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张园西片区7月开放!一砖一梁一雕花,修旧如旧还要“延年益寿”

 cxag 2022-02-03

百年前,这里是电灯在上海的试燃之地,上海第一个室外照相馆的开办地,上海第一场话剧的上演地……这里就是素有“海上第一名园”美誉的张园。

从清末上海首屈一指市民活动场所的张家花园,到1918年后逐渐演变为各式民用建筑,并发展留存至今,成为了上海最大的中后期石库门建筑群。

图片

历经百年风雨,2018年,张园迎来她的一个历史时刻,静安区政府启动张园城市更新项目。历时数年,完成全部征收工作,项目于去年下半年正式进入更新建设阶段。

张园将如何被保留保护下来?石库门建筑又将如何活化利用?节前,记者带着问题来到张园,跟着修缮老房子的工匠,深入弄堂,步入老宅,一探究竟。

(一)

整个项目将历经两个时间节点,泰兴路以西的11栋历史老建筑经过加固修缮,将于今年7月1日前对外开放。”顺着上海静安城市更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林手指的方向看去,眼前的建筑群已被罩上了防尘网,“这些老房子都已是'耄耋老人’,大多患了'骨质疏松症’,进入细部修缮之前,首先要进行加固。”

图片

梁、柱、墙等承重结构是加固的重点保护对象。石库门老房子是砖木结构,多年风雨侵蚀下,不少墙体老砖已风化,木制梁柱已松动,“动工之前对老房子进行了一番'体检’,局部刨开松散的地板或地砖,发现与地基相连的一些梁柱底部,有的被白蚁侵蚀,有些因受潮已经腐烂,承重受力功能大为削弱。”现场一位老师傅进一步解释道:“于是,在加固底部基础的同时,我们又在木柱边上加筑钢筋混凝柱,让房子整体结构更为牢固。”

张园石库门保护性开发项目是优秀历史建筑群保护和城市更新的一次深度有机融合,马琳说:“先期开放的泰兴路以西部分将通过文化融合、空间重塑、功能再造的方式,引入一线品牌入驻,打造一个文化商业打卡新地标。

(二)

对于项目团队而言,最大挑战是泰兴路以东部分,未来这里将开发地下空间,负三层将设地下车库,缓解周边停车难问题,同时还将实现南京西路地铁三线地下换乘”现场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

开挖地下空间,如何保证地上百年建筑的安全?“将采取平移建筑的方式,为地下开挖腾出作业空间。”

图片

张园紧邻寸土寸金的南京西路,在进行地下空间作业之前,将利用地块南北不大的两个空地,像小朋友玩“华容道”一样,平移一栋房子,开挖一块地下空间,开挖好,筑好地基,再将这栋老房子平移回原地,“工程不仅复杂,而且难度极高,量也很大。”预计将至少平移十多栋建筑,这也许将创下上海同一时期平移老建筑最大量的纪录。

完成平移,回归原位之后,就将进入老建筑的细部修缮阶段,这将由“上海工匠”吴公保团队施展“回春妙手”,令历史建筑修旧如旧,旧貌换新颜。

图片

“一次性要修缮这么大体量的石库门建筑群前所未有过! 荣康里、震兴里、德庆里、永宁巷......百年前的28个业主依着各自的喜好,为张园留下了28种形态各异,结构不一的石库门建筑,公保说:“光石库门的门头,有的采用的是砖雕,有的则用的水刷石,门头的雕花更是千姿百态,有的是西式毛梗花元素,有的又融入了中式蝙蝠元素,中西合璧......

虽然还没轮到细部修缮工程队入场,但老吴已经等不及,趁着年前手头其它的活告一段落,急着前来工地对着一栋栋老房子仔细研究起来。

(三)

“张园大客堂,典型的中西合璧风格的石库门房子,回字形结构,带一小花园......”记者跟着吴师傅走过小花园来到前厅,西式壁炉,拼花地砖,欧式斜撑天花板......建于1928年的张园大客堂是张园泰兴路以东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原主人是当时上海银行和金融业的重要人物张知笙。

图片

张园大客堂

这栋建筑面积933平方米的三层砖木结构房子是张园内保存相对最为完好的建筑之一,但也历经了多次装修,内部结构作了不少改动,门窗五金部件也非原物,“尤其是三层,改动尤其大,现在看来南北两侧地坪在一个高度上,实则北侧是错层,是一个下凹的房间,修缮的时候,肯定得恢复原貌。”

