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陈洲刘(2)|刘大櫆故事三则

 文乡枞阳 2022-01-29

刘大櫆(1698-1780)字耕南,一字才甫,号海峰,清安徽省安庆府桐城县(今枞阳县汤沟镇)人,陈洲刘氏十八世孙。曾祖日耀公为明末贡生,官歙县训导,祖父甡、父亲柱,皆桐城县学生,以教书耕田为生。桐城派三祖之一。早年抱“明经致用”之志,两中顺天府乡试副榜,终不得举,后应博学鸿词又未果。晚年官黟县教谕,主讲安庆书院、徽州书院,七十后辞官返乡居枞阳,教学收徒,数年归陈洲老家居住,直至逝世,葬桐城东乡梅子岭保斛树岭刘家筲箕地(今枞阳县金社镇向荣村)。刘大櫆好工文辞,以才气著称,著有《海峰诗文集》《论文偶记》《歙县志》《历朝诗文约选》。他论文强调“义理、书卷、经济”,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是继方苞之后桐城派的中坚人物,其学生中姚鼐、吴定、王灼最为杰出。 
【一】龙堤的传说
雍正初年,刘大櫆应举入京师,在寓居京师期间,结识了时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后进礼部尚书的吴士玉,吴士玉在看过刘大櫆的诗文之后,给予高度评价,因欣赏其才华横溢,便邀请他回家居住,让他整理一些文稿和协助处理一些公务。
那年五月一日,大雨倾盆,刘大櫆看着外面的雨发呆,想到家乡桐城陈洲正在遭受洪水侵袭,心神不宁。他在协助吴士玉处理公务过程中了解到可以写条呈,将自己的建议反映给皇帝,于是,连夜写了一篇关于加固江堤的提案。由于他只是一个秀才,并没有一官半职,要想将建议交给皇帝很困难,直到第二天,都没想到办法,只能站在下大雨的屋檐下,郁郁寡欢。正好碰到吴士玉下朝回家,见他心事重重,便问道:先生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正在发呆的刘大櫆回过神来,急忙向大人问安,并将他的忧虑一股脑地全说了出来:“五月梅天发大水,点点滴滴在心头,家乡陈洲位于桐城东乡,地理位置偏低,三面环水,现在梅雨季节,正在遭受洪水,怎不令人心烦?”吴士玉知道后,对刘大櫆心系桑梓的心情表示赞赏,并立即表示,可以向安徽巡抚了解情况,如果的确有洪涝灾害的话,他会想办法向朝廷上折子,减免赋税与赈灾。刘大櫆对吴士玉的表态非常感动,知道他能帮上忙,便将夜里写好关于加固江堤的条呈递给了吴士玉,请他帮忙提交朝廷,吴士玉见到条呈,开心地大笑起来:“原来你小子早有准备啊,就冲你这份心,我一定把这个条呈提交皇上。”
在吴士玉的帮忙下,雍正皇帝看到了条呈,通过调查和询问了解到陈洲的确经常遇到洪水的侵扰,尤其是今年梅雨绵绵,江水猛涨,于是下令工部与户部,拨款派员修固江堤。因为是皇帝下令拨款修固的江堤,所以刘大櫆祖居地陈洲大周庄外的江堤又被里人称之为“龙堤”。直到今天,刘大櫆的家乡汤沟镇,依然还保留了“龙堤村”这个村名。
【二】与族长的交往
明末,刘大櫆曾祖父南高公以贡生官歙县训导,明亡后,辞官返桐,在家乡陈洲七八公里外的合明山半山腰构筑别业,以明遗民隐居山间。但他的五个儿子都还在陈洲居住,直到康熙年间,南高公年逾八旬,他的五个儿子为了照顾他,才陆陆续续搬至合明山居住,南高公以九十三岁高龄去世后,他的五个儿子觉得在山上居住不便捷,于是下山在附近的芮庄、周庄、吴庄等地建造房屋,分迁数处。
刘大櫆幼年多居住在合明山附近,至十一二岁,其父沧洲公开始带他回陈洲祠堂祭祖,年稍长,他便经常回周庄祖屋常住。期间,认识了不少陈洲刘家青年才俊与长辈,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如后来考取贡生、候选训导,著有《藜轩文集四卷》的刘新发,与其父沧洲公一起参加主编宗谱的贡生刘华渚,还有力学已成的刘秉渊。刘大櫆才气侧漏,文名远播,族中长辈都非常看重他,其中有一位长者,是祠堂主事、刘家族长,为刘大櫆曾祖父行,名如超,字泗宗,号芥川,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秀才,对刘大櫆尤为器重,经常让刘大櫆去他家吃饭,当面教诲,两人如师如友,直至刘大櫆取得了秀才资格,到京师应顺天乡试,才别尊长,离故乡。
