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群书治要360》第五十八集第3讲

 情缘半岛 2022-01-30

“此想既生,则真心遂受锢蔽”。念起不能觉照,人就会随着妄念走,真心本性就被蒙蔽。如同太阳好比是人的真心本性,乌云是无明、烦恼习气,乌云把太阳遮蔽住,阳光就照不下来。乌云并不是真的把太阳蒙蔽住了,太阳依旧朗朗当空,只要乌云散掉,太阳仍会照耀大地。人起心动念、造作恶业时,真心就被蒙蔽了,虽被蒙蔽,但真心并没有失去,没有受到丝毫的污染、破损。只要常起觉照,乌云就散开、消失,真心就显现出来,否则,真心本性就会被违理情想所蒙蔽。
“而凡所作为,咸失其中正矣。”真心被蒙蔽,做的事情就会失去中正。所以有了违理情想、邪知邪念,就会堕到无明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赶紧回头。
印祖这些教导,对防非改过非常重要,要把它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论语》开篇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要在生活中经常练习,面对生活中的境缘、诱惑、考验不起心、不动念。如果起心动念,马上观察这个念头是正是邪,如果失去中正,就赶紧回头,不再迷惑颠倒,这是真修行。
“若不加一番切实工夫,克除净尽,则愈趋愈下,莫知底极。徒具作圣之心,永沦下愚之队,可不哀哉!”这些“违理情想”生起之后,如果不下一番切实功夫,将其克除,想学圣道,想明心见性,就只停留在口头,没有实际行动,就会愈趋愈下。虽然学了圣贤教诲,若都没有落实,仍会堕落。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切实”两个字,要把圣贤教诲切实落实到生活中,时时刻刻、处处去观察、反省、改过,把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自私自利、名闻利养的念头克除净尽。不仅要克除,而且要克除得干干净净,一点不留,这才有成圣的希望。如若不然,虽然读圣贤书几十年,学了很多名词术语,知晓很多理论方法,但是没有下切实功夫克除自己的妄念、欲望,也是“徒具作圣之心,永沦下愚之队”。“徒具”白白有作圣的愿望,但这个愿望是空的,是口头的,没有落在行动上,就会“永沦下愚之队”。“下愚”指凡夫,就永远沉沦在凡夫的队伍中。“岂不哀哉”真是太可惜、太令人悲哀了。
中国古人说:“正法难闻,中土难生,人身难得”。人得了难得之身,能够闻听正法,又生在有五千年圣贤教诲的中国,可以说是极为殊胜、极为难得。如果不抓住难得的机缘,不能够把圣贤教诲落实在生活之中,克除自己的欲望和妄念,那就是印祖所说的“徒具作圣之心,永沦下愚之队”。凡人不能成圣成贤不是没有机缘闻听正法,而是闻听了正法却没有力行,没有下切实功夫把自己的欲望、妄念克除净尽这确实是很悲哀的一件事。
学习圣贤教诲的理论就像看地图,譬如从北京到伦敦应该选取何种路线和交通工具最为便捷、实惠,这是学习理论,明白之后,最重要的是行。无论采取哪一种路线和交通工具,只有出发才能到达目的地。修行亦是如此,凡夫听闻圣贤教诲,知道如何明心见性、成圣成贤。但境界现前时,却不能克除自己的欲望、执着,起了分别,结果依旧沉沦、堕落,这就非常悲哀。
“然作圣不难,在自明其明德。”作圣不难,成圣成贤并不难,人的本性就是圣贤,本具真心明德。最重要的是使明德彰显。这件事要靠自己,如果自身不甘堕落,希圣希贤,那就要发真心,勇猛精进地改过自新,所以是“自明其明德”。只要把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些违理情想克除净尽,明德就得以彰显。
“欲明其明德,须从格物致知下手”,印祖用《大学》中的话来讲解明明德的方法。“格”格除,“物”物欲。“格”,司马光先生释为格杀、格斗。即与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些违理情想进行格斗,将其格杀,这称为格物。这些并不是真心本有的,既然不是本有的,就能够去除,因此要对格物有信心。
将其格除干净就“致知”。“知”是觉照,用智慧觉照。妄念生起时,马上能够觉照,就真正达到“明明德”。彰显明德要从格物致知下手,放下欲望、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致知“是智慧生起,智慧生起就能常起觉照,一有妄念马上能够觉察,觉察之后就能够放下。所以“格物致知”就是看破、放下。“格物”是放下,放下五欲六尘,贪瞋痴慢、名闻利养、自私自利、分别执着,放下起心动念。“致知”就是看破,就是觉照,这是成圣成贤之道。成圣成贤其实并不难,无非就是看破放下而已,看得破、放得下就是入圣道之门。
“倘人欲之物,不能极力格除,则本有真知,决难彻底显现。欲令真知显现,当于日用云为,常起觉照,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于心。”此段讲如何落实格物致知。“倘人欲之物”,假若人的物欲,譬如财色名食睡等,如果不能极力格除,本有的真知“决难彻底显现”。真心本性就是被物欲、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蒙蔽了,所以如果不能够把物欲格除干净,本有的真心就显发不出来。“极力格除”强调用功要踏实努力,不能够姑息纵容自己,不能留下丝毫欲望,要克除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好比镜子纤尘不染,它映射的境界才是完全如实的,才能照出万象万物的真实相貌。
“欲令真知显现”,心境空灵、洞彻,能够觉照,就是真心在起作用。真心起用时,就需要在“日用云为”,即在日常生活之中常起觉照,用功夫就是觉照。“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于心”。丝毫的恶念、分别执着,都将其克服,这是从心上用功夫。刚刚有念头产生,只要一意识到,就把它放下。
“常使其心,虚明洞彻。如镜当台,随境映现,但照前境,不随境转;妍媸自彼,于我何干。来不豫计,去不留恋。”要常常使自己的心“虚明洞彻”,“虚”虚心,即心无一物。“明”明白,不能够迷惑。只要心还有执着、还有分别,虚明就难以做到。所以要让心地空明,不存一物。物是假相,心也是假相,起心动念才有心。起心动念的速度极快,前念灭后念生,非常迅速,所以让人误以为有“心”。六祖惠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事相都是假的,只有自性才是真实的。既是假的、虚妄的就要将其放下,否则就是愚痴。



