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巍巍千古泰山高 颜建国:巍巍千古泰山高—王若虚坐化泰山之仙事一笔

 平湖一柱家教号 2022-01-30

【建国说史】

泰山是一座文化山,每一块石头都有故事,都蕴含着有温度与张力的传统文化。

泰山中天门西南,有一处山峰名为招军岭。岭上曾有一石亭,相传为金朝文坛泰斗王若虚的70岁坐化离世之所。

对于王若虚,喜欢儒学和文学的多不陌生。在金朝后期,王若虚堪称一代大儒,他的《滹南遗老集》中有关儒学经典的解读,是其一生学术之大成;有关诗词创作的阐发,金朝堪称百年翘楚者,只有元好问、王若虚二人。大浪淘沙,留下的全是真金白银,虽然不免有每个时代的褒贬印痕,但没有人怀疑历史长河的锋利与温度,她会无情地淘汰欺世盗名者,把最精华的篇章和人物展示给后来者继承评判凝结为新的发展精气神。

王若虚的一生,有着独特的幸和不幸。他生于1174年的金朝藁城县即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此时,金朝已经建立59年,金国的第五位皇帝金世宗完颜雍登基到了13个年头。

完颜雍在金朝十帝中,是守成皇帝中最有作为的一个,他不穿丝织龙袍,带头节约减赋;尊崇儒学,重用人才,不尚攻伐,为此他被称为小尧舜。出生成长在完颜雍统治的“大定盛世”,再加上王若虚的祖父、父亲都勤劳持家,能够挤出余资供他读书,因此王若虚顺利在金章宗承安二年即1197年考中经义进士,此时他才23岁,属于春风得意的少年俊士。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一个国家强大的一定程度常会腐朽衰退,在新皇帝金章宗统治的步入下坡路里,王若虚的职务一再提升,先后为州录事、县令、朝廷翰林国史官,到金卫绍王完颜永济时期,金国北邻的蒙古人已羽翼丰满,金蒙战事愈演愈烈,王若虚的舅父代理六部员外郎周昂战死,王若虚这位接近40多岁的翰林骨干感觉到国事衰微。

作为有理想的儒生,王若虚试图以自己地努力救国救民于危难,他重视人才、奖掖后进,比如元好问、王鹗、刘祁、郝经、砚坚等名士都曾有过向王若虚学习的经历。自1219年开始,王若虚几乎主宰北方文坛近30年,连元好问这样的巨子都盛赞王若虚名德雅望,为天下大老,蒙元早期著名学者砚弥坚就介绍说,自己早年曾跟随王若虚学习《论语》《孟子》,表明自己学术上脉承王若虚,而堪称元朝大儒的刘因儒学根基又是始自砚弥坚,可见王若虚儒学探究影响了蒙元儒学传承与发展,和元好问相比,王若虚的儒根更为坚实,元好问文学修为更为出彩,他们是金朝最为亮眼的夜明珠、和氏璧。


