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之心得分享

 在下不敏 2022-01-30


第七十六章 柔弱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上章老子以“民”与统治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来阐明“无为”之道。
本章老子借“坚强”与“柔弱”这一生命现象来阐释生命的根本。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之后,就变得僵硬。万物中的草木活着的时候,很青翠柔软,死后也就变得干枯。
不止人和草木如此,凡有生命的东西皆都如此,只是老子为什么要将这一现象特别提出来讲呢?老子这里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从看得见,摸得着的角度来看,人死之后身体内并没有减少任何东西,唯一的差别就是本来柔软的躯体变得僵硬了,可见生命的根本并非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那么什么才是生命的根本呢?
气,天地赋予给万物的生生不息之气,而正是这股生生不息之气,造化出了我们的躯体,所以当这股气在的时候,我们身体是柔软的,而不在时,我们的身体就会变得僵硬。
这样我们就知道,决定我们躯体是存还是亡的,不是我们的大脑,也不是心脏,而是这股生生不息之气,祂决定着我们大脑、心脏……等器官的运转,祂才是我们生命的根本,才是真正的那个我,所以,佛家把祂称做“真我”。
因此,老子这里其实是要我们去认识一直被我们所忽视的那个“真我”。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所以,但凡坚强的,最终都会走向死亡,但凡柔弱的,则能生生不息。
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是,老子这里讲的“坚强”与“柔弱”,并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坚强”与“柔弱”。
老子所讲的“柔弱”,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让万物因此而富有生命力的气,而这股生生不息气也就是我们的“真我”,不依赖任何的东西而永恒存在,超越生死,超越时空,所以老子叫“生之徒”。
那么“坚强”则是指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真我”才能生存的真我生命的附属品。比如我们的躯体、思维、情绪、感受等等,它们本身并不具备生命力,需依赖于那股生生不息之气而存活,所以老子叫它“死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
正因为如此,所以即使兵力再强大,也是不可能因此而获得真正的胜利,就如同树木长得再强壮,最终也会被大风刮倒或被人们砍伐。
凡是不具备生命力的东西都不是永恒的,都有消亡的那一天。因此,战争最终的胜败并不在于有多强的兵士,有多优良的武器装备等,而真正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就在于是谁站在正义的一边,因为只有正义才能让万物生生不息,因此才具有生命力,才合乎道,才能永恒。
就像我们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敌人的人员、装备、后勤保障不知要比我们强大多少倍,可最终的胜利还是属于我们。因为不具备生命力的东西再强,它也只是瞬间,它不是永恒的,它不能超越时空,但凡不能超越时空的东西,都属“死之徒”,而正义却是超越时空的,是永恒存在的,所以祂能打败所有的敌人。
老子这里用兵强、大树来比喻不具备生命力的“坚强”者,以此阐释“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中所蕴含的道理。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说凡是不能永恒的,不能超越时空的东西,须以永恒的,超越时空的,也就是我们真我生命为根本。
这句话与“不争”、“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主而为客”的意义都差不多,即顺从内在的本性,也就是真我的生命,不与其相争,从而进入生生不息之造化的意思。
这对自然界的花草树木来说不是问题,有问题的只有我们人类。
因为我们从来都不知道那个永恒的、超越时空的真我生命是不是真的存在,我们一直以来都是以不能永恒的、不能超越时空的东西为根本,比如我们的身体,以及我们对身体的各种感受,以及为了满足感受的需要而不断向外追逐、抓取的各种物质财富、名声地位、情感等,以这些转瞬即逝的东西为根本,将这些东西凌驾于真我生命之上。
当然,老子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要我们放弃对物质财富、名声地位、情感等美好事物的追求,不是要我们不能有各种好的、不好的感受,不是要我们不能有喜怒哀乐等情绪,这些东西其实都可以有,只是需要让它们围绕一个主轴。
老子的意思就是要我们以真我生命为主轴,我们所有的追求,所有对美好的向往,都必须以顺从真我生命之生生不息的造化为前提,而不是用我们的贪嗔好恶、分别取舍去干扰祂、破坏祂生生不息的造化。
之所以说“处上”,就是以祂为首意思,以“柔弱”也就是我们真我生命为首,在真我生命的带领下去追求所有的美好,去体悟圆满俱足的人生,这就是“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所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吧。
 
好了,本章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您的阅读!最后要提前祝福大家春节快乐!虎年吉祥!我们下期再见。

上期回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