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看完梁晓声的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人世间》,小说分上中下三部,描述的是最普通民众的市井生活,他们的苦与乐,困惑与奋斗,成功与失败。故事背景是从文革早期开始,跨越文革,经过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建设几个时间段,讲述了一个普通工人周志刚家庭三个子女的人生经历,其中又以老三周秉昆着墨最多。故事发生地是在靠近俄罗斯的北方省份的省会城市,应该是在哈尔滨。故事人物特点性格十分鲜明,老大周秉义自我要求严格,始终以榜样的面目示人,善良,勇敢,自律,勤奋进取;老二周蓉聪明,任性,热烈,敢做敢为;老三善良,忠厚,倔强,重情重义。其他人物或痴情如导演,或轻飘如大诗人,或势利如老三朋友们,或聪慧如老三老婆,还有如老大一样优秀的大嫂,对于各色人等的性格刻画,鲜明又不失自然,就像描写我们自己,描写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有优点,也有缺点,想沾光的同时也在脚踏实地,勤奋刻苦的同时却又唯利是图。在努力做一个好人的同时,却又有着阴暗的想法。我最喜欢的倒是老三的两位师傅,有本事,爱帮人,从不给人添麻烦,行侠仗义。比较讨厌的是周蓉女儿,兵团告刁状那女老师,还有老三朋友那些里亲外戚,自私,精于算计,不思进取,还不顾脸面。对书中所提角色各有各的看法,有的还十分复杂,但是总的讲,这是一部温暖,有人情味,而且催人进取的好小说。 还是说说我从书中得到的收获吧! 一是在困境或安宁中绝不要荒废自己,要始终有一颗不懈进取的心。如主人公们在文革期间坚持阅读和交流心得,在酱油厂时吕和徐埋头苦学而不是和其他人一样满足于当下。还有周蓉和郑娟儿子等人的努力也让人记忆深刻。 二是永远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也许别人可以提供一时一事的帮助,但最终能改变命运的,还是要靠自己,自助者天助之。甚至说,尽量不要主动给别人添麻烦,或者把别人帮助自己当做理所应当。没有任何人有这样的义务,对自己能负责的只能是自己。 三是在逆境中绝不能轻言放弃,也许就会柳暗花明,也许风雨过后就会出现彩虹,别把人生当中的一个小坎看得不可逾越。再困难的事也有解决办法,再不可能的转机也许就在坚持了当下之后。老大解决女老师告状的事虽然得益于女友的帮助,但再棘手的问题,只要去做,也许就能如愿。郑娟弟弟,虽然眼瞎,但心里却敞亮和干净,他小时候就卖冰棍,长大后学按摩,之后出家,成为远近闻名的高僧。老三的朋友,在生活多重压迫下,卧轨自杀,还有朋友的妹妹,跳进冰窟窿自尽,还有朋友的父亲,在冬夜冻毙煤渣堆上,他们在绝望的情绪中选择了逃避,人不能主动做一个弱者,轻易当了逃兵。 四是要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在有余力时能帮助别人。老三在郑娟一家最困难的时候施以援手,甚至卖掉了祖传的无价玉手镯,换得了郑娟一生的陪伴和爱。周蓉的诗人丈夫之所以可以很快得到周父的认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了一次偶遇中帮助他人的小事,还有工厂的老太太,虽然严厉,但对出渣班的几个人却关爱有加,这也是因为了她的丈夫在浴室突发疾病,得到了老三的出手相救。还有老三多次的帮助好友们,虽然我认为这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麻烦,特别是在他能力不济时,但能一直有一群好朋友的陪伴,可以让他的精神足够愉悦,从而忘记生活的困顿。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刻意行善,更不能带着功利心,但是有了善因才会有善果,我们应该为不可预知的将来种下力所能及的善因。 五是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看见那些最宝贵的。书中有句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人这一辈子,活的就是个心态。活得好或者不好,其实是来自于比较,但如果总和那些自己够不上的人去比,除了挫败感和灰暗的心情,还能得到什么。如果因为了消极的心情,带来了更大的损失,那岂不是错上加错。周志刚虽然一直在外当建筑工,但他知足,能看到自己的优势,所以他活得硬气。老大当书记,当副市长,到中纪委,权力很大,但从不为自己谋私利,所以他活得踏实,经得起任何诬告和调查,晚年生活幸福快乐。郑娟没什么文化,但她足够坚强,感恩当下,特别是秉昆入狱的十二年,她扛起了养家的重担,辛苦养育两个孩子成才,在我看来的确称得上伟大,晚年生活美满。所以说,不要太计较一时一事,保持好的心态,充满朝气的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当然,启示还有很多,就不再多写了,记下最深的体会,这就是收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