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叉神经痛 的12种中医外治法

 图书 馆员 2022-02-01

面痛(三叉神经痛 )的12种中医外治法

三叉神经痛 

“面痛”是中医的病名,类似西医的“三叉神经痛”。此病之痛极为难忍,且发作频繁,不经过治疗难以自愈。即使缓解仍易复发,复发后症状较前加重,治疗也较困难。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记载:“面痛属火,盖诸阳之会,皆在于面,而火阳类也……暴痛多实,久痛多虚……颊车、发际皆痛不开口,言语饮食皆妨,在额与颊上常如糊,手触之则痛,此足阳明经受风毒,传入经络,血凝滞而不行,故有此证。”所描述症状和三叉神经痛临床表现基本一致。

图片

其病因病机:外因为卫气不固受风,内因为思虑过度,忧愁不解,怒气难消,以致气郁化火,突受惊恐,心胆火动生风,阴虚火旺、阴虚阳亢化风,风火上窜阳明经,筋脉掣挛,气血郁逆而导致面痛。面痛的特征是发作突然、呈闪电样、阵发性、时间短暂而疼痛剧烈,正是风火煽动的表现。
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出现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的疼痛。其临床表现为:骤然发作闪电样、短暂的剧烈疼痛,性质如刀割样、钻刺样、火灼样或撕裂样。发作常无先兆,且严格限于三叉神经感觉支配区内。疼痛持续仅数秒至1~2分钟,并可引起同侧面部反射性抽搐。疼痛多为一侧性,常因面部动作或触碰面部某一点(称“板机点”或“触发点”)而诱发。
目前,体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近期有效率,通过上千病例的观察,已超过95%。采用其他的一些方法(如穴位注射、电针、头针及直接深刺神经干等),效果也大致接近。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远期疗效,一般也较为巩固。如果复发,再次治疗也可奏效。
【治疗方法】 
(一)神经干刺法
1.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合谷,眼轮匝肌痉挛加鱼腰、四白,面肌痉挛加迎香、夹承浆。
阿是穴位置:患侧耳垂前耳轮切迹与耳垂根连线之中点,或乳突尖前缘下5毫米处。其下为面神经交义点最近处,约在下颌支后缘后约0.5厘米。
2.治法
每次仅取主穴和合谷穴,馀穴据症酌选。先在阿是穴消毒并以2%普鲁卡因局麻,取28号2.5~4厘米左右长的毫针(1~1.5寸)2根,分别刺人阿是穴和合谷。阿是穴要求刺中面神经干。当刺中时,患者有强烈的触电感或耳深部疼痛,术者手中有轫性感。此时,将阿是穴和合谷穴接通电针仪,开始时电流不宜过大,频率不限,以食、拇指出现规律性抽动为宜。当采用提插手法或电针刺激使面神经损伤后,表情肌可出现松弛(面瘫)。其余配穴应使针下有酸胀或麻电感。每次针20~30分钟,每隔5~7日针刺1次。一般针2~3次。如损伤浅表血管,针后可能出现肿胀,数日消退。针后如出现眩晕,呕吐等并发症,休息1~2小时即恢复。
(二)穴位埋植
1.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为面肌痉挛之板机点。
2.治法
先将患侧面部作常规消毒,然后用皮肤针轻轻叩打该侧面部,自上至下,自左至右,反复仔细弹刺。当叩打至某部位,出现针尖一触,立发痉挛现象时,即在该处埋揿针1支。3日后取掉所埋揿针,继用前法,寻得阿是穴后再埋针。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天。
(三)丛刺法
1.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四白、鱼腰、攒竹、迎香、颊车。
阿是穴位置:面部痉挛之起动点。
 2.治法
主穴每次必取,用丛刺法。方法为取30~32号毫针(0.5~1.5寸长)15~30枚。浅刺入阿是穴,采取密集排针,或散刺(其间隔为0.5~1厘米宽),应使针尖的皮肤突起,形成一个小丘,并使针体悬吊而不下落。配穴则在面肌痉挛附近取2~3穴,亦宜浅刺。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本法针刺时,患者有轻微痛感,部分病人针刺部位有微微发热感,或皮肤充血发红,均属正常现象。

