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雍正重用过的五大汉臣,不仅善终而且一个比一个厉害,他们是谁?

 白衣钱子 2023-10-07 发布于辽宁

雍正皇帝是满清入关的第三位皇帝,经过残酷的九王夺嫡之争好不容易坐到了皇位上。虽然雍正坐到了皇位上,关于他的质疑声一直都没有停止:雍正皇帝的皇位当真是篡改遗诏,抢得十四弟胤祯的吗?

面对质疑声,雍正皇帝也确实做出了一些举动:

将所有参与九王夺嫡之争的兄弟全部圈禁起来,尤其是老八允禩与老九胤禟圈禁而死;

出书《大义觉迷录》解释宫闱内的事情

即便雍正如此,关于雍正的质疑声仍旧一直存在。

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雍正皇帝是整个大清最勤勉的一位皇帝,自雍正登基后再没有离开紫禁城一步,每日宵衣旰食处理朝政。雍正虽然仅在位13年的时间,但确实做了不少对大清有益的事情,让大清成功进入康乾盛世。

历朝历代,每一位精明能干的皇帝背后,都有一群能臣,当然雍正皇帝也不例外。

只要是提到雍正,我们一般会想到一个词“铁血冷面”,单纯这一个词便可以看的出在雍正皇帝的麾下做事并不容易,可能一不小心就掉了脑袋。毕竟雍正是一位疑心很重的皇帝,但在雍正身边有这样5位汉臣,不仅得雍正帝重用,得以善终,而且一个比一个厉害。

朱轼—“帝师元老”

朱轼在自己的老家江西高安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1665年朱轼出生于一个清贫的农家。不过朱轼从小就聪明好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康熙三十三年考中进士,得以入仕途。虽然一开始只是一个小小的知县,但朱轼清廉、有德行,仕途还是比较顺遂的。

之后多次提升,先后担任陕西学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抚、左都御史等职。

其实在康熙一朝时,朱轼便已经官居二品;对于贫苦人家出身的孩子来说,已经很难得了;不过朱轼的仕途在康熙朝末年并没有达到顶峰,而是在雍正朝时期得到雍正帝重用,跻身于“相位”。

雍正登基后,雍正下旨朱轼担任《清圣祖实录》的编纂总裁;

之后又前往山西督学,因功绩卓著而被授予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在清朝并没有丞相一职,大学士便相当于丞相的地位,朱轼能得以拜相,确实十分难得。

之后朱轼同雍正最信任的十三弟怡亲王允祥一起,共同负责治理水利的事情。

朱轼的一生确实做了非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

赈济灾民

保卫巩固边疆

惩治贪官污吏

治理漕河水道

兴修水利

雍正非常重视朱轼,将其视为自己的左右手,赐予朱轼四个字—“朝堂良佐”

这仅仅是朱轼在朝政上的贡献,朱轼在教育方面的贡献更值得一提:对科举制度更为严格、兴办各类书院、为朝廷选拔人才等;更值一提的是朱轼对乾隆皇帝弘历的教育:弘历刚入学的时候,雍正便让朱轼担任弘历的老师,行完拜师礼以后朱轼便正式成为弘历的老师。

朱轼对弘历的要求非常严格,就连雍正都觉得有些过分,便对朱轼说:“教育也做王爷,不教育也做王爷,先生真没必要如此严苛。”

结果朱轼的一句话,直接让雍正闭上了嘴:“若是能教育好的话便能成为像尧舜一样的明君,若是教不好的话只能成为桀纣这样的暴君。”

值得一提的是朱轼虽然对乾隆如此严苛,但乾隆称帝后很尊重自己的老师。甚至亲自前往朱轼的老家高安看望老师,朱轼并没有大摆宴席,而是用四盘二碗来招待乾隆。

四盘菜分别是:粉丝、闽笋、肉皮以及腊肉

两碗分别死:肉圆子、薯粉圆子

这样的四盘两碗一直流传了下来,被称为“朱公席”。

李绂—真铁汉也!

李绂跟朱轼一样都是贫困家出身的孩子,通过科举开始进入仕途。不过李绂并没有朱轼的仕途那样顺遂,经历多次起伏,但好在雍正慧眼识人,让李绂得以平安过渡到了乾隆朝。

李绂从小便很聪明好学,有“神童”的称呼,年仅10岁便能出口成诗,年仅12岁便能结诗社。

康熙四十八年,李绂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之后被授予散馆的编修。

一直到康熙五十九年之前,先后担任侍讲学士、武科会试正副主考官、云浙乡试正考官等职。入仕途的这11年的时间,李绂更多的是跟文人打交道,并没有参与朝政之事的处理。

不过从康熙五十九年开始便不同了,李绂被擢升为内阁学士兼左都副御史。

康熙六十年,李绂再次担任会试副考官,这一次担任考官李绂并没有那么顺遂,迎来人生第一次坎坷:在出榜的那一日,天空中弥漫着黄雾还刮着大风,康熙便断言:此次中榜的考生中必定有乱臣贼子,或者是有饱学之士没能中举,有怨气。

