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海经》里有台湾

 123xyz123 2022-02-01

——《山海经证真 第13期》:“南山经”原文解读(上)

【前言】

本文为对《山海经 南山经》原文的解析,对古汉语文言文过敏的请绕行。研究这种古书本来就是极少数人才感兴趣的。古籍文献是祖先留给我们后人的无价之宝,作为中国人这一点是值得庆幸和自豪的。但是你如果只看到其中的问题和错误而看不到有价值的部分,那也没有办法。鲁迅的拿来主义了解一下吧。这些价值不是那么容易认识得到的。笔者研究《山海经》十几年来,去年春节才真正打开了这本古代奇书的大门,这书不是神话!说是神话的专家学者是自己没搞懂,然后就骗学生骗外行说是神话。笔者的这组文章叫《山海经证真》,已经发了12期,都是关于“海经”部分的,主要是把“海外四经”里的42个古国与考古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址尤其城址实现了一一对应,都落实在地图上,东南角是连云港,西南角是洛阳,等等。

至于那些动不动就说《山海经》里有非洲、欧洲、美洲的文章,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读者,那些都是胡说八道。他们是拿后代的里程去推测当时,或者根本没有考虑里程。本号的研究告诉大家,《山海经》主要讲述的内容其范围基本上就在中国境内,偶尔涉及到一些外国的名字,也都是亚洲近邻,比如朝鲜、越南、日本、印度、中亚,在古代本来有时候这其中有一些地区就属于中国,不足为奇。

尤其是其中的“海外四经”部分,很多研究者望文生义,以为此“海外”就是当今说的远隔重洋的“海外”。这是以今拟古,刻舟求剑。他们根本不知道,《山海经》里的“海外”,是以我国近海(岛屿或者船只)为基点说的“外”,所以就是我国沿海地区,而且当时认识的范围很小,主要局限于北方,因而这个“海外”完全等同于“中国北方沿海地区”这个概念,所以“海外”的东南角在连云港一带。

从本期开始,将进入“山经”部分。“山经”,乍看以为简单,其实难度太大。太难了——难到什么程度呢,其实书里说的是对的,是真的,但是你用目前学界通行的观点看法和方法,使用通行的工具书,那你一定会认为书中所说是错的,是虚构的神话传说。其实恰恰相反,《山海经》原书除了历代传抄导致个别字句有错漏舛误,以及西汉刘歆校书时候的不严谨导致的一些错乱,绝大部分内容实在太有价值了。现代科学屡屡证明,书里说的是真有,是真的,是对的。专家学者们说不对,说不通,那是因为他们不懂,他们的基本观念有问题,他们下的功夫不够,他们使用糟糕的工具书而不自知,等等。

好,下面进入正题。早已作古的袁珂先生一再强调,《山海经》之经不是经典的经,而是经过的经。南山、东山、中山三个部分,还有北山、西山的大部分,其地理范围都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属于湿润半湿润区,年降水量都在400毫米以上,所以一般的山上都有水,雨季形成山溪,成为河流的源头。不可能像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内流区,山上真正没有水。然而一些山被描述为“无水”,是因为作者面对的古地图没有画出该山的河流,并非真正无水,只是因为这些河流相对较小而被忽略。对于“无水”从而失去重要参照的山,本文不作深入探讨,只是根据上下文方位来进行大致推断;对于那些内容与原书文尾小结里的山数及里程自相矛盾的部分,本文不作深入探讨。

历史教科书上一般说三国时候吴国的卫温到过台湾岛,这是历史文献首次提到台湾岛。现在,字耕农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终于证实《山海经》里就明确提到台湾岛了,而且有硬核证据大屯火山喷发。而且,通过地质学测定的大屯火山喷发年代,又反过来可以推断《山海经》这些内容产生或者反映的时代,等等。

关于长度单位“里”,笔者在此前的文章中早就论述过,“里”作为长度单位的产生比“步”要晚,“海外四经”有步无里,说明时代更早。“山经”部分的里程可能是战国作者在古地图基础上添加的。“山经”的“里”到底多长?这个问题其实不好回答,因为书中并非直线距离,而是实际行程,肯定是弯曲的。但是有很多办法可以大概推测其长短,就是有很多可以确认的两座山,比如“南次二经”的天目山(浮玉山)和会稽山之间相距刚好一千里,“西山经”的太华山与少华山之间相距八十里,当今里程是六十里,则此一里约合375米。因为古今道路不同,应该是当今道路距离更近,古代建筑技术及工具落后,受地形影响大,因而路线更加弯曲,路程更长。然而正如前文所述,无论一里是多长,都不是那么绝对。也不能成为唯一的推断标准,只能是一个大概的参照,包括方向也是一样。苛求两三千年甚至四五千年的古人精确测距、定向都是没有意义的,这个道理我们今人必须懂得。】

