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大文研院学术委员】李零|读《鲁国之图碑》

 小藏身馆 2022-02-03

图片

提要:鲁国之图碑,1985年发现于湖北阳新县第一中学。发现时,碑石断裂,文字剥落,损坏严重,幸亏中国国家图书馆有拓本,湖北金石志录有俞舜凯题识,可资复原。复原后的线图,对研究曲阜鲁故城的平面布局和有关景点非常重要。此图以曲阜鲁城和鲁城四郊为中心,绘泰山以下、凫山以上之山水于南北两端,不仅包括今曲阜全境,还上及曲阜以北的泰安、莱芜、宁阳、新泰、汶上、兖州、泗水、平邑,下及曲阜以南的邹城。

 关键词:鲁国之图   俞舜凯   曲阜鲁城   鲁城七水   鲁城十二门   鲁城四郊

一、碑图来源

鲁国之图碑,1985年发现于湖北阳新县第一中学。[1]发现时,碑石断裂,文字剥落,损坏严重,幸亏中国国家图书馆有拓本,《湖北金石志》录有俞舜凯题识,可资复原。复原后的线图,对研究曲阜鲁故城的平面布局和有关景点非常重要。[2]

此碑正面,上有“鲁国之图”四字,下有俞舜凯题识:

恭惟国家广开黉宇,以幸多士。士之弦诵六经,如见圣人,森森乎有邹鲁之风,可谓盛矣。独是东鲁之邦、阙里杏坛之述,宛然如在,而耳目或未接焉。夫游圣人之门,而不知其出处游息之地,岂足以称君师教育之意乎!舜凯顷者负笈四方,得此图于袭庆府,藏之逾三十年,今幸承乏,敢请于郡模刻,置大成殿之东庑,庶使朝夕于斯者,得以考圣贤之轨躅,而他日成材之效举,无愧于从游速肖之列。仰副圣朝化成之文,则此图亦不为无补。绍兴甲戌四月十五日,左迪功郎充兴国军军学教授俞舜凯谨识。

碑铭左下有落款:

右朝请大夫通判兴国军主管学事方迪

右朝请大夫知兴国军主管学事黄仁荣

俞舜凯,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生卒年不详,主要生活于北宋徽宗和南宋高宗时。据题识可知,北宋宣和年间,他曾游学山东,在袭庆府获得此图。袭庆府是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设置,府治在瑕县,即今济宁市兖州区,辖境包括瑕县(今济宁市兖州区)、奉符(今泰安市)、泗水、龚县(今宁阳县)、邹县(今邹城市)、任城(今济宁市任城区)、仙源(今曲阜市)、莱芜、金乡、鱼台十县。大体相当古代鲁国的范围,故碑图题为“鲁国之图”。

图片

《鲁国之图》

舜凯南渡后任兴国军军学教授,将此图摹刻上石,立于兴国军学大成殿东庑。据题识记载,立碑年代为绍兴甲戌,即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图的来源,据舜凯自述,是得于三十年前,即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此图之作当与宋真宗立仙源县有关。大中祥符元年(1008),封禅泰山后,他曾到曲阜祭孔,五年(1012)改曲阜县为仙源县,县衙设在曲阜城以东的旧县村。可见碑图上限是大中祥符五年(1012),下限是宣和六年,即大约作于1012—1124年之间,更大可能是作于1123或1124年。

此图以曲阜鲁城和鲁城四郊为中心,绘泰山以下、凫山以上之山水于南北两端,不仅包括今曲阜全境,还上及曲阜以北的泰安、莱芜、宁阳、新泰、汶上、兖州、泗水、平邑,下及曲阜以南的邹城。阅读此图,有两篇文献是重要参考,一是《水经注》卷二五的《泗水》篇,一是《太平寰宇记》卷二一的《兖州》篇,下引不繁具注篇章,只简称《水经注》、《寰宇记》。

二、释读一:鲁城水系和城门

(一)鲁城七水

曲阜鲁城在泗水以南,沂水以北,四面环水,相当护城河。

1.泗水,鲁城北面和西面有大河环绕,图中标“泗水”。泗水有两条支流,一条标“洙水”,一条标“庆源河”。《水经注》:“泗水又西南流,迳鲁县,分为二流。水侧有一城,为二水之分会也。北为洙渎,《春秋》庄公九年经书:'冬,浚洙。’京相璠、服虔、杜预并言,洙水在鲁城北,浚深之,为齐备也。南则泗水,夫子教于洙泗之间,今于城北二水之中,即夫子领徒之所也。”《寰宇记》袭其说,云“洙、泗二水,在县北五里。泗水东自泗水县流入,在县与洙水并流,南为泗水,北为洙水,二水之间即夫子所居也”。郦说滋后人疑惑者,主要在于洙北泗南,与今相反。其实,郦书原文讲得很清楚,泗水过鲁县,分为二流,分流后的二水,北为洙渎,南为泗水,这不是讲洙水和洙水北面的泗水主流,而是讲泗水分流后的两个支流。他说的洙水是环城西北的护城河,为北面的支流;泗水是环城东南的护城河,为南面的支流。南面的支流即此图庆源河。庆源河,蒙其上游之名,也叫泗水。古人所谓“夫子教于洙泗之间”,典出《礼记·檀弓上》“吾与女(汝)事夫子于洙泗之间”,其实是教于这两条水之间。后人不知泗水有二,一为主流,一为支流,以为洙水故道在泗水北,夫子教于洙泗之间,不在今阙里,反在泗水以北,甚至把阙里搬到泗水以北,[3]这是不对的。或说洙北泗南是洙南泗北之误,夫子授徒,地点在《阙里志》提到的先圣讲堂,即洙泗书院,但这样一来,孔子讲学的地点就得搬到孔林东侧,[4]这也不合适。其实,最合理的解释还是,孔子授徒就在曲阜鲁城的阙里家中,所谓“洙泗之间”就是鲁城的代名词。洙是洙水,泗是庆源河。

