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实的刘娥

 靓剑凛波书斋 2022-01-30

   衮冕说来沉重

——宋仁宗眼里的刘娥

【电视剧《大宋宫词》正在热播,历史任由编导们阉割曲解胡拼乱接,我们不妨来听听仁宗皇帝赵祯亲口讲述他的大娘娘,还原历史的真相】

公元1033年,北宋明道二年二月,朝廷举行祭太庙的大典,大娘娘、皇太后刘娥身着天子衮衣,头戴仪天冠,在近侍的引导下,威严而肃穆地行祭奠初献礼,皇太妃杨氏亚献,终献者是我的皇后郭氏。典礼结束,文武百官齐聚太庙文德殿,神采奕奕的大娘娘,满面春风接受了群臣给她老人家送上的尊号: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

作为当朝皇帝的我,主持了这一活动,从心底替大娘娘感到高兴。为赵宋江山,大娘娘刘娥宵衣旰食,付出了她大半辈子的心血,任何荣誉和头衔,对她老人家来说,都是当之无愧的。

然而,让人万万想不到的是,祭典后不及月余时间,大娘娘竟一病不起,病情来势凶猛,日渐令人担心。眼看着一生操劳的皇太后被病魔击倒,奄奄一息,我心急如焚。我不得不暂时放下政务,昼夜寸步不离地守护在她老人家的病榻前;同时急命朝中官员前往各处,遍访天下名医。各样的秘方几乎用尽,却仍不见一丝好转的迹象。无奈之下,我颁诏大赦天下,敕令召回曾被皇太后贬谪的罪臣返京,因罪获死者恢复其官职待遇,以期借施德行善换取上苍开恩,降幅于大娘娘,助她老人家度过此次劫难。

一切的努力都无济于事,回天乏力,痛苦中熬过了几日,太后在宝慈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大娘娘是我的主心骨,是大宋江山的擎天支柱。多年来,她辛勤哺育我成长,牵着我的手,打理着宋王朝的内政外交。失去她老人家,对我来说,如同天塌一般,禁不住悲痛万分。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和治国理政时的干练果敢,一幕幕宛然就在眼前。

第二天,我强忍泪水,暗自梳理着母后还有什么心愿未了,儿皇决意要让她老人家不留遗憾,含笑于九泉。突然想起一件事来,忙问近臣:昨日太后临咽气时,朕见她几次用手颤巍巍扯动身上的衮衣,不知是……?参知政事薛奎道:微臣斗胆揣测,太后恐怕是不想穿着天子衮冕西去,她不希望先帝见着她时这样的打扮吧。

我恍然大悟,是呀,这一身天子衮冕,貌似光显华丽,然而,二十多年来,大娘娘穿着它,在无数疑惑忌恨的目光注视下,伺候罢老的,又照料我这个小的,夙兴夜寐,殚精竭虑,却未必得到人人的称道;穿着这一身衮衣,大娘娘的心头一定是五味杂陈,感觉是无比沉重的。

我当即命人给大娘娘换上太后服饰。

奇怪的还有,太后宾天这几日,外朝内宫,哀伤的气氛里,总让人嗅见一股异样的气味。群臣们私下开始议论起了老人家,更有甚者,传出太后非我生母的说法,称我的亲生母亲,是一年前去世的李宸妃。

竟有这等奇闻?难道我被瞒骗了二十多年?一时之间,我陷入到极度的震惊、迷茫和痛苦之中……

大娘娘刘娥,968年生人,亦即太祖开宝元年。祖籍太原,父刘通早年作禁军军官,后以军功升任虎捷都指挥使,领嘉州刺史,举家迁往蜀中,大娘娘就是在这里出生的。她刚呱呱坠地,父亲刘通奉命出征,不幸在前线阵亡,家道便从此中落。襁褓中的大娘娘随母亲庞氏,寄居到了外婆家,在冷言冷语中,艰难成长到十四岁。生性倔强的她,实在无法忍受庞家人的歧视,跟上表哥、银匠龚美出外自谋生计,一路颠沛流离,最终二人落脚京城开封。自古川人的品格是坚忍不拔、吃苦耐劳,从大娘娘身上就不难看出。天道酬勤,渐渐的,开封城里,小银匠龚美的手艺与随和性格,赢得了一定的市场;大娘娘的一手绝活——击鼗歌舞,更是在开封城大街小巷名声鹊起。加上小姑娘长得清纯秀美、楚楚动人,簇拥着观赏她击鼗演唱的人群里,出现了一个个富家子弟的身影,不时投来一双双垂涎的目光。这里头,就有父皇赵元侃的家仆张耆。

