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大发现 续三十四 甘凤池与王宗岳之谜 崔虎刚 ( 六合武学)

 tjboyue 2022-01-29

正文之前,我们修正前文的一些失误或不足之处。

一、 蒋豆腐与蒋木匠

前文,遭到一些老师们百忙之中的批评,意思蒋豆腐与蒋木匠变化不够严谨。其实蒋豆腐与蒋木匠不是重点,重点是除了陈家沟、杨露禅有蒋把式的信息、除了赵堡及陈家沟有某把式发生关系外,现在出现了独立的第三方博爱的信息,这个才是重点!而且给出了太极拳的一个发小之名-弯拳!著文引起学界高度重视,并继续抛砖引玉。是看能否引出和田玉,还是和氏璧?

二、 陈发科馆长

前文提到陈发科馆长的事情,需要纠正一下。陈发科不是北京国术舘长,而是北京武术研究社社长。

文章图片1

北京是什么地方?藏龙卧虎,高手如云。如果还是陈家沟头套拳土炮,别说馆长了,混个教师都不一定成。

这是首都武术研究社,这不是太极拳或者形意拳研究社,这两位也不是因为地下党或者其他政治背景的缘故。一定是因其武功高强。

三、王林祯与王宗岳

由于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中杜氏的原本影印件不是很清晰,有的学人将王林桢看成了王林祯的。即便如此,查字典可知,祯,祥也。——《说文》必有祯祥。——《礼记·中庸》祯,福也。林桢意思为林祥、林福。同样也完全与宗岳,即崇山匹配,无缝接轨,结论不变。

文章图片2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

文章图片3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原本

查杜元化民国原版,可知当时记载的是王林桢,不是王林祯。武学无小事,努力求真实。

四、《陈长兴序》之谜

众所周知,“谁知豫北陈家技,却赖冀南杨家传”。这是总结了经《九要论》《三三拳谱》尤其蒋发(蒋木匠?)武装陈家沟大娃子头套拳土炮后,被杨露禅带到京师,冠以粘拳、别名绵拳正名,以喀秋莎连续火箭炮崭新姿态亮相于天子脚下的武林,其威力无比,取得'杨无敌’的战绩,一鸣惊人!杨露禅攫得第一桶金后,杨家开始兴旺发达,但杨露禅念念不忘恩师陈长兴,其后人、传人也是如此。直到 1988年也是如此。

1、陈长兴序

1988年第4期《体育文史》杂志《太极拳源流考证》中 “雍阳人” (老熊)冯福明先生公开了一篇重要文献,这篇《陈长兴序》引起了学界轰动。后来常见学人引以为证据,或研究,或质疑,可谓学界一个热点。《陈长兴序》其全文如下:

具之总角之年,每于读书之暇,即以师学习武术。夫拳勇一道,真传甚稀矣。惟我师蒋先生,为王宗岳门下之高弟子,得内家武当派悟修之真传也。幼时因出天花,为闷痘而毙,弃之于郊野矣。忽被狼将头皮咬破,一痛而苏,一声大哭,将狼惊走。适有邻人由此地经过,闻其哭声甚雄,视之识为蒋氏子也。遂抱之送归其家。但其痘周诌皆出满矣。从此痊愈,惟头皮半边成一大疤,故后人皆称先生为“疤头”焉。名满海内,凡善拳勇者,无不拜服也。

余在先生门下,学艺廿载,蒙恩师教诲,技艺尽授于我矣。吾夫子幼年,亦练少林外家拳棒。于乾隆初年夏间,在庙会上,同众人围场操演拳术。忽见场外有二客牵马立观。其中有一客,年纪稍长者,对操演拳棒诸人,似有菲薄之意,又似有怜惜之情形。

先生正在凝想之际,有同窗学友将先生引至无人之处,告之云:“适才牵马二人甚为赞美先生,并云:'可惜此子未得真传,若在吾兄门下,不出十年,学必能成名于天下。’”