2.洙水,绕鲁城北,与泗水平行,穿孔林南,在鲁城西侧注入泗水。图中有一桥,是宋代的洙水桥,也叫璧水桥。金代衍圣公孔元措《孔氏祖庭广记》也提到这座桥,说明年代很早。

3.庆源河,绕鲁城东,西南流,与“沂水”会合,今已断流。图中有二桥,是从东面进城的桥,北桥在始明门东北,南桥正对建春门,今废。

4.沂水,源出尼山,从东往西流,在鲁城南面与庆源河会合,图中标“沂水”,即今大沂河,大沂河以北有小沂河。《水经注》:“沂水北对稷门。”

5.雩水,沂水与庆源河会合后的一段,图中标“雩水”。雩水西流,还注泗水。

6.连泉,沂水与庆源河之间有一条河,图中标“连泉”。连泉即逵泉。《左传》庄公三十二年:“成季使以君命命僖叔,待于鍼巫氏,使鍼季鸩之。曰:'饮此,则有后于鲁国,不然,死且无后。’饮之,归及逵泉而卒。立叔孙氏。”《春秋》文公十六年:“毁泉台。”《左传》文公十六年:“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如先君之数。秋八月辛未,声姜薨,毁泉台。”泉宫即逵泉附近的宫观,泉台即泉宫中的台。鲁城南有逵泉,泉水自北向南,注入小沂河。《寰宇记》:“逵泉沟,在县东南十里,源出县东南平泽,西南流,合卜沙沟,共流数里,同入于沂。《左传》庄公三十二年:'僖叔饮鸩归,及逵泉而卒。’一名连泉。”

7.沙河,在邹城境内,图中接在沂水东,其实在沂水南。沙河分大沙河、小沙河,这里只于主河道标“沙河”。

(二)鲁城十二门

鲁城十二门,从名称看,似与《月令》式的布局有关。

1.东三门,从北到南,标“始明门”、“建春门”、“鹿门”。始明门,又标“莱门”。始明门外有“始明里”,建春门外有“建春里”。始明门,于十二辰当寅位,寅位为东方之始,其名盖取于东方始明,从名称判断,肯定是十二门之首。此门即《左传》隐公十一年、桓公元年的“莱门”。其名可能与备莱有关。莱芜有莱夷,在鲁东北。齐鲁夹谷之会,夹谷在齐鲁交界处,适当曲阜、临淄连线的中点。齐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就是发生在莱芜。莱门是东三门中最北的门,故《左传》定公八年又称“上东门”。建春门,于十二辰当卯位,卯位是仲春之位,古人以东方为春,仲春者,春已立,从名称判断,也与东方有关。鹿门见《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昭公十年。

2.南三门,从东到西,标“章门”、“稷门”、“雩门”。章门,于十二辰当巳位,盛德在火,章有大明之义。东门第一门是以始明为名,南门第一门是取大明之义。稷门,见《左传》庄公三十二年、昭公二十二年、定公五年、哀公八年。稷是百谷之神,《急就篇》“祠祀社稷丛腊奉”,颜师古注“稷,先农也,故求福也”。先农祀于南,如北京的先农坛就在南郊。雩门,见《左传》庄公十年、哀公十一年,其名与舞雩有关,门外有里,标“雩坛里”。雩以求雨,稷以祈年,都与农业有关。稷门一名高门,故门内标“高门里”。高门很高,《左传》僖公二十年“新作南门”,杜预注:“本名稷门,僖公更高大之,今犹不与诸门同,改名高门也。”《水经注》引之,说“其遗基犹在地八丈余矣”。郦道元以高门为稷门之别名,这是对的,但说“亦曰雩门”则误。舞雩台在雩门东南、稷门西北,小沂河和大沂河之间。孔子宅离雩门最近,他到舞雩台散步,应以此门为便。

3.西三门,从南到北,标“归德门”、“史门”、“麦门”。归德门外有“归德里”。鲁城西南门,汉代就叫归德门。明曲阜城西门是利用鲁城的西南门,门外有桥,桥壁南侧,旧嵌东汉归德桥碑,今藏曲阜汉魏石刻陈列馆,就是很好的证明。此门当十二辰的申位,申位是孟秋之位。古人以阳为德、阴为刑。归德可能与阳消阴长的概念有关。史门,《公羊传》闵公二年作“吏门”。史、吏二字,古人常混用,无所谓对错。麦门,当十二辰的戌位,戌位是季秋之位。《尚书大传》:“主秋者,虚昏中,可以种麦。”《礼记·月令》:“(仲秋之月)乃劝种麦。”此名可能与种麦有关,但不在仲秋,而在季秋。

