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这种情况很多人都有过,出现了这种情况之后,患者一般会感觉非常的难受,中医对腹痛也是有研究的,那么腹痛中医研究概况是什么呢?针对这一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其中病因病机有如下内容。 1.感受外邪 外受寒热暑湿诸邪,侵入腹中,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邪气留滞于中,使气机不畅,不通则痛。其中诸邪又可互相转化,如寒郁化热,湿热交阻等,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 2.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或恣食不洁之物,或过食膏粱厚味辛辣之品,致使食物停滞不化,酿成湿热,或热结肠胃而腑气不通,均可导致腹痛。《内经》中记载:“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即是此意。 3.情志失调 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血郁滞;或肝气横逆,医学教|育网搜集乘犯脾胃,以致脾胃失和,气机不利而成腹痛。气机阻滞日久,无以推动血行,血络瘀阻,而为血瘀腹痛。 4.素体阳虚 阳气不足,脾阳不振,运化无力,寒湿内停,气血虚少,脏腑失其温养而致腹痛。 1.寒邪内阻证 主症: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口淡不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清稀或秘结,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常用药:高良姜、干姜、紫苏、乌药、香附、陈皮。 2.湿热壅滞证 主症:腹痛拒按,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潮热汗出,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代表方:大承气汤加减。 常用药: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3.饮食积滞证 主症: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恶,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代表方:枳实导滞丸加减。 常用药:大黄、枳实、神曲、黄芩、黄连、泽泻、白术、茯苓。 4.肝郁气滞证 主症: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或兼痛窜两胁,时作时止,得嗳气、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陈皮、芍药、甘草、川芎。 5.瘀血内停证 主症:腹痛较剧,痛如针刺,痛处固定,经久不愈,舌质紫黯,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活络止痛。 代表方:少腹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桃仁、红花、牛膝、川芎、赤芍、当归、生地、甘草、柴胡、枳壳、桔梗。 6.中虚脏寒证 主症: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胃纳不佳,面色无华。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代表方:小建中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生姜、饴糖、大枣、芍药、炙甘草。 ![]() 综上所述,腹痛的病因病机,不外寒、热、虚;实、气滞、血瘀等六个方面,但其间常常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因为病,或相兼为病,病变复杂。如寒邪客久,郁而化热,可致热邪内结腹痛;气滞日久,可成血瘀腹痛之症。 腹痛的部位在腹部,脏腑病位或在脾,或在肠,或在气在血,或在经脉,需视具体病情而定,所在不一。形成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不通则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