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山不远》(散文集) 月是故乡明

 徐树爱 2022-02-02

粮食是我们的图腾

  走进记忆,土屋泥墙土炕的农家,院落里的农具,锨、鐝、锄、镰,院外小路、打麦场、田野、耕牛,农家的坛坛罐罐,都是以一种事物为主题,那就是粮食。正月二十五日,是填仓日,家家在院内院外用草木灰打囤,独数徐汉岭大爷囤打地最圆了,一个个的大圈小圈,密密排开,囤与囤之间还有梯子相连。虽然年年户户家家不脱贫,他家比我家还要穷困,这种对丰收的期冀,虔诚的祈祷仪式是年年要重复的。

家乡普遍的贫穷,是由于低效率的劳动和科技含量低下的生产方式造成的。记得小队里,忙碌麦收或秋收时,麦秸玉米秸秆成垛,空荡荡的轧麦场上,除去上交公粮,留下生产队来年的种子,社员的口粮就不用动秤了,小堆小堆的麦子或玉米粒分给各家。可是整个麦收和秋收的过程却是非常热闹,群集一块,像赶集,更像是节日一般。打谷场、小路上,田野里,到处是乡村的牛哞。

穷困没有禁锢童年的快乐,春天里大人们忙着运粪施肥给麦子浇返青水,我们就跟着大人们身边,把枯杨叶放在水中追逐着淙淙的流水,或者到大路边柳树下拧柳哨吹柳哨。秋天大人们收割大豆,我们就跟在大人腚后面捉蚂蚱,这时的蚂蚱已经暴露在阳光下,无处藏身。或者跟在骨感的老黑牛老黄牛的犁头后,争着抢着找甜甜的茅根吃。在这贫瘠的庄稼地里,在艰辛生活核心的边缘,充满童年无忧无虑的笑声。

  到麦收时候,白土地里的小麦都是拔,我们这里是红土地,只能用镰刀割麦。每当听到布谷声声飞归金浪滚滚的麦田,家家就开始响起嚯嚯磨镰刀的声音。然后是男女社员戴着斗笠(席帽)扎着白羊毛肚头巾,鱼贯而行,到麦地头上,依次排开,让小麦在镰刀的沙沙声里幸福地躺倒,再由牛车慢悠悠沿着窄小的土路,颠簸着运回轧麦场。轧麦场上立即响起了碌碡呀呀的声音。

 常常是午休时候,小队长喊:“放坡了”。这时,每家不论老弱病残都会一起出动,一起去麦茬地里拾麦子,拾麦子时紧张酷热,紧赶大家的脚步,还要不断弯下腰去,真是“一穗麦子一个头”啊(指磕头),黑压压一排人拾过去,准能做到颗粒归仓。那些干枯的麦秸秆,除去生产队给牛填料或泥墙用的,也分一些给各家。这些枯死的麦秸,会在生活中继续开花,变成农家灶下噼噼啪啪的的焰火,和飘逸的袅袅的炊烟。

“吃了吗?”这句问候早已过时,可是在饥寒交迫的公社时代,这一句是多么亲切多么温暖多么得体的问候啊。即便仅有的细粮也舍不得吃,庄户人家的壮劳力总要将多半的小麦用小推车推着到遥远的南山里换来更多的瓜干,这样一袋子小麦能换来几袋子地瓜干,吃一顿的细粮就可以吃三四顿的瓜干饭了。有这瓜干吃着,不怕冬天寒冷,不怕春脖子长。

 以地瓜,瓜干,胡萝卜为主食的生活,反衬着对小麦的记忆,特别深刻。自己感冒了,借邻居一勺面弄疙瘩汤,或蒸一小碗咸面水,多借不过一瓢面,可以擀面条吃。邻里之间就这样勺来勺往地混日子。我们从小就习惯看看碗底有没有剩米粒,习惯了母亲弯腰屈膝,捡起掉在地上的馒头屑。人们以讨饭度春荒,或者顶风做点买卖都不算丢人的事,可是,有的孩子多的家庭,收工时若从小队的地里掐麦穗揣棒子(玉米),是为人们所不齿的。当时人们虽然穷,公平意识很强,村里公认的困难户,就像我们家,可以得到购粮证去片上的粮库购买低价返销粮。

碾子村村村口都有,石磨家家具备,也是转来转去不离粮食的主题,不论粗粮细粮,一把粮食一把面不知道要在磨道里转多少遭。我家里,父亲是推磨的主帅,我与弟弟帮衬着,打着下手。在隆隆的推磨声中,日子格外长,无磨可推的日子会更长,长如《格萨尔王传》的诗句。终于迎来了机器磨面和“铁牛”(拖拉机)耕地的时代,拖拉机一来,全街的孩子大都出来,跟着拖拉机,从大街上直跑到到田间耕作,不尽兴绝不肯回家。这和后来的机械化生产不是一个概念,那时全公社就一台东方红履带拖拉机。

 联产承包代替生产队集体劳动,大队还原为本色的村庄后,农民自在自由从容的脚步,贯穿了大街小巷,和田野的沟沟坎坎,责任与自由完美结合在农民身上,生产的积极性就不用提了。冬天里盼着桃花盛开,燕影归来,鹅黄里巴望着麦浪翻滚,镰刀沙沙,酷夏挥汗,心中装着的不是阴凉,而是金秋的颜色。是蟋蟀声声,跃动在玉米大豆的婆娑光影中。四季里有农民忙碌的身影,在土地的本色里,分蘖生长着农家无数生动的细节无数生动的情节。鹅黄、碧绿、金色里,看庄稼的颜色就是村庄的表情,四季轮回阴晴圆缺则是农民的心情。

 对于一个在农村长大的我来说,最刻骨铭心的诗句,不是“烟花三月下扬州”,不是“团扇扑流萤”,而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年年月月土里刨食的农民自然是珍重粮食,父母记忆中是刻骨铭心的饥荒,我们童年的记忆则满是父亲如弓的背影。

不论城市人乡下人,都是以食为天以粮为纲,虽然有的人蔑视农民,可是,有哪一个“贵人”的生命,那怕是须臾离开过汗水凝结的粮食呢?从建国之初,麦穗登上了我们的国徽。粮食不仅是农民的珍宝,也应是全民的最鲜活最有魅力的图腾。

                                        2011-10-2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