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建军| 在南望参古窑址上

 碎嘟嘟王建军 2022-02-02

一个人走路的好处是,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不到的是,这一次我遇到了“南望参古窑址”。

石碑孤零零立在那里,四周全是农田。古窑呢?却杳无踪迹。据说,那些古窑现在还沉睡在地表以下5米的灰褐色泥土中。

石碑的背面,简略介绍了遗址的情况。该古窑属战国时代。遗址位于南望参村西北3千米处的开阔地带,中间略高,四周偏低,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1000米,面积约1.5平方千米,禇官河由南向北从中穿过。

褚官河,一条挖掘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人工河。如果没有这项工程,估计古窑还深埋地下呢。可遗憾的是,当时的施工人员根本就没有接收到那些来自两千多年前的信息,一铁锨一镐头地挖下去,那些先人用的盆盆罐罐被破坏殆尽,只剩一些陶器残片,保存下来的完整器物少之又少。其代表器物有鬲口沿、豆盘、豆底座、罐口沿、滤器底等;完整器物有盔形器、瓮棺等。均为砂质红灰陶,灰陶少,红陶多,而且红陶多为大型器物。

                 (褚官河)

此处的古窑是做什么用的呢?煮盐。

《史记·齐太公世家》说:“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管子·地数》说:“楚有汝汉之金,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此三者亦可以当武王之数。”

“渠展”是西周至春秋时期齐国“鱼盐之利”的重要来源,但这个“渠展”到底在哪里,却是众说纷纭。清朝光绪版《利津县志》称:“渠展在(利津)县北滨海,古置盐所。《管子》:'齐有渠展之盐,此阴王之国也。’注云:'渠展齐地,济水入海处,为煮盐之所。’《寰宇记》:'海畔有一沙岸,高一丈,周围二里许,俗呼为“斗口淀”,是济水入海处。今淀上有井可食,百姓于其下煮盐。’按之邑志,今县北丰国场是。见《(山东)通志》。”与此同时,利津县的古代文献中,还有关于境内古“官灶城”的记载:“官灶城,按《一统志》云,有二:(一)在利津县东北七十里,旧时煮盐之所,昔尝屯兵于此,因置城戍守。一在沾化县东七十里,延袤三十余里,世传秦始皇筑。或曰刘知远筑,台阶门垣遗址宛然。《山东通志》:在沾化东七十里与利津县接界。城中有棘,剌刺皆向上,土人呼为'顺王棘’。有古井七十二,惟台上一井,味甘冽。土间有一铁柜微露,掘之即隐,少顷复见。又曰《济南府志》:在利沾两境。今考省志,利津独载渠展为古置盐所,并云'按之邑志,今县北七十里丰国镇。’在利津县东北七十里,则与所谓'官灶城一在利津者’其地同。疑即《通志》所载渠展者是。不然,城或有二,又安得并生所谓'顺王棘’耶?据此,盖止一城,两《县志》并载之耳。”

如果这些记载是真的,那么并不遥远的古代,我脚下的土地很可能还是海滨。沧海桑田,曾经“鳞次盐田万千顷,星罗棋布堆银山”,如今却是“高田种小麦,棉花如雪海”。时空变迁,为这里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盐业遗址、民间传说,由南望参村往南偏西不远处,是孔家灶、杨家灶、谢家灶、荆家灶、王家灶等明清时期盐民灶户定居形成的村落。说明直到清初,这里仍是滩池辐辏、灶民集聚的大面积盐业生产区域。

据长期从事考古与研究的利津县文化学者王增山先生考证,渠展之盐分布绵延100余公里,分布在沿海高地和近河流地带。如果真是这样,那地下沉睡的古窑肯定不止一处,它们在哪里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