4.北三门,从西到东,标“龙门”、“闺门”、“齐门”。齐门内标“齐门里”。龙门是北门最西者。《寰宇记》:“北面有三门,最西者名子驹门。”子驹门即《左传》文公十一年的“子驹之门”。子驹是人名。闺门,多指内室之门,但《左传》昭公元年的“闺门”却是郑国的城门。古代方位概念,一般以北为内,南为外。这里的闺门应是鲁城的正北门。齐门,可能与备齐有关。齐、莱都在鲁城的东北方向,所以二门也放在这一方向,一在北门最东,一在东门最北。洙水在二门北,《春秋》庄公九年的“浚洙”,指深挖鲁城北面的护城河,深挖此河干什么,目的是备战,预防齐人从北面入侵。《公羊传》闵公二年有“争门”,《说文解字·水部》:“净,鲁北城门池也。”段玉裁注:“争门者,鲁北城之门。……净者,北城门之池。其门曰争门,则其池曰净。”[5]

《寰宇记》讲鲁城十二门,只提到五个门:莱门、石门、鹿门、稷门、子驹门。东三门,莱门第一,石门第二;南三门,鹿门第一,稷门第三;北三门,子驹门第一。西三门和其他四门不详。[6]乐史是以莱门、石门、某门为东三门,鹿门、某门、稷门为南三门,子驹门和其他二门为北三门。对照此图,莱门相当齐门,石门相当始明门,鹿门、稷门同,子驹门相当麦门。

此城仍有残墙在地面。考古发掘证实,确实是十二门。

三、释读二:鲁城内部

图片

曲阜鲁故城

此城略呈椭方形,今分六区述之。

(一)北区

1.北区中:鲁城北区是以“文宪王庙”为中心。文宪王庙是宋代的周公庙。鲁国奉周公为始祖,周公庙是鲁国的祖庙,古人也叫太庙。《论语·乡党》“子入太庙,每事问”的“太庙”就是春秋晚期的周公庙。《水经注》:“(季武子)台之西北二里,有周公台,高五丈,周五十步。”所谓周公台,即鲁太庙旧址。图中所绘周公庙,比今庙靠北,比今庙大。其东西两侧各有一组建筑,分别标“胜果寺”、“白鹤观”。

2.北区东:有胜果寺。胜果寺为佛教建筑。其东侧画一片树林,标“颜林”。颜林东北标“神农里”、“五父里”和“臧武子井”。胜果寺,今名盛果寺。寺在盛果寺村东南,位于今周公庙以北。此图把胜果寺画在周公庙东侧,位置偏东。元好问,金元人,其《曲阜纪行十首》之八:“白塔表佛屋,万瓦青粼粼。何年胜果寺,西与姬公邻。”他见到的胜果寺,还在周公庙以东,跟今天不一样。颜林是颜回的墓地,今在周公庙以东。曲阜有两颜林,西颜林在周公庙以东,即此;东颜林在防山,则是下东郊南部的“颜子墓”。五父里,与五父之衢有关。五父之衢,见《左传》襄公十一年、昭公五年、定公六年和八年。杜预注:“五父衢,道名。在鲁国东南。”(在襄公十一年传)《寰宇记》:“五父衢,在县东南二里。”与杜预说方向相同,但此图标在鲁城东北。《礼记·檀弓上》:“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五父之衢应是孔子出鲁城,前往防山方向的路。孔子住在鲁城西南,自以出东南门为便,杜说可能更可靠。臧武子井,此图画在胜果寺东侧,与《寰宇记》不同。[7]《寰宇记》有二井,“季桓子井,深八十八尺,在县中法集寺中。按《史记》'季桓子穿井得土缶’,即此也”,“臧武仲井,深六十尺,在县东南一百步。按白裒《鲁记》云:'鹿门有两井,稍小于季桓子井,在鹿门西四里,一为季桓子所穿者。’”二井并在鹿门附近,不在鲁城东北,而在鲁城东南。此图只有臧武子井,没有季桓子井。今之所谓季桓子井,井在费邑古城。臧武子即臧武仲,名纥,是孔子夸奖的聪明人。

3.北区西:有白鹤观。白鹤观是道教建筑。其西画二树二台,树标“褒圣里”、“孔圣村”,台标“庄公台”、“昭公台”。庄公台见《左传》庄公三十年。《寰宇记》:“庄公台,在鲁城内,县西北二里。”“昭公台,高二丈九尺,在庄公台西南五十步。《魏地形志》'鲁有昭公台’是也。”案古之乡里,房前屋后往往栽树,图中多以树木屋舍表示之,并把里名、乡名标在树木屋舍旁。图中所谓台者多为城中高地,有些可能是宫观、墓葬的遗址,古人往往以鲁国名人附会之,不一定可靠。

