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0后夫妇爆改46㎡,中式风美得叫人挪不开眼

 bmtz 2022-02-03

图片

付仕玉告诉我们,她前几天做了一个梦,她梦到自己住在原来的小公寓,小小的格子间,拥挤,灰暗,堆满了各种生活杂物。

“当时觉得特别压抑,我心想,我怎么还住在这里?”

可她睁开眼,发现自己躺在16号住宅的床上,她的床尾正对着一扇窗户,窗外的小天井内,一株绿植正在经历早秋的凉意。

设计师吴状和付仕玉以及他们领养的小狗谷里是16号住宅的主人,我们前去拜访的时候,他们已经在这个房子里住了将近一年。房子前身是一处职工宿舍,80年代的老破小,面积仅46㎡。在现代风成为主流的当下,这套带着自然主义气息和中国古代园林意趣的房子在网上引来了非常多的关注,甚至被不少网友称之为「梦中情房」

图片

在这样一所房子里生活是什么样的体验?是不接地气的诗意,还是最质朴的烟火气?带着对「梦中情房」的羡慕和好奇,我们敲开了16号住宅的房门。

01
不室内,不精致,甚至不便捷
但这个家让人看到现代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16号住宅在设计上有非常多可供专业媒体去做解读的地方:从自然主义到中国园林,从材质到动线,从人体工学到身体尺度……足以可见设计师的用心。16号住宅的设计有多巧妙,今天不在这里赘述。(好好住公众号曾对这套作品做过专业的解读,点击这里,查看详情)

在16号住宅里跟吴状付仕玉一起度过的几个小时,则给了我们更多立体的空间体验,16号住宅的丰富远胜图片带来的想象

图片

这是一个不太「室内」的家。

16号住宅里大大小小15个门窗洞,将室外的绿意最大限度的引入室内。引景入室,模糊室内外边界,在近几年也并非是少见的设计手法。但16号住宅所营造的「模糊室内外边界」并不仅仅局限于视觉感受

首先是听觉。我们抵达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付仕玉告诉我们,“如果你们上午来,打开窗户,会听到各式各样的鸟鸣声。”在我们采访的过程中,后院里小狗谷里的玩闹声、前院外行人的脚步声、窗外枝叶的晃动声等时不时的飘进来,我们与室外的距离似乎近在咫尺。但有了院落和围墙的过渡,这些来自室外的声音又丝毫不喧宾夺主。

其次是知觉。采访在16号住宅的客厅进行。这个不到10㎡的小空间是全屋唯一朝南的房间,也是全屋最能让人感知到「时间」的房间。随着一天中太阳的东升西落,阳光像长了脚,在这个房间里留下清晰的移动轨迹,以及伴随而来的身体能感知到的空气中温度的变化

图片

最后还有味觉。采访至黄昏,邻居家开始做饭,一阵饭香飘来。“每次邻居家的饭香飘过来,我们就知道该吃饭了”,吴状说。

这是一个不太「精致」的家。

16号住宅的客厅和卧室的夹角之间有一个三角形的天井,施工期间,工人师傅多次建议吴状在天井上方封块玻璃,不影响采光又能防止日后雨雪和落叶的困扰,但吴状宁愿日后从窗户爬进去对天井进行维护,也不愿意封玻璃“我内心很渴望风霜雨雪能够进来,虽然有时候会恼人,但一场场落下来,真切提醒着时间的变化,自己的成长以及家人的老去”,吴状说。

图片

除了不封玻璃的天井,这个家里还有着多处「不精致」的证据,比如这个家完全没有踢脚线:不是做了当下流行的隐形踢脚线,而是将踢脚线完全取消。再比如这个家中的家具几乎都是旧家具,搬进16号住宅后,这对夫妇仅购置了一把单椅和几盏灯。还有全屋的桦木海洋板,没有打磨得特别光滑就上了漆,用手触摸还能些微的感受到木头原本的纹理。

但即便如此,刚入住的时候吴状还是觉得这个家「太新了,不太喜欢」,直到住了大半年,天井里积攒了枯枝落叶,木板开始有了老化的痕迹,吴状才开始觉得这个地方变成了自己的家。

图片

这是一个不太「便捷」的的家。

没错,这个家并不符合常规意义上的「便捷」,而这种不便捷,甚至是吴状刻意为之

这个家没有走道空间。在办公区的走道上,吴状放上了餐桌和餐椅,原本直线型的走道被更加蜿蜒曲折的动线所替代。喜爱中国古代园林文化的吴状喜欢这种曲径通幽的感觉,最明显的表达是在客厅通往卧室的台阶,拾阶而上,走几步,再拾级而下,到达卧室。

这个台阶的便捷性也有受到质疑。吴状则认为,“我们的房子其实很小,多走两步路,实际上可能也就多花几秒钟,但这几秒钟的趣味对我而言是更重要的,因为家如果不有趣,我可能就不会想待在家里。

图片

单纯从设计的角度,16号住宅也许并不完美,但置身16号住宅的这几个小时,却给了我们非常多关于生活方式的思考,比如对便捷的追求,追求便捷的目的是什么?一个更高效的生活方式是否就是更好的生活方式?