先生闻此语,知二客实为练艺之高人,必有惊人绝技在身。因尾随之,行至无人之处,跪而求之:“愿吾师垂悯愚诚,收在门下,弟子愿受教诲。”二客笑曰: “童子谬矣,苦二人不通技艺,岂能教诲尔耶?”先生长跪不起,一再恳求,至于泣下。一客赞之云,“不料尔乃幼童,竟灵敏若此,实属可喜可爱之至。”乃向年长之人云:“此子真诚之至,吾兄何妨收此子于门下,而教诲之?以弟观察,将来能代吾辈传授技业者,此子定能胜任也。”年长者似有许可之意,便向先生云,“童子尔既决心从吾学艺,可于下月某日午时,在此垂杨柳下侯吾兄弟可也。”言讫,二客遂乘马而去。

先生于所约之日,五更即至其地敬侯。正午,方见二客乘马而来。见先生正在道旁敬立恭候。笑曰:“童子果不失信,在此等侯多时矣乎!”先生笑曰:“弟子在鸡鸣时即来此敬侯吾师矣。”二客嘉云:“孺子可教也。由此吾知童子尊师重道信念之坚诚矣。倘余再推辞,是负英才也。今即拜吾为师,从吾学艺,保尔十年之内,定能成功。”先生遂请二客至其家拜师焉。方知二客年长者为山右王宗岳先生,稍次者,乃江南甘凤池先生也。二公皆为当代高人,名震寰宇之士。

吾师从太夫子王宗岳先生学艺十载,尽得内家真传,又得甘凤池、张风仪二先生传授,遂练成绝技,无敌于天下,为侠中之高人。

兴从吾师,学习太极拳术各层功夫,并各般枪法,刀法、剑法,及内功练气诸法。不但为武术之正宗,实为修身养气之至宝也。余今代师传艺,兹将吾师之颠末笔之于书,使后学者,知本门拳术之渊源。一览此序,即知河南温州派,自蒋氏始。庶乎可报吾师们教诲深思 于万一也。

嘉庆 元年 菊月

温州 陈长兴 谨序

胡海牙先生也于《武魂》杂志1991年第6期刊出其所藏《陈长兴序》版本:

余自总角之年,每于读书之暇,即从师学习武术。夫拳勇一道真传甚稀,唯吾师蒋先生为王宗岳门下高弟子,得内家武当悟修之真传。先生姓蒋名发字元龙,乃吾乡之人。幼时因出天花为闷痘而死,弃之于野外。被狼将头皮咬破其一痛而苏,一声哭喊将狼惊走。适邻人由此经过,闻其声甚雄,视之知为蒋家之子,遂抱之送归其家。但其痘皆出满,从此痊愈。惟头皮成一大疤,故后人皆称之为蒋疤头,名满海内,凡拳勇者无不拜服。余在门下从先师学艺二十余年,蒙师教诲技艺尽之于吾。吾夫子少年亦练少林外家拳棒,因众人围场操演拳棒,忽见场外有二客人牵马立观。其中有一年际稍长者,看操演诸人似有菲薄之意,又似有怜惜情形。先生正在疑想之际,有同窗学友将先生引至无人之处告其适有牵马二人,甚为赞美先生,并云可惜此子未得真传,若在吾兄门下不出十年此子必成名于天下。先生听此话知二人定是高人,必有惊人绝技。因尾随之行至无人之处,先生跪而求之,曰愿吾师垂悯愚诚收在门下,弟子愿受教诲。二客笑曰童子谬矣。吾二人不通技艺,焉能教汝。先生长跪不起,一再恳求,至于泣下。客曰不料你乃幼童竟灵敏若此,又如是至诚,实属可嘉。乃向年长者曰:此子真诚之至,吾兄可收此子而教诲之。以弟观察将来能代吾辈传艺者,此子定能胜任。长者似有许可之意,便向先生云童子:你既决心从吾学艺,可于下月本日午时在此垂杨柳下候吾兄弟可也。言讫二人乘马而去。先生于约定之日,五更即至其地,敬候正午见二客乘马而来。见先生正在道旁恭候,笑曰童子果不失信。先生答曰:弟子在鸡鸣即来敬候吾师。二客喜云:孺子可教。由此吾知童子尊师敬业信念之坚诚,倘余再推辞是负英才,今既拜我学艺,保汝十年之内定可成功。先生敬二客人至其家中而拜师,方知年长者乃山右王宗岳,年稍次者乃江南甘凤池,二公皆为当代伟人名震环宇。吾师从太夫子王宗岳学艺十年,尽得内家真传,又得甘凤池、张凤义二位先生传授,遂练成绝技无敌于天下,为剑侠中之高人。

对比而言,胡本比冯本开句有别,冯本抄写有无。此外,胡本少了末尾部分以及作者写作时间和署名。

这一文献公开比较晚,但此序事关重大,真伪如何判断?

