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的李卫到底有多猛?除了皇帝之外,大清上下没人敢惹他

 广州玉 2022-01-30

雍正7年的时候,雍正破格提拔了一个很有能力的人物当江苏巡抚,要知道,当时的江苏可是清朝的税收重镇,出不得任何差错,更需要一个人品能力俱佳的人来主事,被雍正看中的人就是年龄只有32岁的轻年才俊尹继善。

可能是雍正本身也不是太放心这个“毛头小子”,于是给他提了点意见,要他向当时封疆大吏中的三位佼佼者——李卫、田文镜和鄂尔泰学习。

尹继善初出茅庐,被委以重任,对于雍正的圣旨自然不敢怠慢,他反复思考了好几天,上书回复道:“我当学习李卫之勇,不学其粗;学田文镜的勤劳,不学其刻薄的一面;学习鄂尔泰的为人处世,但不学他的刚愎自用”,这话让雍正很满意。

那么问题来了,李卫不管是在雍正还是尹继善口中,都被排在第一位,而且特意指出了他“勇”的特点,这个李卫到底有多么“勇”呢?

图片:雍正看尹继善的回复剧照

一、雍正朝的第一猛人

1、地方官怕的要死

在我看来,尹继善毕竟是后辈,对于前辈李卫还不是特别了解,李卫这个人虽然有缺点,但是其勇是真的,粗却未必,个人倒觉得李卫是很“细”的一个人。

李卫在当浙江总督的时候,两江总督为范时绎,这个人的祖上可是满清开国重臣范文程,家世不是一般的显赫。

李卫在浙江严厉打击盗匪,搞得山贼土匪无处藏身,甚至饭都吃不上,于是纷纷跑到了两江总督下辖的江苏、安徽等省作案。范时绎剿匪不力,皇帝一张圣旨下来,让李卫负责兼管松江、苏州等地的治安问题,就这样,李卫的手就伸向了两江总督的地盘。

李卫上任后明察暗访,很快就锁定了一大帮土匪头子,并且命令军士前去抓捕,没想到一位游击将军收受了土匪的贿赂,在关键时刻放走这些匪首,李卫得知后大怒,直接上书雍正,把范时绎等一大帮封疆大吏全部给告了,结果范时绎丢了官,江苏按察使、提督等人被降罪,李卫的名声至此在江南打响。

图片:李卫在浙江剧照

2、京官也不敢得罪

后来李卫从江南被调回到中央,担任直隶总督,负责整个京畿的治安发展。要说原来李卫面对的是一帮流民寇匪,可以无所顾忌,到了直隶任上,面对的就是一大帮京官,甚至是皇亲国戚了,这些人随便拿出一个都要比李卫的背景大得多,不过李卫压根就没把这当成事,依然是我行我素,猛得一匹。

在直隶总督任上李卫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弹劾了步军统领鄂尔奇涉嫌贪赃枉法,营私扰民一案。这个步兵统领不是一般的官,就是我们在电视剧上经常听到的“九门提督”,是负责京师防务安全的重臣,关键这个鄂尔奇也非凡人,正是鄂尔泰的亲弟弟。

鄂尔泰因功此时已经先李卫一步掉入京城任职,身兼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要职,绝对是宰辅级别的官员。

可即便是这样,李卫也丝毫没有放鄂尔奇一马的意思,那弹劾的奏折是一封封接连不断,搞得雍正都十分头大,最后碍于鄂尔泰的面子,雍正还是从轻发落了鄂尔奇。

从此之后,在雍正一朝,不管是地方官还是京官,都没人敢惹李卫这个人,这哥们实在是太不要命了,惹了他那可没好果子吃。

图片:雍正听人念李卫的奏折剧照

二、乾隆朝依旧显赫

1、官场“不倒翁”

有很多人觉得李卫敢这么猖狂,就是仗着雍正帝对他的宠信,不过大慧觉得这个想法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即便是雍正去世后乾隆帝上台,他还是和以前一样,该怎么干就怎么干。

乾隆2年,李卫辖地内发生了一起土地纠纷案件,当事人一方是农民,另一方是亲王家的家奴,经过调查,李卫发现诚亲王手下的护卫库克为了在遵化圈地,不惜贿赂各级官员,欺压当地农民。

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案子呈交到了乾隆帝那里,乾隆调查属实,盛赞李卫是大清肱骨,按照律法严惩了库克等一众官员,还赐给了李卫龙补服以彰显恩威,后来李卫在乾隆朝还参加了弹劾河道总督朱藻等大案,均名噪一时。

纵观清朝雍正、乾隆两朝,李卫在朝廷里可谓“横冲直撞”,虽然不时被雍正或者乾隆批评,却从未因为过失而被降职,根据《清史稿》中关于李卫的记载来看,他可以算得上是清前中期官场上的“不倒翁”,这种情况在清代封疆大吏中十分罕见,估计也就三朝元老的重臣张廷玉可以相提并论。

图片:李卫面见皇帝剧照

2、李卫的性格特点

之所以开篇的时候说李卫这个人很“细”,就体现在他为人做事从来不让人抓到把柄,要说这个本事是怎么来的,大慧认为和前期雍正皇帝的言传身教有很大的关系。

雍正早年就不断告诫他要尊重比自己有声望,有能力的人,对于别人的劝诫一定要听,对于李卫,雍正帝在他身上下的功夫可不小,根据史料记载,雍正帝可谓事无巨细,手把手教李卫怎么做人,怎么做官,甚至说不动的时候还会直接给李卫下圣旨规劝、批评。

由于对雍正帝的教诲一直谨记于心,因此李卫在官场上虽然树敌无数,但是一直能保证不马失前蹄,阴沟里翻船。

图片:李卫穿黄马褂剧照

另外,李卫这个人的性格特质里也有一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简单来说就是他不是什么书香门第,也没多少学问,这一点虽然在官场被人诟病,却能够让李卫做事从不认死理,且知错就能改。

更关键的是,他对于那些比自己有才干,敢于对自己说真话的人,一向比较信服和尊重,这就让李卫各方面的能力扶摇直上。

乾隆一朝,满汉之争愈演愈烈,作为汉族官僚的代表,满清大臣多次直接或间接的打击李卫,可即便是乾隆帝想要问罪李卫,也实在拿不出什么有利的打压证据,甚至很多时候还必须要去维护李卫的声誉和利益。

图片:李卫身穿便服剧照

最终李卫去世后,得以入贤良祠,成为一代名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