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变了味的“新会陈皮”:是“人”变了,还是“陈皮”变了呢?

 陈皮调研手记 2022-06-21 发布于广东

有人问老李哪里的新会柑最正宗?于是老李画了一个“圈”,并说你们在这里面摘吧。

老李的新会柑“大区”地图

又有人问老李,今年的果品好不好,存出来的品质如何?于是老李又跑到田里问了N个柑农和行家,又写了几篇劣作。

到了近日,又有几位70后80后的读者朋友问老李,怎么觉得现在的“新会柑”和“新会陈皮”没有小时候记忆中的味道?于是老李又翻了翻资料,有了本期关于“新会柑是否变质”的讨论。

新会柑田

因为今年新会地区的柑田遇到了数十年一遇的大面积失收,除了柑农向老李抱怨,也有不少买了新会柑的老朋友抱怨:“近年来新会柑产量多了,其质量变差了!”

老李问,何出此言呢?

朋友说:“大红柑不如以前红、果品色淡缺少光泽。果肉变韧偏酸、味淡又缺少原有的特殊果香味;柑皮(陈皮)已失去原有的色泽与香味。而近年来陈化的皮,香味和口感都没有多年前的香醇了。”

在老李和很多人的记忆中,新会柑肉的确偏酸,但这位朋友说,他小时候(80年代初)新会柑并不像现在这么苦涩,而是十分香甜可口(很多读者也在留言里反馈过,其中就有80、90年代的新会柑口感 偏甜的说法)。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新会柑和新会陈皮不如以前,而这个“以前”又是多久的“以前”呢?

回顾新会柑的种植历史,从90年代初黄龙病害后到新会柑正式的恢复期,已经是十年后的2000年,那时候新会柑产业才从那场灾害中缓慢恢复。

病害后被砍掉的新会柑树

此后随着新会经济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和机械、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产地环境变化和栽培技术变化,果树易生快长和产量提高,果实品质则趋向下降,果和皮品质下降。

位于新会“新马单”岛上的柑田

“柑果”和“柑皮”品质下降的“最明显表现”

要说陈皮的品质为何变差,那么首先得看新会柑的品质发生了什么改变。

老李也访问了几个老柑农,说最近10多年来,新会柑的品质的确有所下降,具体表现为:

果实皮面红色显现减退,由传统红黄色、有油光变至橙红或金黄色有油光,再变至橙黄色或金黄色、光泽淡薄,又再变至现今的黄色或黄橙色,欠缺油光,油胞粗,疤痕多;

目前“大红柑”不再跟过去那么红,而是“橙”和“黄”为主

过去是“果肉脆汁多,甜中有微酸,有特殊果香味”,现今是“果肉偏韧、偏酸、味淡,间中有苦涩味,果香味淡薄”;

过去的果实果体比较大,而现在的果子有由大变小,加上部分柑农和不良商家把“小种油身”等小果柑树当做“圈枝柑”来大做文章,以哄抬价格,导致果品进一步劣质化;

过去的柑皮(大红皮),干鲜柑皮从红色有香气、陈化后有特殊芳香气味,变至当今的柑皮干鲜皮淡黄或黄褐色、欠缺红色素,芳香气味淡薄等等。

很多人说右边小种油身更好,但以过去的观点,好果子应是左边的大种油身

大红柑果和皮品质变化的因素

新会柑树和其他植物一样,既有物种自身的变化,又会因为所处生态环境或人类对其栽培技术的变化而变化,既可能变优,也可以变劣。

1、新会柑“大红柑”品种的变化

大红柑数百年历程中自身也在变化,芽变是柑橘品种的一种变异现象,而变异有优变或劣变;还可能有种性退化。

根据新会柑橘历史记载,在20世纪80年代的生产调查和柑橘品种普查整理中,有果农反映和历史记述的品种品系,还发现新会柑的新品系——大红柑的短枝密叶和新会甜橙的长果形滑身仔,长果形滑身仔是属于优良芽变,而短枝密叶是就是“劣变品系”。

“短枝密叶”的新会柑,其果品并不好

2、栽培技术的变化

新会柑橘生产在20世纪经历了由传统农业阶段向现代农业阶段过渡逐渐迈入现代农业阶段,栽培技术也明显变化。

  • “圈枝苗”改换“嫁接苗”(驳枝苗)

