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篆刻》第42期 本期人物——李有来

 耕夫的图书馆 2022-01-29

图片

图片


图片

李有来

1966年生,安徽和县人。

现为中国书法出版传媒董事长、总经理,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书法作品数十次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大型展览,并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等多项大奖。2002年被中国书协评为德艺双馨会员。

多次出任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等重要展览评委。多次成功举办『李有来书画展』。有著作、字帖、教学光盘二十余种行世。


诗书真气味  笔墨妙功夫

——李有来先生书法艺术评析

□ 谢少承

当今中国书法,可以说是空前地繁荣,造就了一个庞大的书法群体,这个群体虽是泥沙俱下,但经过长期淘洗,具有代表这个时代的实力书家,也逐渐显现出来,李有来便是其中的皎皎者。
有来兄天赋超群,又勤奋好学,他每涉猎一门学问,便能达到令人仰望的高度,用黄山谷的诗来描述,是“下笔便到乌丝栏”的那种。不同凡响的颖悟能力,使得他凭直觉就能轻松地捕捉到黑白之间内在本质,并以其既细腻又放达的笔触,从容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艺术感受。

一、兼收并蓄 有容乃大

有来兄是一个多面手,在当下书法界,能够诸艺兼擅,并能相得益彰的作者可谓凤毛麟角,而他恰是一个全能型艺术家。多年来,他瞄准书法这个主攻方向,以诗、文、画、印等姊妹艺术迂回助攻,优势互补,齐头并进,诸艺都达到了上佳水准。

他所绘山水,以文人画为宗,上接董源、巨然,下探黄公望、倪瓒、沈周和董其昌,于诸家中濡染浸淫,逸笔草草,得清旷淡雅之致,他的用墨浓淡枯润随兴而发,匠心独运。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淡墨明净活泼又穆如春风,五色纷披而能浑然天成,其画面以燥取险,以润取妍,一派禅机高韵,若无作者署名画押,我都怀疑今人有如此高妙手笔。

他的花鸟画用点用线秩序井然,点线穿插讲究画理,而无前人套路,情之所至,运斤成风,极尽巧妙。其画面布白深得传统笔墨之三昧,干净利落,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删繁就简,着墨无多而形神兼备!

与绘画相映成趣的是有来兄的题画诗词,他笔写物外形,诗传画中意,其诗或写画境,或抒胸臆,或论艺理,诗画一体,情理交融,如《题墨梅》:

月影移窗沁玉痕,枯枝两朵十分春。

诗魂墨韵丹青手,铁骨冰心自写真。

诗中以玉痕而喻夜月,以墨梅两朵而状乾坤春满,以铁骨冰心而兴梅花操守与风神,要言不烦,简约空灵,诗境之高可见一斑!

他于前些年还出版了《李有来自书诗集》,收录了他自作格律诗一百首,多以纪游、题画、论书为主题,格调清新,意味隽永,与其书、画、印风相互映衬,互为表里。

有来兄治印,以汉印为宗,同时上溯六国古玺和秦印,追求自然古拙,力求抒情活脱,讲究继承中创变,其运刀之法,冲、切、正、侧交相转换,方寸之间别有洞天。

多方面的艺术造诣,扎实的笔墨根基,广阔的视野,提升了书法创作深耕细作的空间,长期的积累,是赢得未来的必要储备,历史上米芾、赵孟頫、董其昌、文徵明等书法巨匠,无一不是涉猎广博的集大成者!

图片


二、厚积薄发 借古开今

关于有来兄书法的师承,我没有与他专门探询过,但大致能疏理出所宗法的脉络,其主线是王羲之一路。在近期的创作中,我们能看到他化用《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兰亭序》和诸多大王尺牍的影子。他的作品呈现出来的雅俗共赏的取向是明晰的,而王羲之作品不入狂怪一途,体现了中和之美,这正契合了他的审美追求,长期以来,他心无旁骛,心摹手追,从中悟出规律所在。

