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虎年有约|李零,扬之水,文学社会学人类学

 明日大雪飘 2022-02-03


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

岁时如有水,风欲不同天。

1.

重磅新书

图片
图片

李零杂文(共六册)

李零 著

·   《放虎归山》

·   《花间一壶酒》

·   《何枝可依》

·   《鸟儿歌唱》

·   《我的天地国亲师》(首次出版)

·   《集外集》(首次出版

李零老师曾说:“写杂文,我的最大体会是,说话一定要说大实话。大实话的意思是真诚的话……一个人敢说真心话,别人会说胆子大。其实我很胆小,特别是怕得罪人。我有好多话都不敢讲,但好不容易讲一回,还是要讲真话。”

这套《李零杂文》,便是一部“真话集”,共含《放虎归山》《花间一壶酒》《何枝可依》《鸟儿歌唱》《我的天地国亲师》《集外集》六册,收录了李零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所写作的杂文,是李零杂文的定本,《我的天地国亲师》《集外集》为首次结集出版。

因为“梦想有一天能摆脱学术”,李零开始尝试“逃出专业,走向业余”,其中一个主要方式,就是写作杂文——其间,李零“自由自在地读书,东拉西扯地聊天”,“作为普通百姓冷眼旁观,对身边的历史、书本上的历史,谈个人看法”。虽是“走向业余”,却“怀着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敬意”,轻松幽默的俏皮话中暗含严肃深刻的思考,字里行间透着深厚的学养和现实关怀。

图片
图片

中国金银器(共五卷)

扬之水  著

·   卷一 远方图物: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

·   卷二 别树鸟同声:隋唐五代辽

·   卷三 自一家春色:两宋金元

·   卷四 繁华到底:明代

·   卷五 曲终变奏:清代

《中国金银器》是我国首部完整展示金银器在工艺美术领域流变的鸿篇巨著,也是一部纸上的人类生活史,囊括了先秦至清的金银器皿与金银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术和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作者扬之水先生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古代金银器的系统性研究,图文互见,可说是其一贯追求的研究方法与呈现形式,将沉睡于书典中的名目与往昔埋于地下而今重见天日的器物或重建连结,或直观再现,这也是名物研究的要义所在。

全书为精装五卷,中式翻身,内括九十万字,图逾四千幅,并附录极具资料价值的图片来源总览。这部廿年来耕耘不辍的心血之作,除珍贵的学术和史料价值之外,书中的图片和文字也极富审美价值,启卷之际,仿若亲临一条通古接今的步道,可见流散于历史时空中的斑斑璀璨,亦可聆听古代载籍中的娓娓解说。


2.

文学 · 艺术

图片

叶嘉莹 主编

名家谈诗词

图片

奇气灵光之境

缪钺 著

缪元朗 编选

景蜀慧 导读

缪钺先生学宗王国维、陈寅恪,是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史家、教育家,更是20世纪享有盛誉的诗人、词学家。

本书精选缪钺三十余篇诗词论文、随笔、序言,内容涉及诗体流变、诗词特征与发展,曹植、杜牧、李商隐、姜夔、汪元量、元好问、王国维等诗人词人的创作、特点、贡献。这些文章跨度达五十年,全方位展现了作者深广厚重的学养、宏大博通的眼光,其在史学文学间相互支持、融通、提升的治学之道,对诗词研究的深刻理解、境界、成就,遗惠至今。

图片

诗可以歌

任中敏 著

戴伟华、张之为  编选、导读

从《诗经》以来,我国就有诗与歌、乐、舞相联系的传统。古代音乐与文学研究并非新话题。词调从何而来?音乐(曲调)和文学(歌辞)是以何种方式配合的?王国维、胡适、郑振铎、龙榆生、余冠英等学者都有文章探讨。

《诗经》《楚辞》、汉乐府,宋元明清词曲,相关研究极丰富。作为重要过渡阶段的唐五代诗歌入乐情形,却很少被重视。任中敏毕生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著述500多万言,在词曲和唐代音乐文艺的研究方面创建了相关理论,重塑了诗歌研究的观念,影响重大。

