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觉得王菲的唱功如何?

 你好122 2022-01-29

T0,国家队唯一流行歌手,唱腔独特,具有艺术性,对华语乐团推动较大。

2017年,国家一级演员名单流出,其中有一行获奖名单特别醒目:

国家一级演员:华语流行歌手:王菲;

在国家文娱艺术领域的最高国家队编制之中,第一次出现了流行歌手四个字,在此之前流行歌手从未有过一人成为国家一级演员,大多数是以谭晶为主的民族、美声、通俗(通俗和流行有较大差距)歌唱家的文工团歌手,成为国家一级演员

流行歌手本该于国家一级演员六字无关,但这个壁垒,被王菲打破。

王菲,第一位凭借流行音乐,成为国家一级演员的歌手。这是一个歌手最大的荣耀,也是让王菲成为歌手独一档的存在。在评判国家一级演员的时间,是在王菲淡出乐团的十五年之后。经历了时间的沉淀,人们才发现她对于华语音乐的莫大推动力。

而支撑王菲达到如此成就的核心,便是她对于音乐唱功的独特理解。以下,简单从音色、音域、腔体是三个角度结合实例事件分析他的唱功:

音色羚羊挂角,唱腔另类,语感爆炸;

以成熟期为主:王菲的音色,高亢通透,天然的一副轻女高音的听觉。在音域构造上,具有着女高音流行性的天然优势。

但实际上王菲的音色是有比较明显的三个阶段:

1:北京话阶段;

2:粤语阶段;

3:普通话阶段的艺术拓展;

王菲小时候是与父母、哥哥一起居住在北京青年沟的煤矿大院。并且就读于北京地坛小学,并担任班上的文艺委员。她曾经还在在央视的六一晚会上独唱《大海啊故乡》《小百灵之歌》等歌曲。

所以,王菲的童年、青少年生活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氛围。

北京话我们知道,发音点那是天然的过高,一股子声线集中到上鼻腔顶端的感觉

语言对于唱法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王菲早期的启蒙唱法,发音点就是一个极致上挂的起点。这对于声乐而言,在中音区是具有较大优势。王菲就此获得了空前的声线集中度,为后来的成熟性空灵、迷幻的音色表达打下了第一层基础。

这种上挂,让王菲早期模仿邓丽君的发音点上挂靠前的甜蜜型唱法。可考的历史是高中二年级时,王菲出版了翻唱邓丽君歌曲的作品《风从那里来》、《邓丽君故乡情》等等。

1987年,王菲放弃厦门大学生物系的录取资格并跟随父亲移居香港;同年,她经朋友介绍拜戴思聪为师,并在他的指导下学习声乐。

这个阶段,王菲的发音开始转变向粤语。

粤语朋友知道,粤语唱功是对于归韵、咬字具有较大要求,具体的唱法是不同于国语。在发音点上,是需要靠后紧贴上颚给与口腔归韵空间,在听觉上会不同于北京话的针刺感,而是属于一个抑扬顿挫的平缓型。这种语感给与的改变,在王菲身上尤为明显。

在粤语阶段,王菲唱出来《容易受伤的女人》等经典唱片,这些歌曲在HK和全世界范围内的粤语听众之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但是对于华语乐坛而言,王菲的粤语成就,并未起到对于整体乐团进步的推动作用。也不是获得国家一级演员的核心。

在粤语取得登峰之后,王菲开始了普通话的艺术唱腔转变,集中于内陆普通话市场,这是她演艺生涯走向艺术化的重要一步。

在普通话之上,王菲以北京话的超高发音点优势,和粤语的后靠归韵优势,将两者结合,创作出了一种属于她个人完美切换式唱法。

以《天空》为例,入调平缓,假音点缀,技巧多为粤语阶段。随着节奏渐强,逐渐归入随即朝着北京话集中点针刺感前行。这种过度唱腔之中,迷幻感开始蔓延。

同时面罩共鸣的运用,让王菲找寻到了一种特殊的哭腔式音色。而这种特殊音色,成为了《浮躁》、《寓言》的迷幻感主要唱法。

在音色进步的同时,还有着王菲的语感。

王菲的语感集中于留白——陈小霞说:“王菲有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唱每首歌都留有余地,有些歌手内心明明是空的,却唱得哭爹喊娘,而王菲内心有很多情感,却唱得云淡风清。

这就是王菲对于语感的认知,精准留白。给与听众空间的减法,而不是飙高音给与的加法。这一点理解,俨然对于其他歌手是降维打击。

就音色而言,王菲的选择是十分多变的。而她本人在诸多音乐音色表达之中,更随着她个人对于作曲、作词、编曲、制作等音乐认知,开始了选择了她认为的小众艺术性。

这对于当时的满足于商业性固步自封的大部分歌手而言,是果断拒绝的问题。但是王菲一直在进步。并且依附于文化地域风情,给与了最好的流行音乐大道指引。这一种对于音乐艺术的追求,不约束于商业本身,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开拓,是那英永远无法达到的领域。

音域:Fb3-G5-C#6。

王菲理论音域:Fb3-G5-C#5;真声-混声-头声;

王菲质量音域:Fb3-B4-G5;真声-真声最高音-弱混声/强混;