其次,他对米芾作品也情有独钟,他舍弃了米颠近乎猎奇的姿态,钟情于米字无意于佳乃佳的活泼,吸收的是米字中风神超迈的气质。

除以上两家外,他于汉隶、魏碑多有厮磨,得鱼而能忘筌,于王献之、颜真卿,李邕以及赵孟頫、董其昌等都有深入的研习。

不仅如此,他还将触角渗透到当代,以他犀利的眼光,捕捉到今人用笔用墨的大胆泼辣。通过揣摩学习,有来的大字绞转皴擦,举重若轻,笔墨阴阳相生,极尽变化。在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作品中,这种化众家之长而为我用的创作方法已初见端倪,再到首届全国书法“三名工程”(名篇·名家·名作)的丈二巨制,更是穷尽用笔用墨之妙,无论局部和整体,细品有出于意外的丰富细节,诚如米元章所谓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在苍茫浑沌中寓不可捉摸的精到是其一大特色!宏观有强烈的矛盾冲突,虚实安排独具匠心,既体现出节奏感,又能和谐统一。由于创作时饱含激情,胸罗万象,从而使章法真力弥满,气势恢宏!此幅作品,愚以为,与古代鸿篇巨制的书法名作相比,可伯仲其间,毫无逊色之处。他的小字作品雅致精到,不染风尘,干净而利索,从容而曼妙,骨子里透露出一股士人气息,这类作品的代表有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获奖作品和近几年来他创作的大量古代诗文作品。

由于古今相接,左右逢源,他的作品中富含了大量的笔墨审美的元素,呈现出既古朴又新奇,既丰富又纯粹的艺术风尚。

图片


三、化古为我 适我惟新

任何真正的艺术作品既不是对传统简单地再现,也不是彻底地背叛,而是游离于其间的左右逢源。如果单纯地再现传统,便无时代与个性可言,作为书法来说是“奴书”;反之,对传统艺术彻头彻尾地否定,妄图再造一个审美体系,既不符合艺术发展规律,更是愚不可及的狂妄!只有在敬畏传统的同时,把传统作为艺术矿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中汲取灵感,将前人发掘未尽的、似是而非的审美加以整理完善,结合个人的性格特征,形成个人风尚,才是明智之举!

有来兄的艺术追求正是这样一路走来,踏实而坚定!从他的作品中既能清晰地寻找到传统书法的路径,又透露出来自姊妹艺术的滋养;既有对自古及今书法积习的扬弃,又有对时代脉搏的把握;既有对艺术共性的阐释,更有对自我艺术个性拓展!因此,有来兄的书法作品的审美独具个性特征。

他的用笔方法在多年前与时人曾多有相同处,而近年来大胆否定自我,令人耳目一新!由于他把中国画随机生发、不拘常形的笔法,碑版中表现苍劲沉雄的绞转、提按等用笔方法加以糅合,形成了郁勃雄浑、爽捷洒脱的用笔基调,这种用笔方法可谓是古今兼得,但是,经过他的提炼,具有排他性和唯一性。其点画形质沉着痛快,笔笔到位又笔笔虚灵,既厚重又具逸韵悠悠,在相反相成中体现了其用笔的美学价值。

他的结字与其绘画、特别是印章中所呈现的“疏处能走马,密处不通风”的追求相吻合。黄宾虹曾说:“古人画诀有'实处易,虚处难’六字秘传。老子言,知白守黑。虚处非先从实处极力不可。”有来深谙其中三昧,他在结字时善于留白,计白当黑,且密实处与留白处的对比极为考究,空间布白拿捏得合情、合理、合度,可谓匠心独运!

他的书法章法也是疏密有致,或风起云湧,迭宕起伏,或清流涓涓,逶迤而下,呈现出多种审美倾向。而令我最为称赏的是他在兴之所至时,将字与字、字组与字组的大小的对比发挥到了极致,给人以赏心悦目的音乐节奏,这种节奏虽然有很强烈的跳跃感,容易给人以牵强突兀,但是在他的作品章法里显得协调而优美,其表现手法自然天成,发乎心,而应于腕,兔起鹘落,胸臆毕现。

图片


四、逸笔驰纵 清气满纸

艺术品位的高下,是由作者的人生境界决定的,技法再好,天资再高,最终都要落实到作品的品位上。人生境界体现了个人的修为与涵养,笔墨虽出于手,实根于心!有来很明白这个道理,北京各种艺术活动热闹非凡,有些活动还有利益诱惑,但他不为所动,除非万不得已,非参加不可,不然众多的活动是见不到他的踪影的。他游离于市朝,而胸藏万壑,朝暮自接山川草木之气!平日里,他的生活简单而朴素,他把时间与心绪,都寄寓在自己钟情的天地里,寻闲闲趣,寄悠悠心!日复一日,或黄卷青灯,不辞孤寂,或笔追先贤、刀宗秦汉,或浅吟低唱,咏物写志。这些异于时趣的习惯,使他与市俗渐行渐远,内心却自得一番清旷简净。

与远离市俗不同的是,但凡遇风雅之事,他总是欣然而往,文物展、古籍展、古代书画展等等,他一般是不会缺席的。因为徜徉其中,便是一次次与传统艺术的零距离对话,古代与现代心灵的碰撞,由此飞溅出智慧的火花!