这也许就是16号住宅真正的迷人之处,它让人看到了现代生活的另一个可能。

02
从高二暑假为自家装修开始
家与人的关系就令他为之着迷

随着16号住宅被各大家居媒体报道,大家开始对16号住宅的居住者产生了兴趣,尤其是16号住宅的主案设计师吴状

吴状和付仕玉都是1993年出生于江苏淮安,上的同一所高中,还曾是同班同学,进入大学后,吴状去学了室内设计专业,付仕玉则去学了平面设计专业。大学毕业后,他们也曾去公司上班,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直到2019年创立了MOU建筑工社,开始自主创业。

16号住宅在他们的成长轨迹中也有迹可循。

“ 我们小时候都生活在乡下,所以喜欢烟火气比较足的地方,我们之前也住过商品房,方方块块的格子间,出了厨房就是客厅,没有家的感觉。但是现在,我们推门而出就是街上,抬眼就能看到外面,可以随时去街上、去菜场、去公园 ”,付仕玉说。

这也是为什么当这对年轻夫妇为自己选购婚房的时候,几乎是“仓促地”定下了这套在三角夹缝中生存的一楼老破小。“决定了就是它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它未来的样子,一定是自然的,舒适的,且能够长久居住的,一起共同成长的。”

图片

黑色部分为16号住宅所在区位

图片

改造前的16号住宅

吴状的成长轨迹则与私宅设计有着更多的不解之缘。他人生第一次装修房子,是在高中。

“ 高二的时候,家里装修新房子,我跟我爸一起完成了新家的装修,我爸我妈现在还住在那个房子里,这可以说是我的第一个作品。当时暑假的两个月,我几乎每天跟工人们厮混在一起,连墙都是我自己砸的。那次让我真正的了解到:原来装修就是这些东西。

吴状在设计上的不循常规在那个时候就有了苗头,他当时为家里的厨房选择了一款黑色的瓷砖,“瓦工来贴瓷砖的时候跟我说,他贴了这么多年的瓷砖,从来没见过哪家在厨房贴黑色瓷砖的”。

毕业后吴状先后进入装修公司和设计公司工作,当时接触的大多是商业空间设计项目,成立MOU建筑工社后,工作室的项目七成是商业项目。在吴状的不少公装作品中,你能看到跟16号住宅一脉相传的设计表达。

《湖舍民宿》被吴状形容为“MOU的起点”,这套民宿改造项目是MOU建筑工社成立后对外发布的第一套作品,获得了不少业内的奖项。

这套作品也能看到吴状早期在设计上的探索与表达,比如他对在地性的表达(前台可以保持了原始砖墙,与屋外对面的红墙民居遥相呼应),他对台阶结构的偏爱(民宿入户后高低错落的台阶,下几步再上踏几步,让人忘了自己是在地上还是地下),还有他对自然材质的思考(选择普通、朴实的材料来建造,有时候豪华的材料往往会给人以距离感和精神的压迫)。

图片

MOU建筑工社作品《湖舍民宿》

虽然工作室目前的项目以商业空间设计为主,吴状内心对私宅设计依然有着别样的偏爱,“ 对比做商业空间,我还是更喜欢做私宅设计,我喜欢有人情味儿的东西”

16号住宅就有着明显的吴状口中的“人情味儿”。这个家为数不多的装饰画,是小狗谷里的照片。这个家里还有这一个年纪比吴状还大的家具 —— 吴状奶奶的一个实木烧火墩儿。新家装修好后,吴状回了一趟老家,跟大伯要来了奶奶曾经使用过的一个烧火墩儿,放在客厅进入卧室的台阶前,作为一个踏步使用。一个带着几代人情感记忆的物件,就这样传承到了这个新家里