新会柑橘传统圈枝(高压条)育苗种植,20世纪50年代以后从潮汕引入嫁接育苗技术,在国营五和农场、星火(圭峰)农场建立苗圃,并大量引用外地柑橘品种和砧木。

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3年恢复面积,8年恢复产量”的计划目标时,新会各地又自行恢复圈枝育苗种植。

驳枝柑

从“圈枝苗”到“嫁接苗”这一变革历经20多年。

到了今天,在新会种植嫁接苗(红橡檬砧)多年之后,人们又开始议论“嫁接苗”易种快生,果树产量多,但果质变差,大红柑变得果肉酸韧,甜香味少,柑皮皮色不够鲜红,欠缺芳香气味。

而新会柑和柑皮要改善和提高品质,选用新的优良砧木,淘汰红橡檬砧木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

驳枝柑树的接口非常明显,树干也非常粗

  • 从“有机肥”(花生麸、豆饼)改施“化学肥料”

新会柑传统栽培只用“人尿加豆饼”,人畜粪都不用,这在中国柑橘老产区是独一无二的,加上果稻轮作,人工建造果园果树作物群落和人工防治病虫害等使用自然原料,以自然方式生产出品质独特优良的大红柑、柑皮,真正是纯正的自然食品。

正在发酵豆饼、花生麸的积肥桶,走进后有明显的“发酵臭味”

但当今在广泛大量使用化学肥料之后,少用或不用有机肥,果园土壤有机质下降,土质变差;而果树靠化肥虽然生长快产量高,但果实品质下降,风味变差尤为明显。

而有的果农吸收传统知识经验,减施化学肥料,增施有机肥,其果实品质就比较好。

采用机肥、化肥结合的方式灌溉,柑树树势明显长旺

  • 人工防治病虫害改为广泛使用化学农药防治

广泛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农作物(果树)获得丰产丰收;然而,在杀灭病虫害时连很多有益生物也被杀灭了,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又损害了自然环境,同时,影响果实品质和损害人类健康。

现在农药对柑果实损伤最明显的是果皮变粗、果面缺少油光和药伤的疤痕,对果实内质的影响或损害由于较难发现而常被忽视。

果皮伤疤痕迹明显,除了台风疤外还有农药伤害的可能性

3、产地环境的变化

新会柑橘传统产区处在境内中心地带的冲积平原,平原四周三大山脉环抱,南海和西江、潭江之水在平原内的银洲湖汇聚交融形成独特水质。

在南海潮涨时银洲湖水能灌溉到的沙围田,就是新会大红柑传统产地,西江下游支流沿岸沙围田则是年橘传统产区,历史上形成明显的大红柑和年橘两个品种区域。

20世纪下半叶以来,柑橘产区环境日渐改变、为防洪防潮的需要。两江一些地方筑堤建闸截流,江河原有的水流量减少,汛期截断洪水,原来自然水流的交流被改变;工业化、城市化造成大气、水、土污染,优良生态环境遭损毁。

新会的河道

现在,新会柑橘传统产区园地大量被工厂楼房占用,工厂楼房多了,农田果园少了,而新会特产大红柑、新会陈皮等面临被挤压出传统产地的情况。

同时,21世纪以来,新会陈皮的“造假技术”也被研究得炉火纯青,从“湿仓发酵”到“香精染色”等等操作,也是市场和监管部门需要认真面对的现实。

人们现在从科研中认知,著名的地道中药或农业特产,如化州橘红、阳春砂仁、铜陵凤丹、杭白菊、安溪铁观音等等都与其品种优良和当地特有的优良水土、气候因素密切关联。

产地环境的变劣,必定对大红柑果和柑皮品质带来负面影响——大红柑果和柑皮(陈皮)的独特优良品质是由品种独特优良、产地环境独特和栽培技术独特良好等三大因素共同造成的。

染病后被砍掉放置在路边的新会柑树

总的来说,在老李走访了多个有着陈皮多年收藏经验的行家,以及多位新会本地老柑农,都普遍认为现在的新会柑、新会陈皮的品质出现了下降的现象,跟数十年前采用有机肥、极度注重耕种出来的新会柑也是无法比拟了。

但对比新会陈皮的品质下降,作为新会陈皮的爱好者,老李对新会陈皮传统文化和传统技术的保育工作缺失感到更加的无奈和惋惜。

我们都希望新会陈皮可以越来越好,但当下市场除了营销、卖货等等,又有多少人在为新会陈皮的“品质”思考过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