他日常的朴素生活和高格调追求,逐渐成为生活的常态,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渗透出的是一种简远雅逸,沉潜浑穆之风。其点画凝炼纯粹,笔不到而意到,笔简而韵长,他心地虚静,笔墨也呈现出虚灵之气,不仅是笔画所运用的浓淡枯润呈现出虚灵,更多的是在构筑空间时所体现出的虚室生白的匠心,他的线条不着冗余,干净文雅,玲珑剔透。他与传统既保持着共性的亲和,又拉开了个性化的距离,他的书风不惟古、不惟今,可谓苏世独立 横而不流。个性独特又不乖张,古风扑面又风雅独具!

有来的书法创作源自传统,又出己意,个性明显,有迥出时俗的审美趣味。获权威大奖无数,仍然不骄不躁,潜心向学,从而成为当代中青年书法创作的一面旗帜。

图片


书法:技法与性情

□ 李有来

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有性情的。技法是根,性情便是魂。有笔墨,进而有自我,才是我们学习书法的正确路径。王僧虔《笔意赞》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神采,是作品的丰神和韵味;形质,是点画的技术含量。这段书论虽简短,但思想深邃,因其经典,被人挂在嘴边、记在心上。这“神釆”之中,就包含了性情的元素。

图片

性情二字又如何理解?《易·乾》谓:“利贞者,性情也。”大约有三层意思:一指人的禀性和气质,二指思想感情,三指性格、脾气。

窃以为,就书法学习而言,在一定阶段,还是写技法。所谓“技近乎道”,“技”是重要的前提,技法训练这个过程不能省减,此为务本,不能偷懒,也掺不了假,功夫是不是到位,明眼人一眼便能洞穿。仿佛盖一座高大的建筑物,技法层面的训练就是筑基,基础不牢靠,盖得再高,一阵狂风可能就吹倒了,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现实中,也有很多人因为在技法训练这个环节不过关、不全面、不过硬而陷入困境,很难出成绩,致使一些人或是原地踏步,或是更糟、越写越倒退,不能升华,也不可能进入“道”的层面。技法训练是神采的外化,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在技法高度成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融入自己的情感。

图片

现实中,对于技法与性情的关系,尚有很多学习书法的同道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模糊认识,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是忽视技法,一味强调性情。这类人往往对技法的作用认识模糊,错误地理解了“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的深刻含义,认为神采最重要,形质不重要。他们所写的书法作品,缺乏传统,外在、直白,落入“野狐禅”。须知,神釆是以形质为基础的,形质讲究了,便能外化、升华为神采。不能错误地认为只要追求神采便万事大吉,而应当看到形质和神采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了形质就不可能有神采。

二是漠视技法、藐视传统,一味张扬个性,把追求自我作为审美终极目标。这类人对传统的理解力、表现力大都是有的,但是在创作理念上,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学书路径。强调个性未必是坏事,但一味强调个性也未必就是好事,为什么?因为前面已谈到,每个人都有个性,学习书法的人有个性,不学习书法的人同样也有个性。那么,我们找一个不学书法的人,给他一支毛笔和一段内容,让他写一幅作品,这幅作品里肯定有他的个性存在,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说这是一件有个性的好作品呢?当然不能!因为他不懂技法,徒有个性而已。因此可以说,个性并不等于神采。换句话说,既然个性不需要专门去练,是客观存在的,那又何必在这上面徒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呢?何不把时间精力放在技法训练上呢 ?这是我一直很困惑、很费解的一个问题。

图片

三是技法比较过关了,却看不到性情。原因在于作者一味地痴迷临帖,心思全在临帖上,不敢越雷池一步,思想完全被“法”所约束和包裹,从而泯灭了性情。这就需要作者在完善技法的前提下去大胆发挥、释放灵性。我以为,形质是躯壳,性情是灵魂,灵魂附着于躯壳,躯壳是灵魂的安放之地。所以说,仅仅完成了形质的基础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体现性情,抓住灵魂这个关键,培养和发挥性情,以至于自然而然表达性情。这也是有方法的,找到路径和方法,便可循径而入,日臻完善。