(四)穴位注射

1.取穴
主穴:翳风、颊车、太阳、地仓。
配穴:瞳子髎、颧髎、合谷、阳陵泉、风池。
2.治法
药液:混合注射液(苯巴比妥钠加1%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32磷酸铬盐(放射性胶体)。
每次选主穴1~2次,配穴1~2穴。上述药液任选一种。第1组药物,取苯巴比妥钠注射剂0.1克加1%盐酸普鲁卡因1毫升混合后作穴位注射。第2组药液,采用头皮针头注射,针头插入穴位后,可上下缓缓提插,但不捻转,待病人得气后,将药液缓缓注入,每穴注入0.1~0.2毫升(约含10~20微居里)的无菌胶体32磷酸铬盐溶液。
第1组药液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第2组药液每周1次,连续2次为一疗程,隔15天后再作另一疗程。
(五)体针(之一)
1.取穴
主穴:夹承浆透承浆、承浆透地仓,地仓透迎香,颧髎(或太阳)透下关,四白(或攒竹)透睛明。
配穴:风寒滞留:合谷透劳宫、太冲透涌泉;阴虚阳亢:复溜透跗阳,神阙。
2.治法
主穴均取,配穴据症酌加。以28~30号毫针透刺,进针后捻转1分钟,留针1~2小时,每20分钟行针1次;神阙用隔盐灸3~5壮。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日。
(六)体针(之二)
1.取穴
主穴:鱼腰、四白、下关。
配穴:夹承浆。
2.治法
Ⅰ支痛,取鱼腰。针法:以28号1.0寸~1.5寸针,从鱼腰斜向下方以30度角刺入0.3寸~0.5寸,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眼及前额时,提插3~5次。
Ⅱ支痛,取四白。针法:以26号1.0~1.5寸针从四白斜向上方约45度角进针。刺人0.5寸~0.8寸,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上唇与上牙等处时,反覆提插5~6下。
Ⅱ与Ⅲ支或Ⅲ支痛,取下关。针法:以26号2寸针,从患侧下关穴直刺进针1.5寸深左右,或向对侧下关穴剌 入约1.5寸当有触电样针感传至舌或下颌等处时,提插5~6次。如下关治疗效果不明显可加取夹承浆。针法:从夹承浆斜向前下方约30度角进针,刺入0.5寸左右,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下唇时,轻捣3~5次。
上述穴位,均取患侧。如未能获得所要求针感,应细心调节针刺方向及深度,直到满意为止。一般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症情重者可根据情况每日1次。
(七)温针加拔罐
1.取穴
主穴:地仓(或阿是穴)、后溪、四白。
配穴:迎香、人中、承浆、颊车。
阿是穴位置:面肌抽动起点(多在嘴角或上下唇的汇合点旁开2cm处)。
2.治法
用毫针以30度角从主穴地仓或阿是穴向迎香穴方向直透至患侧内眼角,进针2.5~3.5寸;地仓向颊车方向透刺2~3寸;从地仓透人中,从地仓透承浆。后溪直刺1.5~2.5寸,最低斜刺透过3/4手掌部分。留针1.5~2小时,用卫生香施灸针尾。

取口径为0.6~1寸的小玻璃火罐(或瓶)用水和成之面团并搓成面条转在罐口,再以投火法,将火罐拔四白穴上,留罐20~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八) 电针
1.取穴
主穴:Ⅰ支痛:鱼腰、攒竹;Ⅱ支痛:四白、下关;Ⅲ支痛:地仓、颧髎。
配穴:阳白、水沟、承浆、迎香。
2.治法
据疼痛之神经支选穴,加取配穴2穴,均患侧。针刺得气后,接通G6805电针仪,采用可调波,频率150次/分~600次/分,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留针通电20分钟~40分钟。留针期间,根据病人感应,略增大电流量1~2次,以维持重、胀、麻针感。每日1次,重者日可2次。
(九) 全息针
1.取穴
主穴:第二掌骨桡侧近指掌关节处。2.治法
药液:当归寄生注射液。

取双侧穴区,先以拇指按压,在压痛最明显处,将当归寄生注射液作穴位注射。注射时用5号齿科针头,沿第二掌骨近指掌关节桡侧略斜刺人,待探测到有较强的得气感后,每穴注入药液2ml,3天注1次,10次为一疗程。