王若虚最为后世争议之事,便是1233年阴历正月为降将崔立撰写功德碑一事。此时,历经多年蒙金之战,风雨飘摇中的金国岌岌可危,金朝倒数第二任皇帝金哀宗完颜守绪先后离开京城开封逃到归德(今河南商丘)、蔡州(今河南汝南),王若虚等一大批没能出逃的臣民成为金兵之板上鱼肉。
留守在开封的京城西面元帅崔立杀死两位宰相完颜奴申、完颜习捏阿不后投降蒙古军,为了提高自己寄身为王的舆论效果,崔立恬不知耻地让尚存翰林院史官为自己撰文立功德碑,为自己的叛国行为合理化制造遮羞外衣。对于卖主求荣者,王若虚虽然已经60岁、位至翰林直学士的高位,面对屠刀和手到擒来富贵,王若虚选择了委婉拒绝;没能躲过撰文胁迫的是43岁的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元好问和30岁的太学生刘祁,他们先由刘祁草成文稿,后经元好问、王若虚两人润色交付完事,总体来说三人之文均叙述围城救民之事,对奸邪的崔立并未歌功颂德、阿臾赞美,可见三人均属有德文士、非是鼠辈。
至于他们没能大义凛然、以死相抗,人死不能复生,贪生苟活是人性的弱点,好似不应对他们过多苛求和上纲上线。纵观人类发展史,在生死和荣华富贵面前,能够不助纣为虐、官迷心窍就已经算是品德不亏了。1234年2月9日,金朝的最后一位皇帝金末帝完颜承麟继位不足一个时辰带兵迎敌战死,成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危巢之下的王若虚回到真定,寄生于喜欢儒术的张柔副帅贾辅和史天泽属下齐大年身边,过起授徒糊口的悲戚晚年。好在青年才俊耶律铸、曹之谦、郝经等人十分崇尚王若虚的人品学问,在他们推介下老迈的王若虚成为张柔和史天泽这两位汉侯的座上宾,使得他有了比较安逸和稳定的老年。
有关王若虚在真定期间的生活,可以从郝经所写《呈王内翰》一诗中看到大概:
霜落云枯秋尽时,翰林遗得桂林枝。
春风久已归桃李,劫火从渠照虎貔。
白发操戈浮世在,赤心倾盖几人知。
壶中有酒无天地,醉后休歌贝锦诗。
王若虚北还后既是人生的秋天,还是晚景悲凉的动乱年代。作为一代文宗,在兵乱年代只好战战兢兢地苟活于乱世。郝经劝说年长的王若虚,在你杀我夺的人世间,有几个人知道您的大德和道学呢?您还是尽兴喝上一杯壶中酒吧,不要总想推广圣贤之说,千万不要再写会让小人抓住把柄的呐喊诗文引火烧身了。郝经此诗,把一个浪漫、正直、悲戚的老年文士王若虚形象展示在人们面前,王若虚是渊博的,又是丰富浪漫的,他好饮且喜欢歌姬,难怪有人说金朝一代王若虚是无花不饮的好色文人。
王若虚在河北正定张柔和史天泽幕府觅食十年,到1243年已经是70岁的衰年老人。此年夏天阴历4月,他早年的学生刘祁因事到东平,行前曾对王若虚的儿子王恕谈起自己的行程,王若虚听后感慨自己一直想一游泰山但没能成行,愤愤中把此作为人生憾事。刘祁到达东平向行台万户严忠济说起此事,严忠济和手下将官均以王若虚想着前来泰山游览为荣。为了避免王若虚过于劳累,东平行台专门派出车马,远赴700里外的正定接来王若虚、王恕父子前来游览。在那个荷叶初绽的夏天,东平行台将官幕僚轮番宴请王若虚喝酒赋诗,酒美人豪,畅饮达旦,在鸟语花香的东平湖畔,一首首好诗写在文人的纸上和歌姬的薄衫粉袖间,一曲曲琴声笛音飘在衙门酒楼。十几天后,王若虚在青年诗人幕府从事刘诩陪伴下,他们一行近十人出须城乘车赶往百里之外的巍峨泰山。王若虚虽然年事已高,但他的身体明显还十分硬朗,有些年轻书生还跟不上他比较轻快的步子。他们由泰山中路登山,经过回马岭,已经出汗的掀起衣服匆忙赶路,有时还不忘抬头欣赏两边的山峰树色。时走时行,行程近半,他们边说边笑来到黄岘峰招兵岭的萃美亭,大家坐在一块巨石上休息。王若虚对随游者说:“生活在乱世,不想晚年能到神仙景致的泰山一游,即便是在此山离世,也算是一生的造化了。”说完,王若虚让刘诩先回山下做些安排,又让儿子王恕再去前面探探山路,自己则坐在大石上稍事休息。过了一会,大家想着继续赶路,谁知一叫王若虚,他却一点反应也没有。大家上前仔细一看,才发现虽然王若虚体温尚在,但他已经仙游辞世一会了。惊诧之余,众人赶紧七手八脚把王若虚抬到泰山脚下的岱岳观,第二天知道消息的严忠济专门派行台幕属张澄一直跟随马车把王若虚的棺木送回到河北正定安葬,并送上大批丧葬费,以示对王若虚去世地哀吊及家属地慰问。了却心愿死,这是王若虚幸或憾,无人能断言。