图片

《鲁国之图》局部:鲁城北区

这三组建筑,文宪王庙居中,胜果寺居东,白鹤观居西,儒、释、道并列。文宪王庙和胜果寺,周围有冂字形墙基,疑即鲁灵光殿北部的墙基,前身是鲁国的宫城。

(二)南区

1.南区中:北面有凵字形墙基,标“鲁灵光殿基”和“小石城”。鲁灵光殿即鲁恭王在西周鲁故城内修建的宫城,殿基用石头垒砌,故亦名小石城。这段墙基与北面的墙基彼此对应,应属同一城。墙基内,西南角有大井,标“伯禽井”。井以东,标“端门里”。古书所谓端门,指宫之正南门。端门里以东的墙基,正中有门道,应即端门。门前标“两观”,应即城门前的双阙。两观以南,画五树三池三台。五树,标“灵光里”。三池,小池长方,在左上,标“太子池”;中池正方,在太子池南;大池作曲尺形,在中池东。三池下方,标“泮水”、“曲池里”。三台,大台标“泮宫台”,在泮水二池旁。中台、小台,一上一下,标“斗鸡台”,在泮宫台东。这一带是泮宫所在。伯禽井可能是防城门失火的井。伯禽井以西,墙外有“颜子井”;以东,墙外有“陋巷里”。陋巷似在颜子井附近,与今不同。今巷指颜庙西南、孔庙东侧的长巷。《春秋》定公二年:“夏五月壬辰,雉门及两观灾。”雉门是鲁国宫城的南门,即图中的端门。两观是雉门外的双阙,即所谓孔子诛少正卯处。灵光里在鲁灵光殿南,是鲁灵光殿南住人的地方。曲池里在泮水南,是泮宫南住人的地方。曲池盖取于泮水东池,即曲尺形大池。鲁城北高南低,宫城在北边,池沼在南边。泮水、泮宫,见《诗·鲁颂·泮水》,是鲁城胜景。《水经注》讲鲁灵光殿和泮水、泮宫,它的描述是:“孔庙东南五百步有双石阙,即灵光殿之南阙,北百余步即灵光殿基,东西二十四丈,南北十二丈,高丈余。东西廊庑别舍,中间方七百余步。阙之东北有浴池,方四十许步。池中有钓台,方十步,池台之基岸悉石也。遗基尚整,故王延寿赋曰:周行数里,仰不见日者也。是汉景帝程姬子鲁恭王之所造也。殿之东南,即泮宫也。在高门直北道西。宫中有台,高八十尺。台南水,东西一百步,南北六十步;台西水,南北四百步,东西六十步,台池咸结石为之,《诗》所谓'思乐泮水’也。”郦道元说泮宫在鲁灵光殿东南,高门正北,道西,与此图合。其所谓“阙之东北有浴池,方四十步许”,似为正方形,疑指泮水西池,但这个池在两观西南,不在两观东北,疑文有误。“宫中有台”指泮宫台。“台南水”和“台西水”是泮水东池,即环绕泮宫台以南和以西的曲尺形大池。《寰宇记》:“灵光殿,高一丈,在鲁城内,县西南二里。鲁恭王余所立。”“两观台,各高一丈。在县东五十步。”“泮宫二池,在县南二里泮宫台南。”“斗鸡台二所,高一丈五尺,相去各四步,在高门内,县南三里。”鲁城稷门外东侧旧有明两观台碑,今佚。孔庙以东有古泮池,旧有嘉靖四十五年古泮宫碑,今在孔庙同文门西碑亭内。

2.南区东:画四树四屋一台,树标“开元里”,屋标“义门东氏宅”,台无榜题。开元里在鹿门内,鹿门外有开元乡,皆以开元为名。此名或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封禅泰山来曲阜祭孔有关。“义门东氏”疑是“义门陈氏”之误。义门陈氏是唐代的名门望族。