2、陈长兴序真伪考

冯福明先生乃笔者好友,多年来给予笔者许多支持,包括内部拳谱文献。高人胡海牙先生,1914年-2013年,浙江绍兴人。著名中医师,中国道家仙学学术的继承、研究者,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国道教协会理事和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丹道、医药、武术顾问,陈撄宁道家仙学养生术的继承人。其回忆文章,道出许多真谛,学人应该仔细读一读。

胡海牙先生还是黄元秀先生的传人。黄元秀先生为我们解开太极拳巨星广平陈利之谜,提供关键证据。

但这些,均不影响我们对学术的研究和探讨。因为学术乃天下公器,不能以关系远近,或其他因素而区别对待。学术中。实事求是,方能战无不胜。

笔者前文考证中,没有将《陈长兴序》作为直接证据,而以杨露禅家传蒋发信息以及陈家沟陈鑫信息,互证为依据。现在,我们考察一下《陈长兴序》的真伪。

1) 陈长兴与蒋发

学界许多学人投入其中,研究这个文献。例如,香港学人马伟焕先生研究认为:

文章图片4

我们前文已证,王宗岳蒋发师徒为乾隆朝人,蒋发传陈长兴的时间约在乾隆五十几年之前。因此《陈长兴序》记载的蒋发与陈长兴,蒋发与王宗岳关系的时间及其关系是正确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张三丰为鼻祖的传承体系中,尤其李瑞东先生传承了两支张三丰名下的太极拳,能将王宗岳写在陈长兴乾隆朝或接近的时代,而不是如赵堡等传系写成明代,非常难得。

由于蒋发传陈长兴,属于提高陈家沟头套拳的内在含金量的范围,不是从头套拳的零起步开始。因此,马先生认为陈长兴五岁开始从师蒋发,到二十五岁不合理,是成立的。马先生其余说法,因为前提错误而皆错。

《陈长兴序》还涉及清代武林著名人物甘凤池。为我们研究其真伪,提供旁证。

2)甘凤池生卒

现存的清官档案中,因康雍反清大案,留下了甘凤池的名字。雍正时,浙江总督李卫在给皇帝的一份密奏中,称“甘凤池颇晓天文兵法,因自负本领,人人欲得以为将帅,无不与之邀结往来。奈凤池苍猾异常,止皆虚诺,彼此通声,总未实在插入。推其不肯出首之情,则无论何人有事,即将助恶为虐。”

学人多有涉及,邓之诚著, 唐长孺批注《骨董琐记全编》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康熙四十六年一念和尚在江苏太仓打出“大明天德元年”的旗号,发动起义,甘凤池参加了这次活动。然而,这次起义不久即被镇压。起义失败后,大批起义将领被杀,甘凤池命大,被一个军官保释。这时甘凤池的年龄至少成年。

不久,一念和尚的弟子顾云如又广收门徒,密谋反清,计划于1730年雍正八年秋季大举起事。正当顾云如集团积极准备起义之时,由于叛徒出卖,他们的行动被清政府发觉,雍正七年(1729年)甘凤池以及甘凤池的儿子甘述等十余人被诱捕,牵涉出185人的大案。

清史稿

甘鳳池,大清國江南省江寧府(今江蘇省南京市)人,康熙、雍正年間人,著名武術大師。

少时以勇武闻名。曾寓居燕京高官家中,打敗濟南勇士張大義,又打敗即墨武師馬玉麟,名震江湖。气力甚大,“手能破坚,握铅锡化为水。”擅于导引术,喜任侠,待人平和。雍正七年(1729年),浙江總督李衛偵破張雲如邪術案,株连百数十人,牽連到鳳池,鳳池被判斬首,雍正皇帝從寬辦理,鳳池未被處死。

