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作者:岳增展  世界上最深的感情可能就是亲情,最温暖的时刻可能就是你坐着返程车回家过年。无论身在何处,家都是每个人心中无法解开的情结。回家过年是不需要理由的,从始至终,它一直都是我们心目中亘古不变的情怀。深处异乡的你可以说是微不足道,很是缥缈,但对于家中的父母、兄弟姐妹、孩子以及爱人来说,你是他们生活中的全部。年是门边大红喜庆的春联,写满吉祥如意和平安。年是窗花里寓意的美好、幸福与安暖。每年到了腊月,喝完腊八粥,奋斗在外的国人,便开始思考回家的计划。而在故乡家中的父母,也开始每天盘算着日子,盼着远行的孩子快些平安归来。腊月至,欲归家。无论身在何方,此时节的中国人,都会不自然的想家。不管时代是怎样变化的,社会又是以怎样的速度发展的,“回家过年”一直都是我们中国人不变的信念,它有着我们国人自己的情怀与文化。民谚说:“过了腊八就是年。”每至此时,年的味道越来越浓,远方的人,开始分外想念家乡。“腊”,在中国古代,是祭祀神灵与祖先的活动。古人敬畏自然,崇拜神明,敬重祖先,传承至今,尽管形式有了很大变化,但在腊月里祈愿的心情,依然没变。从喝腊八粥作为序曲,腊月二十三开始,每天的事情都约定俗成。扫房、祭灶、办年货、蒸馒头、割猪肉、写春联……伴随着一道道民俗越来越有仪式感。这些看似普通的小事,却因“年”的名义,因家的存在,而有了温暖的人情味。而每年中国春节引发的人口大迁徙,很多外国人对此表示不可理喻。其实根源上,在于他们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民俗文化与亲情文化。春节回家过年的习俗,从古至今已存在了几千年,其顽强的生命力力证了其合理性所在。中国有自己的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在真知善念的思想之下,该传承的传承,该坚守的坚守。中国人对于春节的重视,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俗与传统文化的力量,看到了西方节日无法替代的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回家过年是追求团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国人最讲究团圆文化,与家人团聚是追求团圆的起点和根基。回家过年是为了陪伴。陪伴是团圆的延伸,能与家人长期在一起厮守相伴,是团圆文化的峰值,也是中国人对家庭和人生的一种独特理解。人生苦短,为了生活四处奔波,辛勤创业,积累财富,最后的目的还是为了与家人一起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能与家人一起过年,同父母、孩子、爱人以及亲朋好友一起度过春节期间的快乐时光,不仅能给在外打拼的人以慰藉,也能使家人的牵挂的心得到安慰,更是一家人在人生中值得珍惜的相互陪伴的美好时光。回家过年是亲情召唤。每年春运拥挤的火车,返乡人员的脚步都是我们城市中的一抹阳光,带着温暖去安慰家人的思念。其实,对于交通并不便利的古代,只要是快到春节,无论是官员、商人、为了谋生而去外地打工的人还是在外游历的文人,他们也会想尽办法回家过年。通过这些,我们也就更应该知道,回家过年并不仅仅是为了吃一顿年夜饭,而最重要的是我们国人在亲人之前不能通过简单话语表达出来的亲情,那是亲情的呼喊,让人们像候鸟一样,在春节必须赶回家,与家人团聚在一起,感受新春将来的喜悦。有句话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有家才有国,国是千万家,可以说家族观念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春运背后,是中国人几千年的传统,是中国人的大爱与小家。每个游子心中,有一个地方始终是他们魂牵梦萦之所,叫做“家乡”。有家才有年,世界再大,也要回家过年。家,是柴米油盐的琐碎平凡。家中充满着各家各户生活气息的烟火,它由锅碗瓢盆以及人们制作的具有酸甜苦辣的美味佳肴构成。我想,寒冷的冬日里一股香喷喷、白茫茫的烟气是最温暖不过的了,它使冬天不再寒冷,让满是寒气的屋子变得温馨无比。家,是使平凡而变得不平凡的地方。饭桌上可能是粗茶淡饭充满着酸甜苦辣,但是桌子旁的一家人使它不再是普普通通的一顿饭,更是一份爱,一份亲情。回到家中,有陪你度过童年、青春的父母,有最爱你的孩子,更有负责照顾家庭的爱人。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岸。