(十) 刺血
1.取穴
主穴:分二组。(1)上星、囟会、五处、承光、通天、络却。(2)前顶、百会、(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
2.治法
每次取1组穴,两组穴交替使用。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穴位出血,每次每穴出血1~5滴,如不出血可用两手拇、食指挤压局部出血。每周治疗2次,10次为一疗程。
(十一) 拔罐
1.取穴
主穴:第Ⅰ支痛:太阳、阳白;第Ⅱ支痛:颧髎、四白;第Ⅲ支痛:夹承浆、禾髎。
配穴:风池、合谷。
2.治法
根据病变的分支,每次取1~2穴。以三棱针在穴位上快速点刺2~3下,以刺入皮下为度,继以闪火法或抽吸法在该部位拔罐,留罐5分钟~10分钟,一般以每穴出血1ml~2ml为宜。同时,应注意观察,拔罐处须出现红晕(但不现瘀斑)。起罐后,可针刺配穴。风池穴,针尖向对侧眼球方向刺入1寸,使针感向头顶或前额放散;合谷穴,针尖向心,刺入1寸,使针感向肘部放射。均用强捻转手法。上述治法,隔日进行一次。10次为一疗程。
(十二) 挑治
1.取穴
主穴:下关、翳风、风池。
配穴:三叉神经第Ⅰ支痛加鱼腰、攒竹、阳白、印堂,第Ⅱ支痛加四白、巨髎、颧髎、太阳,第Ⅲ支痛加颊车、承浆、地仓、人迎。
2.治法
每次选主穴1个,配穴2~3个。常规消毒后,用1%普鲁卡因作局部麻醉。取消毒三棱针1支,右手持针靠近穴区,左手食指轻轻将皮肤向针尖方向一推压,使针尖穿透皮,并作纵行挑破一0.2cm~0.3cm口子,再向下把皮下白色肌纤维挑断,直至肌纤维挑尽为止。用碘酒消毒,上覆盖小方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一穴挑完后再挑治第二穴。每隔7天挑治1次,10次为一疗程。
【古案选介/名家验案】
医案一     (李一清医案)
温××,女,43岁。1987年6月12日就诊。
主诉:右面部疼痛4个月。近两周发作频繁,疼痛难忍。
病史:患者4个月来,右侧面部从下唇到鼻旁、目内眦,呈发作性放射样剧烈疼痛,持续半分钟左右。经住院治疗症状改善。2周前因感冒发烧面病复作,疼痛部位还向前额窜痛、灼痛,发作频繁。可因风吹、漱口、说话、轻微触碰痛处而诱发。经住院综合治疗不效。
    检查:精神萎靡,面容痛苦、少华。其疼痛部位为右侧第一、二、三枝混合作痛,右鼻旁板机点明显。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问有尿黄,便秘。
诊断:三叉神经痛。
治则:清泄肝胃肠火,通经止痛。
取穴:分二组:(1)丰隆(双)、迎香(右)、禾髎、承泣;(2)四关(合谷、太冲)。
治法:疼痛发作时,取第一组;间歇时,取第二组。用粗毫针(26号)剌入,行针得气后,皆用泻法,强刺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运针3次,两组穴位治法相同。共10次获愈。
医案二      (徐笨人医案)
陈××,男,33岁,工人。1976年1月9日初诊。
主诉:右面部反复剧痛15年。
病史:患者从1967年起,突起右面部电击样剧痛1次,以后每天发作1~2次。至1969年逐渐加重,每日反复发作性电击样疼痛20~30次,发作持续时间约10~30秒。曾在沈阳某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经用电针、穴位封闭以及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近1个月来,日夜发作性疼痛100余次,由右侧鼻唇沟处窜至太阳穴处。不敢吃硬食,只能吃流质食物,痛苦难忍,故来就诊。
检查:一般状态尚可,表情苦楚。舌苔白厚,脉弦。血压:17.3/12kPa(130/90mmHg),脉搏70次/分。右眉中和右鼻翼旁有痛性压点。
诊断:三叉神经痛。
治则:平肝熄风,活络止痛。
取穴:四白(右)、太阳(右)。
治法;毫针刺法。每日1次。
针4次时,患者剧痛消失,已可以刷牙。针第9次时,疼痛明显减轻,仅有时微痛。针第15次时疼痛未再发作,有时有蚁走感。第20次时,疼痛完全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
急症针灸经验推荐——三叉神经痛
【概述】三叉神经痛系指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出现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的疼痛。其临床表现为:骤然发作闪电样、短暂的剧烈疼痛,性质如刀割样、钻刺样、火灼样或撕裂样。发作常无先兆,且严格限于三叉神经感觉支配区内。疼痛持续仅数秒至1~2分钟,并可引起同侧面部反射性抽搐。疼痛多为一侧性,常因面部动作或触碰面部某一点(称“板机点”或“触发点”)而诱发。
针灸治疗本病的现代文章,始见于1955年,文中讨论了各种刺灸之法。之后,临床报导日益增多。尤其是近十馀年来,随着对针刺部位的探寻筛选和刺激方法的不断增多改进,其有效率迅速提高。目前,体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近期有效率,通过上千病例的观察,已超过95%。采用其他的一些方法(如穴位注射、电针、头针及直接深刺神经干等),效果也大致接近。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远期疗效,一般也较为巩固。如果复发,再次治疗也可奏效。鉴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目前现代医学还缺乏绝对有效而又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针灸疗法的应用显然为本病的有效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治疗】(一) 穴位注射
   1.取穴
   主穴:Ⅰ支痛加鱼腰、阳白,Ⅱ支痛加四白、迎香、翳风,Ⅲ支痛加地仓、颊车、迎香。   配穴:太阳、阿是穴、风池、合谷。   阿是穴:系指触发点(扳机点)。   2.治法   药液:654-2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   每次取患侧主穴为主,酌加1~2个配穴。用5号齿科针头刺入,待有触电样感或其他形式针感时,略退针,缓慢注射654-2注射液,每穴5mg~10mg。或当归液6ml。每日1次,发作不频繁者,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3.疗效   治疗75例,有效率达96%。   (二) 体针(之一)   1.取穴   主穴:鱼腰、四白、下关。   配穴:夹承浆。   2.治法   Ⅰ支痛,取鱼腰。针法:以28号1.0寸~1.5寸针,从鱼腰斜向下方以30度角刺入0.3寸~0.5寸,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眼及前额时,提插3~5次。   Ⅱ支痛,取四白。针法:以26号1.0~1.5寸针从四白斜向上方约45度角进针。刺人0.5寸~0.8寸,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上唇与上牙等处时,反覆提插5~6下。   Ⅱ与Ⅲ支或Ⅲ支痛,取下关。针法:以26号2寸针,从患侧下关穴直刺进针1.5寸深左右,或向对侧下关穴剌入约1.5寸当有触电样针感传至舌或下颌等处时,提插5~6次。如下关治疗效果不明显可加取夹承浆。针法:从夹承浆斜向前下方约30度角进针,刺入0.5寸左右,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下唇时,轻捣3~5次。   上述穴位,均取患侧。如未能获得所要求针感,应细心调节针刺方向及深度,直到满意为止。一般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症情重者可根据情况每日1次。   3.疗效   近期疗效判定标准:(1)疼痛消失:疼痛完全消失,且3个月内未复发者;(2)显效: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3)好转:疼痛程度减轻,发作次数较前减少;(4)无效:治疗后无变化。   以上法治疗265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痛止1481例,显效706例,好转24445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99.1%。其中562例痛止者,随访1~6年,复发者361例,复发率为64.2%。   (三) 体针(之二)   1.取穴   主穴:听宫、合谷。   配穴:眼支加鱼腰;上颌支加颧髎;下颌支加下关、颊车。