本书择选作者重要著述,分为声诗研究、词学研究、散曲研究、唐艺综论。内容涵盖:唐声诗(声诗,即配合歌唱的齐言诗歌辞)之研究意义、工作方法、核心论点;词学研究之音谱拍眼、词乐、词集、作法、词律;散曲研究之名称、体段、作法、内容、形体、精神;等等。读者可从中体悟到任氏学术的开拓性、系统性、前沿性,以及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个性。

图片

诗的传统与兴味

余冠英 著

刘跃进、蔡丹君 编选、导读

今天的人们提起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余冠英先生,首先想到的是他选注的诸多古代文学经典选本,如《乐府诗选》《三曹诗选》《诗经选》《汉魏六朝诗选》等。在这些选本之外,余冠英还写过很多说诗的论文,除了被收录在《汉魏六朝诗论丛》中的,也有少部分发表在期刊上但没有被收录的。

本书从余冠英生平著作中,选出了论述诗歌的文章若干和诗注若干,共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考论诗歌发展源流的篇章,共12篇,归总为“考镜诗源”;二是讨论具体诗歌作品的学术文章,共17篇,归总为“读诗释疑”;三是从诸种诗歌选本中选出的精品注释,名之为“注诗选摘”。

这些内容是余冠英平生诗歌研究、选注讲读的精粹,总结出诗的民间传统与文人传统,又通过准确的注诗寻到诗的兴味,系统体现了他在说诗、注诗与研究诗歌方面的经验、识见与贡献。

图片

诗的活力和新原质

林庚 著

葛晓音 编选、导读

林庚先生是诗人,也是研究诗歌的学者。他的诗歌、学问、哲思和为人是浑然一体的,他将自己的思考和精神写进了《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自由体新诗和独创的新格律诗,写进了《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影响深远的学术专著之中。

本书精选了林庚四十余篇诗词论文、随笔等,分为盛唐气象、唐诗远音、谈诗稿、新诗探索四部分,全方位展现了他在古代诗歌和新诗两大领域的研究成就和代表性论点。这些文章跨度达四五十年,其中半数为林庚古诗研究成就最突出的楚辞和唐诗,另一半则展现了他作为一个诗人论古诗时的独到之处——特别注意诗歌中某些常见词语的艺术感觉和丰富意蕴,用优美的文笔说清诗歌的浑成之美,而且能以个人的敏锐眼光和妙悟将诗歌美的内在道理阐发无余;以及他在古诗研究之外对新格律诗的性质和形式所进行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图片
图片

文戏武唱

穆欣欣  著

这是澳门女作家穆欣欣的散文集,生动展现了作者在多重身份之下、在不同城市之间,与当地的历史、人物、事件的各种连接和交流,以及个体在悠悠岁月中的感悟、成长和变化。

她说,一座没有故事的城市如同一个没有灵魂的人,她要写一个让人记住澳门的故事。《镜海魂》,让她实现了这个心愿。她说,对一城一地的情感很多时候体现在“吃”上,文学和美食的结合是世间最美好的相遇。

翻开这本书,我们会想起什么?读过的书、说过的话、写过的文、交往的人……在浓情淡笔中,总会有一种阅读之外的心动。

3.

人文 · 社科

图片

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

图片


民族与社会发展

马戎  著

面对中国社会的传统结构,我们应当把哪个层面的群体定义为“民族”?应当制定怎样的制度和政策来处理“民族”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以及各“民族”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应当如何借鉴西欧国家或者苏联的理论与制度设计,重新构建国内的“民族”话语和中国社会的群体结构,以便与外部世界“接轨”?

《民族与社会发展》是民族问题研究专家马戎先生的重磅之作,初版于2001年。此次再版,马戎先生做了全面修订,并特别强调了“民族”与“族群”的区分,意义非凡。本书回顾了数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争论,回答了关于民族的诸多重大问题,深入思考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走向,为民族问题的社会学、人口学和教育研究等提供参考与借鉴。

图片

家与中国社会结构

麻国庆  著

与我们天天相随的家庭,究竟有什么特点?中国的家庭是否就是《红楼梦》中所描述的大家庭?家庭的类型、关系、功能、扩大,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家自身的运行机制和具体的集团形式是什么?家与社会结构、社会变迁有什么样的关系?家、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如何?