——《南山经》原文解析——

南山经之首䧿山

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花,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

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花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丽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按,鹊山应即泰山西支脉,招摇之山即山东济南市平阴县大寨山。

文章图片1

招摇之山:平阴大寨山

西海就是今泰安市东平县东平湖的前身,历史上曾称为大野泽、巨野泽、梁山泊、蓼儿洼。

丽麂之水应即大汶河,海即西海(东平湖)。当时这个湖更大,大寨山西南麓临于湖水东滨。

文章图片2

《山海经 南山经》里的西海就是东平湖的前身

“西山经”部分也有西海,但是指今青海湖,与此西海同名异地。因为这里到日照海滨青丘山的距离只有2900里,相较其他部分,距离实在很短,大约相当于几百公里。】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按,泰安市肥城县云蒙山。图片显示其山形状果然近乎“堂庭”的轮廓。】

文章图片3

堂庭之山:肥城县云蒙山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按,泰安市泰山区徂徕山。图片显示二峰果然如一双翅膀。】

文章图片4

猨翼之山:徂徕山。二峰的确如一对翅膀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

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

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

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按,此山应即莱芜与新泰之间的莲花山。宪翼之水当为沂水,怪水当为从西向东注入沂水的汶河。】

文章图片5

杻阳之山:莱芜新泰之间的莲花山

又东三百里柢山。多水,无草木。

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复生。食之无肿疾。

【按,应即临沂市平邑县之龟蒙顶,海拔1150米。】

文章图片6

柢山:龟蒙顶。柢是根的意思,山势峻拔,天根之谓?

又东三百里曰亶爰之山。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

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按,应即临沂市沂南县孟良崮。本号的古汉语古文字研究早就说过亶爰其实有浑圆的含义。】

文章图片7

亶爰之山:孟良崮

又东三百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

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佩之为畏。

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 ,食之无卧。

【按,应即临沂市沂水县纪王崮,有“沂蒙七十二崮之首”美誉。其轮廓也符合“基”的概念。】

文章图片8

基山:纪王崮,”沂蒙七十二崮之首。看看这造型,是不是“基”呢?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䨼。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如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

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按,青丘之山即日照五莲山(含九仙山)。“海外东经”有“青丘国”,即今山东日照尧王城遗址、东海峪遗址一带。九仙山之名疑与青丘山九尾狐相关,九仙应即九尾狐仙第意思。九尾狐是这一带著名的珍禽异兽,应即有九节尾巴的大灵猫,也叫九节狸、狐狸貓。详见本报告“海外东经 青丘国”一节。

英水即莒南鸡龙河,即翼之泽应为沭河形成的湖泊。】

文章图片9

日照五莲山就是青丘之山,尧王城就是青丘国

文章图片10

青丘山有九尾狐、一狐九尾,不是说九条尾巴,而是九节狸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踆于东海,多沙石。

汸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其中多白玉。

【按,应为青岛市胶南区铁镢山,其尾或指珠山、灵山岛,抵胶州湾西南岸。

淯水应即王戈庄河,汸水应为源出铁镢山的某条支流,如胶河、白马河,暂不详。】

文章图片11

箕尾山: 铁镢山

凡䧿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壁,稻米、白菅为席。

【按,整个南线包括:南山经、南次二经、南次三经共3个部分,各部分均自西向东到海而止。三列按照先北后南的顺序排列,其中南次二尾部为福建闽江流域,南次三尾部为九龙江流域,作为福建省两个最大的水系流域相接,形成路线闭合。

文章图片12

南山经示意图

最北一列的“南山经”在今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边泰山西支脉一路向东,到达青岛胶南共十座山,2950里,根据地图上直线距离的大致推算,约合今六百公里,与前文一里为375米的换算办法对应上千公里并不一致。】

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东望长右。

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

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

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按,“柜山”即桐柏山太白顶1140米,是江淮分水岭的西北段。柜,本读“举”音,即“柜柳”,是一种树木。简化字误用为家具“柜子”之“櫃”,并且增加了这个读音,本来“柜”并没有家具“櫃”这个读音、这个含义。所以要研究《山海经》等古籍尤其是先秦文献,使用简化字版的本子是靠不住的,繁体版是最基本的条件。现在大陆很多读者根本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看到“柜”字,误以为是家具。看繁体版的书却误以为“櫃”错印成“柜”,闹出很多笑话。