图片

做私宅项目的时候,吴状也会跟业主共同做一些尝试。比如他会鼓励业主把预算花在厨房餐厅客厅这种能凝聚家人情的重点空间,“卧室有一张床,能让人睡得舒服就行”;在软装搭配上,他有时候也会纠结矛盾,在他看来,最好的家具是业主原来的旧家具,最好的装饰画是业主旅行时拍的照,但这些有时又会与中国人对「新家」的追求相矛盾。

采访过程中,他给我们推荐了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日本作者田中元子写的《和你一起过生活》,作者从建筑大师的家人口中,去了解建筑师的实验住宅。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 “一个家,是一家人抱着一切顺其自然的态度,让点点滴滴积累成的奇迹 ”。

也许从年少时为自己的新家砸的第一堵墙开始,家和人关系就令吴状为之着迷,在他看来,家不单单是一个满足功能使用的空间,更是一个凝聚了家庭情感的容器。16号住宅就是他对这种「情感住宅」的一次尝试。未来也期待看到MOU建筑工社更多的私宅设计作品。

03
我们生活是否是被规训得太贫乏?

搬进16号住宅后,吴状和付仕玉的生活变得更加简单。

搬进16号住宅的大半年,也是他们居家办公的大半年。每一个工作日的早上,遛过狗,用过早饭后,他们会坐到办公桌前,浏览各个设计网站,分享看到的有趣项目,然后各自进入工作。吴状有时候会去工地,付仕玉则更多的在家办公,有时候两人也会一起讨论方案。

图片

午餐时间,他们一般在家做饭。他们在后院种了不少蔬菜,“现在基本上实现了蔬菜自由”,吴状笑称。晚餐时间他们则一般会选择出去吃饭,放空、遛狗、聊天。

图片

虽然已经住了将近一年,但肉眼可见的,这个家中的东西并不多,并且每一样都恰到好处。“为什么你们家的东西这么少?”我们忍不住发问,特别是看到他们衣柜里的衣服后。

“这其实也有一个过程”,付仕玉表示,搬到16号住宅之前,他们也住在商品房里,小小的格子间,也像大多数家庭一样堆满了东西。但搬家之前,他们做了一次认真的思考:哪些东西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经过慎重的筛选,最后来到16号住宅的,都是经过选择的,并且能跟随他们一起生活下去的物件。

“我们现在也会有欲望,想添置新的东西,但我们现在会去分辨,哪些只是一时的欲望,哪些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付仕玉说。

这个家里也没有太多的电器,尤其是一些家务电器。这对夫妇日常喜欢一起做家务。“家务可以交给科技产品,但家人之间一起做家务也是增进情感非常好的方式。”

初看16号住宅,你会看到很明显的技法和流派,柯布西耶、阿尔托、巴瓦等大师的理论似乎也有迹可循,但深入了解这对年轻夫妇的喜好和生活,你又会发现那些技法和理论只是表象,吴状更试图在这个46㎡的空间里营造只属于他们俩的情感记忆 —— 这才是他们所认可的家的意义

他们的生活似乎站到了「物质」的对立面,但他们显然又不是在过一种「低欲望」的生活。在这小小的46㎡里,他们对生活有着饱满的情感:有趣的房子、相知的爱人、心爱的物件、可爱的宠物…… 在16号住宅里,家不是物质的堆砌,而是凝聚情感的场所。

图片

采访的最后,不知为何聊到了蚊子。“夏天的时候怎么防蚊?”

吴状的回答是 “居住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与蚊子共处”

“夏天的蚊子一般是集中在清晨和晚上出没,所以我们一般会在早上起来通风,到下午三四点就关上窗户与门,睡觉前插上灭蚊灯,基本就不会有蚊子的困扰。”

几个小时的采访,“学会与蚊子共处”这个细节最令我触动。不是这种防蚊方式有多特别,而是它令我反思:为什么我们好像天然就会去考虑防蚊的问题?就好像为了诗意和浪漫我们就一定要牺牲实用和便捷。

我们的家当然需要实用,但需要那么实用吗?我们的家当然也需要便捷,但需要那么便捷吗?当实用性与便捷性变成了唯一的金科玉律,我们是否又进入了另一个极端?

在拜访16号住宅之前,我们几乎不可避免地有这样的预设和偏见:这对夫妇一定为了这样的家放弃了什么。如今来看,他们只是放弃了教条,选择了自由

我们的生活被规训得如此贫乏,甚至连我们的思维也如此。感谢16号住宅,让我们看到,循规蹈矩的方格子之外,还有100种,1000种,10000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图片

撰文 | 小药
编辑 | 小药
策划 | 好好住营造家编辑部

NICELIVING DESIGNER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