四是神釆与形质兼顾,性情训练前置。应该肯定的是,这些人都是聪明人,有理解、有思想。在他们当中,有一些人在技法还不够成熟的时候,大约是出于对神釆的渴求,早早地开始有意识地添加自己的性情,于是创作似乎就显得有那么一点自我。我把这种情况称为“神采训练前置化”。说白了,就是早了一点,拿出来的作品往往是很幼稚、很蹩脚的。应当看到,技法不过关,即便是有一种风格和面貌,也是缺乏支撑的、单薄而不成熟的。前面已经谈到,每个人的性格和审美情致都大不相同,这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可以肯定地讲,我们即便是再认真、再用心地学习古人,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相似,而这“不像”当中,哪怕所占比例只是一点点,其实就是自我。所以,没有必要早早地刻意训练和表现自我,而是要向传统技法精准发力,梳理艺术规律,力求技法成熟到位,然后逐步融入性情,神采自现。

有人说,书法一要到位,二要味道。这句话很浅显直白,但深入浅出,说理深刻。所谓到位,即是技法过关,解决了形质的问题;所谓味道,即是融入了自己的理解、修养积淀和性情发挥。当然,味道不等于性情,但味道中一定包含了性情。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升华、融入性情呢?我以为,要在以下四个方面长期一贯地着力,才能收到实效。

图片

一是注重综合修养积淀。综合修养的不断提升是书艺不断升华的催化剂,也是个性表达的重要支撑。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大学者、名教授的墨迹,他们少年时打下了技法的基础,但后来未必经常练字,比如鲁迅、梁漱溟、茅盾、梁实秋等。他们的书法中有一种特别的气质,和他们的文章审美相一致,高雅、冲淡、自然,依稀能看到他们取法传统的元素,但又富有个性特质,一任自然,不矫情,不故弄玄虚。这便是综合修养的作用。大书家的综合修养皆不同凡响,诚如孙过庭所言“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里说的“老”非指年老,更是强调积淀,是一个中国文化艺术独特的美学概念,是指攀登书艺高峰进入老辣、老到、老而弥坚的境界。杜甫以“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赞美庾信的文章到了老年笔力更加雄健,又以“丹青不知老将至”赞美曹霸沉浸在绘画艺术中竟不知“老”之将至。而杜甫本人晚年的律诗也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登上了诗歌的最高峰。就书法家而言,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赵孟頫、文徵明等,不惟书艺精深,更是在综合修养方面令人赞叹。

二是注重挖掘经典性情特质。我一向主张取法经典,且要选择与自己性情相一致的经典,如此,才能尽快上手,更便于深入研究其个性特征。祝允明论书云:“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当功力达到能够表达性情时,则要自然而然地任其流露。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怀素《自叙帖》、杜牧《张好好诗》等,无一不是功力深厚而又富于性情,在历史上占有一席地位。

三是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形式是笔墨、是技法、是构成样式,而内容则是书写内容,是特定艺术语言表达的审美追求和情感表达。一幅以形式与内容为终极审美追求的作品,是需要反复雕琢的,是需要全方位思考并加以融通的,绝不是靠苦练就能够做到的。当我们以静态的字体表达激情洋溢的内容,或反之以动态的字体表达富有禅意、冷峻、静谧的内容时,很难令观众产生共鸣,因为形式与内容的选择不对应,表达就很难对应,视觉上也不可能完美统一。因此,当我们选择经典范本时要找到对应,创作时在内容上要找到对应,只有一一对应了,才能在性情表达上自然流畅。

四是注重创作状态的把握。有创作体会的人,多会乘兴而作,兴尽而返。状态好不好,有没有状态,在不在状态,明眼人通过作品是能够作出判断的。孙过庭《书谱》中有“五乖五合”论,其实就是讲创作状态之种种情形。进入了状态,便能将纸墨工具、传统笔墨元素、个人性情汇入笔端,手从心妙,指挥如意。诚如林散之先生诗云:“得了天机入了手,纵横涂抹似婴孩。”此中之“天机”与文学创作之灵感大抵相同,即是进入了创作状态。据说,王羲之趁着酒劲,一气呵成写就了《兰亭序》,虽有几处涂改,但高标孤迥,博得在场雅士的一致好评。酒醒后他又写了两遍,虽认真审慎,却自视与酒中所书不能并论。原因何在?酒中,在状态,故能“无意于佳乃佳”(东坡句);酒醒,已不在状态,顾此失彼,在所难免。应当看到,状态是什么?什么时候有?怎样才能进入状态?这些都是创作中表达性情所必需的。

书法艺术的经典是不可复制的。其惟一性里包含了高度和难度,大师巨匠一生能得一二,绝大多数人一生也无果。其难度在于,不仅需要高超的传统技法含量,能贯通书史、信手通变,而且更需要性情,有赖于学养、状态、人格的支撑。

图片


作品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