文章图片13

柜山:桐柏山

“流黄”即枣阳小黄河,为长江支流汉江支流唐白河上源唐河的支流,俗称红砂河,古名苍龙河。发源于桐柏山脉唐梓山、紫玉山之间。向西流经寺庄、湖河、杨垱,在襄阳县的程家河北注入唐河。全长40公里。沿河有7条小溪,流域面积258平方公里,河床窄浅,遇暴雨易泛滥成灾。

“诸”应指连片的潟卤,或为海滨滩涂,或为内陆盐碱地,书中多次出现,此处可能与“石漫滩” 、沘(毗)河等地理名称相关。

“长右”详见下文。

英水即今流经枣阳的吉河,向西南流入“赤水”,赤水即唐河,汇汉入江。“海外南经”有“三苗国在赤水东”,则此“三苗国”似应为唐河(上游也叫赵河、东赵河)东岸南阳市方城县平高台龙山文化遗址。详见本报告“《山海经》里的中原”一文。

文章图片14

淮河流域,正源在桐柏山

——南次二经为什么以桐柏山为起点?这里是江淮分水岭,淮河正源的起点。这里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古人早就认识到了。】

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无草木,多水。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

【按,根据上下文可以判断此“长右之山”即今河南信阳的鸡公山报晓峰763米。】

文章图片15

长右之山:鸡公山报晓峰

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金。

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

【按,此“尧光之山”,即大别山。】

文章图片16

尧光山:大别山天堂寨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

【按,此“羽山”即今霍山尤指天柱山1490米。是不是殛鲧之羽山?暂未知。】

文章图片17

羽山:天柱山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按,即今安徽九华山。】

文章图片18

瞿父之山:九华山

又东四百里曰句余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按,即今安徽黄山,也曾叫“黟山”,黟或为此“句余”之合音,句余或来自东夷等古代东方民族语言。】

文章图片19

句余之山:可能是黄山最早的名字

【说明:以上五山合1910里,大致是往东南方向延伸。因为原书没有提及从这些山发源的河流,因而判断难度较大。但是大致可以推断出,这些山如今的名称就是:桐柏山脉——大别山、霍山——九华山——黄山,因为再往东南方向的下一座山,可以肯定是浙江西北隅、太湖西南岸的天目山脉莫干山719米。】

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东望诸卤比。

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

苕水出于其阴,北流至于具区,其中多鮆鱼。

【按,浮玉之山即今浙江湖州天目山脉莫干山,距离太湖最近。具区就是太湖的前身,显然当时水域面积更为广大。

诸就是多个海滨滩涂潟卤湿地的统称,即太湖东南滨今湖州、苏州一带的前身。

“苕水”出于山北坡,应即今西苕溪前身,后又有东苕溪。这是书中少有的与当今名称一致的情况,说明几千年来竟然没有改过名称,真是太少见了。】

文章图片20

浮玉之山:莫干山

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门出焉,而南流注于虖勺,其中多黄金。

【按,此“四方而三坛”之“成山”,或即成鸠氏都城,即考古发现的杭州良渚王城一带。水应即流经良渚王城的余杭塘河等此类小河的前身,虖勺非今山西河北中部截断太行山脉的滹沱河,而是浙江即钱塘江,取名虖勺,可能是因为水势浩大或者因为感潮河段有钱塘潮的缘故。山西河北两省交界处横切太行山脉的也叫滹沱河,下文也有“虖勺”则为山名指武夷山。看来虖勺一词大概有连绵不绝、来势汹汹、水则水势浩大、山则山势险峻等涵义。】

文章图片21

“四方而三坛”的成山:是莫角山、反山这里的良渚王城?