情窦初开的父皇,一听张耆说街上有个击鼗的川妹子,忙策马前来观看。不意真地一见倾心,之后设法相识,不久便带进了王府。一对青春年少的金童玉女,从此开始花前月下,快乐地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之中,以至于形影不离、如胶似漆。谁知俩人的情事,被父皇的乳母秦国夫人发觉,叫来父皇一番盘问,末了命父皇将击鼗女赶出王府,哪里穷乡僻壤走街串巷讨饭吃的灰姑娘,怎么能做得了大宋的王妃!对养育自己成人的乳娘,父皇原是一向言听计从的,可这一回,他却固执地要跟击鼗女交往下去。秦国夫人无奈,跑去告给了太宗皇帝。祖父一听当即大怒,小小年纪便“溺于女色”,马上给我把她撵出王府!

这还不算了结,不久,十七岁的父皇在被封为韩王的同时,遵父母之命,迎娶了忠武军节度潘美的女儿为妻。至此,包括祖父在内的大人们心里才彻底踏实了。只是他们万万没想到,一场韩王的正式婚礼,并没有斩断两个年轻人的情丝。当时,见祖父龙颜大怒,父皇表面假装服从,立即带大娘娘出了王府,转过了几条街巷,他又牵起了恋人的手,悄悄地钻进了张耆家。主子的秘密,张耆不敢不协助掩藏,忙殷勤地收拾屋子,安顿起居。此后长达十五年的时光里,两个有情人隔三差五地在张耆家偷偷相会。期间,父皇由韩王晋封为襄王,进而被立为太子。原配潘氏命薄,二十出头即早逝,太宗皇帝接着又给父皇续娶宣徽南院使郭守义的女儿。但不管他们怎样地强迫挟持,父皇的心永远属于大娘娘,朝朝暮暮他牵挂的,是张耆家那个静静守候的寂寞红颜。

997年,一生是非缠身的祖父太宗皇帝,崩于万岁殿,父皇赵元侃改名赵恒,承接大统,是为宋真宗皇帝。

即位做了天子,父皇喜形于色,他不为别的,今朝至高无上,十五年坚守的爱情,再无需隐藏于地下了,他的初恋、他痴心爱着的人儿,可以无所阻挡地来到自己的身边了。当然,父皇绝非一个浅薄而无城府的帝王,已过而立之年的他,刚刚接手大宋江山,不能给天下人一个沉迷情色的花痴印象。他用心熟悉军国事务,勤于朝政,同时,规规矩矩依照先例,册立继室郭氏为皇后。待等风平浪静时节,才不动声色地把大娘娘刘娥接进了宫中,暂封作“美人”。

十五年啊,正是一个女人如花似玉的青春好年华,岁月磨砺,痴心不改,谁能体会到大娘娘她,经受了怎样炼狱般的煎熬!自从躲到张耆家,跟父皇见面的日子屈指可数,这份感情的牢固性,时常令她气虚心慌。毕竟自己爱上的是皇家的王爷,是大宋皇权的接班人,娇颜玉容,倩倩女子,对于皇家子弟来说,唾手可得。何况一连两次传来心上人娶妻的消息,眼看着自己一天天由豆蔻步入而立,如此难熬的等待,会不会将是无望地徒劳?然而,在二人有限的欢聚日子里,从父皇那焦急渴望的神情和怜惜疼爱的举止,特别是一对澄澈真挚的眸子里,她深切地感受到两人间坚如磐石的情爱,焦虑愁苦的阴霾顿时被幸福甜蜜所驱散。许多的日子里,她不再庸人自扰,她遥想她爱的男人未来还有一番大业要继承,将来,不能只满足于做个与君缠绵床闱的庸常妇人,应当补上这一课,或能助君一臂之力。闲暇时光,大娘娘开始熟读经史,研习书画,努力增长自己的学问见识,一面也正好排遣了那日夜相思的孤寂。十多年的心血没有白费,进到宫里的大娘娘,雍容成熟而谈吐不凡,令一般但知涂脂抹粉的嫔妃难与之比肩。她接连被父皇晋封为修仪、德妃,这些应当都是实至名归、水到渠成的事情。