雍正十一年,刘大櫆在两次乡试落榜之后离京返乡,到陈洲看望了族长如超公,没料想此时族长如超公已经疴危,没过多久族长就溘然长逝。刘大櫆在得知噩耗后,哭倒在床,心里难受极了,他在祭族曾大父行芥川先生文中,回忆了与族长的点点滴滴,称赞了族长的孝友、品德、谈辩和文采,以及族长晚年的生活,田园饮酒,种竹莳花。刘大櫆遗憾的是漂泊京师十年才回来,有许多心里话想对族长说,还没说,又逢族长离世,回来没多久,又将远行,不能参加族长的葬礼,痛苦而又无奈,实属生活所迫,但是他为族长的优秀家风点赞,并说善良的人,回报将在子孙身上。祭文全文如下:
维皇清雍正十二年岁次甲寅丙寅月戊寅朔,越祭日癸巳,侄曾孙大櫆谨以清酌时羞之奠,昭祭於族尊曾大父行芥川先生之灵前曰:
呜呼!天祸吾家,诞降不祥。老成徂谢,典型云亡。吾宗之兴,自陶唐氏。御龙豕韦,由来已旧。绳绳世禄,立德功言。古三不朽,刘氏其兼。降及苗裔,世居江右。实维梓溪,名门华胄。桐城之刘,自江右迁。徒称诗礼,印绶无传。木有本根,亦有枝叶。凌迟衰微,藏羞在颊。维翁之生,头角崭然,谓能光显,在翁之身,翁之孝友,自其成性,翁之谈辩,四筵倾听,翁於为文,百斛独扛。十上不达,血染枫江。晚岁田园,含栖息影,种竹莳花,众醉翁醒。
呜呼!翁之才望,而不公卿,如吾(徒)者,安企有成?乙巳之岁,櫆适京师,沉沦漂泊,十载于兹,去岁归来,翁方缛处,将往问视,我遭瘧鬼,自夏徂冬,鬼不销亡,翁遽违世,我哭在床。
呜呼!翁之于櫆,曾大父行,略分论交,携手翱翔,十年间阔,维怀缕缕,既克归来,而未一吐,归未几时,又将远行,及翁之葬,临穴未能。呜呼!翁之庭训,(诒谷)一经,亦既有子,黌序蜚声,不于其身,将在子孙,善无不报,古有斯言,人皆有死,翁死而生,我复何嗟!念此生平,复惟尚飨。 
【三】纳妾风波
乾隆初年,刘大櫆寓居江阴,做江苏学政尹会一的幕僚,校阅诗文。一日,学政衙门中来了一对夫妻,妻子吴氏找尹学政评理,说丈夫王先生是一名秀才,以教书为生,学俸有很多,但是都给了其侄子。妻子吴氏便不乐意了,自己不舍得吃、不舍得穿,辛辛苦苦省下的钱,却都给了侄子?丈夫也无奈地跟学政讲,他们夫妻成亲有十几年了,如今都快四十岁了,至今未生育一男半女,莫说是钱了,以后房屋土地都要给侄子,何况侄子自幼读书,现在快成年了,不得支援他读书考取功名、成家立业吗?还指望侄子养老送终呢!学政认为此为家事,不予干涉,让夫妻二人回家商量。
刘大櫆看着他们夫妻二人远去的背影,陷入了沉思。他奔波了半辈子,既没有考取功名,所生三子皆夭折,又没有子女相伴,于是心情非常低落,每日饮酒买醉,诗文中自我陶醉,反正就是不愿面对这些现实。学政尹会一见刘大櫆闷闷不乐,大概猜到了那对夫妻无儿无女的事情,让刘大櫆感同身受、悲从中来。于是就劝道:您才高学广,名声远播,天下都知道刘先生为今世之韩欧,将来身后名会流传千古,何必在意这些生活琐事呢?先生如有意,我们江阴出美女,先生可纳一两小妾,一为子嗣计,毕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二为自身计,您虽然有一妻一妾,但是在老家,不能相伴左右,先生寓居江阴,无人照料生活,纳一两小妾,可丰富生活。刘大櫆听后也觉得有道理,准备筹钱纳妾。
不知道家中亲友怎么知道了,极力劝阻,遂未果。不久刘大櫆就离开江阴前往湖北,从此未再纳一妾,以兄大宾之孙符琢为孙。

来源:文乡枞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