   2.治法
   患者仰卧位,患侧向上,选用30号2寸毫针,先闭口取穴,快速直刺患侧听宫6~8分,提插平补平泻,使酸麻胀感向面部放射。嘱患者慢慢张口,在穴位四周斜刺或平刺3~5针,每针均有酸麻胀或触电感。留针30~60分钟,间隔10分钟运1人。余穴均每穴1针,捻转泻法,留针时间及间隔运针同上。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日。   3.疗效   以本法共治疗85例,结果痊愈51例,显效23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100%。   (四) 电针   1.取穴   主穴:Ⅰ支痛:鱼腰、攒竹;Ⅱ支痛:四白、下关;Ⅲ支痛:地仓、颧髎。   配穴:阳白、水沟、承浆、迎香。   2.治法   据疼痛之神经支选穴,加取配穴2穴,均患侧。针刺得气后,接通G6805电针仪,采用可调波,频率150次/分~600次/分,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留针通电20分钟~40分钟。留针期间,根据病人感应,略增大电流量1~2次,以维持重、胀、麻针感。每日1次,重者日可2次。   3.疗效   电针治疗66例,有效率87%~92.4%。   (五) 全息针   1.取穴   主穴:第二掌骨桡侧近指掌关节处。   2.治法   药液:当归寄生注射液。   取双侧穴区,先以拇指按压,在压痛最明显处,将当归寄生注射液作穴位注射。注射时用5号齿科针头,沿第二掌骨近指掌关节桡侧略斜刺人,待探测到有较强的得气感后,每穴注入药液2ml,3天注1次,10次为一疗程。   3.疗效   以上述方法治疗8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结果,临床痊愈46例,有效3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3%。   (六) 刺血   1.取穴   主穴:分二组。(1)上星、囟会、五处、承光、通天、络却。(2)前顶、百会、(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   2.治法   每次取1组穴,两组穴交替使用。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穴位出血,每次每穴出血1~5滴,如不出血可用两手拇、食指挤压局部出血。每周治疗2次,10次为一疗程。   3.疗效   以上法治疗30例,结果临床痊愈21例,显效6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100%。一般而言,点刺放血治疗以某一支痛效果较好,两支以上合并疼痛效果较差;病程短者效果较好,病程超过两年者,效果较差。   (七) 拔罐   1.取穴   主穴:第Ⅰ支痛:太阳、阳白;第Ⅱ支痛:颧髎、四白;第Ⅲ支痛:夹承浆、禾髎。   配穴:风池、合谷。   2.治法   根据病变的分支,每次取1~2穴。以三棱针在穴位上快速点刺2~3下,以刺入皮下为度,继以闪火法或抽吸法在该部位拔罐,留罐5分钟~10分钟,一般以每穴出血1ml~2ml为宜。同时,应注意观察,拔罐处须出现红晕(但不现瘀斑)。起罐后,可针刺配穴。风池穴,针尖向对侧眼球方向刺入1寸,使针感向头顶或前额放散;合谷穴,针尖向心,刺入1寸,使针感向肘部放射。均用强捻转手法。上述治法,隔日进行一次。10次为一疗程。   3.疗效   以上法治疗多例,效果明显。   (八) 挑治   1.取穴   主穴:下关、翳风、风池。   配穴:三叉神经第Ⅰ支痛加鱼腰、攒竹、阳白、印堂,第Ⅱ支痛加四白、巨髎、颧髎、太阳,第Ⅲ支痛加颊车、承浆、地仓、人迎。   2.治法   每次选主穴1个,配穴2~3个。常规消毒后,用1%普鲁卡因作局部麻醉。取消毒三棱针1支,右手持针靠近穴区,左手食指轻轻将皮肤向针尖方向一推压,使针尖穿透皮,并作纵行挑破一0.2cm~0.3cm口子,再向下把皮下白色肌纤维挑断,直至肌纤维挑尽为止。用碘酒消毒,上覆盖小方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一穴挑完后再挑治第二穴。每隔7天挑治1次,10次为一疗程。   3.疗效   共治49例,结果临床痊愈19例,有效23例,无效7例,其有效率为85.7%。   (九) 其他措施   1.针灸主要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症状性三叉神经痛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   2.针灸治疗本病多有效果,如不能控制者,可改用其他中西医疗法,包括中药内服外用、纯酒精封闭及手术等。【古案选介/名家验案】
   医案一
   温××,女,43岁。1987年6月12日就诊。   主诉:右面部疼痛4个月。近两周发作频繁,疼痛难忍。   病史:患者4个月来,右侧面部从下唇到鼻旁、目内眦,呈发作性放射样剧烈疼痛,持续半分钟左右。经住院治疗症状改善。2周前因感冒发烧面病复作,疼痛部位还向前额窜痛、灼痛,发作频繁。可因风吹、漱口、说话、轻微触碰痛处而诱发。经住院综合治疗不效。   检查:精神萎靡,面容痛苦、少华。其疼痛部位为右侧第一、二、三枝混合作痛,右鼻旁板机点明显。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问有尿黄,便秘。   诊断:三叉神经痛。   治则:清泄肝胃肠火,通经止痛。   取穴:分二组:(1)丰隆(双)、迎香(右)、禾髎、承泣;(2)四关(合谷、太冲)。   治法:疼痛发作时,取第一组;间歇时,取第二组。用粗毫针(26号)剌入,行针得气后,皆用泻法,强刺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运针3次,两组穴位治法相同。共10次获愈。   (李一清医案)   医案二   陈××,男,33岁,工人。1976年1月9日初诊。   主诉:右面部反复剧痛15年。   病史:患者从1967年起,突起右面部电击样剧痛1次,以后每天发作1~2次。至1969年逐渐加重,每日反复发作性电击样疼痛20~30次,发作持续时间约10~30秒。曾在沈阳某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经用电针、穴位封闭以及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近1个月来,日夜发作性疼痛100余次,由右侧鼻唇沟处窜至太阳穴处。不敢吃硬食,只能吃流质食物,痛苦难忍,故来就诊。   检查:一般状态尚可,表情苦楚。舌苔白厚,脉弦。血压:17.3/12kPa(130/90mmHg),脉搏70次/分。右眉中和右鼻翼旁有痛性压点。   诊断:三叉神经痛。   治则:平肝熄风,活络止痛。   取穴:四白(右)、太阳(右)。   治法;毫针刺法。每日1次。   针4次时,患者剧痛消失,已可以刷牙。针第9次时,疼痛明显减轻,仅有时微痛。针第15次时疼痛未再发作,有时有蚁走感。第20次时,疼痛完全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
按摩7个穴位,让你肾气凌人
复溜穴

