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熟旧时文学艺术创作

 常熟老李jlr5mr 2022-01-30

转自《常熟市志(90版)》第二十编第二章

第一节  文学

常熟的文学事业源远流长。辛亥革命前后,各种流派的文学创作颇为活跃。以写作谴责小说而闻名的曾朴,他的代表作《孽海花》,是一部以近代历史为背景的现实主义作品;其自传式的小说《鲁男子》,反映了封建制度下青年婚姻不自由的状态,鞭挞了罪恶的封建礼教。此外,曾朴还撰写诗词、戏剧、札记、评论、考证等多种作品,并翻译过不少法国文学名著。曾朴的挚友张鸿,著有《蛮巢诗词稿》等,在古稀之年撰写了《续孽海花》。在“鸳鸯蝴蝶派”早期作家中,常熟的徐枕亚和吴双热可称为代表人物。他们于民国初年,就在上海开设小书店,出版期刊,如《小说丛报》、《民权书》、《小说新报》等。徐枕亚创作的长篇哀情小说《玉梨魂》、《雪鸿泪史》和吴双热的《兰娘哀史》等均曾轰动一时。“五四”运动后,这一流派受到新文学工作者的抨击。俞天愤善写侦探小说,常在上海发行较广的《红玫瑰》杂志上发表作品。在常熟文学界负有声望的黄人、庞蘗子,是吴江柳亚子组织的南社成员。杨无恙是诗坛名家,作品繁富,著有《无恙初稿》、《无恙后集》等,大多由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保存。

民国初年至抗战前,常熟业余文学组织众多,先后创办发行的各种文学月刊有《铁花》、《虞社》、《梅社》、《阳光》、《艺丝》等。

抗战期间,常熟抗日根据地的文学创作也十分活跃,先后出版的有《江南文艺》、《大众园地》、《战地》、《新潮》、《戏剧丛刊》等。这些文学专栏和刊行,对反帝反封建,坚持团结,促进抗战,发挥了积极作用。解放战争期间,常熟地方报刊发表了不少揭露社会黑暗、有革命倾向的文学作品。

建国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引下,常熟文学事业出现繁荣局面。从1950年至60年代前半期,不少业余作者在省、市以上的报刊发表了各类作品,其中有朱寅全创作的小说和他收集、整理的民歌,有时萌的文学评论和瞿果行的历史文学作品选注等。

第二节  戏 剧 曲 艺

一、戏剧

常熟历史上出现过不少有影响的剧作家。明代徐复祚的传奇《红梨记》、《宵光剑》和杂剧《一文钱》,曾风靡一时。清代周昂的《玉环缘》、瞿颉的《鹤归来》和丘园的《虎囊弹》脍炙人口,其中有些剧目流传至今。民国期间有曾朴的《雪昙梦》、庞蘗子的《碧血碑》和《玉钩痕》,正化社的《败叶摧花记》和光明剧艺社的《血债》等。

建国以后,戏剧创作更加繁荣。锡剧团创作和改编的剧目有《苦叔嫂》、《黄继光》、《彩练曲》、《红色小战士》、《龙凤合同》和周作屏的《柳如是》等。越剧有小戏《凤仙》、《勤俭治家》、《一只闹钟》、《夫妻学文化》和大型剧目《战鼓催春》等。京剧有《虞山常青》,电视剧本有《江南一茶馆》和小品《丑角》。还有许多群众业余创作的剧本,如小沪剧《百叶箱》、黄梅戏《看春灯》和小话剧《玲玲的心事》等。

二、曲艺

曲艺方面,主要是用苏州方言演出的评话和弹词。常熟为评弹的发祥地之一,清代已颇流行。清末至民国期间,说唱评弹遍及城乡,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艺形式。评弹艺人往往有自编或家传、师传的脚本,多取材于元杂剧和明、清小说,较有名者如清末民初朱寄庵的弹词《西厢》,朱兰庵、朱菊庵的《三笑》,杨鹤亭及子月槎、星槎的《珍珠塔》及王季臣的评话《水浒》等。

解放后,常熟评弹团悉心培养专业创作人员,同时鼓励演员从事创作活动。除对传统书目去粗存精、剔除糟粕、加工提高外,创作和改编了不少新书目,其中有些书目曾于1963年底赴京汇报演出,并出版了单行本。还有一些在外地工作的常熟籍评弹创作人员,改编、整旧、新创了不少作品。潘伯英原以说《张汶祥刺马》而蜚声书坛,解放后主要从事评弹改革工作,整理、创作了《孟丽君》、《江南红》等长篇,并首创评弹中篇;赵开生擅长为弹词谱曲,他为毛泽东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谱的评弹曲调,深受听众喜爱。此外,梅寄鹤、平襟亚等评弹爱好者,在民国期间和解放以后也创作了一定数量的中、长篇书目和弹词开篇。

