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炎燊医案(十)

 一个大树 2022-02-02

十三、通腑涤痰、清热救津法治愈马脾风(麻后肺炎)一例

方某,女,2岁。

初诊∶1964718日晚上7时。

主诉及病史病孩于7月上旬患麻疹,迁延失治,身热稽留十余日。716日麻疹渐收,但身热复炽,咳逆气喘,烦躁谵语。18日下午病情更重,连忙入院。

诊查病孩呈急性重病容,面色青紫,颈项软而无力,头向后倒仰,扶之不能直。高热(40.1℃),气喘,鼻扇,痰鸣,胸高,呈三凹征,腹满绷急如鼓,烦躁神糊,唇焦鼻煤,涕泪全无,一便闭涩不通,脉滑数,两寸无力,舌边尖干绛,苔黄厚、中心焦糙,皮肤干涩无汗。听诊心率156/分,心音减弱,两肺皆有明显湿性啰音,呼吸44/分,神经病理反射阴性。血象白细胞计数123×/L;分类;杆状细胞0.02,分叶细胞0.62,淋巴细胞0.36,诊断为麻疹后肺炎合并心衰。

辨证此古时所称"马脾风"危候也。病由麻疹失治,热毒蕴聚肺胃,劫津烁液,酿痰内陷,经腑窒塞,包络欲闭,化源将绝,病情凶险。

治法急进吴氏牛黄承气汤以通腑开窍,荡涤热痰;继进竹叶石膏汤加减,甘寒肃肺,救欲绝之化源。

处方即用大黄10g,捣碎,滚水泡浸5分钟,和安宫牛黄丸1枚,频灌。接服

西洋参3g竹叶6g石膏25g半夏6g麦冬10g甘草3g元参12g川贝母4.5g

两小时后,头额胸背微汗出,晚上6时,热隆至38.5℃,气喘渐缓。黄昏时泻下黄秽黏稠粪便甚多,小溲快畅,腹胀顿减,烦躁渐止,呼呼入睡,一夜安和,只有间或呛咳,痰气上逆。

二诊天明。病孩能自抬头,颈柱不软,喘止胀平,体温降至37.4℃,病已速退,惟痰嗽频频,舌苔仍燥,脉仍滑数。

前方去大黄,加瓜萎仁9g、竹茹6g、冬瓜仁12g

一剂热全退,痰嗽大减,舌苔之厚者退薄,燥者转润,脉亦趋和。此后用清肃肺胃极轻清之品,调理4日,舌净咳止,肺啰音消失,痊愈出院。

【按语】此病西医诊断为"肺炎心衰",然西医之心衰不等于中医之虚脱,最忌对号入座,一见心衰,即投姜附,必至偾事。即如此例,主要是津亏邪壅,出现脏腑气机升降窒寒之病机。《幼幼集成》名为"马脾风",论云∶"胸膈积热,心火凌肺,热痰壅盛,忽然暴喘,不急治必死,用牛黄夺命散(即牵牛子、大黄两味)",是上病下取之法。因肺失肃降,气机有升无降,故喘促致危。肺与大肠相表里,往往急下之后,地道一通,天气即舒。余师其法而不泥其方,用大黄通腑,安宫牛黄丸清心火以保肺金,且能开窍涤痰,再合竹叶石膏汤加味甘寒清肃,以救欲绝之化源,优于单用牵牛、大黄两味。而大黄捣浸灌服,给药迅速,故不用西药,亦能抢救垂危。

十四、小柴胡汤治愈肺炎发热百日一例

张某,男,14岁。

初诊∶1981810日。

主诉及病史病者于5月初发热咳嗽,经中西医治疗未效。54日人某院治疗,经X线照片诊断为"大叶肺炎"。治疗4周,诸恙均减,惟低热不退(38℃左右),咳嗽未止,乃转院治疗。第二次X线照片显示右下肺病灶并未消散,此后缓慢好转,治疗至7月底,热退至37.2℃,咳嗽尚余少些。第三次X线照片,据云病灶已大部分吸收,只余少许淡薄阴影,乃出院回家调理,继续门诊治疗。85日,即出院后第六天,又发热,多方治疗数天,热仍不退,自晨至暮,稽留于37.838.6℃之间。89X线显示,右下肺有散在不均匀之片状影。血象;白细胞计数8.5×/L,分类;中性粒细胞0.89,淋巴细胞0.11;红细胞计数2.8×/L,血红蛋白92g/L,乃来我院用中药治疗。

