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越是愚蠢的人,越容易觉得自己厉害?

 陈农 2022-02-02

关于“达克效应”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十分著名的认知效应,它被称为“达克效应”,英文简称为“D-K Effect”。那么,“达克效应”描述的是一个什么现象呢?

         对此,维基百科对“达克效应”做出了这样的解释:越是愚蠢的人反而认为自己越厉害,他们错误的认为自己比大多数人表现得更好,而这种错误认知来自于这些低水平的人缺乏辨别自身不足的能力因此,他们不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其实,正如许多心理学术语一样,“达克效应”是由两个科学家共同命名的,他们分别是贾斯汀-克鲁格(JustinKruger)和达卫-邓宁 (David Dunning),皆来自于美国康奈尔大学,这个效应最初源于他们在著名心理学SCI期(注)《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所发表的一篇研究。

 该研究的发表日期是1999年,英文题目为《Unskilled and Unaware of It : How Difficulties in Recognizing One's OwnIncompetence Lead to Inflated Self-Assessments》,中文译名为《无能和无知:缺乏对自我无能的认识如何夸大对自我的评估》。

       

       关于认知的一个小故事

在1995年,麦克阿瑟·惠勒走进了匹兹堡的两家银行,他准备在光天化日之下实施抢劫,而且没有一点明显的伪装意图。

所以,结果很“悲惨”,那天晚上他就被逮捕了,在他实施抢劫期间,银行的录像把整个过程给拍摄了下来。

后来,当警察给他看监控录像时,惠勒怀疑地盯着看,“但我喝了果汁”,他喃喃地说,原来,他认为用柠檬汁搓脸,就可以使摄像机看不见他......

从故事得出的结论

作者认为,惠勒的“不幸”事件可以说明三点。

第一,在生活的许多领域中,成功和满足取决于是否有知识、智慧或精明的头脑,这样的头脑能够帮助人们知道应该遵循哪些规则和应该采取哪些策略

这不仅适用于犯罪行为,也适用于社会和智力领域的许多任务,如促进有效领导、养育子女、构建坚实的逻辑论证或设计严谨的心理研究等。

第二,人们在这些领域的知识和策略上有很大的不同,成功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人们运用到行动中的一些知识和理论是正确的,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像麦克阿瑟·惠勒的“柠檬汁假说”,是不完美的和错误的。

第三,当人们在实现成功和满足的策略上不平衡时,他们会承受双重负担

即:他们不仅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还会做出不幸的选择,因为他们的无能剥夺了他们实现成功和满足的能力。

认知缺陷造成自我膨胀

作者发现,高中生往往认为自己比同龄人拥有更强的领导能力、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企业经理认为自己比一般的经理更有能力,足球运动员也认为自己比队友更有“足球意识”。

所以,作者认为,关注非技术人员的认知缺陷可能有助于解释这种自我膨胀的总体趋势。因为,如果认识不到自己的表现不佳,反而会觉得自己表现良好。

随后,作者对阅读、开车、下棋和打网球等各种情景进行研究后发现:

第一,无能(如不会开车)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

第二,无能(如围棋菜鸟)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那些真正有能力(如围棋大师)的人的水平;


关于“达克效应”的说明

达克效应:越愚蠢的人,越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

       达克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在某些领域能力欠缺的人既没有认识到自己能力的不足,又错误地低估了他人的能力,往往会产生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优秀。

       1999年康奈尔大学的Kruger和David Dunning想知道,那些缺失某方面技能的人是不是能认识到自己缺失此技能,于是进行了一项实验。

       Kruger和Dunning让30个专业喜剧演员对30个笑话进行评级以作参考答案。

之后让65名本科生对笑话评级,然后让他们说出自己对这些笑话的感受。

       研究员根据他们能力作出评级后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多数人都对自己的判断评价过高。

  •        测试结果比平均水平略高的人,对自己的成绩的预测非常准确。

  •        测试中表现最优秀的人,却认为自己仅比平均水平高一点点。——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偏低。

  •        测试中最不能辨认什么是有趣的人,认为自己高出平均水平。——他们对自己这方面的能力的评价最不准确。

  • 达克效应:越愚蠢的人,越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

           Kruger和Dunning认为:这些人中能力强和能力差的人对评价的误差是有区别的,

           那些没有能力的人,是因为错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那些有能力的人,则是因为错误高估了其他人的能力

            为了减少实验的误差,他们又对这个实验进行了改良,分别测试了人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语法水平,这两方面都是有标准答案的,结果发现:

           那些表现最差的人,评价自己能力的准确性也最差。三个测验中,表现最差的1/4的人全都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高于平均水平。

            这种现象后来由两位研究者的名字命名,即我们开始提到的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这篇论文也获得了2000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心理学奖(颁给那些“乍一看很好笑,实际发人深省”的研究,由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颁奖)。

           达克效应的不利影响

    达克效应:越愚蠢的人,越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

            这幅图大概就能很好的揭示达克效应带来的不良影响,达克效应,等同于“井底之蛙”,也许对别人有所成就时,心里还会有一点不屑,认为没什么了不起,自己也可以做到。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看到别人上台演讲侃侃而谈,你觉得这是小case,但真的轮到你上台时却异常紧张,演讲词忘得一干二净。

           如果这个现象放在日常生活中,那还好,最多就是一种无知者无畏的自恋心态,不会造成更大影响,可是如果这个事情放在重要事情上,比如一个素质不高的医生觉得自己无所不知,最终患者是受害者,再比如,一些素质低下的政治家如果不能认清自己,最后夸大自己的判断带来的可能是一个群体的灾难。

           还有达克效应还揭示了一个现象就是我们通常了解的五分之一效应,五分之一效应就是:不管多么离谱的事情,这世界上总有五分之一的人相信。也就是你在这个社会上无论讲任何离谱的话,都有五分之一的人会相信。

无能的人是否永远无知

作者认为,无知的人不会永远无知下去,如果那些无能的人得到了恰当的训练,并大幅度提高了自己的能力水准,他们还是能够认知到且能承认自己之前的无知和无能。

文章的两个作者DunningKruger认为,达克效应”是由于无能者的内在错觉以及对外界的错误认知所形成

其实,关于“达克效应”,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孔子就已经预言过,那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智)也”

另外,西方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1871)在一个多世纪前也指出过这个现象:无知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

所以,你是不是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不自信了?      

       注:

       SCI,《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名:《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SCI。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其覆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兽医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检索刊物,尤其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