谨就能远耻辱,这个就是谨身的意思。谨慎自己的行为,不仅仅是说我们生活不奢侈、不浪费,要节约。而且也指我们的品德修养要谨慎,待人处事接物、交朋友都要抱着恭谨的心,这样才能够自然地远离耻辱。耻辱都是因为自己放逸的结果,不自重、不自爱,所以才会遭到耻辱。特别是在我们现代社会,这个污染很严重,诱惑又特别地多,如果没有恭谨之心,就很容易遭到耻辱,会败德坏名,甚至是身败名裂,辱没自己的父母。

“用节省则免饥寒”,这句话在现代社会也特别地适用。因为现在社会,很多人都养成了一种铺张浪费的习惯。你看很多的餐厅里,浪费的米饭、馒头、菜到处都是。每天浪费的食品可以说多得惊人。所以古人提醒我们,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就是一个家里再有钱,也抵不上一个败家子给破败。因为他吃的太过分,穿的都要求名牌,这还不算,还有很多不良的嗜好。这样大手大脚地浪费,即使是万贯家资也迟早会败散掉。所以古人说“至要莫如教子”。

第三句讲“公赋既充则私养不阙”。“公赋”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税收,向国家缴税,这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有所收入,就要向国家缴税。佛弟子更应该秉持佛的教诲,不漏国税。因为财布施得财富。你对国家的贡献愈多,不偷税漏税,这样自己的心地正大光明,过日子也特别地安稳,而且也怎么样?自己的用度不会缺乏,因为什么?因为愈施愈多。这里边讲的是老百姓的孝道。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己者,未之有也’,这句话是总结,不仅仅是对“庶人章”的总结,而是对前五章的总结。“孝无终始”,这个“终始”就是说这个孝道始于天子,终于庶人。这五等之孝,无论是天子、卿大夫、士到庶人,都能够行孝。所以孝不分高低贵贱人种,都要行孝,这是“孝无终始”的意思。“而患不及己者,未之有也”。孝道是人人都能够做到的,而担心自己做不到,那是不可能的事。

这个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