1004年,在宰相寇准的鼎力协助下,父皇御驾亲征,最终与北方强大的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结束了双方多年的纷争对峙,开启了日后百年间和平共处的局面。灵活的外交策略消除了兄弟间的嫌隙,熄灭了邻里间的战火,相安无事,朝廷显现出一派祥和宁静的气氛,天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父皇的心情也变得格外爽朗。太平的日子令人兴奋,也使人迷狂,父皇受王钦若等人的蛊惑,设道场敬迎“天书”,耗巨资泰山“封禅”,远赴曲阜祭孔,奔河间汾阴祀后土,大宋举国上下,仿佛群体患上了狂热病,沉浸在天降祥瑞的自我陶醉之中。景德四年正月,父皇又率众后妃,浩浩荡荡一大队人马西京朝陵。连番折腾,乐极生悲,返回开封不久,郭皇后一病不起,年仅三十一岁匆匆告别人世。

谁来接替皇后的位置呢?一时成为朝中热议的话题。

这时在后宫,深得父皇宠爱的有三个人,首推大娘娘德妃刘娥,其次是小娘娘淑妃杨氏,另一个是沈才人。若依着父皇的心思,当仁不让是要立大娘娘作皇后。可是,父皇几次在几位重臣面前试探性地提及大娘娘,竟无一人附议。他们给皇帝摆出的理由是,一则大娘娘出身低微,二则又没有为圣上生下一男半女,建议册立年方十四岁的沈才人为皇后。这让父皇一时难以决断。

父皇的众后妃,先后为他生过五个儿子,不幸的是都相继夭折。父皇当时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个儿子,将来好接替他执掌大宋江山,以不负先祖。大娘娘被接进宫这几年,一直未能有身孕,私下里,父皇多么盼望他的德妃能为他生个皇子,也好名正言顺地扶大娘娘坐上皇后宝座。夜深人静时分,父皇将他的心思和盘托出,说给大娘娘听,大娘娘为之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之传奇般的身世,正是父皇与大娘娘浓厚情感下,蓄意制造的结果。

我的生母李氏,进宫便做了大娘娘的侍女。卑贱的出身掩盖不了她的天生丽质,在大娘娘身边,一天天出落成一个如花似玉的美女。一日,德妃召之闲聊,她怯怯说起,昨夜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一个赤脚羽衣的仙人从天而降,偎在她床前,称要给她做儿子。说罢,粉脸羞赧,慌自低下头去。大娘娘的眼睛却久久地停留在她身上,忽然间发出惊喜的叫声,倒吓了李侍女一大跳。大娘娘连忙去找父皇,将侍女李氏的梦和她的构想说给父皇听,父皇听罢喜上眉梢,连连表示赞同,二人当即决定开始实施他们的“借腹生子”妙计。

大娘娘亲自安排李氏侍寝,时隔不久,果然有了身孕。父皇喜不自胜,大娘娘更是暗自谢天谢地,对外则一致声称大娘娘上怀了龙种。大中祥符二年,1010年二月十四日,我降生了,由于严密地封锁着消息,加上生母李氏在我落地后如约选择了沉默与回避,神不知鬼不觉,我成了大娘娘产下的龙子。襁褓中的我,由大娘娘刘娥和小娘娘杨淑妃一起哺育照料,取名赵受益。二位娘娘待我如同己出,恪尽母职,呵护备至,特别是大娘娘,小小的我日夜牵挂着她的心,日常饮食睡眠,她必定要亲自过问,亲手安排,我们母子之情,胜过任何人家。