       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教授,在系统研究了各个国家文明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属于中国”的论断,认为未来世界是中华文化得以普遍宣扬的世界。一个外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了信心。事实证明汤恩比教授的论断是非常科学的,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并非空穴来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中国文化以道为本体核心,以道、释、儒还有墨为主体,和谐多元的实体文化系。“建国君民,教育为先”,文化的传承需要教育。若干年以来,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他们热爱优秀的传统文化,相信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身体力行地学习、弘扬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助力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更好地弘扬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借助自身优势,当仁不让,开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班的培训项目,结合线上线下,大力推广国学师资教育。师资班常年招生,报名火热进行中。最近一期将于近日正式开班上课。详细情况请识别上图中小程序二维码,进入平台了解……






       中华文化研习社,是根据相关政策发起并成立的。是由全国各大高校的一些专家、学者,携手衷爱学习、乐于传播传统文化的朋友们共同成立的社群组织。研习社依托这些顶级专家、学者资源,汇聚各行各业通达经典的领读者,形成了以专家、学者组成的教授团为核心,以领读者为向导的双师直播互动体系。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县级市等各层级研习社开展同步学习的模式。以'内圣外王·厚德载物'为核心指导思想,拟培养数万名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读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力求点亮人心、照亮社会。研习社将秉承“弘扬中华文化,助力民族复兴,传播圣贤智慧、服务世界人民”的宗旨,以“同心同德·同愿同行”为核心价值观。根据党和国家制定的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方针和相关政策,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进一步夯实中华文化底蕴。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融会贯通,并在促进交流、同学互鉴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