评弹演出多借遍布城乡的茶馆书场。评弹艺人有单档、双档之分。民国期间,杨月槎、星槎兄弟继承父(杨鹤亭)业说《珍珠塔》,为马(如飞)派双档书目之始。清代以来,常熟的评弹艺人人才辈出,足迹遍及沪苏一带,其中有不少女艺人。早期有马秀英、方秋蟾、王瑞兰、李佩兰、王丽娟,50年代前后有朱雪琴和蒋云仙等。朱雪琴的“琴调”在评弹界自成一家。

第三节  绘画

元、明、清代,常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画家。其中,元代黄公望为“元四家”之首,清初王翚、吴历名列“清六家”。王翚及其弟子形成了中国绘画史上著名的“虞山画派”。他们都对后代的美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国期间,常熟先后建立过不少美术社团。民国2年(1913年)成立石梅书画研究社。民国8年,晋豫皖等省受灾,县内部分书画知名人士创办助赈书画社,订立章程,共襄义举。民国10年,在上海学画的李永森回常熟,组成常熟美术会,推赵永伯为名誉会长。民国11年春节,常熟美术会假寺前街民众教育馆举办第一次展览会。民国13年,又假石梅小学举办第二次展览会。同年,由吴子厚主持成立常熟书画社,后改名为常熟书画流通社,共有成员85人,其中本地的75人。该社曾刊行《常熟书画金石家作品一览》、《虞山近人墨妙》和《常熟书画史荟萃》等。嗣后,成员中的李紫纡自办雅宜书画社,金兰升自办兰社。民国18年春,苏州美专第一届毕业生蔡鸿斌与温肇桐等人,组成苏州美专常熟同学会,并于同年4月,借北门小普陀举办展览会,有国画、油画、水彩画等展品。是年秋冬之间,邑人庞薰琴、邹梁孙先后从巴黎、东京学画归国后返里,与苏州美专同学会联系,组成美术研究团体——旭光画会。画会的活动内容为举办展览、出版刊物和学术交流。在30年代前后,县内还成立过白马艺术馆、暑期西洋画研究会、黎明画会等美术组织。此后,金兰升、蔡朴孙等组织琴心书画社,假培纶公寓举办名人书画展览。江寒汀办过虞山画社。

民国时期的美术创作,有季今啬学吴渔山、赵宗维学王翚的山水画,陶松溪、陈迦庵、李紫纡的花鸟画,吴石平的人物画,都各有风格,自成流派。此外,在苏州美专任教的常熟人钱定一,于民国36年在美国图书馆陈列室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包括山水、人物、花鸟等。

解放后至60年代初,常熟先后建立了美术工作者协会,常熟市国画生产小组、文联组织的国画社、常熟市国画工作者绘画组和政协设立的常熟国画组等。70年代,国画组织几经演变。1972年后,有常熟县虞山国画社,后改名为常熟工艺美术厂、常熟画苑。

第四节  书法

常熟在书法方面也是人才辈出。清末,有杨沂孙、翁同龢等书法名家。杨沂孙擅写篆籀之体。翁同龢摹颜鲁公,但学古不泥,别有风格,时人称之为“孩儿体”,所写楹联屏幅至今珍贵。民国以来,常熟的书法家中,萧嶙擅写各种字体,尤工篆书。其弟萧盅友,所作汉隶别具风格,也为当时人所推崇。吴子厚,性耽名帖,通达书艺。姚人龙通说文,工篆刻,擅丹青,精于书法。

建国后,常熟墨林生机勃勃。书法家裴肯堂,自幼喜习书法金石,中年拜书法家萧盅友为师,擅长汉隶,颇著声名。书法、金石名手李溢中,10岁时即发奋学书,后从书法篆刻家赵石农为师,书艺精进,解放后,常有作品问世,为人称道。1959年庆祝建国10周年时,常熟县政协诗词、书画、金石各组成员集体创作了《笔歌墨舞》书画集,有10多位书法名手分别书写了描述虞山十八景的词章。

第五节  篆刻

常熟篆刻,明清以来有“吴门派”、“林派”和“赵派”三大流派。

明代篆刻宗师、苏州人文三桥,曾寓居常熟西郊精舍,其篆刻风格称“吴门派”。以后有福建莆田人林鹤田,官于常熟并定居虞山,所作印章,白文用汉印法,朱文多小篆,间有缪篆,刀法稳健,不事修饰,称“林派”。至民国初期,常熟篆刻继承了晚清时代的艺术传统。赵石(赵石农)为闻名全国的篆刻大师,世称“赵派”,为常熟篆刻界的主要流派。赵石之女赵林,寓居沪上,亦为书法篆刻名手。