皇子诞生,册封刘娥为皇后,成了顺理成章的事。然而,臣子们仍然对此说三道四,耿耿于怀。为了服众,父皇几次提出“立之”,大娘娘“固辞”不就。1012年十一月,先行晋封德妃,十二月,父皇下定了决心,力排众议,册立德妃刘娥为皇后。这时,大娘娘已经四十四岁了,两个有情人近三十年的相识、相恋、相爱,终于修得正果,比翼齐飞。

得益于一直以来的熟读诗书,悉心揣摩,做了皇后的大娘娘,很快便成为父皇治国理政的得力助手,她潜在的才能得以施展。众臣有目共睹,刘皇后记忆力超群,朝政事务、农桑赋税甚至大臣们之间彼此的冷热亲疏,经闻一遍,其中的来龙去脉、轻重缓急,她了然于心;统领后宫,她率先垂范,日常起居俭朴自然,赏罚依照规矩,让人心悦诚服。渐渐的,父皇对大娘娘愈来愈依赖。每天退朝后,父皇深夜批阅奏章,一定要皇后陪伴在他身边,不时征询大娘娘的高见;外出巡幸,必携皇后双双登上銮舆,一路谈笑风生。在众臣们眼里,他们成了一对形影不离相濡以沫的神仙伴侣。

天禧四年,1020年二月,,父皇赵恒身染重病,无力独自支撑繁忙的政务,各项公文奏章几乎全部交由皇后阅处,政令实际上皆出自大娘娘。也许是历史的阴影浓云不散,也许是固有的传统根深蒂固,皇后妇人的参与政事,很快就招来了以宰相李迪和寇准等人的疑忌和反感,明里暗里开始掣肘。正春风得意的刘皇后,明显感觉到高山之巅一丝冰冷的寒意。男人常常不免在女子们面前,兀自高估了自己的见识和能耐,盲目地忽视了她们温柔背后潜在的卓越才干。如今的大娘娘,已非当年开封街头击鼗卖唱的天真少女,知识的积淀,宫廷的历练,一切她早已驾轻就熟。刘皇后默默洞察着眼前的波诡云谲,深得天子信任的她,不动声色地开始培育自己的羽翼,豢养她的爪牙。避开自以为是的寇准们,她选择了钱惟演和丁谓。

寇准称得上是个有个性、有才能的人物,但宦海几度沉浮,锈蚀掉了他正直的品德,滋长了他权力的贪欲。复相之后,为保住自己失而复得的高位,他学会了跟皇帝身边的近侍宦官套近乎,他很是得意忘形,因为父皇的亲信太监周怀政,早被他笼络得言听计从。皇后成了事实上的当权者,宰相寇准的权力大大受限,他自然是最心怀不满,最急不可耐的人。父皇患病日久,时时担心自己有个三长两短撒手而去,这天兴之所至,躺在内室突然念叨是否让我这个皇太子监国。周怀政听到了,一阵窃喜,他知道寇大人朝思暮想等着这样的好消息呢,急忙前去告诉了寇准。寇准一听,心花怒放,皇上若是诏令十岁的太子监国,朝堂上下以宰相为首的大臣们,不就可以撇开刘皇后,哄着少不更事的皇太子,自行其是了吗?借机再把对立派丁谓一伙铲除掉,不就能独霸朝纲了吗?谋划周全,寇准择日兴冲冲来见真宗皇帝,提出让我——太子祯监国,罢免参政知事丁谓。病中浑浑噩噩的父皇,兴许连寇准所奏何事都未完全听清,有气无力地点了点头。