3.南区西:以阙里孔庙为主。此庙上标“阙里”,下标“文宣王庙”。文宣王庙是宋代的孔庙。庙分左中右三路、前中后三进,很大。前院,无榜题。中院,前有二树,标“孔子手植柏”,中有一台,标“杏坛”,后面的大殿,无榜题。后院,亦无榜题。庙之东侧有颜子井和陋巷里,已见上述。庙之西侧,画两树一城,城标“矍相圃”,树标“矍相里”。阙里的阙指两观,孔子住的里在两观以西,故名阙里。《论语·宪问》有“阙党童子”,就是住在阙里的孩子。孔庙是孔子的家庙,本来是私宅,很小,后来越盖越大,不但增盖孔府(1377),还变成一座城(1522)。只有孔庙东路的所谓孔子故宅,算是保留历史记忆。郦道元讲孔庙变迁,他的描述是:“(周公)台南四里许则孔庙,即夫子之故宅也。宅大一顷,所居之堂,后世以为庙。……庙屋三间,夫子在西间东向,颜母在中间南向,夫人隔东一间东向。夫人床前有石砚一枚,作甚朴,曰平生时物也。鲁人藏孔子所乘车于庙中,是颜路所请者也。献帝时,庙遇火,烧之。……魏黄初二年,文帝令郡国修起孔子旧庙,置百石吏。庙有夫子像,列二弟子执卷立侍,穆穆有询仰之容。汉魏以来,庙列七碑,二碑无字。栝柏犹茂。庙之西北二里有颜母庙,庙像犹严,有修栝五株。”孔庙,今庙是金元以来的建筑。前院是十五碑亭。中院是大成殿所在。大成殿有孔子像和四配十二哲像,东西两庑有先贤先儒牌位,杏坛在中庭。孔子手植柏,早已毁于火,新树在大成门外。后院是寝殿和圣迹殿。孔庙七碑,即《乙瑛碑》、《礼器碑》、《礼器后碑》、《史晨碑》、《孔子庙碑》和两通无字碑。五通有字碑,今藏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矍相圃已毁,旧有明矍相圃碑,今佚。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郦道元时,孔庙周围,只有颜母庙,没有颜庙。此图有颜子井、陋巷里,同样没有颜庙。今之颜庙是复圣庙,它要突出的是颜回,而不是颜母。《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庙是利用宋代的陋巷故址和颜子井改造而成。今庙有元皇庆元年(1312)陋巷故址碑和明嘉靖三十年(1551)陋巷井碑,就是证明。颜庙晚于颜林。今庙是元代才有。北宋无颜庙。元代的颜庙本来在曲阜东北的五泉庄,延祐四年(1317)才迁到陋巷故址。《寰宇记》:“阙里,在县西南三里鲁城,东北去洙水百余步。”“孔子祠,一名阙里。……在鲁城内,今县西南二里。”“矍相圃,周回二里,高一丈,在鲁城内,县西南二里,孔子庙西南,孔子射所。”“陋巷,在县城西南二里,孔子庙北二百步。”矍相圃在今曲阜通相圃街东首南侧,1958年12月建大众影院,现名曲阜影院。

四、释读三:鲁城四郊

鲁城,今名曲阜。曲阜一词见《书·费誓》序、《礼记·明堂位》等书。应劭《风俗通义》卷十:“今曲阜在鲁城中,委曲长七八里。”今鲁城以北和西侧地势较高,古有长垄,西垄绘于图中,标“曲阜”,北垄在仙源县和鲁城以北,被孔林、穷桑所掩,既无图示,也无榜题。两道土垄,形如曲尺,即所谓曲阜。下文对鲁城四郊的划分,东郊是泗水以南、庆源河以东,并包括鲁城东北,洙水和庆源河分流处的夹角。南郊是鲁城以南、雩水以北、庆源河以西、泗水以东。西郊是标为“曲阜”的长垄左右,北郊是泗水以南、洙水以北。

(一)东郊
1.东郊北部

(1)仙源县城

图片

《鲁国之图》局部:仙源县城

城开四门,前面两个门,左右各一门。城内,前院画两座建筑,东标“县衙”,西标“县学”,西侧有巷道,除这两部分,整个城区都被景灵宫占据。景灵宫,上标“寿丘”,下标“景灵宫”。宫分前后院,前院的主体建筑是“太极殿”。后院无榜题。寝殿后有台。仙源县,今称旧县村,前有寿丘坊。景灵宫分三进。前院有水池,旁立宣和大碑,碑高16.95米,比正定出土的五代大碑还高,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碑。原碑四通,二存二毁。毁掉的二碑,除地上残石,2009年还出土过一件龟趺。当年,宋徽宗派人把大碑运来,碑是躺在地上,还没来得及刻字,金兵已至。现存的二碑是1991年修复后所立。东碑无字,西碑有“庆寿”二字,为元燕山老人任筠轩题刻。中院只剩一堆碎石,是个废墟。后院,前有少昊陵坊,后有享殿和东西配殿。享殿后,前有台,后有丘。石台作覆斗形,上立小阁,阁内有少昊像,俗称“万石山”,现在算少昊陵。后面的土丘,现在算是寿丘。寿丘是传说的黄帝出生地,曲阜是传说的少昊之墟,景灵宫合祀一处。《寰宇记》:“寿丘,高三丈,在县东北六里。”

(2)县城以北

图中画二树,两树中间标“穷桑”,旁标“至德里”,现在是块高地。《寰宇记》:“《郡国志》云:'少皞自穷桑登帝位。’按穷桑在鲁国之北,后徙曲阜,颛顼亦自穷桑徙帝丘。”

(3)县城西北

齐门和始明门外,北有洙水,东有庆源河,形成一个夹角。这个夹角内有两树一台,从东到西,标“大庭乡”、“季武子台”、“上春里”、“少昊里”、“洙南里”。大庭乡与大庭氏之库有关。大庭氏之库见《左传》昭公十八年,是以大庭氏命名的武库。[8]大庭氏即炎帝神农氏。《水经注》:“县即曲阜之地、少昊之墟,有大庭氏之库,《春秋》竖牛之所攻也。”《寰宇记》:“大庭氏库,高二丈,在鲁城内,县东一百五十步。”但图中只有大庭乡,没有大庭氏之库。季武子台见《左传》定公十二年,是季氏宫中的高台。上春里近始明门。始明门当寅位,寅位是孟春,上春是孟春。少昊里近少昊之墟。洙南里在洙水之南。《水经注》:“阜上有季氏宅,宅有武子台,今虽崩夷,犹高数丈。台西百步有大井,广三丈,深十余丈,以石垒之,石似磬制。”除季武子台,还提到一口大井。《寰宇记》:“季武子台,高三丈五尺,在县东二百五十步。”