摸一摸门把手,看一看窗格上的插销,“都非老物件了,接下来会考据同时期的老房子,特别是看看张园其它房子里是否遗存那个年代的五金,尽量复原同质同样物件给换上。”

图片

拼花地砖

正说着,吴师傅蹲下身子,借着门外投射进来的光亮,对着几块沿角有些破损的地砖仔细端详起来,“修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砖粉加粘土,并调配相近的颜色对破损勾缝进行填补,如果是大面积破损的话,就得启用第二种方案,委托专业砖石加工厂前来取样,并对地砖加以分析,采用仿旧工艺,加工与之相近的地砖。”

研究完地砖,出门,步入弄堂没几步,稍远处的一处墙体吸引住了大家的目光。只见,灰白色的墙皮被挖去了一块,露出了墙体该有的“真容,可是细看砖体,内部局部已坑坑洼洼,损坏很严重。

“这是过去错误修缮手段给老房子留下的旧伤,简单粗暴地给外墙刷上涂料,划上模拟砖线,以为就装点一新了,实则不然,如此一来如同给老砖墙蒙上了一层薄膜,老砖无法呼吸,'生病’了,砖体一旦内部松动,无疑给老房子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安全隐患。”

图片

一块地砖,一块青砖,在吴师傅的眼里,它们都是维系老房子能否“延年益寿”,焕发活力的“细胞因子”,激活老房子的青砖“细胞”,同样可采取“填”和“换”两种方法。

“小毛小病,外部稍有风化的青砖,一般采取砖粉填补,内部坏死的青砖,我们会小心抽取出来,换上砖厂加工的同质青砖换上。”替换的青砖同样大有讲究,吴师傅说,抽取出来的原砖经过研究后,定色是关键,“青砖,青砖,可别简单以为就是青色的,有的是深青砖,有的是灰青砖,还有绿青砖,更有青中带一丝丝红的......加工之前,配色不仅考验师傅眼力,更考验着师傅的经验,要不然烧制出来的砖,与整面墙产生了色差,岂不是要整出个'大花脸’来了?”

图片

修缮老房子,讲究的是慢工出细活,已63岁的吴公保,虽早已过了退休的年龄,深谙木工、漆工、泥瓦工的他,一手绝活早已炉火纯青,“想着多干几年,多带几个有灵气的徒弟,等到他们眼中有活,手中出活的时候,就能放心地把这些年手里修过的这些'宝贝’,交到他们的手里了,后继有人,这些老房子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才能得以完好延续下去。”

(四)

跟着吴师傅在深巷中穿梭,记者听着各种外挑阳台的细微变化,看着山墙挑出线的精美勾勒,禁不住要为近百年前的老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啧啧称奇,这样千变万化的工艺是否留笔记述?这次的修缮是否又会笔录留于后人参考?

图片

一张张贴于窗门之上的保护标签”似乎给出了答案。细看每张“保护标签”注明了建筑的保护编号、保护部位......原来,早在2016年,静安置业集团便已开始对张园的历史建筑建立张园历史建筑资料库房屋档案,历时3年,集结5家专业单位、40名技术人员共同参与。

对张园每幢房子建立了'一幢一档’,档案内容包括建筑概况、房屋信息、基础资料、历史图纸、现状图纸、物业资料、影像资料、工艺描述、保护控制建议等,还有几十年来的居住人员变迁情况等。”上海静安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时筠仑表示,一幢一档对留存历史文化资源带动中心城区建立新的城市更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机制

图片

保护为先、文化为魂、以人为本张园城市更新项目重在历史建筑保护与文脉延续。时筠仑说,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他们将尽最大可能保护石库门巷弄肌理和空间尺度,同时还将满足新需求,实现活化利用,延续文化根脉。

其中在文化传承融合方面,根据计划在张园南北两端,各建一座文化演艺中心和文化展示中心。

文化演艺中心将引入以戏剧、戏曲为载体的演艺文化,展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展示中心则计划设立以体验为特色的中国石库门建筑博物馆,展现以石库门建筑活化利用为特征的建筑文化。

两座艺术场馆和张园东区老建筑的修缮更新预计将于2026年底竣工。



图片


冲刺!新地标

谋定快动,只争朝夕!在上海,一大批新地标正在加紧建设。它们中有些是驱动区域发展的新引擎,有些是代表未来方向的新动能,还有些是引领美好生活的新供给。

《新春走基层——冲刺!新地标》带您提前打卡这些城市中的新风景,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



图片

新闻工匠,打造最有品质的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