寇准如获至宝,大喜过望地回到家中,立即叫来翰林学士杨亿,吩咐起草太子监国诏书。为鼓励杨亿利落办事,寇大人当面承诺:一旦罢免了丁谓,杨学士随意挑选位置高就。杨亿受命去闭门拟诏,寇大人这边激情难耐,令私厨备下几碟小菜,一壶老酒,畅快地喝了起来。几杯老酒下肚,寇大人开始眉飞色舞地对身边人讲开了他的如意盘算:待明天旭日东升,我寇准将再度称雄,无敌于天下!说罢接着津津有味地享受起美酒佳肴,独自沉醉在幻梦中,那边丁谓已得到报信。惊慌之下,丁谓急忙来找刘皇后,一同来到父皇寝宫。丁谓一副无辜的模样,称寇准等密谋篡夺皇权,陷害忠臣,杀灭异己,请求圣上将其撤职查办。父皇这儿会儿早忘了他曾给寇准点头应承的事,加之皇后赞同丁谓的看法,当下召翰林学士钱惟演草诏,罢免寇准。周怀政一旁暗中把这场面看得一清二楚,一阵战栗,暗想这回恐怕罹祸杀身少不了有他一份。狗急跳墙,转过头第二天竟冒出个胆大包天的想法:杀丁谓,废皇后刘娥,奉真宗做太上皇,逼父皇禅位太子,寇准继续当他的宰相。周怀政分明是蚍蜉撼树,利令智昏。他未及动作,同伙中已有人把消息透露给丁谓。丁谓如法炮制,连夜禀报给大娘娘和皇上。父皇本就被病魔折腾得心烦气躁,再次听说近侍谋反,勃然大怒。大娘娘见状,立即下令捉拿周怀政问罪。面对父皇和母后的质问,周怀政鼻涕一把泪一把,把一大半罪过推委到寇准头上。见皇上无心再细听下去,刘皇后厉声道:拖出去,斩!

这一次周怀政的无厘头胡闹,不仅使寇准罪上加罪,险些连我这个皇太子也蒙冤被废。幸亏大娘娘佑护,李迪从旁相劝,父皇才打消了处罚我的念头。寇准刚挨过一棒,尚未缓过劲来,周怀政的火上浇油,彻底将他击倒,最终丁谓暗动手脚,寇准被远远地贬到穷山恶水的雷州,老死他乡。

父皇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神智已近乎昏乱。有一天,突然莫名其妙地大喊大叫:皇后越来越不像话,昨日把嫔妃都叫到她那里,不留一个人陪我,把我一人丢在这寝宫不闻不问!宰相李迪一向对皇后参政也颇有微词,见圣上这样埋怨皇后,乘机进言:既然皇后如此目无陛下,不妨以国法治之。父皇半晌却没了反应,冷场多时,忽然仿佛如梦初醒道:你说什么!为何要处置皇后?李迪一下子目瞪口呆。转眼,这一段对话,就传到了大娘娘的耳朵里。不久,李迪便被罢相。

日渐衰弱的父皇,乘着这天精神稍好,想对身后事做些必要的交代。他强撑着身子,召群臣到承明殿,郑重宣布:朕已病入膏肓,来日无多,自今起由皇太子于资善堂听政;皇后贤明,从旁辅助。实际上,十一二岁的我何以能听政,父皇这是把权力明确地交给了大娘娘。抹去眼角的泪珠,刘皇后自信而坦然地进入了角色。

乾兴元年,1022年三月,五十四岁的父皇归天,遗诏:太子赵祯(受益立太子时便换了这个名字)即位,皇后刘氏为皇太后,杨淑妃为皇太妃,军国大事“权取”皇太后处分。十二岁的我失去父亲,荣接大宝,哀伤之中更多的是感到茫然无措。父皇遗命“军国大事权取皇太后处分”,儿皇我心头减轻了许多负担。论经天治国,无须讳言,我尚懵懂,与母后的果敢干练、纵横捭阖,更难以同日而语。她老人家的引领、帮扶与示范,既是我个人成长的需要,也是大宋江山得以平稳过渡的必然。

当然,在皇太后周围,许多恃才傲物的士大夫们却不这么想。他们面对大宋开国以来第一次真真切切的太后临朝,忧心忡忡。此后十一年的时间里,人们无时不在以持排斥的态度,满腹狐疑地观望着大娘娘的一举一动。

历史其实已经证明了一切,我仁宗一朝,如果说还有一些值得人们称道的文治武功的话,与大娘娘承前启后奠定的良好基础,是绝对分不开的。大娘娘沉着冷静,精明强干,赏罚有度,号令严明。她既坚持原则,又从谏如流,从不假公济私,更不因言废人。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她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清醒头脑和天子风范。