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取穴时,患者应正坐或者仰卧。复溜穴位于人体的小腿里侧,脚踝内侧中央上二指宽处,胫骨与跟腱间。每天揉按3-5次,每次2-3分钟,以产生酸胀感为宜。具有补肾益阴,温阳利水的功效。

图片

涌泉穴

图片

针灸经络穴位图提示涌泉穴是人体足少阴肾经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它位于脚底中线前三分之一交点处,即当脚屈趾时,脚底前凹陷处。中医认为,涌泉穴直通肾经,脚心的脚泉穴法是浊气下降的地方。

经常按摩涌泉穴,可益精补肾,强身健康,防止早衰,并能舒肝明目,促进睡眠,对肾亏引起的眩晕、失眠、耳鸣、咯血、鼻塞、头痛等有一定的疗效。

每日临睡前用温水泡脚,再用手互相擦热后,用左手心按摩右脚心,右手心按摩左脚心,每次100下以上,以搓热双脚为宜。此法有强肾滋阴降火之功效。

睡前按百次,健脾益精血。能益气精神可以使人肾精充足、耳聪目明、精神充沛、性功能强盛、腰膝壮实不软、行走有力。

按摩耳朵

每日清晨起床后,站、坐均可,全身放松,舌抵上腭,呼吸自然。以右手揪提左耳尖30次。再以左手揪提右耳尖30次。然后,用两手拇指、食指沿耳廓向上而下按摩30次。最后,再用同样方向按摩耳垂30次。按摩后,耳部会感到微热。
按揉腰眼法
两手握拳,手臂往后,用两手拇指的指掌关节突出部位,自然按于腰眼穴(在第四腰椎旁约2寸的凹陷中)。然后向内逐渐用力做环形旋转按摩,以有酸胀感为好,持续按揉10分钟左右,每日早晚各一次。
肾俞穴
肾俞穴是肾经的主要穴位,经常按压可以强壮肾气,增强肾的功能,尤其对月经不调、性冷感有帮助。因此,月经不调的女性不妨试试按摩肾俞穴,以调脱月经不调的烦恼。肾俞穴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左右各一个。

每日临睡前,坐于床边垂足解衣,闭气,舌抵上腭,目视头顶,两手摩擦双肾俞穴,每次10~15分钟。每日散步时,双手握空拳,边走边击打双肾俞穴每次击打30~50次,可以增加肾脏的血流量,改善肾功能。