(4)县城西南

庆源河以东、县城以西有一台,标“襄仲台”。仙源城西南有“鹤居里”、“开元乡”、“还淳里”、“行芳里”。《寰宇记》:“东门襄仲台,周回四十步,高五丈,在县东三里鲁城内,建春门南,故以姓氏为台之名。”但此图的襄仲台,不在城内,而在城外。东门襄仲,即东门遂,杀鲁文公嫡子立宣公者。

2.东郊南部

图中有三山,“防山”在北,“尼山”、“颜母山”在南。防山,山上有一座建筑,上标“颜子墓”,下标“齐国公墓”,“齐国公墓”旁有“还朴里”。尼山,山下有两座建筑,左标“毓圣侯庙”,右标“宣圣庙”。颜母山,山下也有一座建筑,标“颜母庙”。防山在曲阜东。齐国公墓即孔子父叔梁纥墓,今墓叫梁公林,在防山北麓。梁公林有孔子父母合葬墓和其兄孟皮墓。颜子墓即东颜林,今墓在防山南麓。曲阜东南有尼山水库,尼山在水库北,昌平山在水库西,颜母山在水库东,尼山与昌平山之间有鲁源村。鲁源村附近有康有为题刻的《古昌平乡碑》,即传说孔子父叔梁纥当陬邑宰的陬邑。这一带不仅是孔子本人的出生地,也是其父母兄弟生于斯、葬于斯的地方。宣圣庙即尼山孔庙。毓圣侯庙是尼山的山神庙,今庙为尼山孔庙的东路。颜母庙在颜母山下的颜母庄,庙中有明弘治七年(1494)《周故夫子颜府君祠碑》。《寰宇记》:“防山,在县东二十五里,高二里。”“颜叔子墓,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亦名清陵坟。”“尼丘山,在(泗水)县南五十里。叔梁纥祷尼丘山,生孔子。”颜叔子墓即此图颜子墓。《寰宇记》只有东颜林,没有西颜林。西颜林是后起。宁阳县也有颜庙、颜林,则是元以来的颜庙、颜林。

(二)南郊

孔庙离雩门最近,雩门外的大小沂河和舞雩台是孔子和他的学生散步游玩的地方。这个台子,位置在小沂河和大沂河之间,台上有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舞雩坛碑》,过去出土过东汉刻石,方方正正,只刻两“麃”字。此台经考古发掘,确实是个西周遗址,孔子当年见过的舞雩台。《论语》两次提到舞雩台,一见《先进》,一见《颜渊》,只称“舞雩”。《水经注·泗水》:“(雩)门南,隔水有雩坛,坛高三丈,曾点所欲风舞处也。”则称此台为“雩坛”。此图有四个居民点。雩门外,西侧画五树一屋,标“雩坛里”、“芳桂乡”;东侧画二树一屋,标“泉台里”。稷门外画一树,标“舞雩里”。图中未见舞雩台,但庆源河与沂河之间画有树林屋舍,泉台里与连泉隔河相望。舞雩里,名字与舞雩台有关。按鲁城外的这一带也是个风景区,有泉曰逵泉,有宫曰泉宫,泉宫有台,曰泉台,已见上述。我怀疑,泉台或即舞雩台。[9]

(三)西郊

鲁城西侧有一条南北向长垄,图中标“曲阜”,即所谓曲阜的西段。长垄以东,北有“赐田里”(摹本看不清是“赐恩里”还是“赐思里”,拓本后两字残泐,似是“赐田里”)、“长府乡”、“白兔沟”,南有“子我墓”、“崇儒里”;长垄以西,北有“五袴里”、“义兴里”、“来苏乡”、“陈博达墓”、“陈景韶墓”,南有“苏宫里”。《寰宇记》:“陈博达墓,在县西北二十里。前有石兽四,石碑一,云'齐郡刺史武平五年立’。”“宰我墓,在县西南二十里。”武平五年(574)是北齐年号。陈博达墓是个北齐墓。子我墓,即宰予墓或宰我墓,今墓在城南五里,墓前旧有康熙四十七年(1708)《宰子墓碑》,今佚。陈景韶墓,宋王十朋《梅溪集》卷四、卷十八有陈景韶,十朋(1112—1171)称为表叔,不知是否即此人。