佞人丁谓,自父皇手里就善于看风使舵,不惜残害忠良来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那时,乘大娘娘势单力薄之机,丁谓曲意逢迎,骗取了刘皇后的信任。眼下,寇准、李迪、王钦若等一一被他谗言赶出京城,父皇驾崩,丢下孤儿寡母,丁谓自以为不可一世。首先将他把持的中书省搞成一个独立王国,进而开始向皇太后叫板。明显的例子是,太后份内掌管的后宫,他都要伸手,针对宫内一应支出,他提出每月限制定量。为了架空大娘娘,丁谓不准任何人越过他单独觐见太后,大臣凡有奏事给太后,他都必须在场。大娘娘是清醒的,她静观着、隐忍着、等待着。丁谓低估了皇太后的政治智慧,狂妄至极,肆无忌惮地独断专行,终于玩火自焚。一日,王曾向太后禀报,丁谓作为主管真宗陵墓的山陵使,与雷允恭一起,擅自挪移皇堂,导致地穴开挖在泉眼上,分明是要葬先帝于“绝地”。另,丁谓依仗太后信任,无法无天,拉帮结伙,意欲废太后而独掌朝政。大娘娘闻言,终于有了口实,她立即下旨,先将罪臣雷允恭处死,接着就要诛杀丁谓。因冯拯等人的再三劝阻,才免了奸贼一死,将丁谓贬往边远的崖州做了个司户参军。

自先朝以来,任人唯亲、冗官泛滥已成为大宋吏政的毒瘤,为了铲除这一弊端,太后命大臣们将各自亲眷的姓名呈报上来。起初大臣们窃喜,以为太后要为他们的儿女子孙加官进爵,施浩荡皇恩,争先恐后地报上七姑八姨子侄甥舅的名字,不想第二天却一个个脸灰了下来。原来,收集到名单后,太后命近侍工笔书写了一份《百官公卿亲族表》,张贴在她的寝宫墙上,此后凡有人荐官,大娘娘即与表上名单核对,榜上有名者一概不用或慎用。如此一举,彻底切断了用人上的亲情关系网,为真正的栋梁之才效力国家创造了条件。

鲁宗道为人耿直,太后理政稍有不合法度处,鲁大人必直言面谏。那一次我与大娘娘一起前往慈孝寺礼佛,太后的车辇稍稍超过了我的,鲁大人急忙上前拦阻,劝说太后当遵从妇人之道。太后立即让车辇慢下来,跟随在我的后面。看起来,似乎鲁大人处处给太后找茬,早就该问罪遭贬才是。而大娘娘心里有一杆秤,她了解鲁大人的人品,欣赏他的正直,不仅没有疏远处罚他,反而给予鲁大人更多的信任。

对心术不正、越轨献媚之人,大娘娘则不留一点情面。有漕臣刘绰来太后这儿讨好,称他管辖的粮仓有千余斛余粮,愿献给朝廷支配。这种行为若依从接纳,只能助长地方官盘剥百姓、取悦朝廷、邀功请赏的不良风气。大娘娘早猜到了他的心思,不等他说完,当即斥问到:你认识王曾、吕夷简、鲁宗道吗?你认为他们都是因为善于投机取巧才被重用的吗?!刘绰一时羞愧难当,忙不迭地认错,悻悻退下。

朝政井然有序,内宫也被大娘娘治理得有条不紊。大娘娘生性俭朴,即使贵为皇后、皇太后,仍一如既往,衣不着艳丽,食不求奢侈。素日善待每一位宫女,体恤身边下人的甘苦,和颜悦色,以理服人。

几度春秋,披星戴月,大娘娘凭着她非凡的才识、胆略和贤能品德,建立起自己的威望,赢得了臣民的敬仰与爱戴。于是乎,一些善于钻营的人动起了心思,开始在她跟前献媚进谗邀宠,大谈唐武则天的神武皇威,其用意不言自明。作为儿皇,亲眼目睹了太后临朝称制的全过程,甚至包括当年父皇病重时的代理朝政,说心底话,大娘娘有条件、有机会去实现像武氏那样的女皇梦。但我赵祯,面对皇天后土,不能昧着良心说话,一路走来,太后她从未动过这样的心思。维护大宋皇权的正统与纯粹,是流淌在她血液里坚定的信念,在儿皇我尚年幼难当大任的非常时期,她毅然站出来独当一面,打消了多少奸人贼子的觊觎之心?应当说,这是大宋江山社稷之幸,是我赵氏祖宗之幸。不管怎样的流言诋毁她老人家,我赵祯对此不存半点怀疑。当知制诰程琳将《武后临朝图》献给大娘娘,建议她“依武氏故事”时,她毫不犹豫地摔在地下,掷地有声地告诉臣子们:我刘娥绝不干那对不起祖宗的事!