关元穴
位于脐下三寸处,腹中线上,仰卧取穴。按揉法或震颤法。震颤法是双手交叉重叠置于关元穴上,稍加压力,然后交叉之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动操作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做。注意不可以过度用力,按揉时只要局部有酸胀感即可。
命门穴
取穴时采用俯卧的姿势,命门穴位于人体的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命门穴虽然不是肾经上的穴位,但同样是人体补肾壮阳的长寿大穴。
命门的功能包括肾阴和肾阳两个方面的作用。对女子胞宫的生殖功能有重要影响,对各脏腑的生理活动,起着温煦、激发和推动作用,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运输,以及水液代谢等都具有促进作用。
坐骨神经痛的穴位治疗
坐骨神经痛是指在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的疼痛。临床表现为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自臀部沿大腿后面、小腿后外侧向远端放射,沿坐骨神经径路有明显压痛点,并有阳性直腿高举徵和踝反射的改变等。坐骨神经痛,由多种病因引起,按受损部位可分为根性与干性二种。其中根性多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腰椎间盘突出最为常见,我们将设专节介绍。疼痛表现为自腰部向足部放射;干性坐骨神经痛,则以沿坐骨神经线路出现明显压痛点:坐骨孔点(坐骨孔的上缘)、转子点(坐骨结节和转子之间)、腘点(腘窝中央)、腓点(腓骨小头之下)、踝点(外踝之后)。
    针灸对坐骨神经痛的效果是确切的。自上世纪50年代初至今,国内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临床资料。早在80年代初就有人作过统计,用体针、电针、艾灸、穴位埋线、高频脉冲电刺激、穴位注射、温针灸等多种方法治疗,共1471例坐骨神经痛病人,其总有效率达97.5%,其中有57.1%的病人获得痊愈[1]。最近十多年,更多的新的针灸变革法用于本病症的治疗,如使用微波针灸仪等,通过一定样本数的观察,也获得初步效果[2]。其它如激光穴位照射、热针、头针手针、丹灸、腕踝针、拔罐等。
    关于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镇痛机理研究,以往重视不够。近年发现,针刺后,病人周围血相5-HT、cAMP、cGMP、PGE2、PGF2a的值均有改变,表明它的镇痛作用是有其生理基础的[3]
    坐骨神经痛是针灸治疗的最为普遍的病症之一,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但是,目前还存在疗效评定标准不够统一,远期疗效观察不多,深入的对照比较研究资料较少等问题,值得在今后临床工作中重视。
【病因病机】 
【辩证分型】
【治疗】 
    (一) 体针
    1.取穴
    主穴:环跳、阳陵泉、环中上。
    配穴:委中、肾俞、八髎、昆仑、殷门、丘墟。
    环中上穴位置:半屈下肢,于尾骨尖与股骨大转子最高点连线上2寸、外上5分处。
    2.治法
    主穴每次取2穴,配穴据症而用。如为根性坐骨神经痛,酌加肾俞、八髎;如为干性,酌加下肢腧穴。环跳穴宜深刺,大幅度捻转结合提插,使针感放射至足底或足趾;阳陵泉亦须深刺,以同样手法令针感到达足背;环中上穴直剌3~5寸,得气后重施雀啄术不留针。其馀穴位的针感也务求能向远端放射。一旦气至,即行留针。留针时间,20分钟~60分钟不等,视疼痛剧烈程度而定。如剧痛不缓解者,可长至2小时。每隔5分钟~10分钟捻针1次,平补平泻,强度中等,针感迟钝者,手法可稍重。一般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重者日针2次。
    3.疗效
    共观察649例,其有效率在88.75%~97.5%,平均治疗次数10次左右[4~7]
    (二) 电针
    1.取穴
    主穴:坐骨神经投影点(下简称投影点)、环跳、腰4~5夹脊、秩边、腰阳关。
    配穴:干性:阳陵泉、条山(条口透承山)、殷门;根性:委中、承扶、条山;足三里。
    投影点位置:在髂后上棘与尾骨尖连线至股骨大粗隆连线中点稍下1/3处,为坐骨神经走行处(梨状肌下孔)。
    2.治法
    按不同坐骨神经痛类型取穴,干性取投影点或环跳,根性则取腰4~5夹脊或秩边,分别加配穴2~3穴。腰阳关则不论何种类型,加配足三里。投影点,宜用4寸长银针以70度角刺入,针尖稍斜向内侧,当刺中神经干时有触电样针感沿下肢传至足趾;腰阳关直剌1~2寸,至针下有空虚感;环跳和夹脊穴以及配穴,均以28号毫针深刺,激发针感向足部放散。然后可将针退至皮下约0.5cm处,并与G6805电针仪相连,阴极接主穴,阳极接配穴,采用断续波或连续波,频率每秒钟3~80次,电流强度以能耐受为度。每次15分钟~30分钟。电针每次只选用二穴(一主穴,一配穴),馀穴可针刺,治法方法同体针部分,留针30分钟至1小时。针后可加灸或罐。本法每日1~2次。
    3.疗效
    疗效评定标准:(1)痊愈:弯腰后伸正常,直腿抬高试验与健侧一致,沿坐骨神经通路压痛消失;(2)显效:弯腰后伸接近正常,直腿抬高55度,沿坐骨神经通路压痛明显减轻;(3)有效:弯腰后伸受限,直腿抬高较治疗前增加,沿坐骨神经通路仍有压痛;(4)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
    共治疗636例,总有效率为94.12~100%,用上述标准评判284例,愈显率为44.52~88.33%[8~11,24,25]
    (三) 穴位注射
    1.取穴
    主穴:环跳、殷门、秩边、大肠俞。
    配穴:分二组。(1)委中、承山、昆仑;(2)委阳、阳陵泉、绝骨。
    2.治法
    药液:10%当归液2ml加醋酸强的松龙25mg加1%普鲁卡因注射液10ml,复方独活注射液。任选一种,多用前者。