(四)北郊

中心画一片树林,上标“孔林”。孔林在鲁城以北,有“东封辇路”穿龙门,从洙水桥过洙水,进入孔林。孔林中心有一大型建筑,标“驻跸亭”。亭之左右各有一坟丘,左标“孔子墓”,右标“伯鱼墓”(孔鲤墓)。“子思墓”(孔伋墓)在孔林南。孔林西南有一建筑,无榜题。孔林外,东北隅也有一建筑,标“仲尼燕居堂”。燕居堂以东,标“燕居里”。燕居里以东,洙泗二水间有“洙泗里”、“洙泗乡”。所谓仲尼燕居堂,盖惑于洙南泗北说,故于泗北洙南设此堂。此堂即先圣讲堂和洙泗书院的前身。当时,孔林尚无林墙,今墙是元至顺二年(1331)始筑,南墙筑在鲁城北墙上。东封辇路是历代皇帝封禅泰山后,来此吊谒孔子的路。唐高宗封禅是乾封元年(666),唐玄宗封禅是开元十二年(724),宋真宗封禅是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来此谒墓,曾修驻跸亭,今亭有三,前为乾隆亭,中为康熙亭,后为真宗亭。孔氏三代的墓,在宋真宗驻跸亭西。《寰宇记》:“孔子墓,高一丈二尺,在县西北三里。……今惟有柞树成林。”“伯鱼墓,在孔子墓东一十步。”“子思墓、颜回墓,在县东二十里防山下。”据此,北宋初年,孔林尚无子思墓,子思墓在防山。今孔氏三墓,孔鲤墓在孔子墓东,孔伋墓在孔子墓南。三墓,墓前皆双碑,明碑遮元碑。元碑是元乃马真后三年(1244)立。明碑是汉族推翻蒙古统治后,明正统八年(1443)立。孔子墓前有享殿、甬道,甬道两旁立华表、文豹、甪端、翁仲。华表、文豹、甪端是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立。

五、释读四:图之上下两端

(一)上端:泗水以北

图片

《鲁国之图》局部: 泗水以北

图之北端,画独立大山,标“泰山”。泰山以南有七山,标“甑山”、“梁父山”、“亭亭山”、“云云山”、“社首山”、“龙山”、“九山”。泰山以东有一山,标“肃然山”。泰山东南有四山,标“徂徕山”、“蒙山”、“黄石山”、“徐山”(徐字,摹本看不清,此据拓本而定)。蒙山西南有“野井城”,野井城西南有“佩犊里”。另外,汶水、扁鹊河之间还有“採山”(採字,摹本看不清,此据拓本而定)。这些山,泰山在泰安市区正北,其他山在其周围。甑山见《寰宇记》龚丘县,在“(兖)州〔东〕北七十里”。龚丘县,大观四年(1110),避孔子讳,改称龚县,即今宁阳县。宁阳县有神童山,疑即此山。梁父山在新泰前寺庄。亭亭山在泰安大汶口。云云山在新泰楼德镇。社首山在泰安火车站,与蒿里山相连,因凿山取石毁于1951年。龙山在莱芜东北。九山即曲阜九仙山。九仙山在神童山的东南。《寰宇记》:“九山,在县北三十里。其山有九峰,因以为名。”九山也叫九峰山。肃然山在莱芜西北的寨里镇。徂徕山在泰山的东南。蒙山在平邑、蒙阴交界处。黄石山、徐山未详,图中标在崄河以东,可能在宁阳境内。野井城,今齐河县东南有野井城,与蒙山相距甚远。採山,疑与採金有关,在汶上东北。《读史方舆纪要》卷三三:“採山,在汶上东北三十五里,与县北三十里坦山相接,皆出沙金。”这是泗水以北的山。

泗水以北的水有四条,“汶水”最北,汶水以南有“扁鹊河”,扁鹊河东南有二水,俱出九山,“龙沟河”在左,“崄河”在右,俱注泗水。这四条河,汶水即大汶河。大汶河的支流有所谓石汶、嬴汶、牟汶、柴汶。四水在大汶口合流。图中的扁鹊河,画在大汶河和崄河之间,并从採山下流过。此河应即洸河。洸河源自宁阳,流经兖州,在济宁南注入南阳湖。扁鹊河南有小城,标“虞城”,未详,估计在兖州、济宁境内。今崄河分两支,主支发源于宁阳梧桐峪,西支发源于曲阜吴村镇,二水南流,在曲阜王庄乡孙家道沟以东汇入泗河。前者即崄河,后者可能即图中的龙沟河。《寰宇记》:“崄水,在县北四十二里。源出九山,东南流,入洙水,其溪涧崄隘。”“入洙水”当是“入泗水”之误。崄河、泗水间有小城二,上城标“汶阳城”,下城标“谷墙镇”(墙字,摹本看不清,此据拓本而定)。谷墙镇西有“龙泉里”、“钦贤里”。《寰宇记》有三汶阳城,一为“古汶阳城,在(曲阜)县东北四十里”;一为“故汶阳县,在(龚丘)县东北五十四里”;一为“汶阳故城,汉为县,今故城在(泗水县)西”。古汶阳城是春秋鲁地,在泰安西南、曲阜东北,即肥城汶阳镇。故汶阳县是西汉汶阳县,在今宁阳。汶阳故城是东魏汶阳县,在今泗水。图中的汶阳城,位置在九山、崄河附近,当是西汉汶阳县的旧址。谷墙镇未详,估计在宁阳境内。

