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群书治要360》第六十五集第3讲

 情缘半岛 2022-01-30

在《群书治要·尸子》中记载,舜能够做到无为而治是因为他任用了禹、稷、皋陶等五人,但是天下的民众都以舜为父母。尧就向舜来问他治理天下的方法,舜仅仅回答了两个字:“事天”,即按着自然而然的天然的秩序、自然之道去治理。他随后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怎样“事天”。他说:“平地而注水,水流湿。”譬如在平地注水,水自然会流向潮湿低洼的地方。“均薪而施火,火从燥”,给柴火施火,火自然先点燃干燥的木柴。这是“召之类也”,这就是感召的原因,是自然而然的道理。所以他得出结论说,“尧为善而众美至焉,桀为非而众恶至焉。”正因如此,尧凭着自己的美德,感召了德才兼备的人;夏桀王品行败坏,所以他任用的、感召的也是德行缺失甚至是狡诈奸猾的人。这就是《易经》所说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领导者明白这个道理就会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会感召什么样的下属、臣子、朋友来到身边。所以修身确实是基础。
“尊贤则不惑”,贤者就是德才兼备的人。如果经常亲近德才兼备的人,并且顺承他的教诲,对于是非善恶的道理,就能够明辨而没有疑惑。“不惑”的意思很深,就修养圣人、贤人来讲,把自己的迷惑颠倒全都去掉,就是不惑。所以不惑的境界很高,那就是中庸之道,就是“天命之谓性”的“性”。要开发自己的本性就要去把“惑”去干净,天性自然显现。
“尊贤则不惑”与治国之道、为政之道有什么关系?治理国家、办政事都要能够明辨是非善恶,办的事情要能够让全国的百姓得到好处、得到利益。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要做到不惑就要尊重贤人,让德才兼备的人来指导,才能够不惑。贤人来帮助国君治国平天下,他的目的也是要成就圣人。成就圣人要从替天下民众谋求福利来做起。所以贤人办政治,不是为自己求得权力,不是自己身居高位,为所欲为,或者是求得种种的利益,受到国君的宠信。他的目的是为天下人办政治,这个政治称为圣贤政治,他是在为天下人服务、为天下人办政治的过程中来成就圣人。假使国君做任何事情首先考虑到自己的私利,就和圣人的意志相违背,就不能够学做圣人了。不仅学不好圣人,相反,实实在在变成了一个小人。所以贤人不为自己办政治,不为自己的利益谋私。做天子的也好、做国君的也好,想要任用贤人,就必须尊重他。怎么尊重?他既然是一个贤人,就说明他的品德好、学术精、能力强,治国的理念也是符合大道的,那就要听从他的建议。
譬如,以现在办教育来做比喻。圣贤人办教育,他的目的是使人明明德。也就是说,他所设立的教育目标首先是让人懂得做人的根本,而且最终的目的是成圣成贤。唯有树立了这样的教育目标,才能够把人真正教好。这样的教育政策是明智的。如果你是国君,任用了这个贤人,他要提出这样的教育政策,你就要明白、就要采纳。不能向他请教后,他为你提出建议,但是提出建议之后你不理不睬,把它搁置一边,这就不是真正尊重贤才了。圣贤人的教育政策一旦能够实施,他所教导出来的人也是不惑之人。
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兴盛,首先都做到了一件事,就是尊贤。夏商周是如此,汉朝也是如此。像汉高祖,如果没有礼敬张良、韩信、萧何等大臣、贤人,整个政策不可能稳固。唐太宗如果没有礼遇魏徵,能够接受他的犯颜直谏,那也不可能成就贞观之治。唐玄宗一开始任用了韩休、张九龄这些贤才,所以才有开元盛世的出现。
“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能够使孝悌之道施于家族,就是把各种亲属关系都能够处理好,就能做到“诸父昆弟不怨”。“诸父”就是和你父亲同辈的,像叔叔、伯伯等亲属。“昆弟”,就是包括自己的亲兄弟、堂兄弟等,和自己同辈分的兄弟姐妹。“怨是有怨言、怨恨。“怨不是怨外人,而是指家族关系内部。为什么家族关系内部还有怨言?中国人有一句古话叫“怨从亲生”,这个怨就是从“亲”生出来的。亲族之间、亲属之间为什么还有怨?因为心中有偏向。做父母亲的人要注意,如果你心中有偏向,即使心中没有偏向,可是在外表现出来,让儿女有所误会,他就会有怨言。做父母的人不简单,他要时常用心观察儿女的心理,用心要用到无微不至,这样,家里任何一个人对自己都不会有怨恨。所以国君能够亲爱自己的亲族,用心关心他们、照顾他们,这些伯伯、叔叔、兄弟等宗族的亲人都受到恩泽,自然不会有怨言,不会有嫌隙。国君自己的家能够治理好,也是为天下人做出了一个好榜样,天下人都起而效法;如果国君的家都不和,老百姓也就会对他丧失信心。
“敬大臣则不眩”,君主能够敬重宰相公卿,专信而不疑,他们也会竭忠尽智地报效国君,君臣一心,和合共识,朝政就不会迷乱颠倒。“不眩”是办的事情非常明白,不会迷乱。说明任用大臣也要任得其人,他替你办事情办得井井有条、明明白白,不会乱,更不会错误,这是敬大臣的效果。
“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君主如果能够体恤群臣,设身处地地加以体恤,群臣一定会怀感恩之心,竭忠尽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孟子》中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如果你对属下的体恤,就像爱护自己的手足一样,那群臣对你的回报也非常丰厚,他会加倍地对你关爱,甚至是像关爱自己的心腹一样来关爱你。
“子庶民则百姓劝”,“劝”是劝勉。如果国君把老百姓都当成自己的儿女一样看待,爱民如子、视民如伤,这样爱护、关心他,解决他的问题,全国老百姓都会受到感化,会把君主视作父母一样,拥护他、爱戴他。既然受到君主的感化,就不忍作恶,而相劝为善,大家彼此劝勉、鼓励去行善,不让领导者操心。
“来百工则财用足”,如果君主能够招揽各种工匠,就可以繁荣经济,财用自然充足,民富国强。“来”也有劳来的意思,就是对于百工、各种专业技术人才,要慰劳他,给他丰厚的报酬,而且要处处关心他,解决他的困难。这样百工、人才都来了,有人就有财。他的各种发明、各种事业全都发展出来,国家的财富自自然然的就充足了。《大学》中说:“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如果国君自己是一个有德行的人,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才也会被感召而来。这些有技能的人才被感召而来,并全力以赴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就自然会创造财富。创造财富之后,要懂得如何运用财富,要把它用在进德修业上,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不能把财富用在骄奢淫逸、吃喝玩乐上,否则最终会导致“富不过三代”,即财富不能持久。所以,虽然财用富足,但是还要懂得勤俭持家。
“柔远人则四方归之”,“远人”,从远方而来的人。改革开放以后,有很多外国人来到我们国家做生意,他们离开自己的国家,背井离乡,所以当国君的要以宽柔的政策来体恤他们,使他们到了我们国家就像回到自己的国家一样,宾至如归,感觉到很温暖,天下之人自自然然地都会归向你。
“怀诸侯则天下畏之”,“怀诸侯”,用怀柔的政策对待各个诸侯国的国君。要怀之以恩义,正之以礼仪。要帮助解决他的困难,而且还要帮他兴起礼仪的教化,关怀他的国家治乱兴衰的状况,适时地对他进行安抚,各国诸侯都会归向于你,天下的人对天子都会生起敬畏之心。什么叫敬畏之心?因为天子有威德,所以大家敬重,一旦天子有什么事,他们也会无条件地帮助。天子得到各个诸侯国的帮助,就是“得道者多助”,所以天下诸侯都成为天子的助力,这样就是“天下畏之”。如何做到这一点?都是以道德的力量,让天下人敬畏。
 


