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会有三国?一篇文章读懂东汉末年的政治格局(上)

 图书馆收藏文库 2022-01-30

细说三国第二期,我们来聊一个听起来很大的话题,为什么会有三国。

文章有点长,所以分了上下两篇。今天是上篇。

为什么会有三国呢?

有人可能会说,这个答案还不简单,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天下大乱,出现了群雄割据,然后就有三国了呗。

这个回答就太笼统了,因为这样回答又会产生了一个新问题,为什么乱了之后国家就分裂了?

要知道,黄巾起义主力不到一年就被镇压了,而清朝时的太平天国起义,整整打了十四年,也没看哪个总督、巡抚公开跳出来对抗中央政府的。而且,在东汉初年秦末搞分裂的贵族几乎灭绝了,西汉初期搞分裂的诸侯王也没啥权力了,光武帝刘秀还通过制度设计,把另外几个不稳定因素也都给安排了——你站在那个历史时期,已经看不出有谁能威胁皇权,更看不出有谁会分裂国家了。

那为啥后来还是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呢?

文章图片1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东汉末年的政治结构,看看到底是谁分裂了帝国。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然后又经过十二年的战争,彻底统一了全国。

这时,刘秀坐在皇帝宝座上,举目环顾自己的帝国心里还是比较踏实的。

你想,秦朝末年搞分裂的六国贵族都快灭绝了,西汉初年搞分裂的同姓诸侯王现在也没有权力了,还有谁能威胁到我大汉王朝呢?

但刘秀仔细琢磨了一下,心里忽然又不那么稳当了,因为他觉得还有五个不稳定因素是有可能威胁到皇权的。

第一个不稳定因素是功臣。

和刘秀一起打江山的兄弟们,也就是传说中的云台28将,现在一个个都身居高位,手握兵权。

对他们这些人呢,刘秀是想起来不开心,看起来不顺眼,总觉得他们手中的权力对自己是一种威胁。

刘秀就和他们商量:“各位老铁,你们打这么多年的仗,大概都累坏了。现在国家有提前退休政策,要不要享受一下呢?”

功臣们一听,都高举双手表示赞同(大概也不敢不赞同):“陛下太照顾我们了,我们正想去海边喂马砍柴呢!”

刘秀一听也很高兴:“给你们每人发个面朝大海的别墅。然后,刘秀就给这些功臣们一定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都劝退了,让他们都回家养老了。”

第二个不稳定因素,是丞相制度。

丞相制度有啥问题呢?

权力太大,容易产生权臣。

权臣是很可怕的,你看王莽,就把西汉皇帝扒拉下去自己当皇帝了。

所以刘秀直接把丞相给废除了,把丞相的权力分成三部分,给了新设置的三公太尉、司徒和司空。

分成三部分后,刘秀还是不放心,三公的权力也不小,看着怪吓人的,所以你们也别真掌权,当三个政治吉祥物得了。

文章图片2

所以,刘秀在选三公时,任用的都是学问特别好但对行政能力不怎么在行的大儒,“虚置三公”。

可三公的权力也被剥夺了,谁来干活呢?

刘秀又设置了一个叫“尚书台”的机构,负责处理日常行政工作。

那如何防止尚书台的官员成为权臣呢?把办事人员弄得多多的,权力都分散掉;品级再压得低低的,让你见谁都得点头哈腰,你不就成不了权臣了吗?

第三个不稳定因素,是郡国的“都试”制度。

这个概念很多人比较陌生,我们花点时间来解释一下。

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是郡国。

东汉实行两级行政管理制度,最下面是县,县上面是郡。

和郡同级别的还有“国”,就是诸侯王的封国。诸侯王由国家养着,好吃好喝,但是没有治理封国的权力;负责治理封国的,是中央派出的国相。

(东汉既有平原县又有平原国,刘备既做过平原令又做过平原相,也就是说他在郡、县两级都做过地方长官,并不是谁写错了,不用怀疑。)

郡国的规模,相比于现在,大概相当于地级市;相比于古代,大概相当于春秋时宋、卫这样的小国。

“都试”呢,是郡国的一种军事演习制度。

西汉时规定 ,平民中男子只要年满二十三岁,都得到郡国服役一年,每年搞一次军事演习,这就是“都试”。

郡国有“都试”,就相当于太守或国相掌握了一股固定的武装力量。

刘秀起兵时,就想过利用南阳郡的都试夺取郡兵的指挥权。所以在他看来,都试是有隐患的,存在着被地方利用对抗中央的可能性,必须也给废除了。

第四个不稳定因素是豪强地主。

什么是豪强地主呢?