很多人说王菲没有高音,这是一种很常见的业余看法。因为通常而言,高音伴随着音量、音响的增大,同时声压、表情都会非常明显,人们的经验主义会将两者结合。

但是王菲打破了这一种认知,王菲唱歌永远都是以轻巧为主,喜欢他的人说这是一种高雅高贵,不喜欢的人说她不会高音。

从声乐性来讲,从音高的定义来讲,王菲任何一首歌动用了弱混时,基本上都是在C5以上,但是声压控制的很好,乃至于是收着的,所有感觉上并不是很高。王菲的弱混最高音是F5,强混最高音是G5。

还是那一句话,听开口唱一唱,就知道王菲的音倒地高不高。她的音,可太高了。轻型女高音流行唱法,除了她没几个人唱的来。

在F3-G4领域,王菲多用针尖式真声。参考于《传奇》A断。这个领域的听觉性,主要是以集中发音点给与听觉美丽。

在G4-D5领域,王菲多用面罩共鸣+边缘化弱混+部分强混。在这个音域之中,王菲的唱法是多变的,也是他个人最为风格情绪多变的核心区域。不论是特色哭腔还是弱混、强混,王菲的转换能力都是超一流。可以极为细致表达情感细腻之处。

D5-G5领域,多用于延续音和单音,在这两个音之中,王菲的弱混高音质量相对而言是有部分下滑。所以在这个领域,她从弱混转变为多用强混。因为对于击中唱法而言,D5-F5的弱混咬字已经变得极为艰难。相比之下,距离换声点已经有半个八度的G5更适合强混表达。

从总体音域而言,两个八度+1音的质量音域,已经是极为合格的职业歌手,但是并不是超高音域能力。王菲的选择也是走向质量化和艺术化,并非是猎奇化。

腔体:唱腔导致的部分倒嗓;

对于腔体而言,王菲不具备基础腔体问题,主要是指:腹腔、胸腔的基本能力。

王菲的核心在于上共鸣腔为主:以面罩共鸣为核心开发的头声腔体发达。

1:上颌窦;

在音色表达之中说过,王菲的针尖式轻型女高音声线,就是主要得益于北京话给与的先天性发音点上挂。这种上挂主要给与了上颌窦共鸣质感的明亮感,在人声泛音区间内,具有Solo乐器的底色质感。这是不错的表达。

2:面罩共鸣”蝶窦、额窦;

对于轻能型歌手,缺乏较大表现张力情况下,对于技术的要求会更高。面罩共鸣,就成了王菲的首选。王菲的声线,仔细去听会发现内容极度丰富。主要得益于面罩共鸣。

面罩共鸣是美声的一种追求共鸣质感和空间衍生感的核心技巧。因为鼻腔和头声腔体实际上是共同的,在演唱之中,有意识的集中上颌窦共鸣强度,让之蔓延于眉心额窦、靠后的蝶窦,会造成一个多点共鸣区,给与发声腔体扩大,提高音色质感的表达。

面罩共鸣对于王菲而言十分重要,她的一切上行弱混和泛音听觉,都是依附于面罩共鸣给与的空间衍生感表达。这也是她唱法的一大特色,迷幻色彩主要来源,就在于面罩共鸣给与的弱混支撑。

这一点可以通过《传奇》的高音尾音:“从未走远”的“远”字弱混延音给与的空间衍生感。得到完美表达。

这种声乐性突破和标志作用,已经音色对于音乐风格的选择性和拓展性,才是王菲的艺术核心。

3:倒嗓的形成:高喉位,离开乐团,缺乏长期高强度练习维持;

王菲的能力是很强大的,但是同样的强大是具有代价的。

从声乐性上讲,王菲的唱法形成倒嗓的可能性较少,毕竟没有大的损伤点。非要说倒嗓的可能,那可能是存在于F5弱混的隐患。王菲偏向于小嗓,F5音高的弱混强度已经对于声带而言是具有强度负荷的。甚至于G5的强混负荷都没有F5的弱混高,因为弱混必然会导致高喉位,无法通过喉位对抗进行维持。这是唯一的一点倒嗓隐患。

从王菲演唱会演唱《波西米亚狂想曲》时,可以明显感觉到摇滚要求厚度之后的喉位紧张。结合王菲演唱会破音,可以看出王菲的的确确存在于部分倒嗓。

但是我个人认为,最大的倒嗓原因,应该是退出歌坛导致放松导致的。

职业歌手破音的情况还是很少见的,因为他们每日必定开嗓,练习音域音阶,对于自己的音高界限十分了解。在这种巩固情况下,职业歌手会保证自己的演出效果,必定是在自己的可控音域范围内。

而王菲复出演唱会之中破音,可以简单反推。退出歌坛后的王菲,缺乏每日的开嗓和声乐练习。

这对于一个职业歌手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声带不再具备高强度的压缩能力,压缩能力不足,必定导致破音的潜在可能性。

所以,综合一下,王菲倒嗓的可能性如下:

高喉位隐患+缺乏系统声乐维持+年龄到来。这是我个人认为王菲倒嗓的原因。


综上所述,王菲对于演唱而言,有着自己一套极为成熟的理解,同时他本人就代表着华语唱腔的开拓性,和艺术可能性。对于华语音乐的声乐方向,是具有标志性作用和深度化启发。

王菲在她巅峰期内,就是华语音乐女歌手的代表。

听没听懂,点个赞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