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这事,郑东新区被新闻联播点名批评!

 新用户19266172 2022-01-29
图片

这是我在郑东新区亲耳听到的两个郑州人的免提通话。

——老王,我现在商务东三街,想去会展中心地铁口,咋走呀。

——往西走吧,走两三个路口就到了。

——哪是西呀?

——哪是西?咋给你说呢,你只管走吧,往前也中,往后也中,走30分钟,肯定能走到。

图片

1


书接上回。

接着那篇《郑东新区为什么让一个日本人设计》继续聊。

2001年,决定郑东新区命运的六个方案竞标。

“最终,经过以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原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建设部总规划师陈晓丽为评审组长的30多位专家评审,黑川纪章方案获得认可。

图片

随之,政府将规划方案向社会公开展示并进行了问卷调查,90%以上市民赞同黑川方案。在此基础上,方案以地方法规形式予以确认,并按照相关程序审批,报国务院备案”

当然,以上这段话,不是富贵自己写的,而是当时的东区网站官网介绍。

对于黑川方案的认可,不但来自90%的市民,也来自业内。

2002年7月,在世界建筑师联盟年会上,黑川纪章设计方案获得了“城市规划设计杰出奖”

也不知道,这算是中国的荣誉或者日本的荣誉。

2


然而,对于该方案的评价始终处于非常严重的分裂状态。

喜欢的人非常喜欢,比如郑东新区CBD被国际某设计机构评为和上海浦东,北京CBD,广州天河CBD,并列的中国大陆四大CBD。

然而,同样是专业人士,有人却公开对其进行批评。

2006年,原建设部副部长,两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周干峙先生,在当年中国城市规划论坛上上,对于郑东新区却进行了炮轰,同时官媒的《中国建设报》也予以刊登。

图片

“很多外国人做的规划经不起推敲,以郑州为例郑东新区总体发展概念规划总设计师是一个很有名的日本人,但他是一位建筑师,没有城市规划的资质证书。郑州是个缺水的城市,他却造了一个6平方公里的龙湖,如意是个小物件,他却在城市中画如意,交通难以阻止。”

3


不过,在我们普通人看来,不管是2003年还是2006年,郑东新区的争论,毕竟神仙打架,过于学术。

今天,郑东新区已经出具规模,CBD使用多年,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先说缺点:

1、新老城区联系

图片

作为郑东新区核心的三个簇团,CBD、副CBD、龙子湖,由于可以靠公路,绿化带甚至运河相对比较完整的联系起来。

但是老城和新区的联系却十分困难,因为整体被一条双向16车道的中州大道切割,且没有采取任何促使新老城区结合的措施。

车行还好,人的步行只能靠中州大道下的几个涵洞沟通,造成了郑州现有“中州大道以东是省会,中州大道以西是郑县”的问题。

2、水的问题

图片

郑州是个缺水的城市,但是无论是北龙湖还是运河,却需要用水,打造所谓的水域靓城。当时建造的时候,北龙湖是成片的鱼塘,联结起来就行,但是没有主要水源,郑州几处主要的水源都不够,主要靠地下水维持。然而设计师没有想到,未来地下水下跌怎么办。

而且更为糟糕的是,东区成形之后,成为郑州所有新区的模板,大家都去造湖,结果造成了2021年那个关于水的风波。

3、会展中心选址

东区CBD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很少堵车,但是也有堵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在开会尤其是大规模展会的时候,到处停的都是车,而且会展中心周边堵车还是很严重的。

图片

图:上海浦东新会展中心

而现在城市对于会展中心的选址一般是在城市边缘,比如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就选在浦东新区龙阳路和罗山路处,没有放在浦东核心,情况就要好很多。

4、簇团路网的实用性

东区基本上采用环形或者半环形的路网,虽然有不堵车的好处,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识别性差,无论是开车还是走路无法分辨方向。

而且中心又是会展,来的人很多都是外地人,更容易迷路,比如国际会展中心承接的第一次全国大型会展工作——全国药品交易会,媒体报道就有小一半的人迷路。

这也是普通人吐槽最为激烈的地方。

别人我不知道,但是我们公司已经在东区CBD办公多年,但是在站在我们办公楼上想分辨方向,我还是一个习惯——看太阳。

另外,在无法分辨东西南北的时候,路名的命名就尤为重要。

我曾经和一位城市规划研究者讨论郑东新区路网的问题,他曾经给了一个比较好的建议。

对于这种城市极为少见的圆环式的道路,不妨采用“时钟命名方法”。

图片

图片

利用人们对于钟表的熟知,可以命名不同走向的支路。

比如我们公司在靠近地铁口的商务西八街,属于南北小路,但是偏东北西南走向,不妨给他命名为“七点路”,商务西七街叫做“七点半路”,这样人们就可以通过路名来判断大致的方位。

而现在的路名,他连东西南北都搞不清,更不用说什么西八街,东三街了。

虽然路名不大气,而且有点奇怪,毕竟实用一些。老CBD已经是这样的,就希望北龙湖金融岛还是要考虑一下辨识度的问题。

4


再说东区的优点:

第一、龙子湖高校园区

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当年为了龙子湖用地,国家第一官媒《新闻联播》曾做了大篇幅点名批评,细节和新闻的通报网上都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扒一扒。

