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川民居

 老魏的新视界 2022-01-29

魏永欢  文

据传早在秦汉以前,什川就有先民在对河两岸居住。过着依山傍水,以石垒屋的田园生活。北宋时期,川内已经形成村庄并修筑什字川堡。明弘治八年(1495)重修什字川堡。在龙山靠坡和南庄之间的古地名师(偕音)家场,以及在这里出土的少数民族坟葬,足以说明什川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有先民居住。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演变,村庄以堡为中心向东、南、 西三个方向放射性发展。有了什字街、庄子、湾子、前街、西城。清初发展到靠坡、长坡、新坡、中路、斜路和洞洞街。清朝中期开始向中坡、沙坡、碱坪、山腰发展。清末上车、下车形成。随着村庄的形成,堡子到大水门,靠坡到长坡,前街到大水门,上车到洞洞街四条横向道路形成;从靠坡到大坡头,长坡到斜路,中坡到碱坪的三条纵向道路拓开。乡民进入川区以后,居住以单面坡式流水土木结构房屋为主。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积蓄的逐步盈实,居住条件的改变由稳固向豪华发展。由土搁梁发展成为木架式。由浅檐向深檐发展,前墙出现了板装修,房顶装修专门从外地选购砖瓦,起脊卧阁以示豪华。单面院落向四合院发展,成为富户的标志性建筑。墙体由原来的以土筑墙变为以土砌墙。解放以后,木架式土木结构房屋成为普遍。改革开放以后,演变为砖木结构,现在砖混结构的平顶房成为普遍。而新农村的小楼成为住房改革后的时尚。随着房屋样式的改进,墙体由土砌墙改变为以砖砌墙。什川民居发展到今天,已呈现出房体牢固,结构合理,居住适宜,环境优美,舒适宽敞的格局。究其房屋建造的历史渊源,什川先民在建造房屋时,有着传统法则。首先是风水,对环境选择和处理起着决定性作用。代表着房主最基本,最重要的愿望和要求。指导着房主的建筑活动,并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形态。无论是地形地貌、水文水流、风向气象,方位朝向,门窗位置,房前屋后的其他设施布局都有一定规则。以顺应环境,避凶就吉。住进房屋以后,房屋为主人带来的运气是幸福美满,子孙繁衍,财兴禄升为吉,说明风水选准了位置。否则为凶,就要搬门调向。为了弘扬民俗文化,给什川名镇赠色添光,下面就最具代表性的坡式、平顶式平房,小二层楼房分别做一介绍。