       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教授,在系统研究了各个国家文明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属于中国”的论断,认为未来世界是中华文化得以普遍宣扬的世界。一个外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了信心。事实证明汤恩比教授的论断是非常科学的,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并非空穴来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中国文化以道为本体核心,以道、释、儒还有墨为主体,和谐多元的实体文化系。“建国君民,教育为先”,文化的传承需要教育。若干年以来,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他们热爱优秀的传统文化,相信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身体力行地学习、弘扬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助力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更好地弘扬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借助自身优势,当仁不让,开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班的培训项目,结合线上线下,大力推广国学师资教育。师资班常年招生,报名火热进行中。最近一期将于近日正式开班上课。详细情况请识别上图中小程序二维码,进入平台了解……






       中华文化研习社,是根据相关政策发起并成立的。是由全国各大高校的一些专家、学者,携手衷爱学习、乐于传播传统文化的朋友们共同成立的社群组织。研习社依托这些顶级专家、学者资源,汇聚各行各业通达经典的领读者,形成了以专家、学者组成的教授团为核心,以领读者为向导的双师直播互动体系。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县级市等各层级研习社开展同步学习的模式。以'内圣外王·厚德载物'为核心指导思想,拟培养数万名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读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力求点亮人心、照亮社会。研习社将秉承“弘扬中华文化,助力民族复兴,传播圣贤智慧、服务世界人民”的宗旨,以“同心同德·同愿同行”为核心价值观。根据党和国家制定的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方针和相关政策,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进一步夯实中华文化底蕴。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融会贯通,并在促进交流、同学互鉴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