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私立益众图书馆

 常熟老李jlr5mr 2022-01-30

作者:王鸿志

转自《常熟政协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东张虽是常熟东乡的一个偏僻乡镇,但历来文风颇盛,许多读书人都家有藏书,并随时添购;也有不少贫寒人士缺书少书,就不得不向别人借书阅读,困难很多。民国建立以后,学校兴起,但适合儿童课外阅读的图书设备极为缺少。镇上开明士绅郑浩文,字建侯,家道富有,他看到这种情况,深感自已家中虽然图书满架,而所读不多,徒供虫蛀蚀,就于民国16年(公元1927年)5月,慷慨出资,独立创办图书馆。他借郑义庄余扈为馆址,取名为“私立益众图书馆”,以冀读着群众有所受益,造福桑梓。他除了将家中所有藏书捐入图书馆,还亲自到苏沪等地购买各种图书近2万册,所费达六七千元。其中丛书有《四部备要》《万有文库》《二十四史》《二十四史辑要》《太平广记》等,期刊有《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等。后来还订有邹韬奋编的《生活》和杜重远编的《新生》等进步刊物。对儿童图书更大量购置。还订阅上海的几种日报和画报。各种图书、刊物和报纸等都分类编目,分置于20顶玻璃书橱和12只书架内,以义庄的一只书厅为贮藏室,两旁的边厢则作为阅览室,都整修得窗明几净。图书馆订立借书和阅览规则,并设一管理人员负责一切日常事务。

私立图书馆在常熟乡镇还是首创的文化事业,开幕之日,盛况空前。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等各大书局送来大型镜框,题词祝贺。本乡各界人士纷纷前来道贺,庆幸本乡文化事业将日益昌盛。乡人著名教育家瞿若虹送来《贺益众图书馆》骈体文一篇,其中有句曰:“从此春明坊内,尽容传观,集贤院中,任人展阅。”结尾有赞曰:“益智之棕,馈贫之粮,亿万斯年,日进无疆。”(见《隐庐存稿》瞿若虹撰)颇能道出图书馆的意义和作用。

此后,本乡人士常去图书馆看书阅报,附近乡镇的人士也慕名而来。有的人阅读到中午还未完毕,郑建侯就以点心款待他们。各学校也由教师率领学生有组织的到图书馆浏览各种少年儿童的读物和画报,邻近乡镇的学校也定期组织学生前来阅读,本乡旅外学生可在假期返乡后借阅各种小说和其他图书。后来图书馆还开辟文娱活动室,置办了各种乐器,并陈列上海等地的各种日报和图片等,更吸引了许多群众到来活动。“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郑建侯还将新购收音机放置馆中,以供群众收听前线抗日将士英勇杀敌的战况,从而激起了群众的爱国热情。这些可见该馆起到了“益众”的积极作用。

民国26年(公元1937年),郑建侯即因病逝世,他的遗孀想到图书馆的管理已后继无人,自己也无能为力,不如将所有藏书捐献给常熟县图书馆,另起作用,不致前功尽弃,故即具文呈请县图书馆派员前来接收。时图书馆馆长陈旭轮看到呈文后就郑重地亲自到东张进行调查研究,认为该馆是本县乡镇中唯一私人创办的文化事业,曾起过很好的作用,如捐献给县图书馆,不过多了一部分复本,面对乡镇文化事业损失很大,结果未予接受。“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不久,常熟沦陷,本乡惨遭日寇蹂躏,图书馆也被严重破坏,藏书散失殆尽。该馆的存在虽只有短短的10年,但对本乡在文化上的贡献不能湮没无闻。至今事隔已达50年之久,回忆所及,实属有限,尚希知情者加以补充、订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