(二)下端:沂河、雩水以南

图中地名,不在曲阜、邹城之间,就在邹城境内,乃曲阜南郊的延伸。这一区域,正中有台,标“古圜丘”,适当庆源河和沂河交会处。圜丘是古代帝王的祭天之所,通常在南郊。《水经注》:“沂水又西,迳圜丘北,丘高四丈余。沂水又西流,昔韩雉射龙于斯水之上。……沂水又西,右注泗水也。”《寰宇记》:“南郊圆丘,在县南七里。”圜丘以西有“郊阳里”,其名盖指郊南。此里以西画三树一小城,标“辽泉里”、“陵城”。辽泉里,里名与辽河有关。今曲阜西南有陵城镇。辽河源出曲阜九龙山蓼沟,也叫蓼沟河或蓼河。此河绕陵城镇北,西南流,与白马河会合,在邹城以西注入泗河。郊阳里和辽泉里之间的两个榜题,“凫山”当指下面那座山,“伏牺庙”当在此山。圜丘以东、沙河以南有“昌平山”、(左山右曼)山”、“檀山”、“崇山”。崇山西麓画六树一屋,标“崇瀼里”、“芳桂里”。二里中有“伯禽墓”、“鲁文墓”、“鲁恭王墓”。《寰宇记》提到这三座墓:“伯禽墓,高四丈四尺,在县南七里。”“鲁文公墓冢,高五丈五尺,在县南九里。冢北有石人四,兽二。”“鲁共王墓,高一丈,在县南九里。”案伯禽是第一代鲁侯,鲁文即鲁文公,鲁恭王是西汉鲁王。昌平山在曲阜、邹城交界处,偏东。山在曲阜大王庄以南,偏北。檀山可能即其正南方向,邹城境内的庙山和圣土山(圣土山东南有著名的寺顶子遗址,也叫栖驾峪遗址)。二山以西,曲阜大小烟庄和前后彭庄以南有四座山,今名四峪山、柯篓山、盘龙山、珠山,疑即崇山。崇山以西的山,此图画在下面。图之南端画六山,标“四基山”、“白陵山”、“女陵山”、“张老山”、“峄山”、“凫山”。这六山,大体都在邹城境内。四基山,西麓有“孟子墓”,孟子墓东画两树一屋,标“孟子庙”。孟子墓即孟林。《寰宇记》已有孟轲墓,可见孟林并非北宋景祐四年(1037)始立。孟子庙即孟庙,今庙在邹城市区的东南。四基山,挨着曲阜九龙山,西汉鲁王墓就分布在这两座山上。白陵山未详,待考。女陵山,《史记·孔子世家》正义引《括地志》:“在曲阜南二十八里。”又引干宝《三日纪》,谓孔子“生于南山之空窦中……今俗名女陵山”。《读史方舆纪要》卷三二说,“尼山,或谓之女陵山”,但此图,尼山在北,女陵山在南,显然是两座山。张老山未详,北麓标“欹湖”,待考。峄山在邹城城区和北凫山之间。凫山在峄山以南和以西。邹城诸山,属这两座山最有名,如《诗·鲁颂·閟宫》“保有凫绎”就是讲这两座山。上述诸山,似乎是先北后南,先东后西。白陵山、女陵山可能是邹城东部的山。今邹城东部的山主要属于凤凰山系和青莲山系。

(本文蒙作者授权,转引自《中国文化》2016年秋季号,62—72页;并见李零《我们的中国》,第二编《周行天下》,北京:三联书店,2016年,124—147页。)

(李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1]1989 年,该校迁离原址,不知碑藏何处,是否还在原地。

[2]曹婉如等编《中国古代地图集》(战国—元),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年,照片、拓本见图版50,看不清,复原后的线图见图版51,文字比较小。图中地名经仔细辨认都已释出,只有“徐山”、“採山”、“谷墙里”三名看不清,这里是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拓本写定。

[3]参看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一册,178—179页;曲英杰《史记都城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213页。

[4]参看朗兴启《洙泗源流辩疑》,《泗水文艺》2014年1期,70—75页。

[5]我怀疑,《公羊传》的争门,或相当此图龙门。龍与靜字形相近,容易混淆,所谓争门,或为靜门。

[6]乐史所述,全据古书。这五个门,四见《左传》,一见《论语》、《吕氏春秋》,其他概未涉及。原文作“古鲁城门,鲁城,伯禽邑也。西五门,第一曰鹿门,即臧孙纥斩鹿门关以出。第三曰稷门,即圉人荦能投盖于稷门”。按《鲁国记》云:“古城凡有七门,东(西)〔面〕有三门,最北者名莱门,《左传》哀公六年:'公子阳生请与南郭且于乘,出莱门而告之故。’注云:'鲁郭门也。’此南第二门,名曰石门,按《论语》:'子路宿于石门。’注云:'鲁城外门。’《吕氏春秋》云:'宋有桐门右师,鲁有石门归父。’即此门也。南面有一门,未详其名。北面有三门,最西者名子驹门,按《左传》文公十一年:'获长狄侨如,埋其首于子驹之门。’注云:'子驹,鲁郭门。’次东二门,无名。”“西五门”似有错字。

[7]孔庙奎文阁前西碑亭内有元臧武子故台碑。

[8]昭公五年有“大库之庭”,或以为“大庭之库”的讹写。

[9]孔庙西斋宿北墙有元杨惠谒庙及游逵泉诗碑,谓“鲁城南近泉名逵,考之即鲁泉台宫”。


图片


责任编辑:国曦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