对于王若虚在泰山的去世,东平行台文士和远近友人隆重追怀纪念。中书省的丞相之一耶律铸虽然才23岁,当他得知王若虚去世的消息,悲痛地写下《吊王丈从之终于泰山》一诗:
月摇沧海鱼龙泣,风荡荒烟草木号。
自是清名埋不得,巍巍千古泰山高。
耶律铸在诗中说,王若虚的泰山去世,山河失色,万物哭泣。但是,一个人的清名不会随着肉体腐朽,你的名字事迹会和巍巍泰山一样屹立世间、千古永存。王若虚的弟子门人也写诗念师,回想过往,如曹之谦写有《吊王内翰从之》一诗,金全写有《吊王若虚》一诗,他们把王若虚赞为当代庾信、刘桢,说他才名滚滚、不羡封侯,堪称德艺俱佳,对王若虚的品德文采极尽美言,可见王若虚在其时文坛的扛鼎分量。
王若虚去世后半年,亦师亦友的元好问前来真定专程祭拜王若虚之墓,且应其子王恕所请悲痛写下王若虚墓表。后来,“东平学派”文士把王若虚泰山坐化之处称为蜕仙岩,慢慢就成了巍峨泰山的一处神异景点。元好问后来登泰山,曾经专门到蜕仙岩观瞻;又过十余年,蜕仙岩还是东平府学师生的心中圣地,蒙元“东平三王”之一的文士王旭写下《登泰山歌》《蜕仙岩》两诗纪念这位未曾谋面的仰慕泰斗:“玉堂遗老滹南翁,平生景慕恨莫从。”“嗟予有志未能遂,拂袖空留长啸声。”王旭以不曾跟随王若虚学习悟道为终身遗憾,以不能施展自己的为国为民之志而心痛。巍巍泰山,不仅仅是亿万巨石垒成,更是千万文化人的精气神蕴积,才造就了她的神奇地貌与厚重文化,使她成为中华的圣山与国山,成华夏敬仰的五岳独尊第一山。
与人友善者人友之,王若虚生前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在他去世后,那些逐渐成长起来的晚生们开始反哺恩师。在元好问、刘祁、郝经等人的推动下,王若虚的学问存文为后人传抄珍视。曹州东明即今山东省东明县文士王鹗小王若虚16岁,他在1224年考中状元后任金朝翰林应奉,是时任翰林国史馆长官王若虚的下属。虽然相差十几岁,但王若虚对34岁的王鹗很是器重与培养,因此两人成为忘年之交。
王若虚去世之时,王鹗在汉侯张柔顺天府的庙学任首席教职,因为离得较近,他曾留意收集王若虚散落师友间的存世文稿。1246年,经尚为藩王的忽必烈医官许国祯推荐,王鹗成为忽必烈的幕属和讲师,融入金莲幕府成为核心成员。王若虚的儿子王恕到燕京即今北京看望王鹗,王鹗就把自己收集到的王若虚诗文转交给了王恕,嘱咐他一定要好好保存力争刻板印刷流传后世,让人们知道其父的学问与高德。
到1248年,藁城县令董文炳作为王若虚的崇拜者之一,他和藁城县丞赵寿卿一起出资奔走,多方整理募集刻工刊刻王若虚的存世诗文四十五卷,把它命名为《滹南遗老集》,教授王府子弟的王鹗怀着崇敬的心情写下文集之序,算是完成了一个后学对前贤的怀念与尊敬。古之名士对师长很少挖坑使绊子以此凸显自己的才能,他们比后人宏阔质美的不仅仅是纸上学问,更有互敬互爱的胸襟气度,王鹗反哺王若虚之事,当是一个文坛警世的实例。
王若虚作为金末著名文士,一直是蒙元文士的榜样和家乡藁城县的骄傲。到1324年, 任翰林学士的大儒吴澄应御史中丞董士选堂弟国子助教董士廉之邀,慨然为藁城县的王若虚纪念祠堂撰写了《滹南王先生祠记》一文,此时离元朝灭亡还只有40多年,蒙元百年,王若虚其人被推崇始终,可见他的影响几乎贯穿了整个元朝。学人要以学问道德立身于天地间,蝇营狗苟为鼠辈理想,千古的文骨正气,可以轻视乎?
吴澄在《滹南王先生祠记》文未说:“金亡后,十年,遊泰山,及山之半,坐大石,凝然而逝。”凝然二字,用到王若虚这位70岁学人的身上,是多么不饰辞藻与虚情,多么概括和铿锵地点赞了其人有爱有痛的离乱人生。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若虚一生向道,故能得其成。后来者,看看万石垒成的泰山,想想泰山坐化的王若虚吧。路在远方,更在脚下,一步一挣扎,时间会说话,有过坚毅的他。
(本文作者,颜建国,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宋元文化研究专家,系中国散文学家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数家报刊专栏作家,著有《元朝东平学派》《苏轼与东平文士考析》《文宗义脉》《春风有约》《家乡的石板坡》等专著。本文由作者独家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