正如一句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不管走得有多远,一直不变的是乡音以及浓浓的乡情。家,是深埋在我们心目中的牵挂。家,是让人琢磨不透的东西,小时候拥有温暖的家毫不放在心上,满不在乎,而当我们远行,离开它时,又总是时常偷偷的怀念。家,是那个不开心时一生都想要逃离,而远在异乡又随时都想回去的地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永远牵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线”,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骨子里的情感与文化传承。因此,中国人无论再忙、再累、再穷,都希望回家过年。什么是年味?年味是过年期间的一桌桌团圆饭,是挂在每个人脸上喜庆吉祥的笑容,是划破夜空的声声爆竹和美丽的焰火,是贴在门的红红的春联,是一段难得的长长假期,也是从古至今的文化传统……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钱穆先生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处来看中国之心。中国核心思想就是“礼”。可以说,年味是物质的丰富,更是精神的、文化的浓郁味道。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春节文化是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大成,也是以家文化为核心。足见中国人对家文化的重视。但梳理几十年来年味习俗,却发现春节家文化也在变与不变中不断延伸。“过年回家”,主要是指在外的游子回到直系长辈的家中,体现出家文化的孝道。哪怕在外已成家立业的人,过年的时候也会有个心愿,就是回到父母身边。春节是家人团聚的热闹节日,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小辈要向长辈谢恩。但人们发现,当生活发生变化时,也会悄然影响到春节的文化氛围。这些年,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总感觉“年味”似乎变淡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只能说在以往传统习俗的基础上,我们又融合增加了诸如微信拜年、举家出游等等新的现代化年俗。年俗有了新的变化,但年味其实一直没变。尤其一到腊月,在外的游子的心中都会不由自主的归家念想,证明了一代一代人承袭至今文化传统的根基一直未变。这种文化的情愫与思想,能穿越千年时空、跨越千山万水,依然历久弥新。正如即便如今我们生活在城市高楼,但每到腊月,依然憧憬乡间尘烟的醇香与喜庆。家人团聚的温情尽在不言中。“年味”蕴藏在亲朋好友的关切与问候中。回家跟给父母说一声“你们辛苦了”,跟左邻右舍的亲朋好友互相拜个年,跟远方的好友打个电话,跟家人看花灯逛庙会,收获亲情、友情带来的快乐。回家过年,重要的不是吃什么,重要的是亲人团聚、围炉守岁、辞旧迎新的情境与心境。无论庆祝新年的方式怎样变化,“年味”里包含着的亲情、从古至今的传统意蕴是不会变的,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不会变的。腊月,情浓莫过此时节。如今,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大,对乡土的渴望却越来越多。淳朴的乡土与民俗,为我们保留着那个记忆中的故乡以及安详的希望。回家过年,不仅是为了吃好穿好玩好,也不仅是为了阖家团聚尽孝行善共享天伦之乐,更深层次的意义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俗的弘扬传承,这是我们的民族之根。腊月,是通往回家之路的时间通道。今年的通道,因疫情而充满了未知。不知有多少人回家的路,因此而变成遥不可及。也许越是困难之时,我们越能明白“家”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世界很大,让爱回家,古代如此,今日依旧,千古未变。祝愿每个奋斗在外的人,虽历经曲折,仍能平安踏上回家的路。增展,笔名:奋斗的小蚂蚁,山东省嘉祥县人,专业技术男,有一份
作者简介: 岳增展,山东省嘉祥县人,专业技术男,有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三尺薄微命,一介臭书生。偶思九天外,腆言四五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