带着这些问题,作者以费孝通在《生育制度》中提出的中国“反哺”型、垂直型家庭结构和文化特点为理论依据,以在河北、福建等地的田野调查为一手资料,带我们触摸、认识我们最为熟悉的家与社会,通过“家”这一认识中国社会的关键词,来解释中国的社会结构。

图片

双面人:转型乡村中的人生、欲望与社会心态

谭同学  著

在这本书中,所谓“双面人”,即指那些在“古今之变”中陷入悖论的农民。作者以粤西梧县程村为调查对象,通过书写三代六类人的人生史,呈现一个普通村庄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再到21世纪的发展历程,描绘了当地基层乡镇治理的转型、半工半农结构的形成,以及乡土人情、精神信仰等多个面相,进而直入中国文化的内在机理。

这是一部关于当代中国乡村的“史记”。每个关心乡村及个体命运的人,都能从中发现时代巨变的轨迹和自己的心声。这也是一部迈向普通读者的人类学专著,受过中等以上教育者即可读懂。

图片
图片

美好的考古学

陈胜前  著

从现代学术分类看,考古学是一门年轻的研究古老时代的学科,是一门边缘学科、交叉学科,跨越了人文、社会与自然三大门类。对兴趣广泛的年轻读者而言,经由考古可以涉猎的领域广袤无垠,学习考古学,无疑是了解人本身和所在这个世界的最佳途径之一。

作者陈胜前先生不仅对于西方多元考古体系及各流派理论格外熟悉,并由此对中国考古在当下及未来的方向有着清醒的认识,更是个涉猎广泛、谈吐风趣、睿智洞明的学者。由他来给年轻读者讲解考古学(以及考古学家心目中世界的面貌),是再合适不过的。在本书中,考古学所关心的一些本质问题:人是什么?人怎么来的?社会是什么?社会又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有权力?为什么会有等级?以及神秘有趣的田野考古生活,自诞生起就处于不断变革中的考古学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等等,都将会吸引年轻读者一探究竟。

图片
图片

古文之美:唐宋八大家

唐晓敏  著

“唐宋八大家”是学生从中学语文学习阶段就会接触到的概念,这一作家群体亦是古文创作的集大成者。学生学习古文,常常囿于知识点的习得和记忆,而体会不到古文背后的神韵,进而事倍功半,取得不了良好的学习效果,甚至认为古文是枯燥无味、远离生活的。这其实是对古文的极大误解。

这部《古文之美》便是借由“唐宋八大家”这一重要作家群体,拉近古文与学生读者之间距离的一座桥梁。全书以“人”为经、以“文”为纬,通过讲故事的笔法为八大家作传,自然而然地带出其各自的文学主张、文学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让读者(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考点”,领会古文之美。

书中附有作品选板块,精选八大家代表作,作者亲自为各篇文章做注。其中既有字词层面的解析,又有内容、文体维度的品读,全面周到,扎实有力。

图片
图片
 

汉学家与儒莲奖

姚鹏  著

儒莲(Stanislas Aignan Julien,1797—1873),法国籍犹太汉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一生译著颇丰,对中国语言、文化和社会有着广泛而精深的了解。

儒莲奖是汉学界的最高奖项。此奖在儒莲去世前一年(1872年),由法兰西铭文与美文学院设立,用以表彰对汉学研究有突出贡献的人。自1875年儒莲奖第一次颁发以来,有多位中外学者获此奖项,其中包括我国语言学家王静如、哲学家冯友兰、文史名家饶宗颐、北京大学教授杨保筠、西夏学家李范文等。

本书回顾了从儒莲奖首次颁奖到1949年的获奖者情况,从思想观念、风物掌故、习俗地理等方面对儒莲奖获得者及作品进行了详细剖析,全景式展现了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的汉学研究,可以让读者较为客观地了解海外汉学发展史和中西文明交流史,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新视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