甘鳳池,江南江寧人。少以勇聞。康熙中,客京師貴邸。力士張大義者慕其名,自濟南來見。酒酣,命與鳳池角,鳳池辭,固強之。大義身長八尺餘,脛力強大,以鐵裹拇,騰躍若風雨之驟至。鳳池卻立倚柱,俟其來,承以手,大義大呼僕,血滿鞾,解視,拇盡嵌鐵中。即墨馬玉麟,長軀大腹,以帛約身,緣牆升木,捷於猱。客揚州巨賈家,鳳池後至,居其上。玉麟不平,與角技,終日無勝負。鳳池曰:「此勁敵,非張大義比!」明日又角,數蹈其瑕,玉麟直前擒鳳池,以駢指卻之,玉麟僕地,慚遁。鳳池嘗語人曰:「吾力不逾中人,所以能勝人者,善藉其力以製之耳。」手能破堅,握鉛錫化為水。又善導引術,同里譚氏子病瘵,醫不效,鳳池於靜室窒牖戶,夜與合背坐,四十九日而痊。

喜任俠,接人和易,見者不知為賁、育。雍正中,浙江總督李衛捕治江寧顧云如邪術不軌獄,株連百數十人,鳳池亦被逮,讞擬大辟。世宗於此獄從寬,未盡駢誅。或云鳳池年八十餘,終於家。江湖間流傳其佚事多荒誕,著其可信者。

从第一次康熙四十六年又过了23年,其子也成年。这些说明雍正七年其至少在45岁左右。乾隆初年为53岁左右。依上述信息,据说活了八十余岁。这样的话,那么其去大约世于乾隆二十七年以前。

另外,《陈长兴序》的甘凤池,有史可查。为康熙生人。甘凤池弟子相关易筋经抄本显示,清乾隆五年甘凤池徒孙,为七十三岁。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传人金陵甘凤池武术工作室 邵卫东先生认为江南大侠甘凤池生于1661年康熙朝, 逝世于1741年2月乾隆朝清乾隆六年, 甘凤池,是出生丶居住丶埋葬南京的武林杰出历史代表人物.一代武林宗师.侠肝义胆,除暴安良,一生中继承中华武术精髓,创建许多武术博击套路和招式, 尤其以后发制人防卫搏击招式,健身养生的锐气功和甘氏易筋经,传承至今。现己成为南京非物质文化项目。

合肥李滨在“天下武林”网站发文《历史不可篡改——评康戈武先生的“王宗岳考》中说:“据《清史稿》,江宁甘凤池出生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卒于乾隆十年(1745年)”。

学人'长江古今谭’提出: “……但我查阅《清史稿》,涉及到甘凤池的只有《甘凤池传》和《李卫传》,都没提及他的生卒年。“金陵甘凤池武术协会的邵卫东发文说有人在1980年实地考察甘凤池的墓穴,找到了甘凤池的墓碑,推断出甘凤池生卒1661年——1741年。但无图无真相,不知道真实性如何。不过,假如甘凤池活了八十多岁的话,甘凤池大致生活在两位推断的时期。”

因此,甘凤池约在乾隆二十七年以前去世。

3)、王宗岳与甘凤池

王宗岳乾隆六十年还在开封教书,请好友王訚为自己的《阴符枪谱》作序时,为王訚演示其枪法,龙飞凤舞,上天入地、震惊王訚,说明其年龄在60以前。其出生应该在雍正末年,乾隆初期。因此甘凤池去世时,王宗岳最多为二十来岁。且甘凤池因大案在身,不被杀头的话,也隐居家中。

综上所述,陈长兴序,关于甘凤池与王宗岳的故事,显然不实。但不等于《陈长兴序》的记载信息全不真实。与赵堡太极拳传人关于王宗岳与蒋发说法一样,就出现真真假假的信息,需要我们辨别。