    主穴每次取2个,配穴根椐疼痛情况选1组,均针患侧。主穴均要求深剌2寸~2.5寸,待针感放射至病痛处或足部后将针头退出1分~2分,推入药物。大肠俞注药3 ml,其它穴位2ml。6日~7日注1次。复方独活注射液每穴1ml。每日或隔日穴位注射1次。
    3.疗效
    采用上述方法治疗1256例,有效率为94.8%~99%[12~14]
    (四) 穴位埋植
    1.取穴
    主穴:秩边、环跳、阿是穴。
    配穴:八髎、殷门、承山、风市、肾俞。
    阿是穴位置:腰以下,循坐骨神经线路压痛最明显处。
    2.治法
    主穴均埋线,其中阿是穴每次取一处。
    埋线治法常规消毒穴区,局部浸润麻醉(亦可不局麻)。先将在酒精中浸泡消毒过的长约1cm左右的铬制肠线,穿入18号腰椎穿刺针内(注意肠线不可露出针口),然后,迅速把腰针刺入穴位,缓慢送至深处并细细探寻。当出现比较强烈的酸麻等得气感应时,用针芯将肠线轻轻推出。取针后,局部针眼用消毒纱布贴盖,防止感染。隔7日埋线1次。环跳穴亦可消毒局麻后,作一0.5cm切口,用止血钳将2 根2cm长的肠线埋入,并行缝合包扎。
    配穴,采取针刺法,治法同前述,每日或隔日1次。
    3.疗效
    共观察572例,有效率在80%~98%之间[15~17]
    (五) 耳针
    1.取穴
    主穴:坐骨神经、臀。
    配穴:膝、踝、神门。
    2.治法
    先针患侧主穴,如效不佳,再针对侧或酌配配穴。针刺入耳穴后,反覆捻转,刺激宜强,待耳廓局部潮红、发热,留针30分钟~2小时。其间可间断予以捻转刺激或接通电针仪行持续刺激,用疏密波。取针后,对未采用的耳穴贴敷王不留行子作压丸刺激。耳针每日1次,重者2次。针刺或压丸刺激时宜多活动患肢。10次为一疗程。
    3.疗效
    耳针治疗坐骨神经痛,有较好的止痛效果[18]
    (六) 刺血
    1.取穴
    主穴:分两组。(1)腰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下髎、环跳;(2)承扶、殷门、委中、委阳、阳交、绝骨、跗阳、丘墟、昆仑。
    2.治法
    第一组偏重于治根性坐骨神经痛,每次取1~2穴;第二组偏重于治疗干性坐骨神经痛,每次取2~4穴。以16号三棱针消毒后,于所选穴位或穴位周围显露的静脉血管(均作常规消毒),行点刺出血,血止拔罐,约2分钟~3分钟去罐,并用碘酒消毒局部。本病症第一次治疗时,出血量宜多一些,数穴之总出血量须在40ml~60ml左右,第二、三次,可略少(约10ml~30ml)。首次治疗若疼痛未止,隔2日~3日再刺。治疗2次后,一般应间隔7日~10日后进行。
    3.疗效
    以本法治疗100例,总有效率达96%[19]
    (七) 穴位微波疗法
    1.取穴
    主穴:环跳、秩边、阳陵泉、殷门、委中、风市、承山、昆仑。
    2.治法
    每次选主穴4~6穴。先以28~30号毫针刺入,使之得气。然后,将微波针灸仪的输出电极接到针柄上,调节输出功率,一般以患者感到微温为宜,每次治疗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日~3日。
    3.疗效
    共治60例,痊愈23例,显效25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7%。以病程短而又疼痛剧烈者,效果为佳[20]
    (八) 拔罐
    1.取穴
    主穴:分二组。(1)环跳、秩边、肾俞、阳陵泉;(2)腰俞、委中、坐骨。
    配穴:承山、殷门、绝骨。
    坐骨穴位置:大转子与尾首尖连线中点下一寸。
    2.治法
    主穴第一组施温针罐法,第二组施刺络拔罐法,可固定用一组,亦可交替选用。第一组宜先针主穴,得气后施以热补手法,继针配穴,用乎补平泻手法。再在主穴上分别插上2cm长的艾段点燃,在针身周围垫一直径约5cm的圆形硬纸片,以防艾灰跌落汤伤皮肤。艾段燃尽后,将艾灰及硬纸片撤去。针柄上加一95%酒精棉球,以架火法点燃后拔罐,或者用抽吸法吸拔。可根据部位,选择不同型号罐具。吸拔时间为15分钟~20分钟,以局部呈现暗红色瘀斑为度。亦可仅用温针法不拔罐,但每次须灸2~3壮。每日或隔日一次,5次为一疗程。
    第二组穴,每次选3~4穴,首先寻找穴位周围之浅表静脉,以三棱针缓慢地斜刺入静脉中即出针,如静脉不显露者,可直接点刺穴位。然后,迅即在点刺部拔罐,留罐5分钟~15分钟,一般以出血自止为度。去罐后可酌情加敷白芨粉以防感染。隔日一次,6次为一疗程。
    3.疗效
    第一组穴共治524例,结果临床痊愈326例,显效123例,有效6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8.5%(21,22,31)。以第二组穴共治100例,结果临床治愈78例,有效17例,无效5例,其总有效率为95%[23]
    (九) 腕踝针
    1.取穴
    主穴:下4、下6。
    2.治法
    二穴均取。用2寸毫针与皮肤成15度角,针尖朝向近心端,快速进针,针体贴近皮肤表面,沿皮下浅层推进,不提插、不捻转,以针下无沉紧感,病人无酸、麻、胀感为宜。留针30分钟,重者可长达24小时。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3.疗效
    共治700例,痊愈322例,显效224例,有效105例,无效49例,总有效率93%。治疗时间,最短4天,最长1月。以发病在1月以内者疗效为佳[25]
    (十) 体针(之二)
    1.取穴
    主穴:分四组。(1)睛明、至阴;(2)瞳子髎、窍阴;(3)睛明、听宫;(4)攒竹、风池。
    2.治法