民国初,常熟另一篆刻高手庞裁,印摹学文三桥、林鹤田之风格,刻有《诗品印草》、《仿古印草》、《游戏印草》、《残石印草》、《桃李园序》等共18册。常熟沦陷时,散失殆尽。解放后,子庞士龙承其业,收拾残印,辑成《兰石轩印草劫余集》2册。

常熟的篆刻艺林中,还有不少名家高手,如福山人黄麟和东张人王叔藻同拜赵石为师学篆刻、书法,所作亦具神韵。后有陶飞声又从黄麟学印,深得赵派艺风,生平所作有《研缪室印存》多卷。另有徐市人程飞白,得家学,亦好篆刻,曾作《飞白印谱》。

清末民初,常熟尚有著名的金石收藏鉴赏家沈汝瑾,一生收藏了不少金石珍品。他晚年又癖爱砚石,将其收藏的端溪石名砚,在底部或两侧铭诗画像,椎拓以志欣赏,历时10年,得砚160余方,并荟名人之诗书画,精拓成册,题名《沈氏砚林》,是近代金石篆刻艺林中的杰出作品。

建国以来,常熟地方的篆刻艺术传统,得到了保护和继承,在创作内容上重视创新。常熟县政协成立有金石书法组,组长庞士龙,得篆刻家传,有林派遗风,辑有《常熟印人录》,记载了常熟自元代迄今之篆刻名家99人的事迹,并编著《云斋旧藏善本印谱目记录》、《铁琴铜剑楼善本印谱目》、《自用印谱》等。

1956年,县政协曾邀集庞士龙、王寿仁、李溢中等人,创作了《虞山十八景印谱》和《毛主席沁园春词印谱》。1961年,县文化馆在书画篆刻展览中,展出了有时代风貌的篆刻作品。

第六节  摄影

清光绪年间,李怡在城区书院弄开设庐山照相馆,以后又有赵浩民开设光霁轩照相馆,均以人像摄影为主。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摄影艺术的发展。民国7年(1918年),在北京任工程师的常熟人钱汉阳(景华),酷爱摄影,曾参加摄影研究团体“照相同志会”。民国12年冬,钱汉阳又与陈万里、黄振玉等,成立艺术写真研究会(民国15年夏改名光社),为国内较早的摄影组织。钱汉阳是国内环像摄影机(摇头镜)的最早制作人,以“景华”命名的环像摄影机曾获得国家专利权,为拍摄团体照的始创。民国17年3月,常熟赵永伯等摄影爱好者,在城区成立了益社摄影队。翌年2月,陆祯芝、赵永伯等又发起组织了乐社摄影研究会,并于4月间假逍遥游礼堂举办第一届摄影展览会,展出的作品有陆祯芝的《飞鹅》、《倦飞》、《合群》,赵永伯的《疏疏月影》,张少轩的《静兼相养》,王敬如的《万籁俱寂》,冯筱霞的《未晞》等数百帧。展出后,又选出优秀作品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万国摄影展览比赛。抗日战争时期至解放前夕,益社摄影队和乐社摄影研究会的成员大多避走外地,艺术摄影中落,常熟仅存营业性的人像摄影。

建国后,在较长时间内摄影主要是为市、县历次政治活动服务,所摄新闻照片在宣传工作中起了较好作用。1950年,常熟县举办土改展览会,展出100多张照片。1959年,大兴水利开拓望虞河,也用摄影机记录了这一历史性工程的全过程,并举行了照片展览。

第七节  音乐舞蹈

常熟古称弦歌旧里,历代音乐首推古琴。明万历年间,里人严澂(天池)溶古琴之中州派、浙派、闽派与金陵派之长,清、微、淡、远,独树一帜,建虞山琴派,为一代琴宗。嗣后,继承其艺术传统,代有名家。

民国期间,由查镇湖、吴兰荪、郭向甫等古琴家发起,于民国25年(1936年)3月,在苏州建立今虞琴社,月会雅集,交流琴心,切磋琴艺。其时常熟参加琴社的有吴韬(景略)、张化等古琴高手。后因社友散处各方,供职于上海者较多,又成立沪社。“八一三”事变后,国事蜩螗,社友星散,会务停顿。在两社建立的这段期间,常熟的古琴家吴韬师承严澂艺风,采纳各家之长,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演奏风格,旋律流畅,富有江南丝竹乐抒情的特点。他在沪上和故乡,授业甚多,较著的有翁瘦苍、蔡树声等。此外,虞山琴派的传人尚有张骥一、朱孟谋、蔡卓群、徐忠伟等,指法均具功力。

建国后,虞山琴派的古琴研究,推陈出新。吴景略受聘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在古琴的教学研究中,又有《胜利操》等新曲的创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