胡海牙先生还不至于拿刊物公开文章,作为自己的秘藏本来披露公开显示出在冯先生发表之前《陈长兴序》两个版相对独立流传。其中有关蒋发王宗岳所处时代的真消息,也说明有其来源。否则以李瑞东传系对张三丰为太极拳创始人的高度信仰看,会将王宗岳的生活时代提前很多。

因此《陈长兴序》应该是民国时期杨家传人,或王兰亭本人,依据杨露禅的一些说法,整理成文,在此过程中增加了一些中间情节。其核心在于交代蒋发与陈长兴的关系,蒋发与王宗岳的关系。其中甘凤池的引入,或许与其甘凤池后人传其拳法的说法相关。

五、同类事件

值得指出的是,杨露禅一炮打响后,武林高人,纷纷以太极拳名之。许多高手,以其高超武艺,造出了许多其他传系的说法。

如甘凤池后人的金陵派、道人传王树刚的谱,说成杨露禅秘传本是如此,吴孟侠的牛连元故事是如此,甘凤池后人传太极拳是如此,黄山老道的杨露禅秘传,乃至其他高妙拳法以张三丰名下而传的太极拳也是如此。

这些流派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传艺者的武艺的确高强,同时冠以张三丰或者杨露禅等说法,实际上全凭当事人说,被传授者听,而且坚信不疑。

胡耀贞先生的杨家太极拳恩师张钦霖遭遇,也是一例:

张钦霖黄山巧遇陈老道 杨家拳三趟师父获致宝

师父张钦霖从杨澄甫先生那里学得二趟太极拳以后,云游四海,行至黄山,便小住几日。每日清晨在一开扩地练拳。几天以后,师父发现半山腰离此不远处有一道士,天天在此打坐,师父并没有理会。有一天,当师父正在练拳时道士冲他不住地冷笑。师父就问:“你在笑我?你也会练拳吗?”道士回答:“我不会练拳但我会打人。”师父一听就急了:“那我可要领教领教。”于是冲过去冲着道士当胸一掌,道士把袍袖一抖,师父就被弹出去了七八步,师父觉得很奇怪,明明我还没挨上他,怎么我就被打了出来?于是师父加了小心跳过去又是一掌,这次只觉得手腕被道士碰了一下,又出去了七八步。这回师父算是服了,知道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面前的道士才是真正的武林高手,世外高人,师父赶紧叩头拜师。道士一看,起身就往山上走。别看是上山,道士却身轻似燕,如履平地,师父紧追慢赶就是跟不上。
到了住处,道士往床上一坐气不长出,面不更色,而师父却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师父又提拜师之事,道士不许。师父每天就为道士洗衣做饭,形影不离。时间长了,师父的诚心打动了道士,答应教他太极拳。由于同属一门,师父学起来也得心应手,几月光景就学完了整趟拳路。其间道士告诉师父这趟太极拳的奥妙、要领和来历:道士本姓陈,从学于杨式太极鼻祖杨露禅。这三趟太极拳是杨露禅先师所创,共分八段,其中第六段有“耕牛救主八卦掌”,是从董海川的八卦掌里演化而来,这是太极拳与八卦掌的完美结合。你要多加练习,体会其中道理。
又过了几天,陈老道要到印度去。临行之时师父问陈老道:“你我师徒何时才能见面?或者我以后怎样才能知道您的下落?”陈老道说:“如果你发现江湖上有练杨式三趟拳的,你就可以打听到我。”后来师父行走江湖半生却始终没有发现练三趟拳的。
至此,师父的太极功夫大有长进,江湖上少遇敌手。师父只说学了三趟太极拳,却从不显露。人们还以为是他功夫高吹嘘出了这么一趟拳迷惑大家。
晚年,师父把视为珍宝的杨式三趟太极拳毫无保留的留在了郝庄,使许多人从中受益。师父这种不为名利,无私奉献的尚武精神值得我们晚辈学习。
外祖李双春晚年口述
外孙张宁辉整理