 出檐堂屋

房最普遍,有采光好,冬暖夏凉的优点,所以一般为主房。北房忌讳正南正北,有子午方向的房屋只能是庙宇和官府才能占得住脚的说法。虽是北房却有意偏东或者偏西,由风水先生取丑山未、丑山丁、乾山巳等向法。选定房屋方向,择日破土动工,由事先找好的贵人开基。盖房为一家人的千秋大业,房主依风水先生的主意行事,丝毫不能更改。奠基时,准备一个坛子,内装五谷粮食和十二精药,在房基正中开基放坛子并盖红,左放海龙,右放海马,前放鬼箭,后防石燕四味中药,代表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神坐镇庇护。以示开基万年大吉。同时还要在房院边沿,立一木柱,上挂犁、镜子、筛子并压上红,表示这里已破土动工,一切妖魔鬼怪皆避之,否则难逃照妖镜和天罗地网。房屋的长宽高也有一定的规格,相传魏氏先祖取名魏乾、魏坤、房屋建造依易经五行定为“一六北方土、二七南方火、三八东方木、四九西方金、五十中央土”,木匠依规因循,一分一毫不能差错。就房高而言其定式北房高度为8尺,那其具体尺寸定为8尺1寸6分,宽及进深都不违末尾数的尺寸定式。过去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盖房以先打四周房墙或先砌墙再上梁,俗称土搁梁。以后逐渐演变为先立木再砌墙,立木即将木料组成房屋结构,择日将木结构从平地立起。立木时的上梁当属盖房的重中之重,此日为黄道吉日,先为选定的贵人披红,然后由贵人为梁包红。即在梁中间放上新毛笔和新墨锭,写上上梁年月日时,将红布折叠成三角形紧贴房梁,用方孔钱加以固定。吉时一到,房主献盘上香,化黄表于房基正中,祈求紫微星降临护梁。早已在屋架等候吉时的人们,将房梁徐徐吊起,此时,鞭炮齐鸣,房架上有人不断地往四周洒落核桃、红枣和糖果小馒头等祭品。亲戚朋友在这一天,都要前来为房主贺喜,高级被面、提花毛毯等物品不断披挂于房梁房柱。整个木架花红满绿,一派喜庆气氛。梁吊至梁位时,木匠也有上梁歌以示祝福:“吉时喜逢黄道日,上梁正遇紫微星。吉时奠定千秋业,柱正撑起万年梁”。木匠在合拢梁位时,又念吉语以“左青龙抱定玉柱,右白虎架起金梁”,即告上梁完成。房主开始摆酒设宴,招待前来贺喜的亲朋好友、木艺师傅、帮忙的街坊邻居以及唱主角的风水先生和缺不了的贵人等,欢聚一堂,庆贺一番。然后抢时间,紧锣密鼓地开始砌房墙、挂椽子、上房盖、披墙粉刷等工作。房屋的前墙装修,视其家庭经济状况,有土墙、半板式、全板式装修之分。窗户在解放前以棋盘窗为主,解放后由虎张口的窗子发展为中开式三扇合页玻璃窗。门由枢臼式改为裁口合页式,门窗的改进使房屋更加明亮、保暖。房屋对于人们的要求来说,不仅解决一个舒适、方便的问题,同时还涉及生活及其事业的兴旺发达,所以房屋也从简单陋室,向豪华舒适发展。坡式房屋在其结构上又在发生巨大变化,除了前墙板装修外,房子出重檐,檐下撑四柱,俗称四梁四柱的堂房,加上木艺雕刻,更加显得气派。再由北面房向三面或四面发展,称之为三合院或四合院,配建一个砖雕木刻的前门,那将是富户的标志。在什川民居中虽为少数,却是乡民梦寐以求的住宅,更是一个家庭身份的体现。有功名的家庭,还要装饰门面,砖前门楼镶嵌砖雕画堂,门栋上悬挂坠子,以净水大门(门框和门芯呈平面)炫耀家庭。

平顶式:平顶式房屋,是什川改革开放以后的民居形式。乡民吸取了祖辈建房的经验,以堂屋形式出重檐,玻璃封闭前檐为最普遍。一面房子通常由两个双间或通三间,在左右卧阁厨房、库房和单间居室。采用砖混结构,以砖砌墙,混凝土现浇屋顶,砂灰披墙,涂料粉刷内室,外贴墙面砖,地铺面砖,再添置新式家具和家电,完全展示了新式农民的姿态,享受着自己创建的宽敞、明亮、保暖、洁净、美观和舒畅。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变,生活条件也趋于城镇化,以煤炭取暖取代了土炕,改为木床。口粮完全商品化,燃料以煤炭、电、液化气为主。

小二层楼房:在改革开放以后,先富起来的农户捷足先登,以二层楼房代替了浪费土地面积和木材的坡式平房。小楼房在什川初建时,以稳固、宽敞、实用为原则,样式平直划一,俗称火柴盒。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视角的开阔,楼房样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房间一字排开演变为前后左右兼有套间,正面砖墙以玻璃装饰,彩砖贴面,直面演变为多砌面,屋顶起脊飞檐,卧阁挑梁,以小洋楼,豪华别墅的姿态展现在什川旅游胜地,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                       

二层楼房                                                                  

楼房在人多地少的什川地区,是人们生存生活的需要,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小城镇建设和什川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随着西部地区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建设新农村的优惠政策成为人们改变居住条件必经之路。上车村新农村建设以后,使上车一条街的面貌焕然一新,上层居住,下层临街房屋做为铺面,不但增加了营业收入,补充了田园劳务费用的支出,也方便了游客的消费。充分体现了新农村城镇化新式农民新的生活方式。

本文原刊于《什川史话》

近期热读
1
什川年俗
2
什川果园生产发展史
3
什川黄河流域的变迁
4
峡困蛟龙(上)
5
峡困蛟龙(中)
6
峡困蛟龙(下)
7
纪念魏振皆先生诞辰133周年书画回顾展
8
乡愁是一碗拉条子
“写留言”
跟老魏进行互动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