诊查病者形瘦色昧,短气懒言,身热持续(上午37.8℃,下午38.5℃,深夜38℃),无头痛恶寒,皮肤干涩无汗,咳嗽声低,痰白而黏,胸脘痞闷、按之濡,右胁翳胀、间有隐痛,纳呆食少;大便数日一行,但不干结;腹软无压痛,小便微黄,口苦微渴。舌正红,苔白不燥,舌心略厚,脉弦细数。右寸略浮。

辨证病由风邪犯肺,深踞肺络,久病伤气,正虚不能托邪外出。昔东垣治外感风寒、内虚留邪、久嗽不已者,用麻黄人参芍药汤,今仿其法。

治法补肺气,和营卫,祛邪止咳,麻黄人参芍药汤加减。

处方麻黄5g党参15g白芍15g麦冬12g五味子5g炙甘草5g黄芪12g桂枝5g川贝母6g

二诊昨日下午热升至38.8℃,咳嗽增多,胸痞胁痛亦甚,余恙依然,脉舌如昨。此病正虚邪实,昨药偏于温补,未中病机。古云二虚一实,偏治其实。转方用苇茎汤合泻白散以清肃肺金,涤痰撤热。

处方桑白皮15g地骨皮15g甘草5g黄芩12g苇茎30g冬瓜仁30g苡仁25g瓜蒌仁10g川贝母6g南沙参15g

三诊热仍未降(38.7℃),咳虽略减,但排痰乏力,胃纳更差,时作干呕。舌上反遍布白苔,中心厚向边尖渐薄。余沉思良久,反复参详始恍然曰∶"此伤寒论之复证也。"予小柴胡汤加上下分消之药。

处方柴胡10g半夏10g黄芩10g太子参15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4杏仁10g厚朴6g茯苓15g陈皮5g

四诊昨暮得微汗,热降(38℃),家人谓病经3个月,虽炎夏亦少出汗。昨日汗后,病者自觉轻快,咳减,排痰较易,舌苔略退。

仍用前方,柴胡加至12g

五诊昨午后微汗续出,热续降(37.4℃),舌苔续退,胸胁亦舒,胃纳稍振,得大便一次。仍用前方,柴胡加至15g

六诊昨得畅汗,热退身和(36.6℃),病者神气盎然,咳嗽大减,舌苔退薄过半,脉亦趋和。前方柴胡减为10g,去厚朴,加石斛15g、糯根须20g。又3剂而诸恙悉退,改用六君子汤加黄芪、芍药、淮山药、扁豆、石斛等培补肺脾,遂日渐康复,月底X线复查阴性。

【按语】《伤寒论》云∶"伤寒瘥以后,更复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徐灵胎云;"此变病也,非劳复,非女劳复,乃正气不充,余邪未尽,留于半表半里之间,故亦用小柴胡汤。"此例病者于第二次出院时,虽未痊愈,亦已向瘥,而数日后更发热者,正是徐氏所云"复证"也。初来诊时,既无太阴表证,又无阳明里证,更无三阴经之虚寒与营血分之炽热,可知病邪仍在气分,正如徐氏所云"留于半表半里之间"。病者主诉之口苦、胸胁痞胀、脘闷不欲食及脉弦细,皆少阳之证。虽无寒热往来,但仲景明言∶"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身有微热或咳者"亦是小柴胡汤所主。但余为X线所确诊之"肺炎"二字所左右,临床思维囿于肺经,以致初诊犯"实实"之禁,二诊犯"虚虚"之禁,三诊吸取教训,排除干扰,仔细辨证施治,病情始有转机。

此例服小柴胡汤得畅汗而解,而仲景于少阴禁发汗而独任柴胡,可知柴胡非发汗剂也。其所以得汗之机理,仲景于《阳明篇》第 230条申明小柴胡汤之功效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激然汗出而解"也。正是小柴胡汤能辅正祛邪、调和内外、疏渝气机,故正气复,邪外达,汗出而解。叶天士论温病邪留三焦,如伤寒中之少阳病者,可冀战汗而解,但畏忌柴胡不用,改用杏朴芩等类及温胆汤之走泄,实从仲景书脱胎而来,其法亦轻灵可师。今病者舌白不燥,故立方时兼采叶氏之长,于柴胡汤内加杏仁宣上,陈朴宣中,茯苓导下,既和解表里之半,又分消上下之势,相得益彰,故收效亦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