此外,胡耀贞先生再传弟子' 繁星闪耀 '介绍 :胡耀贞先生是融道、武、医于一家的武界奇人,有“单指震乾坤”之誉,又有“神拳”之称。因专心习武修功,产业几乎散尽,解放后居京以行医教功为生,可见道心之坚,济世之功。其功力之深湛在此仅举一例:一次李经梧,田秀臣,孙枫秋,冯志强几位师兄弟来看胡师,胡师爷说我腿抽筋了,动不了了,于是田秀臣,李老师,冯志强陆续去搀拉,都动不了。只好三、四个人一起搬胡耀贞,但还是纹丝不动,大家觉得老师重如千斤。最后还是胡耀贞自己起身了。后来李经梧老师说,这是师爷演示千斤坠的功夫,是在“身教”几位弟子,艺无止境,你们还差多了,不要自满,还要努力。冯志强师叔生前曾不止一次对笔者称赞胡耀贞师爷的功夫,听得出,那是由衷佩服。冯师叔告诉我,他领教过胡耀贞一个手指把他打出去如触电一般的感觉,使他腾空弹起撞到墙上。事后,胡耀贞告诉他这就是内家气功的力发一点,气聚一粒。言及此处,八十余岁的冯志强说:不可思议!确实,要知道那时候冯师叔正当年青力壮,可以开砖劈石的气力,不是一般的功夫了呀。胡耀贞先生之内功十分丰深,非后学可窥渊奥,在此略谈浅见一二”

恩师朱华先生对笔者提到,七十年代,当年他与师兄毕青海三人,去探望病重的胡耀贞先生,学点东西。经过毕青海给胡先生按摩等之后,胡先生一高兴,让他们试试把他的头抬起,结果三人用力,也抬不起来。当年我听着,觉着不太可能吧。但以恩师的成就,不会随意夸人。反而对许多大师都批评有加。总之,恩师讲述的他的这个亲身经历,不容易理解和接受。今见旁证。故备于此,供各位参考。(本来胡先生准备给他们讲东西,被胡夫人拦住了:“你就是因为这些,被扫地出门(存在银行的所有存款,被归零,也是胡先生致病原因)”。到讲此事的时候,恩师对胡老夫人耿耿于怀。吴图南夫人也是如此,好不容易传人终于等到吴先生给讲东西,被老太太拦住。传武失传严重可见于此。

想起以前听母亲讲,五十年代在太原府西街,她看到邻居一个老人理发,剃头师用刀刮不掉其头发,然后央求老人,您别闹了,老人哈哈一笑,之后就是一个秃头了。我母亲说老人用气了。民间不是没有高人。可惜失传严重。

胡耀贞先生回忆文章中曾介绍“ 太极拳最早始于“子路太极”。子路是孔门弟子,姓仲名山。经子路传于杨清天,杨清天又传于高士基,以后陆续下传,一直传到袁秀臣。我学的子路太极就是袁秀臣传下来的。后来,我又和张庆霖老师学习过“杨家太极拳”。张老师在太极拳方面曾受过黄山老道的传授。我得到黄山老道的《太极内功》谱,以后受益很大。”

笔者经过多年努力,后在胡公子胡羡彭家中见过这个《太极内功》谱。本来胡老师说,《守洞尘技》不可以,但这个《太极内功》可以复印一份。由于去大同出差时,公司的同事訾先生也陪同笔者一同前去,结果胡老师拿出摆在茶几上的拳谱,见有外人而改口,以致于在胡老师去世后,至今下落不明。可惜!可惜!可惜!多年的挖掘抢救,有一些重大失误,这是一次!!!

言归正传,总之,如前所证,张三丰(峰)是乾隆六十年以后,因为王宗岳太极拳谱中,友人批注被混成正文之后的强强联合,引许多英雄竞折腰,冠以其名而传拳,意在引传人重视。所谓师出有名!

以陈家沟头套拳为不同版本的各支太极拳,在北方以不同名称流传,而与南方黄百家记载的内家拳没关系。

乾隆六十年以前,南方也没有以陈家沟头套拳为不同版本的太极拳出现。其余皆凭高手单口说,并无证据。这一点与种种杨露禅秘传性质一样,对比杨家本身拳谱文献、拳技可知。

至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被挖掘出的甘凤池 “阳湖拳”需要发扬光大一起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