所以康熙直接下旨重新阅卷,又因为落榜的举人闹事,李绂隐瞒不报,被弹劾后直接贬到了永定河做河工。

雍正继位后,李绂重新回到京城,被任命为吏部侍郎。

不过因为李绂不肯依附年羹尧,而被年羹尧所嫉恨;因为当时运往京城的漕粮食经常被抢,所以雍正特地让李绂前去押送湖南等地运到天津的粮食,李绂担心储藏的粮食会坏掉便奉旨按照市价出售,并且将卖粮的5000两银子上交,此事直隶巡抚是知道的。没成想直隶巡抚隐瞒不报,在李绂前往广西的时候,将银子交到了广西。年羹尧便抓住这一把柄,弹劾李绂;不过雍正并没有听信年羹尧的一面之词,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赐予李绂四个字“奉国罄心”。

在广西巡抚任上,李绂不仅查实了原广西巡抚陈元龙贪腐的80多万两银子,而且让广西得以安定下来,雍正很是赞赏李绂。

李绂的仕途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雍正三年八月李绂被调任为直隶总督时,与河南总督、雍正的心腹大臣田文镜结怨,因此而被调任为工部侍郎。

雍正五年,李绂再次遭难,被诬陷议罪21条之多。

在狱中李绂平淡如水,每日就是读书,与李绂同在一所监狱的甘肃巡抚称赞李绂为“真铁汉”。此次遭难李绂差点被处死,刀都架在了脖子上,雍正问李绂:“现在你知道田文镜的好了吗?”

李绂说道:“我虽然快要死了,但还是不知道田文镜哪里好?”

李绂遭难的同时,家里也被查抄,但是李绂家中一贫如洗,实在是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

雍正便将李绂给赦免了,一直到雍正十三年,雍正一直让李绂专心编书,不再过问朝堂之事。就这样,在雍正的“庇护”下,李绂得以平安过渡到了乾隆朝。

乾隆登基后,李绂重新得到启用,乾隆十五年病逝。

孙嘉淦—奏议第一

孙嘉淦跟李绂、朱轼一样都是贫苦人家出身的孩子,因为自己争气努力读书而得以中举,进入仕途。孙嘉淦中举是在康熙五十二年,所以在康熙一朝孙嘉淦并未得到重用,只是担任翰林院检讨一职。

雍正继位后,因为雍正喜怒无常,大臣们说话都很小心,并不敢直言进谏,怕得罪雍正而掉了脑袋。孙嘉淦刚正不阿,直接劝谏雍正要亲近自己的亲兄弟们,在西北收兵,不要再纳捐。雍正继位之初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兄弟”二字,毕竟雍正通过残酷的九王夺嫡之争登上的皇位。

好在大学士朱轼在一旁为孙嘉淦说了一句“我很佩服他的胆量”;雍正沉思了一会,便开口哈哈大笑,说道:“我也很佩服他的胆量!”

孙嘉淦不仅没有被处罚,反而被擢升为国子监司业。

在整个雍正朝,孙嘉淦虽然没有拜相,但还是深得雍正重新重用,孙嘉淦父亲去世后守孝期未满,孙嘉淦便被“夺情”召回了京城担任工部侍郎一职。

在清朝是,凡是官员的父母去世臣子是需要守制三年(27个月)的,守制期满后才可回去继续任职。若朝廷当真需要臣子提前回去,需要有特殊或者紧急的事情需要处理,这样的情况被称之为“夺情”。

孙嘉淦守制未满,便被召回去,可见雍正确实非常需要像孙嘉淦这样的人才。

雍正病逝后,孙嘉淦同样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重用,在乾隆一朝先后担任吏部侍郎、督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直隶总督、湖广总督、宗人府府丞、协办大学士等职,孙嘉淦拜相时,已经70岁高龄,次年便病逝了。

不管是雍正朝还是乾隆朝,孙嘉淦都是敢于直言进谏的典范,他给乾隆皇帝即位之初上的奏疏《三习一弊书》,被乾隆称为“奏议第一”。

李卫—雍正心腹

不管是《雍正王朝》还是《李卫当官》中李卫要么乞丐出身要么贫苦人家出身,但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李卫虽然不是达官显贵的后代,但家里却很富有。

不管影视剧中有一点是对的:李卫确实不喜欢读书,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

但即便是如此,仍旧不耽误李卫平步青云。

李卫书读的不好,自然不可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因为家里有钱捐了一个监生进入仕途。值得一提的是李卫虽然不善于读书,但是凭着灵活的头脑以及缜密的心思,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很快便做到了兵部员外郎的位置上;

康熙五十八年,被擢升为户部郎中一职。

雍正继位后,很赞赏李卫,便将其任命为云南盐驿道。因为李卫表现突出很快便被擢升为布政使,主管全省的赋税。

雍正三年,李卫便被擢升为浙江巡抚;

次年,兼任两淮盐政,主要负责查处私盐的贩卖。

雍正五年,李卫便已经成为封疆大吏—浙江总督。

李卫仅用了十年的时间,便从一个员外郎做到封疆大吏的位置上,其速度确实令人咋舌。

更何况此时是雍正做皇帝,雍正是一位要求非常高的皇帝,能在雍正的眼皮子底下升迁速度如此之快,可见李卫确实有真本事:

稽查私盐

修筑海堤

重创江南的江湖势力

李卫做了很多对大清、对百姓有益的事情;正因为如此,李卫在官场上才平步青云,成为雍正皇帝的心腹大臣之一。

雍正七年,李卫加封兵部尚书。

即便是母亲病逝,都没能回乡守制,雍正下旨李卫在任上守制,没过多久便加太子太傅衔。

雍正十年,李卫被任命为直隶总督,雍正特地下旨提督一下全部听从李卫的调遣。可见雍正对李卫的信任并非一般,雍正十一年,李卫弹劾朝廷重臣鄂尔泰的亲弟弟鄂尔奇,经果亲王允礼等人调查,李卫弹劾确实属实,但雍正看在鄂尔泰的面子上并没有对鄂尔奇太过分。但雍正,为此而褒奖了李卫。

可以说,整个雍正朝都是李卫的高光时刻,虽然李卫一直到京城外任职,但都是身居要职;

雍正帝病逝后,乾隆皇帝仍旧重用李卫;

只可惜,乾隆三年,李卫便病逝了。

田文镜—雍正三大宠臣之一

田文镜是典型的大器晚成,康熙二十二年开始入仕途,一开始就是一个小小的县丞。

在县丞之位上九年的时间做到了宁县知县的位置上,一直到康熙五十六年,田文镜先后担任易州知州、吏部员外郎等职,吏部员外郎在清朝是从五品官员,田文镜为官三十几年的时间,只做到了从五品。

康熙五十六年,田文镜被提拔为内阁侍读学士;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病逝时,田文镜已经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只不过做过州县、郎官等职而已。本以为田文镜的一生就这样默默无闻度过,毕竟人已过花甲,还能有前途吗?

但雍正帝登基后,田文镜遇到了伯乐,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雍正刚继位,田文镜便得到了重用。雍正元年,雍正帝派田文镜前往华山祭告,当时恰好遇到山西有灾情,田文镜如实上奏,雍正便将田文镜任命为山西布政使前去山西赈灾。

田文镜本身就有几十年在地方为官的经验,前往山西后不仅赈灾灾民,而且将山西积压多年、理不清的公务全部处理好,让山西的吏治焕然一新。

因此田文镜得到雍正帝赏识,逐步成为心腹大臣。

雍正二年,田文镜已经被擢升为河南巡抚,不仅查找亏空而且开荒种田,田文镜用雷厉风行的手段,很快便解决了这些实际的问题;并且弹劾了一批不作为的知州、知县,雍正派人调查后,确实属实。

雍正五年,田文镜便做到了河南总督的位置上,成为封疆大吏。

仅仅五年的时间,田文镜便从一个小小的员外郎擢升为封疆大吏,可见遇到赏识重用自己的领导,对仕途影响有多大。

从雍正五年到雍正十年,田文镜虽然没有在京城任职,但一直担任要职。

只可惜,雍正十年,田文镜便病逝了。雍正皇帝特地下旨将田文镜葬在了泰陵的附近,并且在河南设立祠堂供后人祭祀。

结语

雍正重用的汉臣除了孙嘉淦、朱轼、李绂、田文镜与李卫外,还有张廷玉。不过张廷玉并非单纯是雍正朝时期的重臣,张廷玉不仅得到了雍正帝的重用,而且还得到了康熙帝的重用,甚至在雍正病逝前,将张廷玉任命为乾隆帝的顾命大臣。

可见张廷玉的地位有多高,张廷玉是整个大清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除了张廷玉外,另外五位汉臣单纯是从雍正开始重用的汉臣:

田文镜在康熙朝为官39年都只是县州官、郎官,雍正朝仅五年的时间便做到了封疆大吏的位置上;田文镜、李卫、鄂尔泰(满臣)是雍正帝最宠信的三位大臣,田文镜年过花甲能得如此,当真是不枉此生了。

田文镜做事干练,向来以铁腕行事,不仅是清官,更是干吏。

李卫虽然是捐官入仕途,但他确实是一个做官的好苗子;值得一提的是李卫不仅是做官的好苗子,而且在还是微末小官时,便不畏强权,因此而得到雍正帝的青睐;雍正登基后,便开始重用李卫,李卫在京外为官多年,做了很多对大清有益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对雍正忠心耿耿,绝无二心。

李绂:为官多年一生坎坷,但好在勤政爱民,一生为官清廉,即便是因为田文镜三次入狱,仍旧不屈不挠;在雍正的庇护下得以善终。

朱轼:朱轼不仅刚正不阿、廉洁奉公,而且还是乾隆的帝师,从一个贫苦人家的孩子做到大学士之位上,确实非常难得。

孙嘉淦:孙嘉淦以敢于直言进谏而出名,一步一步做到协办大学士的位置上。

孙嘉淦、李绂、朱轼都出身不好,但能一步一步成为雍正帝麾下的干吏、重臣,不仅靠的是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洁身自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