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当代青年应如何行孝(全文)

 老郝君 2022-01-31

摘 要:本文针对当代社会特点,结合《孝经》中的行孝原则,阐明了当代青年行孝的具体做法。以期使青年人树立爱亲敬亲的理念,并明了行孝的具体方法。青年知道了行孝方法,不但能促进家庭和谐,也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孝经》 行孝 构建和谐社会

当前我国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按照国际上的惯例,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超过7%就算进入了老龄社会。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46%,其中市为10.05%;镇为9.02%;农村达到了10.92%。显然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时代。如何善待这些曾经对我们有过养育之恩、曾经对祖国建设做出过贡献的老人?如何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安、老有所乐、老有所终?这不但是摆在我们广大青年面前的重要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所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么青年应如何行孝?儒家十三经中文字最少的经典――《孝经》则是一部教我们如何行孝的最佳课本。全书不到两千字,却告诉我们为何行孝及各个阶层的人行孝的具体做法。古为今用,中国传统中的孝道是可以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的。下面就结合《孝经》,从树立爱亲敬亲的理念及具体做法两个方面入手,谈谈青年如何行孝、如何善待老人。

一、树立爱亲敬亲的理念

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意思是说,孝,是天经地义的是,是人的本有的自然行为。行孝、爱亲敬亲的理念也是自然而然的,与生俱来的。

《孝经・圣治章》提到:“故不爱其亲 ,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意思是:不爱自己的父母而去爱别人的父母,是一种违背道德的行为。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尊敬别人的父母,是一种违背礼仪的行为。也就是说首先要爱自己的亲人,再爱他人;先敬自己的亲人,再敬他人。不爱其父母而爱他人,是虚伪的而且不可信的。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如何要求他去爱别人呢?相反,如果一个人深深地爱自己的父母,他便有了爱其他人的基础,便有可能将这种爱推及所有长辈、邻居、朋友、同学等等身边的人,甚至进一步推及社会、推及祖国,最终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因此青年要树立爱亲敬亲的理念,更要进一步明了如何爱亲敬亲。

二、爱亲敬亲的具体做法

1.养父母之身、之心。养父母之身即尽力让父母享受应有的物质生活。对于养父母之身这一物质层面问题,在当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不再成为问题,爱亲敬亲更主要是精神层面――养父母之心的问题。

《孝经・纪孝行章 》提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就是《孝经》对事亲者提出的“五要”。其原意是:孝子对父母亲的日常侍奉时要竭尽恭敬;在平常供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在父母生了病时,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在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在祭祀时,要严肃对待,不乱礼法。这五方面都做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孝道。

这五个方面的孝行概括得全面具体,按照现代人的观念,“五要”可以这样理解:为孝,不仅要能给父母以衣食保暖 ,而且还要时时恭敬 ,在日常生活中 ,要以恭敬的态度对待父母 ,当遇到了烦恼的事,在父母面前也要若无其事的愉快的样子,以免让父母为自己担心;时时处处关心父母 ,想方设法让父母快乐 ,尽量为父母分忧,体谅父母的难处,而不能怨恨、责怪、误解父母;在父母生病时,做到无微不至,竭力不使父母忧虑;提倡厚养薄葬,在祭祀上更是不提倡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避免以死伤生。父母去世了,感到伤心是难免的,但应该尽量节哀,早点振作起来,这是所有的人包括离去的父母愿意看到的。可以适当祭祀,不宜过分铺张。祭祀的主要目的在于怀念先人、寄托哀思,真诚的祭祀,才是真孝。做到了这“五要”,也是养父母之心的表现之一。

当代人,尤其是青年人,以“忙”为荣,常常有时间在外消遣,无时间回家看望父母。更有甚者,连一个电话也无暇打。于是一曲“常回家看看”,使多少父母产生了共鸣。

2.养父母之智――“谏诤”。《孝径》反对一味地顺,顺是有条件的,不可“愚孝”。《孝经 ・谏诤章 》有云:“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这段话的大意是:做父亲的若有能谏诤的儿子 ,就不会陷于不义行为中。因此 ,儿子若看到父亲有不义的行为 ,就应该直言相劝;臣属若看到君王有不义的行为,就应该直言劝说。即只要是不义的事情 ,不管是什么人做的,都应直言相劝。唐朝魏征直言觐见,不但未招来杀身之祸。而是赢得太宗的赏识,成为千古一相。

养亲安亲、敬亲顺亲,固然是孝的标准,但是不是处处都要如此,就要看我们所敬所顺之人是否合乎“礼义”了。如果君亲父兄的言行合乎于义,则敬之顺之;如果不合乎义,则要争之谏之。否则不义而顺,行邪不争,就是陷亲于不义,那恰恰就是不孝。

老年人很容易患得患失。子女应养父母之智,劝父母看破放下,不要把坏的事情放在心上,不做无谓的攀比,而把好的愉快的事情多回忆,从而使父母身体精神上保持愉悦、延年益寿。中国有个古老的故事: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儿子,一个卖伞、一个晒盐。晴天她担心大儿子卖不了伞;阴天她担心小儿子晒不了盐。有人劝她,你换位思考,阴天你大儿子能卖伞;晴天你小儿子能晒盐。于是,她变得终日开心。我们让老人清净正觉,看破放下,也是养父母之智。

3.《孝经》对事亲者提出了“三戒”――不骄、不乱、不争。《孝经 ・纪孝行章 》提到:“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 ,犹为不孝也。”这就是“三戒”,原意是:侍奉父母双亲,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不与人争斗。身居高位而骄傲自大者势必要遭致灭亡,在下层而为非作乱者免不了遭受刑法,在民众中争斗则会引起相互残杀。这骄、乱、争三项恶事不戒除,即便对父母天天用牛羊猪三牲的肉食尽心奉养,也还是不孝之人啊。

4.《孝经》对事亲者提出了要爱惜自己身体的要求。《孝经 ・开宗明义章 》提到:“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孝至始也。”这句话的原意是人的身体,包括毛发皮肤,都是从父母那里接受来的,自己应该爱惜,不敢毁伤它,这便是实行孝道的开始。这句话告诉我们身体不仅是自己的,也是父母所赠的,不能擅自毁伤,人要行孝,首先就必须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敢毁伤”,主要在强调珍惜生命,如果无端毁伤肢体,甚至结束生命,表面看来是自己的事情,其实对父母最起码的孝心都没有了,何谈大孝呢?

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摆在第一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要首推家庭成员的和谐;家庭成员的和谐,晚辈和长辈的和谐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们今天重温《孝径》,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如果我们都把爱亲敬亲的观念牢记在心,不但做到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智;而且能做到《孝经》对事亲者提出的“三戒”、树立为亲而爱惜自己的身体的要求。那么,我们的家庭就会和谐。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我们青年也就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汪受宽:《〈孝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

[2].王立仁、卢明霞:《〈孝经〉新读》,《伦理学研究》,2005. 9. 5。

王丽玲、马秀兰、阎连朵: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举报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