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

【按,此会稽之山即今浙江绍兴会稽山,此山古今地名一致,是研究的基石,是推断全文地理对象的坐标原点。勺水应即楠溪江,湨应即温州瓯江。】

文章图片22

会稽山,保留着几千年前名称的地标,是研究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基石

又东五百里曰夷山。无草木,多沙石,湨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

【按,此列涂即海滨滩涂。此夷山应为瓯江上源黄茅尖1921米。】

文章图片23

夷山:瓯江上源黄茅尖

又东五百里曰仆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无鸟兽,无水。

又东五百里曰咸阴之山,无草木,无水。

【按,此二山似指雁荡山、南雁荡山。多草木不可能无鸟兽,也不是无水,都是当时地图上没有画而已。】

文章图片24

雁荡山水很多,瀑布著名

又东四百里曰洵山。其阳多金,其阴多玉。

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其名曰䍺。

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阏之泽,其中多茈蠃。

【按,此“洵山”应为福建鹫峰山仁山1822米,“洵水”应即霍童溪。“阏之泽”即宁德三都澳。资料显示“三都澳地形口小腹大,是一个十分奇特的海湾,水域面积714平方公里,出水口只有唯一的东冲口,宽度仅2.6公里,是世界上少有的海湾”。如果不把整个湾区完整转一圈,很可能误认为这是一个湖即“泽”。因为“阏”是“遮壅”的意思,可见“阏之泽”这个名称十分传神,把一个口小腹大如闷葫芦一样的地形生动表现出来了,就像郭沫若说这里的诗句“水深湾阔似天湖”。其实三都澳不是湖泽,而是海湾。】

文章图片25

阏之泽:三都澳,真是个神奇的地方

又东四百里曰虖勺之山。其上多梓枏,其下多荆杞。滂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

又东五百里曰区吴之山。无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按,以上三节是武夷山到海的闽江流域,闽江是中国最大的独流入海径流,可以通俗理解为水最多的江河之一,因而叫滂水。前文已述,此几处的“东”皆应作“南”。

虖勺之山即武夷山脉峨嵋峰1713米,滂水即闽江无疑。

区吴之山即武夷山脉黄岗山2161米,鹿水为闽江北支偏西者,则为金溪;

鹿吴之山应即闽浙西界处九龙山1724米,泽更之水则为闽江北支偏东者,即南浦溪,

文章图片26

滂水:闽江。水势滂沱,名副其实

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无草木,多博石,无玉。

【按,此山位置应在福州闽江口一带,如鼓山、叠翠岩等。】

文章图片27

福州鼓山

处于东海,望丘山,其光载出载入,是惟“日次”。

【按,袁珂注解说很多本子“处于东海”作“处于海东”。“望丘山”其一是山名,其二是动宾结构的“远望丘山”,其三是动宾结构“望祭丘山”,望祭是古代一种祭祀形式,一般释为“遥祭”。这三种解释都指向一个结果,那就是台湾岛北端的大屯火山,否则何来“载出载入”(即忽明忽暗)的“光”?此光即火山时而喷发时而停止因而忽明忽暗的情形。

文章图片28

在上古时代,人们远望火山喷发,误认为是太阳在休息,是可以原谅的

资料显示,最近一次喷发在5000年前,属于活火山。然而“山海经”一书反映的年代,传统看法认为是战国,笔者经过对“海外四经”部分的研究认为是龙山文化中后期夏代初期,如果大屯火山最近一次的喷发时间可以确定为距今5000年以前,结合此处内容,是不是可以反推此处记载产生于5000年前呢?

笔者的亲身体验,肉眼在厦门最远只能看到金门,台湾岛是看不见的。要看见台湾岛,必须坐船到台湾岛二三十公里范围,也就是肉眼可见的极限范围,大概才能看见,所以这里的记载要么是亲自登上了台湾岛,至少是乘船在台湾近海肉眼看见了台湾岛尤其是大屯火山。总之这里的内容是亲眼所见的记录这是可以肯定的。而且整本《山海经》,这种有“光”而且还“载出载入”即间歇性喷发的内容,仅此一处,充分说明那个时代,《山海经》作者知道唯一喷发的火山就是台湾岛北部的大屯火山。这方面的专业资料也证实了该火山是那个时代中国境内唯一喷发过的火山。

文章图片29

火山喷发,远远看去就是火光熊熊

“日次”,意思就是“太阳在休息”或者“太阳休息的地方”,整本《山海经》日出、日入之地都有多处,都是出现在“大荒东经”、“大荒西经”部分。而“日次”仅此一处,原因何在?因为台湾岛的位置决定。在台湾海峡西岸大陆福建沿海,古代渔民在海上远远望见东南方向的大岛台湾岛,岛上有高耸入云的山脉,北端海滨更有神奇的大屯山火山群。】

文章图片30

网上的图片,真假难辨

文章图片31

(望)丘山:可以肯定与大屯火山相关

文章图片32

大屯火山又一

凡南次二山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毛,用一壁瘗,糈用稌。

【按,南次二经,从桐柏山往东南方向直到福建闽江流域最后到台湾岛大屯火山,介绍了十七座山,共7200里。】

文章图片33

南次二经的终点:东海中的台湾岛大屯火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