面对如此深明大义的皇太后,手握皇权而不僭越,膝下幼主而不施废,恭谨勤勉,悉心操劳,朝中群臣自然是如释重负,安心从命,由衷敬佩。而我,更是发自肺腑地心存感念。正是基于此,我尽力奉行孝道,每逢新年或大娘娘生日,我定会率百官前去跪拜贺福;天圣七年,1029年九月,为了表达对她老人家的感恩之情,我颁诏将太后生日定为“长宁节”,作为国家法定节日来庆祝。

大娘娘这一生,为辅佐父皇,尽心竭力,功不可没;无奈之下临朝听政,忠于宋室,忍辱负重;教诲皇子我呕心沥血,不辞辛苦,孜孜不倦。没有她老人家的栽培,我的治政才学、经国胆略都将无从谈起。

如今,她老人家尸骨未寒,竟横空生出一桩偷梁换柱的谜案。一个是十月怀胎孕育了我的生母,一个是慈爱有加、恩被大宋的大娘娘,直叫我赵祯一时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

耳闻不如眼见,冷静下来,我在想,传言毕竟只是传言,如果真像人们闲话所说的那样,歹毒的大娘娘为了抢夺后位,生母李宸妃岂不是她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生母离世不多时,棺椁尚在,何妨命人前去察看一番?思谋许久,我安排眼下我称作舅舅的李用和亲自去开棺查验。舅舅前脚离开,我后脚又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甚而后悔采取开棺验尸这一草率的行动,我一遍遍地无声自问:如若真像人们所言,生母含恨悲惨死于毒手,我……会怨恨含辛茹苦照料我长大成人的大娘娘么?那么此事又如何得以圆满收场?

众目睽睽之下,轻轻挪开棺盖,在水银的保护下,身着皇后衣冠的李宸妃安详地静卧着,宛如熟睡一般,面色如玉,毫发不乱;随葬器物一律按照一品夫人的规格配置贡放。

听罢舅舅的禀报,我汗颜,我为大娘娘的良苦用心而感激落泪,二十年的时光,除了操劳江山社稷,她老人家心里,该是怀着怎样的歉疚、独自默默背负着多么沉重的负担啊?她老人家一面不得不维系江山稳定,一面又在悄悄地恕罪呀!眼前站着的舅舅李用和,不也是大娘娘请求李家原谅的又一个明证吗?父皇尚在位时,大娘娘就多次派人在民间寻找李宸妃的亲人,不惜人力物力,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舅舅李用和,立即召进宫,封以官爵。大娘娘,您对儿皇视同己出无微不至地呵护关爱,莫非也是怀着如此的一份赎罪之心么?您老人家无须再自责了,从今往后,儿明白了你的心迹,流言实在是不能听啊。

我沐浴更衣,跪倒在大娘娘的灵位前,泪雨滂沱,怀着一颗虔诚感恩的心,再次焚香祭奠,拜谢她老人家。

1033年秋九月,我下诏谥大娘娘“章献明肃皇太后”,谥生母李氏“庄懿皇太后”,隆重地将两位母亲同时迁葬父皇的安息地永定陵。起灵这天,阴雨绵绵,苍天落泪,大地呜咽,我先为大娘娘发引,行孝子礼,亲手执绋,一路嚎哭步出皇仪殿。掉头再来洪福院,哭送生母李宸妃上路。

大娘娘离开我已经月余的时间了,朝中乃至开封城里,竟还有人在议论她的功过是非,热衷于谈论她的妇人主政。天理公道,二十年里,她老人家是坦荡的、光明磊落的,留给我们的财富也是巨大的。作为臣民,你们还有什么可说三道四的?我为此郑重颁诏,令勿再言皇太后事!

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满怀敬意,永远缅怀和铭记着她,刘娥,——大宋王朝一位劳苦功高的非凡女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