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般若舟 || 明尧老师:理入——《二入四行观》导读(二)之上

 准提药师安般禅 2023-10-08 发布于福建

图片

【接上期】

理 入

下面我们进入“理入”部分。

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

“理入者,谓藉教悟宗”,宗,就是指佛的心法、根本,也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藉教悟宗,就是通过研读了义的经教来领悟我们的本来面目,明心见性。

藉教悟宗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深信含生同一真性”,我们要坚信、深信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都有常住真心,都有佛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众生和佛既然都有佛性,为什么众生还在六道中轮回呢?就是因为众生被客尘妄想所覆。《首楞严经》讲,一切生灭去来的东西都称为客尘。客尘代表的是我们的妄想分别,真性被妄想分别所覆,“不能显了”,所以不能显现出来。“若也舍妄归真”,如果我们把妄尘、妄想打掉,回归不生不灭的常住真心,并依不生不灭的常住真心,按“虚空明镜”(又称“虚明自照,不劳心力”)的原则去用功夫,这就是“凝住壁观”。

凝住是和散漫相对待的。我们凡夫的心是散漫的,是向外流的。凝住是住在一个所观的境界上面,比如观呼吸、观念头、观佛号、观觉受,或者是持咒语,让身心完全地内敛,不被外在的尘境和内心的妄念所转。什么是壁观呢?大家都知道墙壁是不动的,所以我们要像墙壁一样一切不受,面对一切法都不动心。另外,墙壁是平的,没有那么多的弯弯曲曲,比喻我们要远离思维计较、分别取舍。心如墙壁,一切不受,离心意识,无诸委曲相,这就是壁观。

当你凝住壁观的功夫做到了一定火候,突然某一天你会发现,根尘迥脱,照体独立,“无自无他,凡圣等一”,自己跟外在境界的差别相没有了,自己跟他人没有差别,看一切人都像自己一样。自他、内外、色心、主客的差别相完全打破了,无自无他,凡圣等一。这是法界心现前的表现。而且这种状态不是某个特定场合、特定时段所独有的,也不是刹那即逝的,而是稳定相续的,即所谓“坚住不移”,一直稳定地存在,这就是开悟的境界。“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这个时候完全脱掉了语言文字相,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大家不要简单地看这几句话。它包括了几层意思:第一,整个佛法修证的总纲,也就是明心见性的方法;第二,关于修道的几个关键理论问题;第三,舍妄归真之法;第四,壁观的方法;第五,如何衡量开悟。

图片

接下来,结合这段文字,就上述五个关键点,作一点展开:

什么是真性?

现前一念,真性如何现行?

上面说“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如果问大家,什么是真性?大家会回答说,是常住真心、妙明真心、法界心、真如心。这样回答就算完了吗?不行的!我们要好好地问一下自己,既然说“深信含生同一真性”,那么,现前这个时刻,我的真性在哪里?是什么状态?这个落处你要知道。如果不知道,那么“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对你而言,只是口头上的东西。

在座的各位,比如你在听课的时候,现前这一念,你的真性是什么状态?怎么来衡量是真心还是妄心呢?大家都学过《首楞严经》,应该知道,意识心、分别好恶的心,都是生灭心,它们不堪作为修行的因地真心;反之,如果你用的是虚空明镜的心、包容的心、超越二边的心,不被一切境界所转,那就是你的真性在现前。
用禅宗的话来说,第一念无为之本觉妙用就是我们的真性现前。在座的各位,你们听到头顶上日光灯启辉器的声音了吗?(众答:听到了。)好!你们都听到了。那么,在听到这个声音之前,你有没有起心动念说,我要把一切妄想全部打掉,好好地听听这个启辉器的声音?有没有这个念头?(众答:没有。)既然没有,那你又是如何听到这个声音的?是无心而听、听而无心的状态,对吧?这就是我们的真性现前!我们要这样去用功,从这儿起修,用平等无分别的心去觉照,这就是真性现前。

什么是客尘?

现前一念,客尘表现为哪些状态?

“但为客尘所染”,什么是客尘呢?我们说,妄想分别叫做客尘。那么,在当下这个时刻,客尘是个什么状态?如果你走路吃饭的时候,带着取舍心,带着情绪,带着妄想,起心动念,那就是客尘。注意,我们读经典的时候,一定要把每一个字都落实在当下,要把它变活。比如,这个老师讲得不好,我起了情绪,这就是客尘;我正在打坐,外面有人开始大声唱歌,我起了情绪,这也是客尘;你生起了很多念头,“我怎样把念头打掉,让自己的念头少一点呢?”当你这样想的时候,这本身还是客尘。总之,只要是落在二边取舍当中,就叫被客尘所染。

现前一念,如何舍妄归真?