“豪”和现在的“土豪”意思差不多,不过现在的“豪”是有钱,那时的“豪”是有地,土地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拥有大量土地也就意味拥有了大量财富。

“强”意思,是“强横”“不守法”。

豪强地主秦朝和西汉时就已经产生了,来源主要有三种:

一个是没落的、残余的先秦贵族——这些人已经没有任何政治权力了,但手里还有不少土地。

另外两个来源,一个是商人阶层,一个是官僚阶层。

这两个阶层用金钱或者权势来兼并土地成为地主

“豪强地主”还有另外的称呼,叫“豪族”“强宗”或者“大姓”。“族”、“宗”和“姓”都是指宗族,古代人宗族观念很强,同姓的人通常会围绕着族长或者家族内出色人物,一起生活,抱团取暖。豪强地主的依附农民中有不少就是本家的穷人,所以“豪强地主”被称为“豪族”“强宗”或者“大姓”,都一个意思。

“豪强地主”对国家主要有两个威胁:

第一个威胁,是和国家争夺人口。很多农民失去土地后,就会进入豪强地主庄园成为“佃客”,他们种地主的地

交出一半收成给地主,但可以逃避国家的赋税和徭役。

第二个威胁,是拥有私人武装。

“佃客”平时为农,战时为兵,遇到有盗匪作乱时

他们还要拿起武器保卫农庄,成为豪强地主手下的私人武装,这时他们又有了另外一个名字,叫“部曲”。

西汉时豪强地主就是影响社会稳定大难题,中央政府想方设法打击他们,但始终没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刘秀起兵时,不少豪强地主带着自己的私人武装投奔刘秀,成了他的盟友,帮他推翻了王莽,统一了全国。

但此一时彼一时,只要你对我的皇位有威胁,就别怪我卸磨杀驴。

于是,刘秀果断地对豪强地主动手,下令丈量土地,普查人口,把数据都给我搞清楚,谁也不许逃税漏税。

文章图片3

刘秀摆出一副要弄死豪强地主的架势,但实际上他的政策根本推行不下去,有的豪强地主是他的亲属,有的豪强地主是他的老乡,官员们根本不敢认真清查。

还有的豪强地主上面没人,但做得更绝,直接带领“部曲”把清查的官员给打跑了。

国家派军队来,地主就带着“部曲”躲到附近山里;国家军队走了,他们再出来——“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和国家军队打游击。

斗来斗去,刘秀也没办法,豪强也很难受,双反成本太高,最后只能妥协:

我不往死里弄你,你别太过嘚瑟,大家互相给个面子。

刘秀虽然没彻底干掉豪强地主,但也表明了中央政府的态度,所以在东汉大部分历史时期,豪强地主都保持低调,和皇权和平共处,没有掀起多大的风浪,直到东汉末期,一股特殊的力量也成了豪强地主,形势才发生变化。

什么特殊力量呢?咱们这里先留个悬念,往下讲第五个不稳定因素:士人。

“士人”就是指古代的读书人,这个群体从春秋战国时开始活跃,大家熟知的张仪、苏秦都是当时的“士” 。

西汉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了儒生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给他们官当,让他们赚钱。

但西汉政府笼络士人阶层的同时,忽视了士人的政治伦理教育,儒家经典里虽有“忠义”思想,但上过学的都知道,老师不给讲只靠学生自学的话,那是极容易跑偏的。比如王莽篡位时,就有很多拿老刘家薪水的士人,都跳槽到老王家去了,替王莽歌功颂德、出谋划策。

所以刘秀觉得,觉得光给官给钱不行,还要加强士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忠君爱国的情操让他们彻底成为皇室的盟友。

那具体怎么做呢?

第一是树立典型。

派人到深山老林里,把那些王莽当皇帝时不肯做官选择隐居的士人都给找出来,给予隆重的表彰,这叫“矫正士风”。

第二是加强教育。

你们自学不是学不好么,政府办学校,雇老师教你们,中央设太学,地方设郡国学。

洛阳太学生最多时达到三万人,而洛阳人口总数最多时才一百万,相当于每一百人中就有三个太学生,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

除了公办学校,在政府的鼓励下,全国各地还出现了大量的私立学校,很多大儒都招生讲学——刘备和公孙瓒都在大儒卢植办的学校里学习过,因为两人是同学关系,所以刘备刚开始时一直跟着公孙瓒混——有的大儒手下,注册的学生多达万人,东汉士人的数量一下子就爆炸了。

刘秀为什么扩大士人的规模呢?因为放心嘛。

你想,士人们手无缚鸡之力,能掀起多大风浪?

而且,他们成天讲“忠孝仁义”那一套不应该是皇室的天然盟友吗?

刘秀把这些事都做完后,放心地闭上了眼睛。临死时,回顾了一下自己的安排:

中央少了权臣和功臣,地方少了郡兵,打压了敌人豪族地主,发展了盟友士人集团……

所以,他的心情应该是平静的,甚至有点得意的:孩儿们,我都安排明白了,从此老刘家就“千秋万载 一统江湖”,咱们就是“东汉不败”。

刘秀计划得挺好,但他做梦也没想到,有两个没预料到的因素打乱了他的所有安排。

具体是哪两个因素呢?这篇挺长了,我们下篇继续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