    每次仅用一组穴。第一组适用于疼痛沿膀胱经放射者,第二组适用于疼痛沿胆经放射者,第三、四组适用于各类原发性坐骨神经痛。第一、二组穴,宜二穴同时进针,方法为:一医者右手持针,左手食指掐首穴;另一医者同法掐尾穴,一齐将针刺入穴位,深0.5寸,轻度捻转(<180°),运针5分钟,勿作提插,留针20分钟,期间可行针2次,出针后按压针孔,尾穴(即至阴、窍阴)可以艾条灸10分钟。第三组穴,均取患侧,先针睛明,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右手持针靠眶缘刺入0.8寸~1.2寸,不行针;听宫直刺1寸,以100次/分频率提插捻转1分钟。第四组穴,双侧均取,患者取坐位,先用撮捏进针法直剌攒竹,深 2分~3分,小幅度轻快捻转,至局部胀麻而无痛感;再剌风池,针尖向寻侧眼眶内下角,深度1寸,捻转至得气后留针,均刺入后,令患者活动患肢,留针30分钟,睛明出针时按压针孔。上法均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3.疗效
    以上法共治185例,结果治愈129例,显效27例,有效2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7.3%[27,28,30]
    (十一) 割治
    1.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环跳、阳陵泉、绝骨、委中、承山。
    阿是穴位置:压痛最明显处。
    2.治法
    阿是穴必取,配穴酌加1~2个,如效佳,可单取阿是穴。阿是穴往往会转移,故应追踪割治。割治工具为锋勾针,用左手拇、食指绷紧皮肤,右手迅速将针刺入,刺入时宜与皮肤垂直,进针深度为0.5寸~1寸,注意勾割时针柄宜应与皮肤垂直,上下提动针柄,即可听到割断结缔组织和皮下纤维的嚓嚓声,每穴勾割3~4次后,即应按进针方向倒退出针,并用消毒干面球按压针孔片刻。隔日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
    3.疗效
    共治198例,结果痊愈179例,显效8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100%[29]
    (十二) 其他措施
    1.急性期应仰卧于平板床4~6周,局部可热敷、按摩等。
    2.继发性坐骨神经痛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古案选介/名家验案】
    医案一
    王××,女,38岁,会计。1988年3月9日初诊。
    主诉:左侧臀及腿针刺样疼痛10天,加重2天。
    病史:患者10天前感冒后出现左腿疼痛,2天前受寒后加重,其家属护送去本市两家医院治疗,痛势不减,故来求治。
    检查:患者痛苦面容,呻吟不已,左侧臀部、大腿外后侧刺痛并向小腿、足踝放散,左环跳、殷门有压痛,左下肢活动受限,直腿抬高试验(+)。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诊断:坐骨神经痛。
    治则:祛风散寒,通痹止痛。
    取穴:手三里(左)。
    治法:选取左侧手三里,施指针和毫针针刺,指尖及针尖方向朝着手少阳经和手太阳经,得气后令患者缓缓抬动左腿,已感疼痛明显减轻,留针40分钟,其间较强刺激行针4次,出针时再嘱其活动左腿。
    针刺后患者即感疼痛基本消失,仅遗留小腿胀感,二诊、三诊治疗同上,诸症平复。
    (关吉多医案)
    医案二
    赵××,男, 45岁,干部。 1983年5月9日来诊。
    主诉:右腿痛已7天。
    病史:患者7天前上班途中遇雨,全身淋湿,到单位后自觉全身发冷,右腿痠麻冷痛,晚上下班后逐渐加重,夜间痛甚,曾服止痛片、安定片未缓解,第2天腿仍痛不已,不能走路,曾在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治疗注射安痛定1支仍未缓解,来针灸门诊治疗。现症:右腿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不能屈伸,疼痛由臀部向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放射性串痛,不能站立,步履艰难。既往史:右腿痛反复发作3年。
    检查:扶入病室,面色憔悴,痛苦面容,呻吟不已,舌苔淡腻,腰椎X光正侧位像无异常所见,右腰部、臀部有明显压病点,并向大腿后部、小腿后外侧部放散。直腿抬高试验呈30°角。
    诊断:原发性坐骨神经痛
    治则:疏风散寒,舒筋止痛。
    取穴:腰3~4(即腰3~4棘突下旁开1寸处)。加配:环跳、阳陵泉。
    治法:直刺腰3或腰4约3寸~4寸深,主要采用提插手法,寻找针感,一旦得气立刻出现电击样感觉沿坐骨神经通路传至足背线足趾,反复提插2~3次,即刻出针。
    针后立刻能独立站立,行走如故,前俯后仰侧弯均未引起腿痛,第2天来诊稍感到右腿不适,针环跳、阳陵泉临床治愈。
    (王耀斌医案)
    医案三
    肖××,男,30岁,木工,济南人。1987年11月9日就诊。
    主诉:左侧臀部及大腿后外侧剧痛6天。
    病史:患者10天前在沙发上午睡受凉,感左腿不适,7天前劳动时腰腿部扭过,翌日左侧臀部及大腿后外侧至膝部剧烈疼痛,呻吟不已,小腿及足部疼痛较轻,曾去某医院就诊,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未见明显异常,给予布洛芬、去痛片,并行局部封闭等处理,未见减轻来我院就诊。当时病人疼痛剧烈,嚎叫不已,已5昼夜不能入睡,畏寒蜷卧。胃纳可,二便调。
    检查:面色青紫,冷汗如油,舌暗红苔白腻,脉弦紧,因患者痛甚,患肢不能动,未做其他检查。
    诊断:坐骨神经痛。
    治则:散寒祛风,化瘀止痛。
    取穴:头皮右侧感觉区下肢。
    治法:用2寸26号毫针刺头针感觉区上1/5(约相当于百会透目窗)快速捻转,每分钟200次左右,持续捻转5分钟,患者痛感消失,自觉臀部及下肢发热及有蚁走感,继而出汗,安然入睡,3小时后疼痛又有发作,但程度明显减轻,再用上法针刺痛止,后住急诊室观察。每日如此针刺1次,并给予中药治疗,未再发生剧烈疼痛。
    1周后症状缓解出院。3个月后随访,出院后又服过中药,病情基本稳定。春节期间活动较多,又出现轻度症状,服中药缓解。曾做“CT”诊为“椎管狭窄”,医院动员手术,患者暂不同意。
    (肖永俭医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