什么叫舍妄归真?是不是把妄想当作对立面,用一种以石压草的方式,跟它作斗争呢?如果你这样理解达摩祖师的舍妄归真,那就错了。

当下看破妄念的虚幻性,不随它转,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歇即菩提”“无心合道”,这才是达摩祖师所讲的“舍妄归真”。大家千万不要望文生义,以为舍妄归真就意味着有个妄、有个真,把妄舍掉,去抓住一个真。各位,妄之外没有真哪!当下看到妄念的虚幻性,看到妄念了不可得,当下不被妄念所转,当下就是真。

大家注意,千万不要从二边的角度,来理解一乘的法义。我们不要在见闻觉知之外找一个真,想在见闻觉知之外找个真,你就辜负了达摩祖师。黄檗祖师讲,“面对见闻觉知而不起心动念”,这就是舍妄归真。六祖讲即念离念,离相离心,心无所住,这才是“舍妄归真”的样子。

如何才算是“深信”?

什么叫“深信”?深信就是深信大道遍一切时,遍一切处,遍一切情绪,一切现成,无处回避。当你心情好的时候,你说你信,这不一定是功夫;当你心情不好、烦恼重重的时候,你还坚信,这才是深信。当你功夫上路、身体轻安的时候,你说你信,这不奇特;当你功夫不上路、腿子很疼的时候,你依然相信,那是深信。当你参访时,待在寺院里,你说你信,这不一定牢靠;当你回到繁杂的人事环境中,你还信,那才是深信。所谓深信,就是要把所懂的道理变成一种时时刻刻、在在处处的正念正行,以此来转一切境界。从这个角度来看,深信是很难的。从功夫次第上讲,没有证真如三昧,没有进入初住位,谈不上深信。

这段文字还讲了什么叫开悟。我们总觉得要证得自己的真性太难了,古人却觉得挺简单。举一则公案:

公案一

叶县归省禅师座下有一位僧人,参赵州禅师的“庭前柏树子”公案。有一天,他来到归省禅师的寮房,请禅师给他讲“庭前柏树子”是什么意思。归省禅师回答说:“我是不吝惜给你讲这些道理的,但是我不知道你相不相信。”僧人说:“和尚你是个开悟的人,德高望重,一言九鼎,我怎么能不相信?”当时正在下雨,雨水从檐头往下滴,归省禅师就问:“你听到外面檐头滴水的声音了吗?”僧人一听,豁然大悟,不觉叫了一声:“㖿(xié)!”归省禅师问:“你见个甚么道理?”僧人回答:“檐头水滴,分明历历。打破乾坤,当下心息。”

原来真性根本没有离开过,就在现前一念无心而照、照而无心处现行。这样的公案有很多,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禅宗大德悟道因缘》——490位大德,490个开悟的表率。你们看了这本书以后,就会阳气十足,信心百倍。

如何修壁观?

慧可禅师在参礼达摩祖师之前,对儒道两家的思想都非常通达。他的思辨特别发达,遇到问题时,他总是从思维的角度来理解,这无形中给他的修行带来了很大障碍。可是,禅宗是要离心意识才能悟道的。见到达摩祖师以后,祖师每次开示点化,慧可禅师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从理论上进行解释,种种说心说性。达摩祖师却把它们全部扫掉,一直不认可。最后,达摩祖师就告诉他“外息诸缘”,斩断对一切外在因缘的攀附。“内心无喘”,喘,息道观里,我们说呼吸有“风、喘、气、息”四相。我们的心越粗,呼吸越粗;心越细,呼吸越细。所以,内心无喘,既是指呼吸细软绵长的若有若无的状态,同时又指内心没有分别的念头,没有起心动念。“喘”还有喘动不安的意思。

概括起来,“外息诸缘”,就是放下诸缘;“内心无喘”,就是身心调柔,呼吸细软绵长;“心如墙壁”,表示用平等无分别心用功夫。符合这三个条件,就“可以入道”,就能开悟。大家注意,“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说起来是三句,其实是一句。因为你要是把外在诸缘都放下了,一定是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如果你对外在的境界有丝毫的放不下,你的内心就会动荡不安,你就会喘粗气。这三者实际上是一即三、三即一的关系。

达摩祖师开示以后,慧可禅师依此奉行,很快就有了证量。有一天,他告诉祖师:“我已息诸缘。” 我已经把外在的境界都放下了。大家注意,很多人以为“外息诸缘”就是把眼睛闭上,耳朵塞上,对周围的一切都没有觉受;或者住在深山老林里面,不跟人打交道。但达摩祖师说的“外息诸缘”绝对不是这个意思。他是指“六门洞开时,红尘不到”;身在红尘,同时心无所动,那才是真正的“外息诸缘”。所以,当慧可禅师这样说的时候,达摩祖师担心他落入二边理解,就勘验道:“莫成断灭去否?”你说你已经“外息诸缘”,是不是进入到了一种沉空滞寂的状态呀?慧可禅师答:“不成断灭。”没有断灭,心里活泼泼的。达摩祖师这才印可他:“此是诸佛所传心体,更无疑也。”这就是释迦牟佛传迦叶、迦叶传阿难,一直传到我这儿的诸佛心法,你已经证得了,不用怀疑。

简单地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就是壁观的用功方法。但具体到打坐,修壁观时怎么用功夫,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空观,一种是平等观。下面把两种观法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对大家是最实用的。

未完待续

配图:明鉴法师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