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宣宗爱作画,熹宗执迷木工,明孝宗神宗光宗生母都是宫女,为何明代帝后都如此平民化?

 where5 2022-02-03

Image

明代后宫皇后平民居多,在《明史·后妃传》记载,在45人中仅有3位出身显贵,除此之外,大多后妃出身并不高,比如,宣宗的张皇后,其父为永城县主簿,英宗的钱皇后后族卑微,宪宗的吴皇后,其父以女为贵,被授予了都督同在。

再如,孝宗生母、神宗生母、光宗生母、熹宗生母都是宫女出身,地位卑微,皆是因皇帝临幸才生育龙子,在数以千计的宫女中脱颖而出,之后擢升为嫔妃。

那么,明代帝王的皇后,为何走得是平民化路线呢?这事儿还得从明代的皇帝说起。

Image

明代皇帝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平民化,大多能力一般,心思不在政事,而在于个人的发展上,充满了世俗化。

朱元璋是典型的平民皇帝,由他开启的明朝也打开了一个极富平民气质的皇室家族。回看明代十六帝,明朝的皇帝在历代王朝中是享有民间称谓和自号最多的王朝。

比如,朱元璋被称为“平民天子”;明宣宗被称为“蟋蟀皇帝”;明英宗有“幼冲天子”之称;明武宗是“风流天子”,自号“锦堂老人”、“大庆法王”;明世宗自号“天池钓叟”;明穆宗有“令主”之称,自号“舜斋”;明熹宗是“木匠皇帝”;明思宗是“独夫”。

看看这些五花八门的称谓,是不是已经初步感受到了明代皇帝的迥异之处,这只是个“小巫”,我们接着看“大巫”。

Image

明朝在历史上最出名的人不是皇帝,而是太监。明朝太监将宦官专政演绎到一个历史新高度,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此历史现象的背后,实际反应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那就是明朝的皇帝能力有限,大多缺乏主见,执政主要依靠内阁和宦官。

作为一国的最高行政长官,一般来说,要具备两种能力:其一,选官的能力。一个王朝之内官员众多,且人性复杂,如果皇帝不能知人善任,重任贤能,没有辨别人才、驱除奸佞的能力,那么作为一国之君基本已注定是失败的。

其二,还要有一定的驭臣之道,君临之术。帝王需要利用人性趋利避害的本能,同时依仗赏与罚,刑罚予以惩戒,赏赐诱之以利,将官员群臣生死荣辱控制于手中,从而拥有驾驭整个官僚系统的能力,如此这样,百官必然垂拱,令出必行,行必果之。

Image

但明代皇帝,除了朱元璋、朱棣之外,大多没有这种治理政务和驾驭群臣的能力。在他们的奏章上出现较多的批注不是“已阅”,就是“知道了”,没有什么指导性的意见。

比如,明孝宗在执政期决干脆将政务推给徐溥、谢迁、刘健和李东阳四大臣子。此后的明帝王已极少有人能独立娴熟的处理政务了,尽管明穆宗有“令主”美誉,但对军政要务也是一问三不知,完全要依靠大臣。

“仁宣之治”的出现离不开“三杨辅政”,景帝的统治离不开于谦的支持,神宗、穆宗和光宗更是完全依仗内阁。明帝王们在依仗内阁的同时,又心存猜忌,因此,又重用身边的宦官,由此就出现阁臣与宦官并重、阁臣与部臣相互牵制的局面。

Image

这种局面看似有利,皇帝也自认为找到了自己合适的代言人,实际上,各方势力为寻求存在感,往往会出现蒙蔽皇帝的情况。比如,明英宗让王振作自己的代言人,其结果却是引发了“土木之变”。再如,明宪宗时还出现了“只知有汪太监,不知有皇帝”的局面。明熹宗时更是出现了千古太监号称“九千岁”的魏忠贤。

此外,从以上明代皇帝的平民称谓中,也不难发现,明代的大多数皇帝对政务也缺乏足够的热情,他们更倾向于享受利用皇帝手中的特权来享受生活,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Image

朱元璋是一位勤奋的帝王,规定政府各部有185件事必须面奏,每天要处理200多份报告,还创下了8天之内处理各衙门奏章1660年,计3391年事的纪录。但他的子孙们并没有效仿他,特别是明朝中后期皇帝们“勤政”这一条政令已然荒废。

比如,明英宗在位四十余年,基本没有上过朝,不是迷恋修道,就是沉溺于酒色。明宪宗在位23年,仅在成化七年召见过大学士。明熹宗在位7年,更是一次也没召见过大臣,等等。

以上明代帝王的这些行为都说明,他们大多数并没有花费过多的精力,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处理政务,而是把政务推给和群臣和宦官,那么这些帝王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干嘛了呢?

Image

明朝的帝王还是十分有个性的,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发展个人事业上。比如明武宗喜欢武功,一国之君总喜欢以威武大将军、镇国公自称,亲自领兵出征,自己为自己加官晋爵,还领取薪俸。他喜欢与身边人打成一片,称兄道弟,其结拜的兄弟、招收的义子高达百人以上。

再比如,宣宗擅长作画,宪宗爱演戏,世宗迷信道教,神宗热爱书法,熹宗喜欢对木工的执着更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每每他沉迷木工的快乐世界中时,一旦有人因政务来打扰他,他就大发雷霆。而且他还经常把自己做好的作品交给宫中的太临,让他们拿到街上去卖,上面刻有“御刻”的字样,玩得是不亦乐乎。

Image

透过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明代帝王喜欢脱下神圣的尊卑外衣,大胆的追求和享受自己的生活,充分参与到了民间生活和个人的喜好当中,皆是满身的世俗之气。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走平民化路线的明代帝王,满身人间烟火的气息,个性突出,不受约束,自然不希望有一位世家大族的后妃对自己产生极强的约束力。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王朝的后妃出身权贵之家,家世背景强大,有名门望族,也有王侯将相,以至于皇帝对后妃的家族都有几分忌惮之心,这样的婚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政治联姻,帝王婚姻皆为巩固政权的统治。

Image

比如,汉代的窦太后背后有强大的窦氏家族支持,霍太后、王太后背后也有庞大显赫的家族支撑,这样一来,很容易形成外戚专政的局面,从而在朝政中获取极大的话语权,有时甚至操持着皇帝的废立。

再比如,隋朝的独孤皇后因独孤家族一门三后,势力雄厚,她与隋文帝并称“二圣”,不仅全权处理后宫事务,而且也染指政务,隋文帝甚至不敢随意亲近其他嫔妃。

但外戚专政的现象并没有在明代发生,其中的原因自然与后宫嫔妃卑微的出身有关。明代帝王忌惮于外戚专政,朱元璋在立国之初早就考虑到了。

Image

所以,明太祖在《皇明祖训》中有规定:“凡天子及亲王后妃宫人等,必须选择良家女子,以礼聘娶,不拘处所,勿爱大臣进送,恐有奸计,但是娼妓,不许狎近。”

在明太祖的祖训中,明确规定明后妃必须是良家妇女,虽说良家妇女并非是平民家庭的“特产”,但为了避免外戚干政,往往后宫在选择妃子时,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身份、地位相对不高的家庭中的女子,而非勋旧贵族。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它需要各种斗争的相互制衡才能保持一种恒定的状态,顾此失彼,都是致命的。明朝没了外戚专政,但却引来了宦官专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