图片

虽然这个事情已经定性,是个非法占地事件,相关领导的已经受到了处罚,甚至很多人已经快忘记了这个事件。

但是,我想说的是实际上这个事情和2021年的造湖风波一样,上面和下面的不同在于看问题的角度,上面看的是粮食是稳定,下面看的是发展是效果。

当然我们是错了,毕竟小局必须服从大局。

然而我想说的是正是由于龙子湖高校园区建设,那十来所高校和将近二三十万高校学生的容纳量,让郑州虽然高校水平一般,但是至少总量是上去了,才让河南每年少了十万的高考落榜生。

图片

少了十几万必须去京沪广打零工的河南年轻人,拿着最低的工资,干着最低级和收入最少的工作。因为不管怎么样,即使你再出去打工,你拿着本科毕业证和你拿着高中毕业证,是完全两个待遇。

而且,从今天看,正是由于那几十所高校的聚集,才可能有了“中原科技城”,这个未来郑州发展最大希望的存在。

这一点上,我反而要把“它”列为郑东新区的第一功德,虽然这个功德让郑东新区在2006年差点翻了船。

第二点,新区辨识度。

不久前,我曾经带我洛阳的表哥来游玩,他家在洛阳最好的那个洛龙新区,来郑州不多。

我先领他去了老城,去了文庙,去了商都遗址,最后才去了东区CBD,结果临到晚上吃饭,他的一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直到我去了你们CBD,我才觉得郑州真是比洛阳厉害”。

很显然,虽然话没有说出口,但是言外之意就是“论老城,郑州可能和洛阳拉不开差距,甚至略逊一筹”。

不得不承认的是郑东新区在景观,建筑的独特性以及辨识度方面,却是十分优秀。

图片

那个亚洲第一伞的六菱塔型会展中心,已经成为郑州市标的大玉米,以及极具有辨识度的河南艺术中心,让郑州这个原来的郑县的确添了不少面子。

更不要说,举目可望的绿地景观水系,适合跑步的道路系统,我想再挑剔的人,你只能说东区道路确实不好认,但是环境和居住的确好。

第三、落地的执行性。

有一次,我和我的老师一起参加城市发展内部会议。

会上说到了郑东新区,也谈到了六个方案,其中更是重点谈了郑东新区优点和不足。

然而,一位专家的观点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以下为该专家发言整理稿)

“郑东新区这六个方案,说实话都不错,毕竟都是觉有国际水平事务所的作品。如果修订之后,执行下来效果都不会很差。

当然,黑川的方案也有自己的问题,概念和想法多了一些,落地和实用考虑少了一些,毕竟是日本人的东西,落地中国有个水土相符的过程。

然而,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东区落地的执行性。据我所知,郑东新区是全国为数不多,甚至独一无二的大型新区中完整度、完成度、实施度最高的一个新区。

当然也有走形的地方,比如商务内环弄的那一排商住楼而不是纯写字楼就是一个不小的遗憾,和外环相比的高档写字楼反差太大。

图片

但是,瑕不掩瑜,从郑东新区近15年左右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能看到郑州市政府那种坚持。虽然他们的确上面有人(观众大笑),然而下面的执行力却让上面的人能够说话。不过话说回来了,全国那些超大新区有几个上面没有人呢?

然而能像郑东新区那样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的有几个呢?

这种坚持,我认为是郑东新区成功最关键的因素,而不是黑川纪章的方案的是否合理”

5


最后再来说一下郑东新区的至暗时刻

由于国家层面在2006年批评了龙子湖的用地问题,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批判郑东新区在2006年到2012年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

尤其是2010年,美国一家名为“商业内幕”的网站公布了若干幅郑东新区的卫星图片,并从图片上判断,这只是“一片空屋的堆积”,可能是中国最大的“鬼城”。

于是,在各个媒体上,而且是官媒上充斥着如下的标题:

图片

上面的报道来自新民晚报,而新民晚报则是上海市委直接领导的有全国影响力的报纸。

图片

由此可见当时,郑东新区所承担的压力,而2006到2012年则成了郑东新区的至暗时刻。

不过,好在虽然外界哗然,然而政府从未动摇对于郑东新区的决心和投入,一直坚持在“画”,一直坚持在“搞”,一直坚持在“建”。

这是2005年-2016年,东区建设的卫星图,大家可以感受到东区十几年那种日新月异,那种破茧而出。

(缺少2008年,2010年,2012年)

2005年:

图片

2006年:

图片

2007年:

图片

2009年:

图片

2011年:

图片

2013年:

图片

2014年:

图片

2015年:

图片

2016年:

图片

基本上在2013年之后,郑东新区终于走出“至暗时刻”,迎来了高光时代。

今天,你再来回顾这段历史,就会发现——“任何成功都不是容易的”,对于人是这样,对于一个新区也是这样。

实际上郑东新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困难重重,甚至九死一生。

然而,就是这种坚持,这种韧性,让他不但成为了全河南,甚至整个中国北方发展最好的新区之一。

如果说非要说郑东新区有什么经验,我想说就是十六个字。

——承认问题,屏蔽噪音,埋头苦干,静待花开。

同样,现在的郑州也似乎来到了至暗时刻。

造湖风波,720洪水,8月传染病医院疫情,11月荥阳疫情,元月全市疫情,以及那个人的离去,和全市房价的“跌跌”不休,等等。

有人说,郑州落后了。

有人说,郑州没有希望了。

但,说一万句,能起到什么作用吗,能改变现实吗,能帮助我们这个城市走出困境吗?

希望是干出来,而不是等出来的,更不是抱怨和吐槽出来的。

想想当年的东区,想想今天的郑州,是不是应该引发我们的反思?

注:文中图片部分来自网上,特此说明,感谢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